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作巨幅国画的第一人是谁?小编带你去认识
如何用艺术救国?

  如何传承民族精神?

  如何重树国人的文化自信?

  你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吗?

  如果他还在世,今年刚好120岁,他也是小编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的老校长。

  12月1日,这位老校长的128件作品将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教育家、国画家。

  他是创作巨幅国画的第一人


  《光华旦旦》

  1964年,他应杭州饭店的要求作《光华旦旦》,此作2.6米宽,近7米长,是他个人存世最大的一件作品,而创作巨幅大画的原因,是他不屈不挠的傲气。

  在那个崇尚西学的年代,中国画尚多是条幅、手卷,没有巨幅大画。曾有人质疑说中国画不能画大画。他极力反对,认为中国画展现的中华民族的风骨精神,同样能画大。然而大画要大格局才能驾驭得了,于是他不断探索,用雄健的笔墨、恢弘的气势,撑起中国画的大格局。

  吴昌硕曾说,中国画画家中,能驾驭大幅者,他是第一人。

  问

  巨幅国画中笔墨怎么表现?



  设计师都做不到的“五颜六色的黑”,中国画能做到。鹰和秃鹫是他常用的题材,画面中,苍鹰目光灼灼,羽翼苍劲有力。细看鹰的羽翼,干、湿、浓、淡、焦,不同的用墨方式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质感,将苍鹰羽毛覆盖下的瘦骨,表现得真真切切。


  画上钤朱文印“不雕”一枚,意在追求质朴、古拙,不刻意雕饰的画境。也许瘦骨的秃鹫看上去并不美,但在中国画中,拙、丑比精、巧意境更高。

  他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开拓者


  《夏塘水牛图》


  《耕罢图》

  据说,他小时候,老家后面就是一片农田,每在窗前读书,一抬头就能看到牛在水里洗澡,这一画面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里。十几年间,他不断重复着同一主题,把寻常的场景描绘出的不凡意境。

  中国画是否要画得像才好?他回答,“用记忆来写生”,不必画得逼真,但必须要传神。中国画写生就需要仔细观察、思考、品味,得出体会由心而发,用中国画的线条,画中国画的精髓。因此中国画,不像西画注重用写生再现现实,而是更注重在临摹古人绘画中,不断感悟,结合个人体会不断创新。

  问

  中国画写生是不是越像越好?


  《夏塘水牛图》和《耕罢图》这两幅画有些部分是他用手指画的,术语称作“指墨画”。指墨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之一,即用手指蘸墨作画,比毛笔作画更为凝重。他作指画,主要用食指蘸墨作线,其次亦用小指与大拇指,配合作粗、细线。作线时,指甲与指肉同时着纸。墨水在手指上蘸不多,运线不易长,则往往以短线接成长线,随蘸随画,自然成稚拙之趣。


  写生画得越像越好?中国画并不是这样。写生最高境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尽可能多地去写生、画草稿,用这种方法收集素材,最后在画面中用搜集的素材,自由安排于画纸上,经营布陈。这,才是国画写生的意义。

  他是中国画教育家、理论家


  1963年,他在给花鸟专业的学生授课

  1928年,他受聘为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中国画主任教授。当时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特别严重,国立艺术院教学中,西画课程占大头,而中国画课程比例却很少。严峻的形势下,他一再告诫学生:民族文化一定要自信,要勇于攀高峰,做出民族艺术精品,才能以艺术救国。

  问

  学中国画还要学诗词、书法?


  他一直坚持,学中国画不能单一地学画画,同时也要学理论、诗词、书法、篆刻,做到诗书画印兼通。尤其是题款,往往是一幅画的点睛之笔。一枚精致的名章,或一句长度适宜的题款,不仅能填补画面空白,还能让绘画的意境更深一层。在这幅《秃头僧图》中,一句“一身烦恼中写此秃头”,可见他在困难烦扰中,还不忘苦中作乐打趣自己。
他就是潘天寿。
  编辑/制作:季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潘天寿国画作品欣赏
冲墨撞彩画:李长文--气韵生动
程振国国画欣赏
空纳万境 —— 漫谈中国画中的“空白”艺术
【百年巨匠】潘天寿丨传统派最后一位大师,我有故事,您有酒吗?
这就是国画大气磅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