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地名中会带有卫字

你有没有发现,我国沿海一带有许多带有“卫”字的地名,如上海的“金山卫”、浙江的“观海卫”、山东的“威海卫”“灵山卫”等。这些带有鲜明军事色彩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得从元朝末期开始说起。当时,日本进入南北朝混战,内战中失败的日本武士和浪人、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开始不断对我国沿海进行侵扰和掠夺。

到了明朝,为消除倭患,巩固海防,政府开始在沿海设置卫、所和墩、寨等,这种海防军事力量和防御设施被称为“卫所制”。沿海地区一些地名除了带“卫”字,许多也带“所”“墩”“寨”字样,就是这个原因。

卫所制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仿效隋唐时代府兵制所创立的,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守屯结合。朱元璋评价卫所制时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当时从京师到郡县都设立了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属于行省三司之一,是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各省的都司下辖若干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1398年,置山东都指挥使司属卫七:曰安东,曰灵山,曰鳌山,曰大嵩,曰威海,曰成山,曰靖海。

“七卫”基本遍布山东沿海各地,在“卫”之下,设有“所”。比如威海境内就有其中的“三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并置有宁津、寻山、百尺崖、海阳4个千户所,现威海市的海阳所镇、靖海卫村、宁津所村、寻山所村便是当时卫所制留下的时代印记。


卫所的军种大致可分为4类,分别是:“京操军”,即班军,定期轮番抽调赴京师接受检阅、操练以及担负京师戍卫任务的军人;“城守军”,即防守卫所的固定守军;“屯军”,指亦战亦耕的屯田军队;“捕倭军”,属于机动部队。另设有若干守墩弓兵。


各卫所均辖有墩堠和传递堡。墩,建于沿海山顶或高岗处,俗称“烟墩”。遇有敌情,夜晚举火,白天放烟,以向邻墩报警,墩墩相传;堡,即建在官道旁的驿站,用以上下级传递信息。其布局大致“十里一堠堡”,有简单房舍,可食宿换马。


各卫所有不同的规模及辖区。例如成山卫,军事辖区为今威海市环翠区泊于镇寨子东村往东至成山头北部海域,及成山头往南至俚岛南附近海域。



明永乐、宣德年间,政府先后在山东沿海设置即墨营(今即墨)、登州营(今蓬莱)、文登营(今文登)三营,作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机构,统辖山东境内所有的卫所。


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任登州都指挥佥事,管理三营二十五卫所。他以文登营为核心,在胶东沿海构筑起攻防兼备的海防体系,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在任期间,创作的七言律诗《过文登营》,充分表现了他对国势强盛的热切向往、忠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


位于威海荣成市境内的成山卫、靖海卫,广大官兵先后四次击退来袭倭寇,保卫了沿海居民安全。


这种不畏外敌、保疆安民的强烈意识和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家国情怀,被荣成人代代传承赓续。


清代山东两大水师之一的荣成水师,其骨干兵力多系荣成子弟官兵;在刘公岛驻扎的北洋水师兵勇主要来自荣成水师及沿海渔民——北洋水师编制四千人,有两千左右是荣成籍。他们勇敢善战,史有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成参战子弟兵约四千人,涌现出抗美援朝一级英雄张积慧、周厚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长津湖战役中,围歼美军“北极熊团”的三个英雄团长阎川野、陈敬毅、于春圃,“新兴里战斗模范连”连长李耘田、李昌言,都是荣成人,近400名荣成子弟兵为国捐躯。

这里曾先后走出184位副军职以上干部,成为闻名全国的“将军县”。


卫所制给胶东民俗风情也带来一系列影响。


随着卫所制度的不断完善,沿海渐趋稳定,外来移民逐渐增多。人口迁入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手工制造技术。比如荣成境内出现了许多手工业村落,因架锅烧盐而建村的灶户村、因烧盆罐而建村的盆罐窑村(今窑上村)、以打铁建村的打铁孙家村、以编制竹筛建村的筛子汤村(今汤家村)、以长于擀毡手艺建村的干占村等,很多村名沿用至今。

在明代至清初卫所制度存续的300多年间,卫所将士及随军家属来自四面八方,因而卫所军营中集聚了南腔北调。为了使对方听懂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只能“咬着舌根说话”,逐渐形成了卫所区域的独特方言。


以荣成为例,其方言具有“胶辽官话”的典型特点,比如将“人”rén读作yín,“肉”ròu读作yòu。上世纪90年代,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的春晚小品《天气预报》,是荣成方言最鲜活、最典型的艺术表现。


即使都是荣成人,方言也有差别。比如东北部的成山卫方言,“滑音长、抑扬顿挫重”,去声调读法,被称为成山话;西南部的靖海卫,方言则“滑音短、抑扬顿挫轻”,阳平调读法,被称作靖海话。

卫所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从历史渊源到现代传承,卫所文化在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和文化形态。近年来,山东沿海各县市积极推动卫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未来我们有望在更多影视制作、文艺演出中领略卫所文化的韵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成古事
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
组图:荣成海边这个村庄,在历史上曾经跟威海卫平级
【重磅】沉没海底六百年后,它在荣成靖海重见天日!背后的故事令人……
明朝卫所制
初钊兴:明清时期威海地区的驻军——三卫一营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