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一)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绪论 

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定义三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经验性特点)。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出发点人文

4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

5两个文化层上层文化、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口头传承

6、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说苑yuàn

7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积极作用——文化精华,是优秀传统,负面作用——糟粕,是不良传统。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两分法(物质、精神)、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也是本课程采用)(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是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是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的地理背景 

1地理环境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先决条件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河流地理通道(交通便利) 

3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a.自然环境。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c.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此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高度)。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4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5、最南的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的西南夷”杂居的地区。北面的大巴山地区有古巴人、氐dī人、羌qiāng人。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山西“天下形式”之说。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大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的居住 

6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由暖变冷。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温暖期。第二时期,寒暖交错期。第三时期,寒冷时期,称为方志时期”。第四时期,“仪器观测期 

7、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联合与融会 

8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到西周时期“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9蒙古族最早出现的人群是xiǎnyǔn,之后是北狄dí。秦汉后有匈奴、鲜卑、突厥jué、契丹、党项、金、蒙古、满族。 

10、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高大历史舞台。 元明清时,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11、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12《禹贡》,此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以南、横山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13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齐鲁的儒家文化三晋的法家文化南楚的道家楚辞文字 

14、司马迁把“天下”非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即关中)地区(有“先王”之遗风),山东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15、司马迁认为齐国的风俗宽缓阔达,足智慧,好议论,不喜欢群斗,善为“劫持”之行,有泱泱大国之风。 

16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 

17、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贾思勰《齐民要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18通漕四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汴水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2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石器时代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也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3、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至今4000年左右,分为早、中、晚,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出现,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4、依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分为炎黄、东夷、苗蛮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5、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sì遗址,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地区还曾发现了建立在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雕像 

6“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三皇”人物不确定,但“三皇”人物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黄帝、颛zhuānxù、高辛、尧、舜 

7、多种族群向黄帝聚拢的原因:战争宗教活动 

8、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yáo舜禅让”。《史记》“乃命羲和敬顺昊hào”。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关系着耕农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9、夏代起中国开始的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考古发掘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夏朝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太康失国”时期。夏文化——尚忠,鲧gǔn、禹治水,夏人与土地的关系。 

10、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zhī祖先神 

11西周分封制肇端于此。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12、周人极端重视农业,把农耕赋予它某种政道”。《尚书·无逸》中,周公告诫“君子”们“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13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历史大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一是民力的大发展 

14儒家——“救时弊”,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孔子,儒学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己所不欲,勿失于人”。到孟子发展为“仁政”。《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15道家——超然物外,超脱、在艺术。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16庄子——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积极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 

17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kuī,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yāng。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18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dí。核心兼爱”、“尚同”(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前提是“尚贤”)、“尚贤”、“节用”、“非乐”。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19阴阳家一战国时期的邹衍。董仲舒用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下感应”说。 

20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21、两汉时期,汉武帝先后派唐蒙、司马相如、张骞qiān三次通使西南夷,并陆续设jiān为、越西、武都、益周。对付匈奴直接引发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对匈奴的战役中,有三次大战役:河南战役、河西战役、以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从汉宣帝时起,设立西域都护 

22四海一家”的“大统一”意识,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 

23、秦朝实施郡县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皇帝是最高权利者,皇帝之下是“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有其官无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白官和司法审判)。 

24顾炎武在《日知路》里,对秦汉的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称“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 

25、官员选拔有察举、征辟、考试。察举就是选举,是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科目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为显著。 

26、征辟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只要的入仕途径。 

2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商鞅在秦国变法,“趋农归战,利出一孔”的政策,是典型的重农主义。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即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农是国家的赋税之源,富豪之农兼并土地,即意味着国家基础的丧失。 

28、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宣帝——“汉家自幼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29、两汉儒家独尊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东汉光武帝——党锢之祸 

30、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31、西晋灭亡,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32、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33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汉族的内移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jié、氐dī、羌 

34、唐代诗歌的鼎盛很大程度上由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时代的显著特征。开发江南,开发最深入、经济水平最高的是长江下游地区 

35、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分为:前期bō若学为主(佛家的“空宗”的理论),后期以涅磐学为主(主要讲成佛的问题)。道生“孤明先发”,承认一阐提也有佛性,道理上也能成佛。梁武帝最甚——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 

36黑白论之争主要争的是儒与佛在义理上的长短,以慧琳《黑白论》的得名,通观当时的争议,调和论是主流;重佛抑儒的倾向也是明显的,夷夏之争是发生在南朝的佛教与道教间的争执。最富观念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 

37、民族大融合,一北魏鲜卑人汉化过程最为典型。 

38、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吏,县设县令。科举分制科和常科 

39、尚武精神:开放的胸襟是唐代立国的基本气象。府兵的精良以北方传统为背景,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唐朝早期采用府兵制,依仗的是北方的尚武精神。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1、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又称农业文明。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2、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农业定居场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3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农具的数量增加,铜石并用。 夏代,发明了观察星象物候的办法。到了殷商,人们制定出了测查岁时的纪年法、纪季法、纪旬法、纪日法、纪时法 

4、秦始皇废除封建为郡县,为统一全国的生产管理打下基础。推动了秦时农业经济发展 

5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天才。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作理国之道 

6、隋唐统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全面高涨。安史之乱北方发展迟钝,南方农耕景象繁荣 

7、宋初一百年间,人口和耕地有所增加。特别到南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这时小麦推广到南方,在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南方的棉花和蚕丝产量也超过了北方,吴中蚕业区开始成名。元代的农耕生产不够发达,但对地宜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元代的蒙古民族还把养马驯马的技术引进中原,使马拉农具有了发展。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 

8、明代在立国初期,进行了清丈田亩订定赋税的工作,继而又编造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土地、人口的直接控制明中叶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一方面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兼并过程,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农作物栽种布局的平衡。清代以后,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进入晚期,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势力入侵,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解体。 

9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随着水利中心的转移,其他中心也跟着转移:黄河、长江文明的崛起大运河对南北政治枢纽的联结都江堰对西南巴蜀文化的提升泾渭二河的水利工程对西北三秦历史地位的确立等。 

10、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着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shǔ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东北地区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 

11、南北方的农耕生产具有很多共同点,最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一种计时方法。现存第一部完整地纪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12、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举行“打春牛” 

13历代农书:汉崔是《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xié《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lěisì经》、宋陈敷《农书》、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统筹水土利用规划;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荒政”思想;人力胜天说 

14、到唐代,出现了专卖店。北魏全盛时代,在洛阳宣阳门外设四夷馆”,用于接待外国客商,到晚清,广州还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 

15、桑蚕业起源于黄帝的妻子léi 

16、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的西周宗庙遗址发现了带有瓦钉和瓦环的绳纹瓦,这是我过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瓦。 

17、明代以后,松江成为我过棉纺业的中心 

18、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有四种:(南方定期贸易的场所)、 (北方贸易场所)、 

市商贸易的方式农商兼营行商经营(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晋商曾出现“船帮”“驼帮”、“车帮”、“马帮);坐商经营 

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分为卖声和代叫声)、商幌(坐商招徕顾客的传统标志)、牌匾字号 

营业习俗:敬财神(赵公明)、经销、广告(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的上海,由英国人梅杰引入的。 

19、我国手工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具有手工艺性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社;惟一性 

20 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21鲁班——木、石、泥、瓦匠行的祖师。老君李耳——铁匠行的祖师。 灶君厨师行的祖师。唐明皇伶人行的祖师。嫘祖和黄道婆纺织匠行的祖师。 

22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天时、地利、人勤重农经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23、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仪式 

24、我国很早就有把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的概念,采用两种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心最为内聚地方,一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被用来远接神祖、近待友朋。 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睡处、神位、照明、取暖、贮藏 上梁仪式中,掼元宝”只整个仪式中最热闹的场面。 

25、闽菜:“一汤十变”。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格”,“七味八滋”。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6、饮食的文化观念: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群体饮食活动:仪式饮食、阶层饮食、节目饮食、民间组织饮食、待客饮食馈kuì赠饮食 

27、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实用装饰 服饰的形式有四种基本类型:衣着,附属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28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至今服装制作讲胸围、臀围,仍体现了性别标志。人文范围内的服装标志: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标志、职业标志、审美标志 

29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 

传统男子的成年礼叫加冠”。丧礼中最能传达中国人敬祖收宗观念的是丧服 

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榱cuī、齐榱、大功、小功、缌sī麻。(分量从重到轻) 

30、运输工具:挑担、车、船、桥。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 

31“顺风”属于信仰禁忌 

家庭成员的地位在血缘关系中寻找,具体分为血缘九族制血亲五服制 

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 

在血缘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进行权力的传递和财产的继承。 

文化认同的渠道,包括家庭社区的群体活动 

32、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字辈谱家谱(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家风人生仪礼 

33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族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34、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特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 吃喝;娱乐。 

35、中国传统天文学包括天象观测、历法制定。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36、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术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 

37 望、闻、问、切,主要是切脉的应用。 

38、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黄埔谧mì《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人型方书,代表了当时临床治疗方剂发展的空前盛况。宋代成书的《洗冤录》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39、中国至少在16世纪己开始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我国药学的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但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 

40、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 

41、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集祖国药学之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书。 

42、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腑脏学说(核心是“脏象之说”,它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经脉学说,针灸学说。 

43、火药的发明迟至唐朝。唐朝末年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管形火器,即近代枪炮的雏形。 

44、中国日常生活文化的文化习惯: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绪论 

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定义三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经验性特点)。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出发点人文

4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

5两个文化层上层文化、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口头传承

6、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说苑yuàn

7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积极作用——文化精华,是优秀传统,负面作用——糟粕,是不良传统。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两分法(物质、精神)、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也是本课程采用)(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是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是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的地理背景 

1地理环境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先决条件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河流地理通道(交通便利) 

3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a.自然环境。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c.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此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高度)。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4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5、最南的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的西南夷”杂居的地区。北面的大巴山地区有古巴人、氐dī人、羌qiāng人。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山西“天下形式”之说。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大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的居住 

6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由暖变冷。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温暖期。第二时期,寒暖交错期。第三时期,寒冷时期,称为方志时期”。第四时期,“仪器观测期 

7、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联合与融会 

8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到西周时期“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9蒙古族最早出现的人群是xiǎnyǔn,之后是北狄dí。秦汉后有匈奴、鲜卑、突厥jué、契丹、党项、金、蒙古、满族。 

10、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高大历史舞台。 元明清时,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11、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12《禹贡》,此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以南、横山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13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齐鲁的儒家文化三晋的法家文化南楚的道家楚辞文字 

14、司马迁把“天下”非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即关中)地区(有“先王”之遗风),山东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15、司马迁认为齐国的风俗宽缓阔达,足智慧,好议论,不喜欢群斗,善为“劫持”之行,有泱泱大国之风。 

16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 

17、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贾思勰《齐民要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18通漕四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汴水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2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石器时代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也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3、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至今4000年左右,分为早、中、晚,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出现,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4、依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分为炎黄、东夷、苗蛮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5、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sì遗址,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地区还曾发现了建立在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雕像 

6“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三皇”人物不确定,但“三皇”人物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黄帝、颛zhuānxù、高辛、尧、舜 

7、多种族群向黄帝聚拢的原因:战争宗教活动 

8、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yáo舜禅让”。《史记》“乃命羲和敬顺昊hào”。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关系着耕农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9、夏代起中国开始的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考古发掘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夏朝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太康失国”时期。夏文化——尚忠,鲧gǔn、禹治水,夏人与土地的关系。 

10、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zhī祖先神 

11西周分封制肇端于此。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12、周人极端重视农业,把农耕赋予它某种政道”。《尚书·无逸》中,周公告诫“君子”们“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13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历史大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一是民力的大发展 

14儒家——“救时弊”,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孔子,儒学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己所不欲,勿失于人”。到孟子发展为“仁政”。《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15道家——超然物外,超脱、在艺术。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16庄子——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积极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 

17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kuī,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yāng。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18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dí。核心兼爱”、“尚同”(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前提是“尚贤”)、“尚贤”、“节用”、“非乐”。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19阴阳家一战国时期的邹衍。董仲舒用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下感应”说。 

20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21、两汉时期,汉武帝先后派唐蒙、司马相如、张骞qiān三次通使西南夷,并陆续设jiān为、越西、武都、益周。对付匈奴直接引发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对匈奴的战役中,有三次大战役:河南战役、河西战役、以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从汉宣帝时起,设立西域都护 

22四海一家”的“大统一”意识,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 

23、秦朝实施郡县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皇帝是最高权利者,皇帝之下是“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有其官无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白官和司法审判)。 

24顾炎武在《日知路》里,对秦汉的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称“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 

25、官员选拔有察举、征辟、考试。察举就是选举,是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科目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为显著。 

26、征辟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只要的入仕途径。 

2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商鞅在秦国变法,“趋农归战,利出一孔”的政策,是典型的重农主义。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即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农是国家的赋税之源,富豪之农兼并土地,即意味着国家基础的丧失。 

28、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宣帝——“汉家自幼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29、两汉儒家独尊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东汉光武帝——党锢之祸 

30、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31、西晋灭亡,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32、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33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汉族的内移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jié、氐dī、羌 

34、唐代诗歌的鼎盛很大程度上由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时代的显著特征。开发江南,开发最深入、经济水平最高的是长江下游地区 

35、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分为:前期bō若学为主(佛家的“空宗”的理论),后期以涅磐学为主(主要讲成佛的问题)。道生“孤明先发”,承认一阐提也有佛性,道理上也能成佛。梁武帝最甚——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 

36黑白论之争主要争的是儒与佛在义理上的长短,以慧琳《黑白论》的得名,通观当时的争议,调和论是主流;重佛抑儒的倾向也是明显的,夷夏之争是发生在南朝的佛教与道教间的争执。最富观念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 

37、民族大融合,一北魏鲜卑人汉化过程最为典型。 

38、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吏,县设县令。科举分制科和常科 

39、尚武精神:开放的胸襟是唐代立国的基本气象。府兵的精良以北方传统为背景,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唐朝早期采用府兵制,依仗的是北方的尚武精神。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1、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又称农业文明。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2、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农业定居场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3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农具的数量增加,铜石并用。 夏代,发明了观察星象物候的办法。到了殷商,人们制定出了测查岁时的纪年法、纪季法、纪旬法、纪日法、纪时法 

4、秦始皇废除封建为郡县,为统一全国的生产管理打下基础。推动了秦时农业经济发展 

5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天才。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作理国之道 

6、隋唐统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全面高涨。安史之乱北方发展迟钝,南方农耕景象繁荣 

7、宋初一百年间,人口和耕地有所增加。特别到南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这时小麦推广到南方,在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南方的棉花和蚕丝产量也超过了北方,吴中蚕业区开始成名。元代的农耕生产不够发达,但对地宜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元代的蒙古民族还把养马驯马的技术引进中原,使马拉农具有了发展。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 

8、明代在立国初期,进行了清丈田亩订定赋税的工作,继而又编造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土地、人口的直接控制明中叶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一方面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兼并过程,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农作物栽种布局的平衡。清代以后,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进入晚期,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势力入侵,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解体。 

9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随着水利中心的转移,其他中心也跟着转移:黄河、长江文明的崛起大运河对南北政治枢纽的联结都江堰对西南巴蜀文化的提升泾渭二河的水利工程对西北三秦历史地位的确立等。 

10、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着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shǔ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东北地区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 

11、南北方的农耕生产具有很多共同点,最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一种计时方法。现存第一部完整地纪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12、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举行“打春牛” 

13历代农书:汉崔是《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xié《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lěisì经》、宋陈敷《农书》、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统筹水土利用规划;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荒政”思想;人力胜天说 

14、到唐代,出现了专卖店。北魏全盛时代,在洛阳宣阳门外设四夷馆”,用于接待外国客商,到晚清,广州还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 

15、桑蚕业起源于黄帝的妻子léi 

16、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的西周宗庙遗址发现了带有瓦钉和瓦环的绳纹瓦,这是我过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瓦。 

17、明代以后,松江成为我过棉纺业的中心 

18、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有四种:(南方定期贸易的场所)、 (北方贸易场所)、 

市商贸易的方式农商兼营行商经营(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晋商曾出现“船帮”“驼帮”、“车帮”、“马帮);坐商经营 

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分为卖声和代叫声)、商幌(坐商招徕顾客的传统标志)、牌匾字号 

营业习俗:敬财神(赵公明)、经销、广告(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的上海,由英国人梅杰引入的。 

19、我国手工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具有手工艺性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社;惟一性 

20 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21鲁班——木、石、泥、瓦匠行的祖师。老君李耳——铁匠行的祖师。 灶君厨师行的祖师。唐明皇伶人行的祖师。嫘祖和黄道婆纺织匠行的祖师。 

22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天时、地利、人勤重农经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23、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仪式 

24、我国很早就有把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的概念,采用两种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心最为内聚地方,一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被用来远接神祖、近待友朋。 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睡处、神位、照明、取暖、贮藏 上梁仪式中,掼元宝”只整个仪式中最热闹的场面。 

25、闽菜:“一汤十变”。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格”,“七味八滋”。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6、饮食的文化观念: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群体饮食活动:仪式饮食、阶层饮食、节目饮食、民间组织饮食、待客饮食馈kuì赠饮食 

27、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实用装饰 服饰的形式有四种基本类型:衣着,附属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28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至今服装制作讲胸围、臀围,仍体现了性别标志。人文范围内的服装标志: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标志、职业标志、审美标志 

29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 

传统男子的成年礼叫加冠”。丧礼中最能传达中国人敬祖收宗观念的是丧服 

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榱cuī、齐榱、大功、小功、缌sī麻。(分量从重到轻) 

30、运输工具:挑担、车、船、桥。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 

31“顺风”属于信仰禁忌 

家庭成员的地位在血缘关系中寻找,具体分为血缘九族制血亲五服制 

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 

在血缘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进行权力的传递和财产的继承。 

文化认同的渠道,包括家庭社区的群体活动 

32、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字辈谱家谱(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家风人生仪礼 

33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族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34、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特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 吃喝;娱乐。 

35、中国传统天文学包括天象观测、历法制定。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36、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术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 

37 望、闻、问、切,主要是切脉的应用。 

38、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黄埔谧mì《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人型方书,代表了当时临床治疗方剂发展的空前盛况。宋代成书的《洗冤录》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39、中国至少在16世纪己开始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我国药学的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但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 

40、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 

41、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集祖国药学之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书。 

42、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腑脏学说(核心是“脏象之说”,它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经脉学说,针灸学说。 

43、火药的发明迟至唐朝。唐朝末年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管形火器,即近代枪炮的雏形。 

44、中国日常生活文化的文化习惯: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

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年4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00321真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转载]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及精髓(转)
农耕文化---360百科
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全国农展馆:中华农耕文化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