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濮阳城

  
  濮阳城是一部历史,濮阳城是一座文博院,濮阳城绝无仅有,它记录了濮阳的兴衰荣辱,它记录了濮阳的点点滴滴。

四牌楼靠街景


一、我这样形容濮阳旧城——绝无仅有!
    

说濮阳城“绝无仅有”是指濮阳旧城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濮阳旧城是由南北两个姊妹城组成。现存的濮阳县城是姊妹城中的北城,距北城向南约一公里还有一个南城。两城分别叫德胜南城和德胜北城。两座城的建筑形式也十分特别,均呈半圆形,中间夹了一条黄河故道。因黄河在此地有一个渡口称“德胜渡”,濮阳旧城因此而得名。

光绪《开州志》附图


  据濮阳旧志记载,黄河流经濮阳县境有两条河道。一条“自滑县流入北下,经(开)州之小屯庄、张家庄、聂堌等村,经戚城西,转而东北入清丰界”。这是西汉以前的旧黄河故道。西汉武帝时,黄河在濮阳境内决口改道,黄河从濮阳县现在的北城墙外流过,也就是从现在濮阳县的南环路南侧流过。目前,公路南仍留有大面积的低凹地、成片的沙丘,这就是西汉以后的黄河故道。濮阳城就是在这次黄河改道之后的五代十国时筑建的。

御井·廻銮牌


  二、濮阳城初建于何时
  

大唐王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为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野心家纷纷出笼做皇帝梦。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后梁建都于开封,自公元907年“建国”到923年被后唐国灭亡,先后统治中原16年。在这16年中,后梁与后唐在濮阳一带争夺中原及黄河要津——德胜渡的战争就长达11年。
  为了弄清濮阳城的来历,我们先介绍一个人。

李存勖

 
  伶人戏子的挚友——李存勖(音xù)(公元885年至926年),应州人,沙陀族,小名亚子,李克用长子。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温。
  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县)打败了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连喊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扇了他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问为什么打他,伶人阿谀地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不仅没有责罚,反而予以赏赐。伶人受到皇帝宠幸,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镇为了求他们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还争着送礼巴结。
  伶人们受到唐庄宗的宠幸,在宫里自由进出。他们跟皇帝可以打打闹闹,对一般官员,就更神气活现了。官员们受了他们的欺负,心里气恼,谁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有些官员为了要他们在庄宗面前说句好话,还得向他们送礼讨好。有个伶人名叫景进,专门替庄宗刺探外面的情况。谁不讨他的好,他就在庄宗面前说坏话,谁就该倒霉。所以,官员们见了景进,没有不害怕的。
  唐庄宗要封两个伶人当刺史。有人劝阻他说:“现在新朝刚建立,跟陛下一起身经百战的将士,还没得到封赏,反倒让伶人当刺史,只怕大家不服。” 唐庄宗根本不理这些话,照样让伶人当了官,一些将士见了,果然气得要命。不出几年,后府朝廷内部先乱了起来,大将郭崇韬被害。另一个大将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也被猜忌,差点丧了命。此外,李存勖还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宫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同时,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勖正用早餐。这时,被提升为直御(亲军)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前来带领侍卫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阳,派人从灰烬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李嗣源自己又当上了皇帝。因为李存勖对戏子太好了,所以戏子家中供的牌位都是李存勖.

而濮阳城就起自李存勖之手。

  李存勖为彻底控制河津,于贞明5年(公元919年)派族弟大将李存审“于德胜渡南北筑两城守之,谓之夹寨”。此举为他击溃后梁军,最终建立后唐王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濮阳城建城的最初原因。出于控制黄河渡口这样一个战略的考虑,濮阳城被建成了两个半圆中间夹一条黄河的独特样式。到了北宋的淳化4年,即公元989年,由于黄河决堤改道,南城一夜之间被摧毁,黄河不再流经原河道,德胜渡口也不复存在,“夹寨”的战略意义已全部丧失。因而,被黄河毁掉的南城便再也无人去修复它了。濮阳城的姊妹城在历史上便永远消失了。

  从历史资料看,当时濮阳南北两城共存时,南城战略价值高于北城。因为后梁的都城在黄河南岸,梁、唐两军交战也多在黄河南岸,如果有一天能找到南城旧址,并进行适当挖掘,相信定会有所发现。
  南城毁后,军政、经济均移于北城。北宋时,濮阳城成为抗击契丹入侵的重要战略堡垒。真宗皇帝在宰相寇准的陪同下,御驾亲征到濮阳,并登上北门楼亲自指挥抗击契丹。宋军因此而大获全胜,并在濮阳与契丹定下了“澶渊之盟”,从而使北宋与契丹之间保持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状态。


  明、清两代,开州依然是战略重镇和兴学重教之地。尤其是明代,地方官对濮阳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修整,使得濮阳城成为北方少有的巍峨城池。城有四门:南开德、北镇宁、西阜安、东得胜。城东南、西南两角各有一塔,东文峰、西配文。文峰塔底座直径约30余米、高7层,蔚为壮观。城内除现存的中心阁与御井外,还有古迹几十处。有东文昌阁、西文昌阁、明道书院、文庙、魁楼等,还有鼓楼、披云楼、濮阳楼、爱景堂、八都坊等大型建筑。城内还有以西湖为主的重要名胜,如碧瑶亭、仙山亭、观凫亭、疗鹤亭等。后多毁于内战及抗日战争中。
   

三、濮阳城是座文博院
  
  濮阳老城如果能不遭破坏地保存下来,称它为一个“文博院”,恐怕也毫不夸张。

这张地图绘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是实景绘图,也就是说它完全忠实地描绘了濮阳古城的原貌。当时的濮阳城面积大约有8~9平方公里.但在这么一个不大的城内却有庙宇29座,祠3座,书院、文庙等与文化相关的建筑7座,政府机关建筑8座,与城防相关的建筑6座,塔两座,此外还有大小牌坊144座。你说,这不是一座大型“文博院”,又是什么呢?地图中,濮阳老城门以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为点,形成东西与南北两条中轴线,其交汇点就是现在的中心阁。整个城市因城墙与两条中轴线的自然分隔而形成一个“田”字,在“田”字的四个方块中是四大功能区:施政区(衙门)、宗教区(庙宇等)、教化区(书院与学堂)、游乐区(宴饮、游玩处)。但是,这四个功能区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互交叉、互为关联的。

  在两条主轴线大道上,跨街安排着百余座牌坊,如东街的“百代流芳坊”、西街的“群英萃美坊”、南街的“聚魁坊”、北街的“八都坊”等。这百余座牌坊,绝大多数是因濮阳籍人晋官加爵而立的。如“八都坊”是明代朝廷为表彰八位在明朝为官、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官吏而立的。而有一些则是在朝为官的人死后,其后代向朝廷申请,得到批准后自己掏腰包立的。这一类牌坊在官爵牌坊中也占一定数量。其他类牌坊有“孝行坊”、“及第坊”、“贞节坊”、“烈妇坊”等。不同的牌坊,要经不同级别的官府批准,并报朝廷礼部衙门备案。可以设想,在总长度只有6公里长的街道上树立上百座牌坊,无疑会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无声的约束与引导,代表的是当朝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的思想,它们的巨大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政治教化之外,我国封建帝王重视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文化教育了。在濮阳老城,除大户人家请先生设馆教书之外,官办教育机构也较发达。公办学堂有学宫、明道书院、明伦堂、东文昌阁,图书馆有慈云阁、文昌阁,而文庙、魁楼等向孔夫子施礼膜拜之处当然更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教育机构主要分布在城东,从而使其成为濮阳旧城的文化区。直到现在,濮阳县的几所主要学校仍在县城东部,算得上一脉相承吧。
  濮阳旧城的施政区主要分布在南北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有州府衙门、吏目署、都司署、协镇署和练军营园(地方驻军地)。而城区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则分别是濮阳的游乐区与宗教区。在西北部有大士庙、元武庙、财神庙、三皇庙,甚至还有火神庙和太山庙。整个濮阳城有大小庙宇29座,但以这里最为集中。

  濮阳西南部的西湖(俗称西水坡)是很值得一提的。这里因修城墙取土而形成了一个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内湖,一年四季碧波荡漾。在西湖四周有濮阳楼、披云楼、瑶碧亭、仰山亭等建筑,是供文人墨客登临赋诗作词的绝佳之地。因此,一些濮阳籍名士在此地留下了大量的诗赋,并为西湖总结出“西湖八景”,如西湖秋水、东寺晚钟、披云胜景、慈云文照等。
  濮阳旧城还值得一提的是文峰、配文二塔。这两座塔的奇特之处是它们分别建于濮阳城的城墙西南与东南两角之上,很像北京故宫城墙上的角楼,但它们又远比角楼高大得多。作者小时还看到过东南角处文峰塔的基座,其直径在30米左右。文献记载它有7层,加之又是在城墙之上修建的,其高度可想而知。一般塔的建造与宗教有关,但文峰、配文二塔初建时主要用于军事和崇文兼顾的目的。崇文,可让学子来此膜拜,军事,有敌情时可登高远望,居高临下。
  说不尽道不完的濮阳城。它的城市规划之科学、建筑之精美、古迹文物之繁多是其他同类旧城所无法比拟的,但它命途多舛,屡遭劫难。城中庙宇多毁于冯玉祥将军之手。他手下的军队所到之处拆庙驱僧,视宗教为迷信,把僧、尼当成寄生虫,将数百名僧尼遣送回家。

四、濮阳城隍庙
  

  说道濮阳城,必然联系到濮阳城隍庙,说道城隍庙,必然联系到城隍爷。
  提起城隍庙,人们总爱把它与封建迷信相联系。这也难怪,城隍庙中往往塑有阴曹地府,判官、小鬼,有的城隍庙中还有丰都城,谁家死了人,都爱到这里给死人送纸钱。
  
一、城隍庙是古代的“革命教育基地”
  
然而,这不是城隍庙的原本意义,更不是城隍庙的全部。何谓城隍?古人云:“积土谓之城,凿土谓之隍。”意思是说,高壁垒谓之城,深挖沟谓之隍,城隍即指城墙与护城河。我国古代战争频繁,个别地方匪患不断,而城墙是否高大坚固,护城河是否宽、深,就成为平民百姓最关心的安全事宜。为了安定人心,满足人们祈神保佑的心理。
  最早的城隍庙,始作俑者是刘邦。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出围,致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在长安建庙立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和民间门神广泛流行的时间相当,中国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在唐代,城隍庙中只是塑一神像,无名无姓,没有特指,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而到了宋代,大概因为宋代战事过于频繁、战死疆场的英烈较多的原因吧,城隍庙的神开始有名有姓了,一些宋代之前的勇武烈士成了庙中的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
  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
  可以看出,自宋代起,城隍庙就成了“革命教育基地”了。

  城隍庙成为每城必有的神庙始于明代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各州、府、县必建城隍庙,并定时祭祀。至此,城隍庙成为中国每座城池中必有之物。城隍爷,例如,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是对中国古代传统信仰集其大成的宗教,从宋代开始大量吸收民间俗神,将城隍也纳入了自己的神系,列为地类,称它是助善除恶、保国护邦之神,督管城中居民善恶贫富,生老病死,并管领阴间亡魂。城隍信仰由民间神祀开始转为道教信仰。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各地州、府、县开始广建城隍庙。  镇江的城隍爷是纪信,江阴的城隍爷是周苛,绍兴为庞玉等等,而濮阳的城隍爷叫李嘉祥。他是明代人物,成为濮阳的城隍爷,当然也是明代的事了。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则有更多的配神。
  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这些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

  城隍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府城隍庙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舍。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南方的一些府城隍庙戏台,惯例有一场木偶“鲁戏”。因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只得进城隍庙看“鲁戏”当“守岁“。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分别送给那些穷苦人。


  回到濮阳城隍庙。我们前面说了,它建造的年代正是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由当时在濮阳任知州的冯朝泰督建。后经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等多次扩建,濮阳城隍庙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庙宇建筑群。(明代是个大建设的时代,中国许多雄伟的建筑均为明代修建。过去,州、府以下的城墙多为土城。就是在明代,朝廷下令把全国的县城以上的城墙全部用砖垒砌起来,实现了标准化。明朝廷还下令全国县以上城池统一建文庙、城隍庙、泰山庙等,以供百姓祭祀。所以现在的旅游景点多亏了明政府的遗产,要不旅游什么?不是上车睡觉,下车逛庙吗)
  回到濮阳城隍庙,它共有四进院落,有照壁、戏楼、大堂、二堂、三堂,有鼓楼、钟楼和各种小神庙六座,这是濮阳城隍庙值得一书的一大特点。城隍庙内不仅有专供城隍爷用的大堂、二堂,供城隍家眷用的三堂,还有供奉其他各路神仙的小庙,其中华陀庙、财神庙和丰都台最有意思。华陀是中华神医,何时成仙尚待考证,但他被当成神供在濮阳的城隍庙中却颇有意味。你想,城隍庙是管城池安全的,庙中又有保人健康的华陀坐镇,除了安全,人们又多了一份健康保障。如果再加上财神庙,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再能发家致富,这个门你能不进吗?
  城隍庙中的小庙还有瘟神庙、太山庙和丰都台。丰都台不难理解,它是鬼城,按当地风俗,人死了,孝子贤孙要先去阴曹地府“报庙”,这丰都台自然就是为死人烧纸钱“报庙”之所在了。而太山庙实际就是泰山庙。泰山乃五岳之尊,是众神聚集之地,供一个泰山之神,自然就万神得享了。这里边受香火最多的是瘟神庙。这五瘟何以要立庙祭祀?瘟神一称五瘟使者。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瘟疫,古人或单称瘟、温、或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古代民智未开,医疗条件低劣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怕疾病,恐惧至极,很容易认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灵保护,所以要立庙祭祀。老百姓有个病灾长治不愈,就来这里送送,人称送瘟神。
  
  五、濮阳城隍爷
  
  濮阳的城隍爷叫李嘉祥,原籍安徽贵池人。他是一位清廉之官,且有勇有谋。他的第一个事迹是任开州知州时,将濮阳的城墙建得巍峨壮观,墙高濠深。明《开州志》记载,濮阳城墙高达5丈。在兵乱匪患之时,周围几十个郡县的百姓都不同程度受到劫掠,惟有濮阳城安如泰山,此李知州之功也;第二个事迹,黄河在濮阳境内决口,李亲临决口现场指挥。史书上说,李嘉祥将乌纱帽抛入水中,水落三丈,决口被堵住。这当然是传奇。但李嘉祥亲临一线,参与堵决口却是事实。第三个事迹,西凉国造反,明朝廷封李嘉祥为平西将军,让他去西凉平叛,李嘉祥指挥有方,身先士卒,最终战死沙场。濮阳人民十分怀念这位清官,便集体向朝廷上“万民表”,要求将李嘉祥封为濮阳城城隍爷,此举得到朝廷批准,从此,濮阳的城隍就姓了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濮阳城隍庙
城隍到底是多大的官?
保定城隍庙的社会变迁!
李阳冰《城隍庙碑》
我去过的全国各地城隍庙(一)
广州城隍庙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