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用协祭感召各个部落——部落联盟的出现 | 王者归来04

本文摘自吴俊新作《王者归来:寻找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中国与欧洲历史的大同小异》

小孩之间发生了矛盾,往往要打架,这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靠武力,谁打得赢就听谁的。这就是武斗,最直接,也最低级,跟其他的动物差不多;

等小孩长大了,再跟人发生矛盾,就知道用文斗的方式了,例如,讲道理,谈判,告状,打官司,谁讲得更有理就听谁的。

是谁发明了文斗的方法呢?有史可查的人类第一人是黄帝。

黄帝就是“羲”氏族的后代。

“姜”氏族无法适应甘肃的环境,继续“逃跑”。不是继续前进,而是“曲线”后撤,返回陕西。

他们没有回到蓝田,中途定居在陕西姜水一带。姜水也称岐水,源于岐山。到了西元前三千多年的时候,姜氏族还是不得不转型为父系社会,出现了神农,也就是炎帝。这时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父系的好处,所以“姜”氏族没有分裂,神农仍然姓“姜”(《史记》)。

“姜水”以姜氏族命名:在姜氏族到来之前,这条河的流域是处女地。姜氏族在西迁的过程中历尽坎坷,增长了群体延续的能力,占据了歧山,就以本族之名称呼其水。

“牺”氏族在甘肃生活了几十年或几百年,也可能上千年,最后不得不“战略转移”,向东撤退。这是一次光荣的“逃跑”:回到陕西之后,河流边上的处女地都被占用,他们却不与同胞争地,回到蓝田一带也没有立足,一直迁到山西才定居下来。

尧舜的先人轩辕(黄帝)就是“羲”氏族的后代,他们保存着华胥的信仰,以烟火为图腾。

《史记》说轩辕(黄帝)“姓公孙”。“公”,就是部落中占支配地位的氏族。伏羲是最早的“父系”,所以“公姓”就是“羲”。

其它的西迁氏族怎么样?没有文献,不得而知。

历史属于能够延续而且保留文献的群体。

羲氏族在轩辕的领导下重新崛起时,神农已经逝世500多年。神农的后人,姜氏族的最高首领仍然称为炎帝。

据《史记》记载,黄帝氏族与炎帝氏族打了一仗。这不是对外战争,是争夺部落内部的领导权:“得其志”。部落内有很多氏族,很多“诸侯”,黄帝和炎帝谁打胜了,他们就服从谁——他们都说同样的语言,都不是外人。

据《史记》记载,黄帝跟蚩尤还打了一仗。由于黄帝跟蚩尤不是同一部落,所以蚩尤被看成“作乱”——水火不相容。

这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大战斗。黄帝对蚩尤作战,虽然胜利了,可是非常残酷,自己人死了一大片,对方也死了一大片,那些死的自己人可都是自己的亲人啊,能不心疼吗?

黄帝开始琢磨,为什么遇到点事非要打仗不可?有没有什么办法不要打仗就能够解决问题呢?

当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不同部落之间面临的问题,一是抢食物,二是不信任。

怎么解决?

如果是在今天,要么是发展高科技武器,象今天的美国一样,只有它打伊拉克的份;要么是大家坐下来谈判,讲道理。

可在那时,大家的武器都差不多,文字?没有,连语言也是非常简单的,不象今天的人,可以谈判几天几夜,甚至几十年都有,每个人都可以引经据典,搬出一大堆的理论、道理。

更何况不同部落之间,语言不通,图腾不同,哪里有那么多的道理可讲。这个矛盾如何协调?

最后黄帝灵光一闪:通过协祭来感召各地的黎民。

协祭,是一种祭祀专名,就是联合他种祀典一并举行[1]。在甲骨文中,“协”字是三个并排的“力”,在简化之前,三个“力”成了一上二下,左边加一个 “十”——人力越多越好,协祭仪式不但可以团结本部落内部的“百姓”,还可以团结部落外的黎民,沟通那些不能用语言相互交流的人。

这件事情,被记在《尚书·尧典》之中:“克明均(俊)得(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庸(雍)。”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能够公开地平均分享所得物品,才能亲近(从高祖至玄孙九代)全氏族的亲戚;氏族内部和睦相处,就很容易给其它氏族(百姓)作出榜样;部落内部各氏族同心相照,就能通过协祭来感召各地的黎民,即使在灾变动乱时也能维持稳定。”

“协和万邦黎民”就是协祭。《尚书·尧典》记了这件事,却没有记下这个人杰姓甚名谁:这段话虽然在《尧典》中,却不是尧的事迹,是尧之前的事情,被记在第二段。它和第一段一样,都是古训:

第一段是图腾及其子孙(“文嗣”),第二段是分配和感召(“协和”的“和”中既有“禾”,也有“口”,感召不光是精神性的),分配什么?食物。

《尧典》从第三段才开始记载尧:“乃命羲和......”,“乃”就是指尧。

九族是指部落内本氏族的人。

百姓是指本部落内其他的氏族。“文”部落由于文明程度高,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到了黄帝时期,部落之内已经将近一百个姓。

部落之外是“黎民”,既不是“九族”,也不是“百姓”——语言不同,肤色也不同:黎,黑的意思,黎民,就是肤色黑的人。

从《史记》可以推断:这个人杰是轩辕(黄帝)。他的氏族战胜了炎帝氏族,取得部落内部的领导权,经验是“九族既睦,平章百姓”。黄帝还对蚩尤作战,虽然胜利了,可是非常残酷,于是,黄帝探索一条减少战争的途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庸(雍)。”

为什么大家共同祭祀,就可以减少战争?

以现代人熟悉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各国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尽管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但大家都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古代的奥林匹克,就是源于当时人类之间没有休止的战争,源于人类之间没有休止的政治文化对立与攻击——在一个特定的和睦相处的日子里,人类醉心于健康的体育比赛,停止战争、停止争执、停止攻击、停止对立……仅此而已。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中屡屡出现:

1914年圣诞节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上,英军和德军士兵突然停止互相开枪,离开自己的壕沟,互相握手、交换圣诞礼物和亲笔签名,甚至踢起了足球。这次离奇“休战”事件,是军事史上的最大谜团之一。其实,这就是圣诞节的魔力。圣诞节同样源于祭祀礼仪。

球王贝利有一次去非洲比赛,两个国家为了看足球比赛而停火。虽然足球比赛不是祭祀,但它是人类联合在一起欢乐,简称联欢,联欢可以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大家共同祭祀,就是联欢。

当时,祭祀是非常神圣的,就象2008年到鸟巢看北京奥运会一样,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的。别的落后的部落,都想参加,就象今天中国人再怎么挤火车也要回家过春节跟父母团圆一样,允许你来参加祭祀,就象父母允许你回家过春节一样,承认你是一家人。

祭祀时,既要履行神圣的仪式,又有唱歌跳舞,然后分食物,开吃。这是一场多么壮观的大型联欢晚会。可惜那时没有摄影机录下来,不然一定不比今天的文艺晚会逊色。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源头出自于此。

为什么黄帝能够想出这个高明的办法呢?

黄帝的祖先,华胥氏的后代,曾西进甘肃,返归入晋,在漫长的途程中学会了与不同部落共处,用今天的话来说,黄帝这一族,经过磨难多些,智力就高些,当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就最先想到解决的方法。

黄帝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东亚大陆上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严酷,人口流动,相互混合的情况越来越多,不良的攻击行为也越来越多。

黄帝想出的“制度创新”是:用“协”祭这种非语言的方式,把不同的部落整合起来,减少战争,扩大和平的范围,不愧为“人杰”。

部落联盟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开始长大。维系这个社会的新的协调规则就是“协祭”。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壮大,是靠文化,而不是靠武力。这个源头,是从黄帝开始的。

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为他开创了用文化来统一不同的社会的先河而被载入史册。

[1]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第54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轩辕氏简介
周潭镇章氏族谱
华夏起源
冷知识(25) “黎民”和“百姓”原来是两个不同的阶层
揭秘:蚩尤被皇帝击败后,九黎族就此四散,他们去了哪里?
上古帝王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