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人怎么看南京?气质不同,但相近若邻

如果不是1978年高考填志愿时将位于苏州的江苏师范学院填在另一所南京高校之前,也许我现在占籍“南京”已久了。当时在知青点插队,在突如其来的高考面前填志愿是没有多少比较、算计的,加之那所学校是父亲的母校,潜意识中有亲切感。换个学校换个城市吧!如果要“换”,就江苏省内而言除了南京似乎必选苏州了。

南京与苏州,都是“历史书”层级的城市,随地可拾历朝典故,供人凭吊的地方太多,断石残垣或许都是传统文化记忆的印证。而自古以来,它们便成为江南并峙的峰峦。说得远一点,两座城市都曾有“东吴”之称,过了一千多年从“江宁府”与“苏州府”各选一个字合成了“江苏”省名。不过“并峙”隐约含有“对蹠”的意思,也不是很准确,用“苏”字作为“江苏”的代称,苏州人似乎就无感。撇开十朝都会不说,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苏州府的府试仅是秀才级别,苏州人若要考取举人,必须参加乡试,那就要赴应天府了。这里的文化家族多,与科举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对应天府的谨敬之心是可想而知的。

地处江南,南京也好,苏州也好,文人笔下都离不开水。写南京之水,往往引发六朝联想,士大夫多哀婉之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民间也谈六朝烟水,是另一种情调。《袁于令逸事》记载:袁箨庵“一日出饮归月下,肩舆过一大姓家,其家方宴客,演《霸王夜宴》。舆夫曰:‘如此良宵风月,何不唱绣户传娇语,乃演《千金记》耶?’箨庵狂喜欲绝,几至堕舆。真卖菜佣奴,俱有六朝烟水气也!”这段轶话与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杜慎卿语所说“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语境相似,都是表达南京往昔的民间日常生活状态。“六朝烟水气”该如何解释,是儒雅还是俚俗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哪怕处于社会底层者都有对地方性历史知识的理解,由此便可知这个城市的构架属文化型的,底色是厚重的。

六朝如梦,对那片烟水的叙说是一种历史追溯,并非写实。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写南京之水,除了唐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等名句和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样的佳作外,在中国文学史上足可称道的并不太多,倒是以山为题材者代有名篇。每年数度赴宁出差,特别喜爱玄武湖,在南京站对着不远处的玄武湖眺望,若正是斜阳西下时分,那情景最令人心旌摇动了。但我还是认为这座城市似“仁者”,本真是“乐山”,它庄严而具雅量,地处江南却带有北方性格。“石头城”的代称最形象了,整个儿透着虎踞龙盘的霸气。

苏州就完全不同了,更多的像“乐水”的“知者”。这是一座被三万六千顷太湖滋育而古老运河贯穿其间的城市,自古灵秀之气腾布,人与词林艺苑共美。如果说地名即风土之谓的话,站在苏州城墙远看,满眼浦、泽、泾、浜、河、渎、湾、港、溪、桥、溇、荡、浔,都与水性相关。山,自然也是有的,而“七十二峰湖上山”是水的产儿,也是水的衬托。贝聿铭晚年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强调要“显示出水给予苏州的灵性”,是智慧之言。我其实不太喜欢博物馆的外观造型,但欣赏窗外、廊角“小湖山”的意境,那是具有苏州质性的写意画。这些年承乏参与过纪录片《说吴》《苏州史记》《君到姑苏见》的拍摄策划或审读,也都赞成以“水”写出苏州文脉。这座既娴静内敛又包容开放,以书卷气涵孕出想象力和创造动能的城市,其脾性无疑与水相关。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留校后应约撰写唐诗鉴赏文章,第一篇即选了白居易的《正月三日闲行》:“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我将这首诗讲给学生听,也讲给女儿听,不知她当时理解多少,但定居国外后确定将微信名取为“东西南北水”,让我深感欣慰。前年她回国,我们一起商量将家迁往石湖附近。这里推开北窗望去是一泓石湖碧波,范成大故居可见;南向不远处便是太湖,苏州湾日见繁华了,太湖水还是那样浩渺而平静。在不少人“东进”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区时,这“偏向西南湖山行”之举实在是因多年读“水”生出了情结。李渔有诗“栽遍竹梅风冷淡,浇肥蔬蕨饭家常。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新居自然还有书房,仍用旧名“栽竹轩”,取唐人许浑《寄殷尧藩》“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句意。窗临水曲的情景大致还在,只是从运河边转到石湖畔了。

儿时关于“南京”是从父亲描述中听闻点滴,“苏州”则是母亲催眠曲中的一个词汇,四十年前这仍然是两个陌生城市的名称,不但离我很远,它们之间似乎也相隔很远。上个月乘坐高铁由宁返苏,落座后刚想眯眼打个盹,就听到播音“前方到站——苏州站”。我意识到这是一趟直达车,车程仅四十五分钟:这两座城市已相近若邻了!生怕不小心睡着一路到上海虹桥,便以看景打发时间。窗外起伏的山峦渐次放低身段,而水面一片片连接了起来,高低参差都覆盖着葱郁的绿色。四十年间多少次往返,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掠过,我知道这就是人们心仪的江南——身后是南京,前方是苏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1)[转载]落照
夜访阊门之一:寻根的感觉
南京人(作者:宋羽)
从汉语的角度解读南京,以南京的文化诠释汉语---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对 联 · 江苏印象
江苏对联 第42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