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书看戏喝茶尽在上海茶文化
字体:】  【视力保护:

  青浦县与江浙交界处流行“阿婆茶”。这是在家喝茶最著名的茶俗之一。每当妇女在田园干完农活,村里便有人家喊吃茶。喝阿婆茶有特定的对象,只有姑娘、婆婆、母亲可以参与,任何男子都没有出席的资格。烧阿婆茶的风炉用稻草和泥巴糊成,汲取淀山湖的水澄清后放入铜壶烧煮,清香不失真味。

  喝阿婆茶时还就地取材吃些酥豆、菜苋、酱瓜、橘红糕之类的点心。今天这家,明天那家,轮流做东。凡轮到吃阿婆茶的人家,前一两天已定,清早就准备淘米磨粉,做橘红糕。喝茶时随便谈家常,顺带提出儿女亲事。过去农村青年的婚姻常靠阿婆茶牵线促成,现在仍是当地妇女的重要社交方式。

  元宝茶

  元宝茶为江南和沪地春节习俗。过年有客登门,主人以青橄榄或金橘放在茶杯中敬客。果实随茶水滚动,象征送金之意。茶馆年初一以元宝茶接待茶客,可收双倍茶资,有时仅按常规收费,奉送“元宝”借以笼络。有些老茶客给堂倌小费。双方客客气气热热闹闹庆贺新春。

  抛锚茶

  旧时司法界标榜公正廉洁,表面上严禁状师,但状师在上海,如影之随形,紧挨着法院四周大肆活动。可以说哪里有法院,哪里就有小茶馆。状师们仗着与司法界某些人的交情,聚集在那里包揽词讼,往往泡上一壶茶,等待诉讼当事人上钩。他们等客时所泡的茶特称为“抛锚茶”。

  一旦主顾入馆求助,状师很快就能写出一纸诉状,保状4角,申请状5角。倘若对方外行,状师便要狮子大开口,多敲几块钱也并非什么怪事。喝碗抛锚茶不过一二十文,所费有限,只要抓牢一个主顾,收入便可观。当事人要是不找状师,自己去办,说不定法院还不让进门呢!为了及时了结官司,状师正抛锚茶恭候。

  茶园演戏

  早期戏班,多在农村谷场、庙台演出。进入城市,多借茶园、酒肆演唱。初无戏台,只在席前表演。清末上海茶肆甚多,适宜戏班落脚,所以许多演戏场所称为茶园。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记叙20世纪初剧场情况:“最早的戏院统称茶园,是朋友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附带性质。”上海租界初设,戏院供茶、送热毛巾,也称茶园。

  据屠诗聘《上海市大观?百年来上海梨园的沿革》记载,同治末年(1870年)开设的同桂轩,不满一年,改名红桂茶园,光绪八年(1882年)改称丹凤茶园。金桂轩开设于同治初年(1862年)后,数易其主,光绪十年(1884年)改称金桂茶园。宝善街近广东路处,由黄月仙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设大观茶园,后易主改咏霓茶园,一度称咏仙茶园。

  这些茶园都是既演戏,又供茶。这前后沪上还有满仙、天仙、全仙、天华、国春、迎贵等茶园。京剧名角王桂芳、王洪寿、孙菊仙等都曾在大观茶园、天仙茶园演过戏。清代茶园建造的戏台是方形的,三面都可观赏,正厅排列方桌和靠背小椅。民国初年(20世纪初叶)出现的新舞台改进了设备,剧场圆形,四面无柱,前台渐高;同时废除了泡茶、送毛巾、收小账等积习。于是戏院改称舞台也不叫茶园了。

  中法之役曾与刘永福并肩战斗的唐景崧,在《请缨日记》中提到,曾在上海天桂茶园、华众会茶园看戏。申曲、沪滩及其前身花鼓戏也先演于升平茶园、聚宝茶楼等,然后流传开来(后发展为沪剧)。

  茶馆说书

  旧式茶馆往往上午卖茶点,下午请说书先生说书又卖茶,有的还说夜书,开夜茶。

  老上海中小型茶馆,特别郊县乡镇茶馆往往附设书场,许多茶馆本身兼作书场,演唱《描金凤》、《落金扇》、《双金锭》等小段曲艺,称小书;演唱《三笑》、《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部头评弹评话,称大书。一部《西厢记》竟能说上年余,吊住老茶客和老听客的胃口不妨。老报人郑逸梅在《茶馆酒店旧闻》中曾详记茶馆说书时之布置和会书的盛况:凡附设书场,茶室中列置长几若干,便于安置茶壶茶杯,茶客可随听随喝。室隅筑一小坛,应聘的评弹艺人登坛弹唱,具居高临下势,壁上左挂三弦,右挂琵琶,馆门悬一黑牌,用白粉写上艺人姓名和书名。每逢阴历年底前四五天,有说会书之举,规定每一场为四档书,茶馆主邀说噱弹唱兼擅的名艺人即所谓“响档”登台表演。有说叱咤英雄的大书,有唱缠绵儿女的小书,或弦索悦耳,或醒木惊堂,各尽所能。茶馆主为容大量听客,竟把几凳全部拆除,茶也不备了。一般听客,为了一年一度难得的会书,站立着听,不计较座位,也忘了疲惫,攘攘挤挤,几不成茶馆了。

  过去说书专门场所较少,以城隍庙的茶馆书最为突出。群玉楼、春风得意楼、四美轩都有过说书。上海本地或外来的说书人,只要在柴行厅登台亮相,听众认为见过大世面,也就刮目相看了。

  到上海说书的大致分南北两派:北派为扬州口音,多说扬州评话;南派为苏州口音,演唱评弹。听众以听南派的为多。但茶馆轮到说会书,即有四五种书由几位先生依次说唱,往往南北兼备,流派纷呈。说书当中既有弹词与评话之分,还有单档与双档之别。单档的弹词由说书先生自弹三弦伴唱;若为双档,多一个琵琶伴奏。说评话的在桌上放一块醒木,成为“语”,可在桌上拍拍,提醒观众保持肃静,借以制造气氛。

  茶肆唱曲童儿,清代称为“小青人”。天主教徒、湖北潜江人郭培声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抵沪。他在《西游笔略》中写道:五老峰在沪城内城隍庙后,乃游人散心之处,说书唱曲者极多。有花园凉亭,画桥朱栏,茶室内之唱曲童子,曰“小青人”,杂以笙箫笛管,极其优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侃京剧】茶园楼上最消魂——清代的茶馆和戏园(上)
初夏将至 和懂你的人一起喝茶
旧时闵行镇的那些茶馆,品不尽人生冷暖
《天府的记忆》解说词*第四集
【文化】清代的茶馆和戏园 | 李红雨
中国茶馆文化漫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