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为什么会挨骂?

这是静之兄第1124篇原创,累计原创230万字

01

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290条。

在这一条里,记录了王阳明与几位学生的一次对话。在对话中,王阳明对自己为什么近来经常被骂进行了一番“狡辩”,言语间还颇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难道王阳明深谙厚黑学,脸皮的厚度已经达到刀枪不入的地步了?

具体情况是咋样?我们赶紧来看看。

02

如下:

薛侃、邹守益、马子莘、王艮一起坐着陪王阳明说话,期间有人感叹,自从王阳明征讨宁王以来,天下非议诋毁王阳明的人反而越来越多。王阳明于是就让学生们说说其中的缘故。有人说随着王阳明的功业、权势、地位越来越高,全天下嫉妒王阳明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有人说随着王阳明的学说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替宋儒维护旧学问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有人说自从王阳明在南京任职之后,与其志同道合者、信众越来越多,而天下排挤阻扰他的人也越来越卖力。

王阳明说:“你们所说的情况,相信都存在。但是有一个原因却只有我知道,各位都没有说到这点。”

学生们于是请王阳明一道究竟。

王阳明说:“我在南京任职以前,还有一些乡愿的样子。如今,我已经确信自己已经证得了良知的真是真非,信手做去,就不需半点隐藏。我如今才有个做狂者的胸襟,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没有关系。”

薛侃站起来说:“有了这份自信,才是圣人的真血脉啊。”

03

要彻底理解这段话,必须先把乡愿和狂者这两个概念搞清楚,否则始终不知道王阳明和学生们在讨论个什么东西。

乡愿和狂者,是孔子所提到过的两种人。所谓的乡愿,通俗说就是会来事,擅长迎合、谄媚他人,却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看见君子来了,就投其所好,表现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看见小人来了,也从不抗拒,欣然与其同流合污。孔子对这种人是极其讨厌的,在《论语》中对这种人多有批评。

所谓的狂者,指的是志存高远、不被俗世所累的真人。狂者与狂妄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动向,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常见的没本事脾气还大的人。这些眼高手低、只会打嘴炮的人充其量只能被算作狂妄之徒,与真修实干的狂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对于狂者,孔子是颇为欣赏的,他羡慕这些狂者能活得如此洒脱、不羁,不像他还要为了弘道而四处奔波。

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参的父亲曾点就比较接近狂者的风范,有次被问到人生志向时,他说他的志向就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换上新衣,与三五好友,带着几个小书童去沂河洗澡、在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小曲回家。这么个不着调的志向,却被孔子大加赞赏。孔子为什么赞赏曾点?就是因为他够真,够超脱。

可见,乡愿是违心和虚伪的,就像墙头草一样,没有定力,因而只能随波逐流,有失道义;狂者是真诚、率真的,心中有定盘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依旧守着道义的原则底线,不为所动。

04

看来,圣人的见解都是大同小异的,孔子赞赏狂者,王阳明也喜欢狂者,甚至自己还知行合一,在晚年做起了狂者。然而,做狂者的代价是很大的,并非人人都敢做一个真狂者。

王阳明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批评他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在他去世之后,类似的批评就更多了,尤其在他的弟子王艮发展出泰州学派,主张率性、随心而为后,骂王阳明的人简直不计其数。

对于这些铺天盖地的谩骂,王阳明在世的时候就明确表态,自己是不怕挨骂的,愿意做个寂寞的狂者,至于死后别人会怎么评价他,他就更不在乎了,在他看来,嘴长在别人身上,笑骂由人,他只管不亏自己的良知就行了。

05

王阳明认为,自己之所以会招来越来越多的骂声,关键原因是自己越来越远离乡愿,转以狂者的面目示人。

那么,这就有个问题,王阳明37岁经龙场悟道后就已经脱凡入圣了,按理说早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的真人了,为什么在42岁任职南京时反倒成了乡愿?难道说他又退回到普通人之列去了?

对于这个问题,从正常的逻辑来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一旦入得圣境,犹如到了一个满是黄金铺成的极乐世界,怎会舍得把宝贝扔掉重新回到污浊的精神世界?从王阳明的表现来看,自他悟道之后,修养越来越精纯,屡创奇迹,断没有退步的迹象。因此,所谓的退回乡愿一说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人们又会误会王阳明?原来,问题出在他自述的“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这句话上。人们据此认为,王阳明自己都承认他那个时候是乡愿,根本不用争辩。其实,王阳明说的是有些乡愿的意思,并没有说他就是乡愿。“有些乡愿的意思在”,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些乡愿的样子”。

可见,王阳明是从他人的角度来反观自己,觉得人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有些像乡愿。所以,乡愿是他人所认为的,并非王阳明本身如此。这一点,需要搞清楚。

06

那么,王阳明嘴里的那些乡愿的样子又是什么呢?

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是使用的一些婉曲、顺势的致良知手段。我们知道,要做成一件事,有很多种方法和途径,既可以用霹雳金刚手段,也可以用仁慈手段,手段没好坏,需要因时制宜,就看适合用哪样。

比如说,要让一个人改错,可以用棍子打着去,也可以好言相劝。至于选择哪种方法帮他改错,就看需要了。如果自己的威信足够,他又非常信任自己,那就要用威严,以便给他足够的信心。如果自己的威信不够,他也对自己半信半疑,那就需要哄着他往正确的方向走,慢慢让他体会其中的进步,从而生起信心。这些本是一个致良知的具体实践,然而在不懂的人看来,就像是乡愿了。

在王阳明尚且没有建立功业时,天下人对他的学说都将信将疑,他自然需要低下身段,有时甚至委屈求全的用行动去证明。而在他已经功成名就之后,心学的威力明摆在那里,已经无需再做证明,因而也就无所谓再费口舌了,在旁人看来,他就成狂者了。

07

可见,做事不能一根筋,因时制宜很关键。该狂的时候你若谦虚,就会伤了行道人的心,反之,该谦虚的时候你若狂,就会把自己置于火上烤。

所以,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踏准节奏。

节奏对了,啥都对,节奏错了,啥都错。

附录:《传习录》290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已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天下忌之者日重;有言先生之学日明,故为宋儒争是非者亦日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同志信从者日众,而四方排阻者日益力。先生曰:“诸君之言,信皆有之。但吾一段自知处,诸君俱未道及耳。”

诸友请问。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尚谦出曰:“信得此过,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去年今日文章:《静之兄 | 孩子,为何我们总在鸡同鸭讲?》

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

建议通过意念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依良知行 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
王阳明:依良知行 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
传习录拾遗 | 传习录拾遗 | 王守仁著 |
明代心学领袖王阳明的圣狂
度阴山趣说阳明心学5:有独立的自我才有自尊
2019.8.10自在人生《善待自己》2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