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辉煌闽台温的陈璋家族
乐清南郭陈璋家族自福建迁徙到台州、温州,是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九百年间人文传承,世道人心,兴灭继绝,洒遍乐清大地的人伦大爱,孕育苍生万有的世代期盼。本书所载诗文是中华民族根性的生动体现,是枝叶对根所唱的九天揽云的激越和温馨隽永的依恋。
一、《陈璋墓志铭》撰文者为李廷相
《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三十八卷(1983年6月浙江图书馆誊录版)记载浙江乐清古代名人墓地,有(明)“刑部左侍郎陈璋墓,在一都万岙,王廷相撰墓志铭”句。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的《南郭陈氏宗谱》(以下简称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所收《陈璋墓志铭》,落款为“赐进士及第资政大夫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前太子宾客礼兵户(按:“户”字原文为“南”字,于事实不符,故改)三部侍郎经筵讲官兼修国史濮阳李廷相撰文”。清朝同治四年(1865)重修的《南郭陈氏宗谱》(以下简称同治《南郭陈氏宗谱》)所收《陈璋墓志铭》落款与此相同。
陈璋(1470—1541),字宗献,号省斋,明朝浙江乐清县城人。
李廷相(1481—1544),字梦弼,号蒲汀,河南濮阳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累官户部尚书、太子宾客,赠太子太保,谥文敏。
李廷相在《陈璋墓志铭》中说:“辛卯,有诏甄录旧臣,公与司徒秦公金、司马王公时应荐,廷相亦滥与焉。明年,升刑部左侍郎。”明朝焦竑所编《国朝献征录》卷四十六,有雷礼《刑部侍郎陈璋传》记载:“壬辰,上诏部院议用旧臣,乃以璋与尚书秦公金、王公中,侍郎李公廷相应命。”“壬辰”即嘉靖十一年(1532),是年陈璋63岁,升刑部左侍郎。李廷相所记“秦公金、司马王公时应荐,廷相亦滥与焉”与雷礼所传“秦公金、王公中,侍郎李公廷相应命”基本相符。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所收陈璋之孙陈兰芳《先太母郑氏合圹志》记载陈璋哀荣:“宫保钟石费公宷、司徒蒲汀李公廷相述其世系行迹,铭诸幽及神道矣。”司徒即户部尚书,蒲汀是李廷相的号。陈兰芳《先太母郑氏合圹志》作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所记按常理应最为准确。
《陈璋墓志铭》撰文者为李廷相可确定无疑。
为查清《陈璋墓志铭》撰文者李廷相究竟于何时被改为王廷相,笔者遍考隆庆《乐清县志》、道光《乐清县志》、弘治《温州府志》、万历《温州府志》、乾隆《温州府志》、光绪年间重刊雍正《浙江通志》,均仅记载(明)“刑部左侍郎陈璋墓,在一都万岙”,而无“王廷相撰墓志铭”句。把《陈璋墓志铭》撰文者错记为王廷相的,是比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晚九十余年,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乐清县志》。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仪封乡)人。王廷相历任兵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十三年任兵部尚书。嘉靖十五年升太子少保,嘉靖十八年加升太子太保。王廷相籍贯、官职与《陈璋墓志铭》落款及陈兰芳《先太母郑氏合圹志》中“司徒”、“蒲汀”等称谓不符。
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所收侯一元《陈杕墓志铭》记载,嘉靖十三年(1534),陈璋次子陈杕(1506—1557)至京师,“是时侍郎公门高位峻,先生以公卿子,折节尽交天下士,与钱公应、杨公乔龄、黄公廷相尤厚。”此处“黄”字系刊刻之误,应为“李”字。李廷相在《陈璋墓志铭》中说自己“知公最深”并非虚言套话。
二、陈璋先世宋、元、明三朝迁徙于闽台温三地
李廷相在《陈璋墓志铭》中说,陈璋“先世居闽之侯官县,宋古灵先生襄之后”。文中“古灵”指福建侯官县桐庐乡古灵村(今福建省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襄”即北宋著名理学家陈襄。陈襄(1017—1080),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
庆历二年(1042),陈襄中进士,曾任浦城县(在今福建省南平市)主簿、仙居(在今浙江省台州市)县令、秘书省著作郎、孟州(今河南省孟县)河阳县令、彭州(今四川省彭县)濛阳县令、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常州(在今江苏省)知府、开封府(在今河南省)推官、盐铁判官、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府、刑部郎中、侍御史知杂事、知制诰、入直学士院、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知府、杭州知府、枢密院直学士、侍读兼管尚书都省事。王安石执政时,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后来,陈襄曾举荐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三十三人。元丰三年(1080),陈襄病故京都,追赠给事中,谥“忠文”,葬常州宜兴县安定乡。陈襄著有《古灵先生文集》25卷,另有《易讲义》、《中庸讲义》传世。《宋史》有传。
笔者曾于2004年10月与友人余江艇到乐清市芙蓉镇海口蔡久品家,搜集到清朝光绪六年(1880)重修的海口《蔡氏宗谱》。光绪海口《蔡氏宗谱》收有欧阳修撰写的《忠惠公墓志铭》。“忠惠”是海口蔡氏先祖蔡襄(1012—1067)的谥号。蔡襄,福建兴化仙游人。欧阳修在文中称赞蔡襄:“陈襄、郑穆方以德行著称乡里,公(按:指蔡襄)皆折节下之。”《忠惠公墓志铭》署名“庐陵文忠公欧阳修撰”,“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落款显然为蔡氏族人修谱时所加,文末无该文写作时间。《忠惠公墓志铭》在《欧阳修全集》中题为《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作于熙宁元年(1068),文字略有不同,收入《陈璋家族文献集》时,笔者作了对校。
据福建省闽侯县《后山陈氏族谱》记载,陈襄长孙陈祖受,字庆传,任乐清县令,葬台州临海,其独生子陈谋返回福建,是闽侯赤陇陈氏鼻祖。查永乐《乐清县志》,陈祖受任乐清县令,时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
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是时间比较早,内容比较翔实的宗谱。但嘉庆之前《南郭陈氏宗谱》历经劫难,毁而重修,修而又毁,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历次重修时有不少前后抵牾之处留在谱中,未能考证清楚,嘉庆《南郭陈氏宗谱》仍存疑难之处在所难免。陈璋先世,据嘉庆《南郭陈氏宗谱》并参照历次重修谱,我们今日尚能知其大概。
一世祖:陈襄之孙陈迥,谱名陈瑛,字週知,北宋时任安庆知府。陈迥之父系陈襄之子陈乾,谱名陈道彦,号德圣、银青,北宋光禄大夫。
二世祖:陈迥之子陈胤,字元通,北宋时任温州府通判,后罢官留居温州。
三世祖:陈胤次子陈焕,又名陈信,字启宗,北宋时任浙江提刑。
四世祖:陈焕之子陈迪,字流芳,靖康元年(1126)避乱迁居台州,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任柳州录事参议。另,乐清珠璋(又名株樟,今属乐清市淡溪镇)始迁祖陈劝,其曾祖是陈焕从侄陈照。
五世祖:陈迪次子陈嗣宗,嘉定年间(1208—1224)任太学教谕。
六世祖:陈嗣宗次子陈鼒,字景茂,号龙峰,进士及第,任常州治中,居章安(今台州市章安镇)。
七世祖:陈鼒长子陈斗祥,字叔善,号樵窗,三试进士,授中顺大夫,知颖川,迁居山邠(今称山兵,属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另,陈照曾孙陈劝在南宋时迁入乐清珠璋,珠璋临近驿道,珠璋陈氏是乐清南郭陈氏迁入县境最早的一支,保存的《陈氏宗谱》最多,现存最早的珠璋《陈氏宗谱》修于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
八世祖:陈斗祥长子陈道潜,字时可,号可斋,元朝时任平江教谕。
九世祖:陈道潜长子陈幼吾,字希远,元朝至元年间(1276—1294)任温州教谕。
十世祖:陈幼吾长子陈允升,字顺则,号清隐,明朝洪武年间任永嘉教谕。
十一世祖:陈允升次子陈参,谱名陈咏参,又称启五处士,字敏言,号竹轩,又号月轩、兰谷,赘居乐清县玉环乡竹岗,妻戴氏、刘氏。查清朝光绪六年(1880)杜冠英、胥寿荣主修的《玉环厅志》,竹岗戴氏也是世代业儒的官宦望族。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收有宣德二年(1427)进士范霖所著《竹轩处士行状》,记载南郭陈氏“世以业儒传其家。宋末有斗祥者(按:谱中原文为“宋末有季一斗祥者”,费解,故改),三试进士,授中顺大夫,知颖川(按:谱中原文为“谥颖川”,颖川是地名,作谥号于理不通,故改为“知颖川”)。郡伯生道潜,道潜生幼吾,至元间以习经史登进士第,擢温州教授,为士林楷范。……长子允升,以家学荐入国朝,授永嘉教谕,处士则教谕公之次子也。赘于温州乐清竹岗之戴氏,以寄庄产立业,即为乐清人”。明朝成化十三年之前,竹岗属乐清县玉环乡,故范霖说陈参“即为乐清人”。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所收许珣《孝思图序》也引陈钝的话说,陈参“因旧买田宅于邻邑乐清为别业,赘居其里竹岗之戴氏”。但范霖文中说陈参“宣德丙辰正月十三日终,上朔生辰戊戌年十二月十二日,寿六旬有九”有误。陈参“生辰戊戌年”若为至正十八年(1358),到宣德丙辰(1436)能活到79岁。陈参长子陈钝生于洪武二十年(1387)左右,陈参若“寿六旬有九”,则生年应为洪武元年戊申(1368)。范霖,字时雨,乐成人。《明史·列传第五十二》记载,都御史周铨苛刻贪暴,“诸御史范霖、杨永与尚褫等十人共劾铨”,周铨下狱,反而攻讦范霖、杨永等人。司礼太监王振向来憎恶言官,就将范霖、杨永等十人投入监狱。范霖被判绞刑,后来减罪免死,人称真御史。
陈参葬竹岗,有子陈钝、陈恪、陈适、陈晋四人,共十三孙,孙女三。南郭陈氏从陈迥传至陈参,凡十一世。陈璋先世宋、元、明三朝迁徙于福建、台州、温州等地,是世代读书,经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陈璋先世虽然长期在闽台温之间迁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撰修宗谱,人文传承绵延不绝。
三、《南郭陈氏宗谱》源于山邠、竹岗
同治《南郭陈氏宗谱》收有黄淮作于宣德八年(1433)的《重修乐清陈氏宗谱序》。文中记载:“陈氏自台城山邠,故宣政大夫樵窗先生暨钝公之分派也。钝父月轩公迁乐清,爱山水清秀,遂家焉。”“樵窗”是南郭陈氏七世祖陈斗祥的号,“月轩”是陈参的号。黄淮同文记载:“岁癸未,公之裔孙乐耕、钦圭、思梅、顺梅诸君,荐修加葺,芟其繁芜,增其未备。既成,征文于予以发其义。”“癸未”即永乐元年(1403),“乐耕”指陈参次子陈恪,谱名陈从恪,字斯鉴,号乐耕,与其四弟陈晋(谱名陈从晋)居乐清竹岗。黄淮所序的“乐清陈氏宗谱”,即陈恪等人于永乐元年重修的乐清竹岗《陈氏宗谱》。但陈钝在景泰元年(1450)所作《重修宗谱序》中,说自己“已六旬之上”;永乐元年陈恪仅20来岁,参与修谱年龄太小,姑存疑待考。嘉庆二十三年重修的珠璋《陈氏宗谱》(以下简称嘉庆珠璋《陈氏宗谱》)所收《历朝修谱年分名次》第一条记载:“宋进士台城山邠祖号樵窗公创修。”明朝永乐元年所修的乐清竹岗《陈氏宗谱》与景泰元年所修的乐清《南郭陈氏宗谱》均源于南宋陈斗祥创修的台州山邠《陈氏宗谱》。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温州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进士,宣德二年(1427)因病致仕,家居温州黄府巷二十余年,谥文简。
同治《南郭陈氏宗谱》收有周旋作于正统六年(1441)的《重修陈氏宗谱序》。文中引“泉溪云轩先生陈思宝”语记载:“某之先本出台城之山邠,月轩公偕寿斋公卜迁乐清之下垟郭。虽上世失于兵燹,文献无存,诚不得已也。由曾祖而下,讳、字、号、第并所历实行、嫁娶某氏、葬某地,皆知识而得考焉。兹若不为图谱以纪其世系,则惧夫子姓渺然丧失,无以别其所从出矣。于是黾勉辄为宗谱一编,以条其目,而以刺史欢公为鼻祖,下绍光禄大夫、兵部郎中,递及樵窗、月轩诸公,俾子姓有所稽考。今岁喜先生馆于此,愿请序之。”“泉溪”即竹岗,“月轩”指陈参,“寿斋”指陈钝,“刺史欢公”指南郭陈氏一世祖陈迥,“樵窗”指陈斗祥。据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的珠樟《陈氏宗谱》记载,陈参第三子陈适,谱名陈从适,字思宝,自竹岗复迁山邠。周旋于正统六年(1441)作《重修陈氏宗谱序》时,竹岗尚未划归太平,周旋所序当为山邠或乐清竹岗《陈氏宗谱》。
周旋(1395—1454),字中规,号畏庵,温州人。正统元年(1436)状元,官翰林院修撰、翰林侍讲、春坊左庶子,著有《畏庵集》。
陈璋《下垟郭陈氏大宗祠记》记载:“讳胤者为温州通判,留居府城。自温之台,传至赠吏部公咏参凡十一世,璋之高祖也,始居乐清竹岗。曾祖钝,登正统丙辰进士,卜居邑之下垟郭。成化乙未,竹岗分隶太平,曾祖为乐清始祖。”竹岗移属太平县(今温岭市),在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而“成化乙未”即成化十一年(1475),与史实不尽相符。
陈璋曾祖陈钝,字斯钝,又字从碧,号寿斋,正统元年(1436)进士,是南郭陈氏始迁祖。陈钝与乐清蒲岐侯尚震(侯畐六世孙)友好,正统十年(1445),陈钝应侯尚震所请作《思本楼记》,收于光绪《乐清县志》。景泰元年(1450),陈钝封征仕郎,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收有景泰元年至嘉靖二十八年圣旨二十五篇,但陈钝封征仕郎的圣旨已佚。
陈钝作于景泰元年的《重修宗谱序》记载:“吾家宗谱旧矣。先君启五处士,自临海山兵(即山邠)赘居乐清竹岗,生我兄弟四人,虽与山兵隔涉颇远,宗谱未可无传也。……宣德、正统间,吾居京师,恪、适二弟求之,得于三从贤、六仲宏兄,启四公子也。……但其间多有纪录不一,盖缘历世之远,记者非一人,书者非一手,故勿照应也。”文中“启”是陈参在南郭陈氏家族中字行,“五”指陈参在同辈中排行第五,“启五处士”指陈参,“启四公”称谓同此理。“恪、适二弟”指陈钝二弟竹岗陈恪和自竹岗复迁山邠的三弟陈适。“仲宏”,谱名陈从俭,字仲宏,陈咏週第三子,与陈钝同辈,属山邠东房派。由此可见,乐清《南郭陈氏宗谱》传于山邠和乐清竹岗《陈氏宗谱》;而山邠和竹岗《陈氏宗谱》在当时因“上世失于兵燹,文献无存”,已“纪录不一”而“勿照应”,历代重修《南郭陈氏宗谱》中有前后抵牾之处,理不足怪。
四、《先垄图》、《孝思图》、《使游录》相关序跋
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有《先垄图记》和《使游录跋》,署名均为永新刘定,但从“刘定”《先垄图记》“余与君同科”及《使游录跋》“予同年友稽勋司郎中陈公钝”句来看,正统元年(1436)与陈钝同年中进士的江西永新人应为刘定之(1409—1469)。明朝江西永新“进士及第翰林侍讲”也只有刘定之,并无刘定。《先垄图记》和《使游录跋》作者均应确定为刘定之。《先垄图记》说陈幼吾“就永嘉邻邑乐清买田园为别业,即为其子择配于乐清竹岗之戴氏,遂徙籍焉”,跟许珣《孝思图序》中引陈钝的话“先父,教谕君次子,因旧买田宅于邻邑乐清为别业,赘居其里竹岗之戴氏”吻合。但嘉庆《南郭陈氏宗谱》世系记载陈幼吾任温州教谕,在元朝至元年间(1276—1294),陈允升任永嘉教谕,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父子相隔近百年。而刘定之《先垄图记》说陈幼吾“教授温州,已而早世”,说陈参在陈钝“为邑弟子员时已弃养”,不知何据。刘定之与陈钝同科,《先垄图记》及《使游录跋》均作于陈钝在世之时,可见两人交情非浅,时间有所抵牾,恐怕因刘定之并未到过乐清和竹岗,而山邠、竹岗及乐清南郭《陈氏宗谱》曾多次焚于兵火,焚而又修,修而又焚所致,今日已无从查考了。
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收有何文渊景泰三年(1452)六月初六日于吏部尚书任上所作《孝思图序》。何文渊(1385—1457),字巨川,初号东园,晚号钝庵,江西广昌县盱江镇人,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宣德五年(1430)始,何文渊任温州知府六年。景泰元年(1450),何文渊任吏部左侍郎,次年升吏部尚书,景泰三年四月加衔太子太保。何文渊在其《孝思图序》中称陈钝“予部属司勋郎中陈君”;许珣《孝思图序》称陈钝“行人司副”;漳浦陈亹《使游录志》称陈钝“丙辰进士,拜行人司副,升司勋郎中,立朝数载,清德重望,表表在人耳目”,可见许珣文中称陈钝“行人司副”有误。吏部文选司郎中泰和龙文作于景泰五年的《使游录序》,有“皇上即位之三年,建立东宫,必诏诰诸国,使知天下之大本以立而邦国定矣。于是择可为使者,命吏部司勋郎中陈公赐一品服往朝鲜焉”等句,另陈亹《使游录志》有“当景泰春壬申,皇帝册立皇太子,诏诰四夷君长”句,景泰壬申即景泰三年,陈钝出使朝鲜在景泰三年“吏部司勋郎中”任上可确定无疑,陈钝致仕当在景泰六年(1455)之后。
五、南郭陈氏始迁祖陈钝及其生卒年考析
陈钝致仕回乐清后,晚年手订南郭《陈氏家训》,在五方面立下严格的家规,其中“守业”一条尤其突出。宋、元、明三朝的乐清,往往几代人农耕,才出一个凭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世代以读书为业的士族仅有南郭陈氏。陈钝手订的南郭《陈氏家训》,其所守之“业”,是读书之业而非稼穑之业,“吾家世业儒,今将二十世矣”,“读书之外,止务稼穑”,“工商百技既不可为”,“子孙当世守家训”,“有悖逆非为贻玷家声者”,“不许入祠,以俟悛改;仍旧习者,众以大义灭之,姑息者非孝也”,措辞相当严厉。随着人口繁衍,陈钝这五条严格的家规实际上发展成了族规。南郭陈氏传承福建陈襄世代读书家风,是移民文化影响乐清耕读文化的缩影。
历代重修的《南郭陈氏宗谱》均未记载陈钝生卒年,刘定之与陈钝虽然有“同年”之谊,但所作《陈钝墓志铭》无陈钝生卒年,且内容疏略,不足以反映陈钝生平事迹。据陈钝《重修宗谱序》记载,景泰元年(1450)陈钝“已六旬之上”;何文渊作于景泰三年的《孝思图序》,也说陈钝已“年逾六十”,可推算出陈钝生年在洪武二十年(1387)左右。景泰三年,陈钝赐一品服出使朝鲜、日本、琉球诸国,后将其出使途中咏怀之作、同僚友人赠诗及朝鲜臣僚送行诗汇集成卷,取名《使游录》,今佚。景泰六年(1455)陈亹作《使游录志》时,陈钝尚未致仕。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所收《寿斋公挽诗序》说陈钝“请老还乡者于今十年矣,比者一病卒”;又说陈钝“年未七十,即自陈以归”。陈钝致仕大致上在天顺初年,卒于成化初年,活到八十岁左右。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所收侯一元《陈杕墓志铭》有“竹冈割以为太平县地,郎中公喟然曰:‘礼不忘本。’于是复自竹冈徙居邑之前郭下垟”句。李廷相《陈璋墓志铭》文中也说成化十三年竹岗移属太平县,陈钝“仍卜居乐清下垟”。析乐清竹岗入太平县,在成化十三年(1477),陈钝在世的话,已九十岁了。作《陈钝墓志铭》的刘定之卒于成化五年(1469),成化五年已卒的刘定之,怎么能为活到成化十三年之后的陈钝作《墓志铭》呢?陈钝著有《孝思图》、《使游录》、《全归集》等,《全归集》光绪《乐清县志》记为《宦游集》,并记“隆庆志作《全归集》”。
六、章纶的乐清南郭《陈氏宗谱序》
同治《南郭陈氏宗谱》收有章纶于景泰三年(1452)所作《陈氏宗谱序》,文中记载:“台城山邠之谱,文献犹有存者;泉溪竹岗之谱,宋季元末两遭兵火。青毡既失,文献无存,可胜惜哉。猷公念宗派之不一,本支之无统,托诸盘谷杨先生创而修之……猷公之孙号素庵、乐安者,偕诸子侄复请加修,正岁暮告归而谱犹未竣。懒庵叹曰:‘作室道谋无可成。’越明年,复得南窗叶先生相与界画其宗图,考摭其世系……兹谱上自瑛公以逮九世孙讳祥者皆略……谱成,持书抵京,请余序之。余按郡志,陈氏先世居闽省侯官县桐庐乡,后迁浙江台城,复樵窗公迁山邠及大竹岗,乐清尤其表表著者,实由迥公宗支世次详略备举……余虽未获登陈氏之堂,而绣壤相按不远,知其积德之深厚。”嘉庆珠璋《陈氏宗谱》所收《历朝修谱年分名次》说,“盘谷杨先生”系宋进士,则“猷公”也应为宋朝人。而黄淮《重修乐清陈氏宗谱序》有“钝父月轩公迁乐清,爱山水清秀,遂家焉。其孙猷公富而好礼,效眉山苏氏式制为宗谱,盘谷杨先生尝为之修纂”等句,这里的“猷公”是陈参之孙,陈钝竹岗从侄,与“盘谷杨先生”均系明朝人。谱中有误之处,今日已无从查考了,更不知何故,与陈璋之子陈猷重名。据嘉庆珠璋《陈氏宗谱》,章纶文中“懒庵”指元朝湖广黄州府知府叶懒庵,“南窗”指宋特旨宗晦书院叶南窗,“瑛公”指乐清南郭陈氏一世祖陈迥,“樵窗”是陈斗祥的号,“九世孙讳祥者”应为“七世孙讳斗祥者”。嘉庆珠璋谱《历朝修谱年分名次》有“明十四世祖庠生思宝号云轩修”,陈参第三子陈适字思宝,号云轩,“十四世”应为“十二世”。嘉庆珠璋谱陈亶《乐成陈氏世代分迁源流》落款“十七世孙赐进士芝南亶谨志”,“十七世”应为“十五世”。
章纶《陈氏宗谱序》中所称“山邠之谱”,章纶在世时尚能看到,后世也失传了;“竹岗之谱”,指竹岗所传古谱,南宋末年、元朝末年已经焚烧殆尽。陈钝重修《南郭陈氏宗谱》时,南郭陈氏已与珠璋陈氏合修宗谱。陈亶《乐成陈氏世代分迁源流》中,有“支分派衍,东馆珠璋”句。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收有陈璋次子陈杕所作《观谱》,文中有“咏参公传于乐清、竹岗二派数百人,咏安公传山兵一派百余人”等句。陈杕“披阅”的家谱,即陈钝于景泰元年创修的《南郭陈氏宗谱》,其时将陈氏乐清南郭、乐清竹岗、台州山邠三派修于谱中当为常理。陈钝作《重修宗谱序》,在景泰元年(1450),章纶《陈氏宗谱序》作于景泰三年(1452)。章纶虽然未去过南郭陈家,但其从侄章玄梅与陈璋同年中举,从侄章玄贞有记南郭陈氏的《绿筠楼记》,章、陈两家“有同门之好”,交情非浅。从章纶文中“迥公”及开头“乐清下垟”等称呼来看,章纶所序应为陈钝于景泰元年创修的乐清《南郭陈氏宗谱》。
陈璋先世九百年前从福建迁徙台州、温州,六百年前迁至乐清,其后裔与竹岗至今仍保持联系,但竹岗陈氏基本上已无保存的古谱。找到今日山邠在台州何处并与山邠陈氏取得联系,已成为解决乐清《南郭陈氏宗谱》“历史遗留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2006年10月,陈迥第二十九世孙陈永善经多方寻查,得知山兵在今日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就与乐清南郭及玉环竹岗陈氏后裔十余人赴山兵陈宅村会见宗亲。六百余年过去,乐清南郭与台州山邠《陈氏宗谱》世系仍完全符合,乐清南郭陈氏保存的古谱则比山邠丰富一些。
七、陈璋、陈亶生平及其著作
嘉庆《南郭陈氏宗谱》世系表及其所收陈迥十九世孙陈昌《重修宗谱序》记载,陈钝长子陈穆,字孟雍,号邃庵,妻郭氏,是陈璋祖父。陈钝次子陈准,字孟规,妻高氏。陈钝第三子陈复,字孟阳,号云山,妻蒋氏,是陈亶祖父。陈钝第四子陈辅,字孟高,号淡庵,弘治庚子举人(按:世系表误,弘治只有三年庚戌与十三年庚申而无庚子年,庚子年与弘治最近的是成化十六年),任安溪县令,妻林氏,“女适侯甥廷诫、廷训”(按:世系表大误,侯廷诫系侯廷训之弟,陈辅之女嫁的是侯廷训之父侯惟锌,陈穆第四子陈耿之女嫁侯廷训,生侯一元。“侯甥”之称亦误)。第五子陈佐,第六子陈佑。陈穆次子陈恺,字子庄,号拙庵,妻卓氏,陈璋之父。陈复之子陈垣(1450—1524),字子安,号梅室,妻东溪周氏(东溪即今乐清市区银溪)。子陈旭、陈皓、陈昉、陈聃、陈亶、陈习六人。
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收有陈玠《答道府县取先太高祖状志书籍目录应诏序》。陈玠,字仲玉,清朝庠生,陈迥第二十世孙,祖父陈九英,祖母是赵士祯(约1552—1611)长女。文中记载陈璋“幼孤,太高祖之母卧房上有小楼,置案令朗诵书,去阶惟坐卧即书。修竹顶花,分以丝篾围成鱼罶状,每炊熟,盛粥罇推板擎月窟中起饷食。忽竹枯堕,罇伤祖母面,而太高祖碎傍璧越下,警此去白鹤寺讲学”。陈璋年幼时其父陈恺已丧,其母在卧房上小楼中设置桌椅,让他诵读诗书。陈玠文中“修竹顶花”等句描写的景物疑与绿筠楼有关,待考。陈璋自少矢志力学,不喜遨游,凡书传过目不忘。18岁进县学,20岁左右在荷岙山筑室苦读并讲学,于弘治八年(1495)秋和朱谏、章玄梅同中举人。在此前后,陈璋曾在白鹤寺讲学十余年。陈璋于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舍荷岙山读书讲学之宅为寺,即今德清禅寺(原名德春庵,为历代儒士设帐授徒场所)。柳市荷岙陈璋书院旧址是乐清市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名人书院旧址。所录陈璋七绝“静里云山千古意”系佚诗,七律“独上丹崖望远荒”即《重阳前一日游能仁寺》,比今日流传版本略胜。文中“戊戌冬,阖邑兵火,烬甚”,指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郑成功部于十一月八日破乐清县城,历代《南郭陈氏宗谱》和《石霹山翁稿》、《彩衣后堂集》、《恤刑录》等均焚于兵火。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陈璋中进士后,适逢明孝宗驾崩而闲居京都,又常常想念他的母亲,就请假回乡。他的母亲责备他说:“吾得汝禄养,于吾愿足矣!”督促陈璋回到京城。时值明武宗继位,司礼太监刘瑾专权,强令陈璋致仕,同僚要陈璋向刘瑾行贿,陈璋说:“官以贿成,吾不为也。”并在朝廷上揭露刘瑾丑行,被锦衣卫鞭笞至昏死。两个月后伤愈,返回乐清。
嘉庆《南郭陈氏宗谱》今存墓志铭多篇,记载陈璋与其从弟陈亶(1491—1542)深厚的手足之情。陈亶字宗实,号芝南,年十五补庠生。陈璋《陈垣墓志铭》记载:“亶,聪慧可教,遂以属璋。比年十五,令补庠生。弱,往京师,语之曰:‘兄去,汝失所依,学终罔显。’乃整箧使从经。”陈璋中进士后家居期间,让陈亶与自己的儿子陈猷同笔砚读书。
正德五年(1510),刘瑾坐谋反罪凌迟处死,陈璋才被起用,授刑部河南道清吏司主事,升贵州司员外郎,进福建司郎中。
陈璋为官京城,把陈亶带在身边,亲自教诲五年,陈亶与陈猷同领乡荐。嘉靖二年(1523),陈亶中进士,任泰和县令,有政声。不久,陈垣死,陈亶去职,泰和士民哭着说:“陈公不为我邑人少延也,何天之不终惠我民也!”嘉靖七年(1528),陈亶补嘉定县令,当时嘉定闹蝗灾,陈亶命农人以法捕之,地人有诗句:“不有贤侯仁及物,如何嘉瑞接渔阳。”嘉靖九年(1530),陈亶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不久,因母丧致仕。
陈亶墓在白石玉莲山,即今白石镇大园村,其墓志铭撰文者赵廷松,字子后,号俟斋,与陈亶系同年进士、儿女姻亲,著有《敝帚集》,国内早已失传,今藏于日本东京国会图书馆。
正德十一年(1516),陈璋奉圣旨到福建审查积案,解救了近千名无辜受害的人。陈璋曾向朝廷进《恤刑录》,建议当事者采取宽松的刑制,平反冤狱,但在纵情“豹房”淫乐的明武宗治下,根本不可能作到“政简刑轻”。正德十四年(1519)春,武宗欲巡游江南,陈璋冒死上《谏南巡疏》,劝谏武宗说,皇帝率领成千上万扈从御役出京,所费“势必括之民间,追呼四出,鸡犬为惊,供办稍稽,鞭箠痛下”,“朝廷生一事,民间必多一弊”,而“江南岭表之地,处处焦土,处处危机”,“岂得以非事之动,滋黎民之惧也”。《谏南巡疏》言词切直不避忌讳,触怒武宗,陈璋被降秩夺俸,在午门之外罚跪五天,又被廷杖三十,卧床休养五个月才痊愈。
光绪芙蓉海口《蔡氏宗谱》收有陈璋《雁南公五旬寿章序》,署名陈省斋,下有小字“讳璋,进士,邑之下垟人,官至刑部侍郎”。文中有“正德庚午黄钟月十日,公春秋登艾期,馆甥余子庆欲因公之寿以彰公之贤,走币征予为之序”句,武宗无“正德庚午”年,疑为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之误,其时陈璋被降秩夺俸,闲居养伤。署名下小字,应为海口蔡氏族人所加。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命绝豹房。武宗既无子嗣,又无兄弟,四月,由孝宗之侄、武宗堂弟朱厚熜(兴献王长子)继位,是为世宗。陈璋被起用,任云南按察司副使。云南离京师万余里,汉番杂居,法令不严,陈璋宽严并施,执法不阿权贵。嘉靖四年(1525),陈璋迁升山西太仆卿,上条陈议论求实用、严有司、儆守臣、崇夺权等大事,被朝廷采纳。
嘉靖初年,朝廷“大礼议”之争发。朱厚熜登基不久,即下诏追认其父为皇考,迎亲生之母来京。而杨廷和、毛澄等权臣则把朱厚熜看作是孝宗过继皇子,坚持尊孝宗为父考,以兴献王为叔考。嘉靖三年(1524),朱厚熜在张璁、桂萼等人支持下,经过半年多争论,颁诏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称其父兴献王为皇考,朝臣229人跪伏在左顺门哭谏。皇帝激怒之下,派遣锦衣卫将为首者拘捕,廷杖180余人,杖死17人,下狱134人,发配戍边8人。陈璋同乡、亲友侯廷训、赵廷松等人也被捕下狱,张璁等升官入阁,声势煊赫。嘉靖六年(1527),陈璋任大理寺少卿,不为张璁等新贵声势所动,遭张璁等人冷眼看待。陈璋以老病为由要求致仕,朝廷不准。次年升大理寺正卿,诏立“大廷尉”坊于乐清县城。陈璋曾审查被捕的“盗贼”十二人一案,按律法当判死罪,陈璋查清是冤案,就移文法司为他们辨理,全部释放。
嘉靖七年(1528),乐清高岙高氏《宗会堂碑》(在高友玑墓北首)落成,南京礼部右侍郎刘瑞撰文,陈璋篆额,朱谏书丹。时高友玑68岁,朱谏67岁,陈璋59岁。
嘉靖十一年(1532),陈璋升刑部左侍郎。谏官冯恩因言获罪,陈璋奔走有司,具奏开释,保全了冯恩的性命。次年,诏立“少司寇”坊于温州和乐清县城、立“侍郎”坊于祖籍竹岗。嘉靖十三年,立赠侍郎陈恺“恩光”坊于乐清县城。夏,南京太庙遭火灾,世宗震怒,赐酒馔命陈璋去查办,陈璋据实以“天变”奏闻世宗。有权官非法杖死下吏,陈璋秉公处理,得罪权贵,就称病回乡。士大夫有送别诗句:“直气每闻持正论,明刑真欲为求生。”
陈璋历事三朝,两遭刑杖,疾恶如仇,不畏强暴,严毅有守,清正廉明,自持奉公,囊无长物,常说:“未有不俭于家,而能廉于官者?”
陈璋致仕居家七年,率宗族新创陈氏大宗祠(在今乐成镇南大街新华书店一带),并写了《陈氏大宗祠记》,另有《八老亭记》,赞扬赵文韶等人仗义疏财,适志泉亭的高雅情趣。陈璋晚年辑成《石霹山翁稿》、《彩衣后堂集》等别集,嘉靖二十年(1541)因疾终于乐成南郭。次年,长子陈猷“彷徨走京师,以讣闻,既得葬祭之”。二十二年(1543)四月,明世宗遣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参议高翀宣《皇帝谕祭文》,派温州府通判胡贵石为营坟官,于一都万岙监造坟墓。
陈璋三进三退,皆在法司,以法学家闻名于世。陈璋任郎官时,悉心钻研法学,直到废寝忘食,著有《比部招议》和《恤刑录》。《比部招议》汇编刑部等会审于谦、张伟、赵链、刘瑾和何锦五宗重大案件的审讯记录,每案有案由、犯人招供、依律拟罪和皇帝最后裁决,以口语行文,记述翔实,是具有全国影响的法学历史文献。书中所写的几个大案,陈璋并未参加审讯,而是读审讯记录作的注释,散篇另页,并无成书的意思,刑部尚书聂贤佩服陈璋人品,刊刻印发《比部招议》和《恤刑录》“以为法家式”。《比部招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廷政治腐败,专制集权登峰造极,社会动乱不安等问题。存世有明代手抄本和民国二十四年大东书局写印本(董康鉴定)二种,前者珍藏于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后者藏于北京图书馆。2006年2月,陈迥第二十八世孙陈呈新委托友人从台北傅斯年图书馆抄出明代手抄本目录和页码,与北京图书馆所藏董康鉴定本基本一致。
现存历次重修的《南郭陈氏宗谱》记载陈璋等人坊表:陈钝“天官大夫”、陈辅“接武”、陈璋“小司寇”“大廷尉”、陈亶“荐绣”、陈垣“潜昭”、陈恺“恩光”。
明朝隆庆《乐清县志》卷二记载坊表:“大廷尉”,陈璋;“荐绣”,陈亶;“接武”,举人陈辅;“天官大夫”,陈钝;“小司寇”,陈璋;“潜昭”,赠御史陈垣;“以上在县前直街”。“恩光”,赠侍郎陈穆、陈恺。
1996年9月27日《乐清报》记载,县前直街(南北大街)原立有明代牌坊24座。市头第一座“小司寇”坊(1532),第二座“大廷尉”坊(1528),均为陈璋所立。现乐清市文物馆存有陈璋“小司寇”牌坊抱鼓等残件。
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收有许讚等《祭少司寇陈璋文》,许讚(1473—1548)曾先后担任刑部、户部、吏部尚书,是思想家许诰(1471—1534)之弟。
乐成南郭陈氏自陈钝、陈璋、陈亶至陈璋之子陈猷、陈杕及陈璋从子陈善,其诗文大多毁于兵火,今日我们尚能见到的只是极少数几篇。
八、陈璋、陈亶子、孙辈及其后裔
陈璋长子陈猷,号顺斋,正德十二年举人,妻曾氏、钱氏。陈璋次子陈杕,字特嘉,别号后溪,妻赵氏。陈璋之女适潭头李(潭头,今乐清市区银溪流经市老年协会一段,“潭头李”指李显家族)。孙女三,一适高友玑之孙高挺,一适李守健,一适侯化邦(侯一元之子,举人)。
南郭陈氏、蒲岐侯氏两大家族世交很深,且为世代姻亲。嘉庆《南郭陈氏宗谱》收有侯廷训《祭陈璋文》,文中侯廷训称“以母党,谓公为内兄”,指陈钝孙女嫁侯廷训之父侯惟锌;以妻党,“谓公为姻长”,指陈耿(陈璋四叔)之女嫁侯廷训。陈璋孙女嫁侯一元之子侯化邦。侯一元之女嫁陈杕三子陈蕙芳。乐清抗倭事迹现存地方古籍记载甚少,侯一元《陈杕墓志铭》作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患频仍之时,“会寇劫海上,垂涎邑中”一节,是珍贵的抗倭史料。明朝乐清第二次修筑县城城墙,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三十八年(1559),断断续续,历时七八年,《陈杕墓志铭》反映了陈杕在修筑城墙、抗击外患方面的真知灼见。陈猷之子陈兰芳于嘉靖三十七年作《先太母郑氏合圹志》,文中“时适寇乱”,折射该年倭寇攻磐石、攻乐清县城等史实。侯一元《陈杕墓志铭》所录陈杕七绝“秣陵薄官经三载,乞养人回又半年。游子情惟慈母恋,一封恩自九重怜”系佚诗。据侯一元《陈杕墓志铭》,陈杕生于1506年,卒于1557年。
陈亶妻石马张氏(1495—1524),贤而早卒,继配邑东鲍氏。长子陈德言,字绍嘉,号清隐,举人,妻南閤吴氏(属章纶家族,章纶本姓吴)。次子陈徽言,字承夹,号镜湖,国子生,妻县城池头(今乐成镇北门藕池头)赵廷松(1495—1557)之女。女适石马李苔。
同治《南郭陈氏宗谱》有章元贞作《绿筠楼记》,章元贞即章玄贞,章纶从侄,县学生,正德年间(1506—1521)与弟章玄咸一起赴岁贡考试,名闻京师。文中“正统戊辰”即正统十三年(1448),与落款时间“正统十年”相左,落款“正统”疑为正德。“赐进士第奉政大夫”,误,章玄贞未中进士。绿筠楼在今东浦桥西北偏西约百米处,疑为陈璋、陈亶及其子侄辈居所。
同治《南郭陈氏宗谱》收有方月池于天启三年(1623)所作《陈氏宗谱序》,文中说,“瑶岙东馆一派,为进士寿斋公季孙号尖峰者,系刑部左侍郎拙庵公之胞弟,赘居东馆万西川先生家,至尖峰公曾孙维全公号玄受者,转觅瑶水之滨”。“尖峰”是陈璋之弟陈璇的号,陈璇早亡,陈璋抚养陈璇二子如己出。从内容看,方月池的《序》系应塔渎陈璇后裔所请而写。
同治《南郭陈氏宗谱》收有清朝乐成浦边徐乃康《陈敬斋传》,记叙南郭陈氏分支邑西河岙陈家进勤于农事,“笃于教子”事迹。该文落款同治丙寅年即同治五年,与《南郭陈氏宗谱》同治四年乙丑重修时间相左,落款显然是后世重修时错加。从落款来看,徐乃康是陈家进“姻侄”。
光绪六年《玉环厅志》卷二坊表记载:“侍郎坊在楚门闸头。《太平旧志》:为侍郎陈璋建。”卷七学宫记载:“乡贤祠在大成门左,祀宋处士林公干、明吏部文选司郎中陈公钝、明刑部左侍郎陈公璋。”卷十仕进记载陈钝、陈辅、陈秉、陈璋、陈亶、陈袱(按:“陈袱”应为陈猷),并记陈猷“官光禄署正,卷十一封荫《太平县志》:承父璋荫,授光禄署正”。卷十名臣记载陈璋:“朝廷赐祭葬,墓前大石碑记一、坊表三。侍郎坊在东岙门闸头,大廷尉坊在乐清县前,小司寇坊在永嘉县。俱见《府志》并《太平县志》。”记载陈亶:“璋从弟,嘉靖癸未进士。学问淹博,所为文俱有心得,卓然成一家言。官至御史,弹劾不避权贵,直声振天下。”卷十介节引《太平县志》、《府志》记载陈钝:“有‘天官大夫’坊在乐清县前。”卷十文苑记载陈钝、陈璋、陈猷,并记陈猷“《府志》:璋之子,正德丙子举人,仰承廷训,学有渊源,著有《困学志》行世,省府志作《田学志》”。卷十一进士记载陈钝、陈璋、陈亶。举人记载陈钝、陈璋、陈猷、陈亶。
嘉庆珠璋《陈氏宗谱》有王十朋《本祖论》、《画像论》二篇短论,同治《南郭陈氏宗谱》有孙衣言《陈邦静传》、《朱孺人传》、《李孺人传》三篇传记,均为佚文。
《南郭陈氏宗谱》历经劫难,毁而重修,修而又毁。陈昌于康熙八年(1669)所作《重修宗谱序》说:“不期更姓改服,转明为清。至戊戌岁海氛犯邑,杀戮烧劫焚毁殆尽,兼以天灾流行,兵戈竞起,四散逃生,宗室湮没,家谱无存。其子姓乱亡,相继后各心其心,亲亲之谊俱懵然矣。”文中“戊戌岁”即顺治十五年(1658)。顺治十八年(1661),因乐清人民支持民族英雄郑成功抗清,朝廷颁布海禁令和迁界令,迁弃人丁69636人,仅存万余人,县衙迁到大荆,乐清大部分土地成了无人区,南郭陈氏族人离散四方。至康熙九年(1670)朝廷颁布展界令,乐清沿海地区才逐步恢复。文中“至戊戌岁海氛犯邑,杀戮烧劫焚毁殆尽,兼以天灾流行,兵戈竞起,四散逃生,宗室湮没,家谱无存”等句,是与乐清第四次人口大迁徙有关的珍贵史料。文章落款“康熙岁在己酉”即康熙八年(1669),当时乐清仍处于战乱之中,虽经陈昌“齐心搜考,谋诸伯兄,询诸亲戚,举一编什而行其煨烬之余,重成斯帙”,但此时重修的《南郭陈氏宗谱》,恐怕仍较为粗疏。现存最早的《南郭陈氏宗谱》修于嘉庆十五年(1810),林兰称其“宗支条分缕晰,脉络贯通”,并非妄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州历史年表(七十四):明代
宋村宋梅峰即宋勋
再探安徽、浙江、江苏、江西万氏的关系
韩君墓志铭
浙江乐清秦氏家谱(秦规)
正月初二,分享榜眼【林公一】趣事,本榜共18位林家人高中进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