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过剧团看菏泽六大地方戏的生存现状

透过剧团看菏泽六大地方戏的生存现状  ●李砚 

  [摘要]地处山东西南地区的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戏曲艺术发达,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六个地方戏.被誉为”戏曲之乡”.通过对菏泽地区六个地方戏进行田野考察,逐一对这六个地方戏的生存现状展开研究论述,以探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  [关键词]戏曲之乡;地方戏;生存现状 

  菏泽,古称曹州,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之中”,历史上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艺术比较发达.早在明末清初,菏泽戏曲活动就已经较为普遍,在较大的集镇和寺庙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有”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之说,因其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享有”戏曲之乡”的美誉. 

目前,菏泽地区流行的本地剧种有六个①:2008年全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戏曲声腔角度而言,菏泽六个地方戏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梆子腔:山东梆子,枣梆,大平调.
  2.弦索腔:大弦子戏. 
3.说唱类:四平调,两夹弦. 

另外如豫剧,京剧,评剧等外省市戏曲剧种在菏泽当地也较盛行,但本文对外来剧种不加论述.
笔者于2011年7月至8月两次赴菏泽地区做地方戏田野考察,前后历时半个月,走访了菏泽市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各剧团团长,导演,演员,音乐设计等二十余人,并有幸观赏了菏泽本地六个戏曲剧种的同台表演,可谓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剧团是剧种的载体,剧团运作的好与坏对剧种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本文通过此次对剧团现状的田野考察,一览菏泽六大地方戏的生态. 

一,生存现状 
(一)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又称高调梆子,高梆,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由山陕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菏泽,受当地语言,民间曲调的影响,逐渐演变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戏剧种,山东梆子多分布于菏泽北部地区.菏泽市有三个国有山东梆子剧团,分别是菏泽市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以及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此次田野考察,笔者采访了菏泽市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 
山东梆子剧团的前身是菏泽市豫剧团.2001年建文化大市,振兴地方戏曲,为了让戏曲更好地发展,采取了政府决策,整合资源,把原来的菏泽市豫剧团,枣梆剧团(下文将提到)撤团建院,组建荷泽市戏剧院,科级单位改为副处级单位.2007年菏泽市戏剧院豫剧团改名为菏泽市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目前剧团在岗在职,参加演出的有六十余人. 演出设施比较简单,但基本上能满足演出所需. 济南以西,北到聊城,南到安徽省北半部,都是山东梆子剧团的演出范围,演出市场绝大多数都在农村,基层,厂矿.山东梆子在山东比较好开展,当然也不是说其他市场不接受,山东梆子这几年一直“沉睡”,很少有新的剧目推出来,一代一代人慢慢地就把梆子淡忘了,所以山东梆子的演出范围也不 
是太大,但随着《山东汉子》等一批新戏的上演又开始复苏.做好剧目,发展好剧种,观众是能够认可接受的,山东梆子市场应该说是非常之大.剧团演员大都来自艺术院校,一部分是文艺圈人士的子女.当今文化娱乐门类多,戏曲整体是不景气的,愿意学习戏曲,从事戏曲的人员越来越少,培养演员很难.菏泽市戏剧院针对这种情况发动全院参与,2005年左右戏剧院招了一批学生,现在已经毕业了一年,都充实到剧团里,有了新生力量.同市的,外省市的同级剧团相比,整体实力,演艺水准还是偏上的.

---------------------
①柳子戏也是在菏泽地区生发出来的一个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柳予戏剧团被调至省会济南,柳子戏的流行地域逐渐由菏泽转至济南及其周边地区.目前菏泽已没有柳子戏剧团,当地百姓也很少传唱,故柳子戏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
采访期间,山东梆子剧团杨俊华团长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次剧团去乡下演出,正巧赶上雨天,但依旧阻挡不了村民们看戏的热情,距离演出地几公里远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愣是让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儿媳妇冒雨骑着三轮车送她来看戏!可见,作为一个地方戏,山东梆子多么受当地群众喜爱. 
山东梆子,一个具有浓厚山东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种,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自上世纪后半叶始,由于历史,社会原因,山东梆子进入了低谷期.而同源的兄弟剧种——河南梆子(豫剧)却发展得如火如荼,俨然已经成为全国性大剧种,与山东梆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菏泽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战略方针的实施以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给包括山东梆子在内的菏泽地方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就菏泽市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来说,近几年排演了很多新戏,在唱腔,音乐设计,舞美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尤其是倾力打造的《山东汉子》,是根据单县农民的真实故事编排的一个现代戏,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和四个文华单项奖,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戏曲金奖及六个最佳单项奖,2005,2006连续两年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奖”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大奖,参加了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戏曲调演,中央电视台也曾给予多次播放,正如菏泽市山东梆子剧团杨俊华团长所说,山东梆子现在已经进入了复兴阶段. 

(二)枣梆
在清末光绪年间有一些老艺人逃荒至菏泽,随之把他们的家乡戏——山西晋中南地区的上党梆子带到当地(菏泽郓城),受当地语言影响逐渐演变成菏泽地方戏——枣梆.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枣梆在菏泽地区仅有菏泽市戏剧院枣梆剧团,故有”天下第一团”的称号. 
目前,枣梆剧团演职人员有六十余人,演员有戏校毕业的,也有剧团自己招生培养的.专业水平较高,不同阶段的演员每年都会参加省市的汇演, 包括演员,剧目都获过大奖.剧团演出设施基本上枣梆在菏泽地区的演出地域主要是郓城,鄄城一带,菏泽南半部分喜欢的相对少些,在山西很有市场,剧团大部分的演出地方都在山西.一是由于枣梆源自山西上党梆子,在山西当地有相当一批观众;二是山西的经济要好于菏泽,所以戏价给得相对较高.
枣梆剧团这几年的发展和全国的剧团一样,由于整个大环境影响,发展得不是太好,这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有很大关系.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生源不好,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不多.2006年剧团曾招收了一批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业内人士的子弟,亲戚,了解剧团,知道情况的来学习,所以从剧团未来发展的角度而言形势非常严峻.培养演员是一件见效很慢的事,从开始学一直到演出,需要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的时间,而且还当不了主演,光基础性东西就要学上三四年,三四年到剧团只能当靶子,跑龙套,当不了主角.再者,收入与社会其它行业相比差距大,因此这是一个制约剧团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大平调 
历史长达五百多年的大平调,是由河南滑县的油梆演变而来,因为唱腔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等梆子腔剧种的音调低,唱的很平,所以得名”平调”. 大平调的流布地域有”五省八州”之说,以山东菏泽,河南滑县,河南濮阳一带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区,西到河南郑州,洛阳,南到江苏徐州,北到河北邯郸,磁州,东到山东菏泽,济宁.大平调之前在苏,鲁,豫,皖边缘地带活动比较多,现在主要是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已经较少去. 菏泽地区有两个国有大平调剧团: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剧团,东明县大平调剧团.据牡丹区大平调剧团音乐设计刘汉坤老师介绍,该剧团是大平调诞生伊始一直延续下来的,是大平调的”老根”. 就牡丹区大平调剧团而言,全团在职人员四十余人,中年演员偏多,年轻演员较少,基本都是在专业院校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青黄不接是剧团面临的最大问题.剧团演出设备齐全,但设施陈旧,老化,每年更新设备的资金全靠自筹.自改制以来,剧团的性质已经转变为企业,剧团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平Et里的演出.区财政每年虽拨款十万余元,但只能解决演职人员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上甲的戏曲节,以现代戏为主. 

(四)大弦子戏 
大弦子戏,流行于鲁西南,豫北地区,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较古老的曲牌体剧种,因最初只用”三弦”(大皮鼓三弦)伴奏,故称大弦子戏.大弦子戏的分布东到山东西南地区,西至山西南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革期间大弦子戏剧团曾被取消,由于诸多原因,之后未能恢复.目前菏泽地区已经没有大弦子戏剧团,仅有笛师,音乐设计,演员三人.在船郭庄有一个业余剧团,但成员年龄偏大,或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戏箱,道具也已不完善,几乎没有什么演出.为了拯救这个古老剧种,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菏泽市戏剧院领导班子另辟蹊径, 在戏剧院所属的山东梆子剧团,枣梆剧团中挑选部分资质较好的中青年演员和学员学唱大弦子戏,大胆尝试跨剧种”以团代传”的发展模式,此举在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大弦子戏长期没有剧团,近年挖掘整理的音乐,唱腔苦于找不到人学习不得不束之高阁,在“以团代传”政策实施后,无人传承的问题迎刃而解.从剧团挑选的优秀演员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舞台经验,实现了剧团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传承成本,并且提高了大弦子戏的传承质量.从大弦子戏的演出效果来看,受到当地观众的极大欢迎,对大弦子戏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然而,大弦子戏的老艺人们还是很期待能够尽快把剧团恢复过来. 

(五)四平调 
四平调是由说唱艺术”花鼓”①发展演变而来的,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年轻剧种.有关四平调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花鼓搬到舞台上以后必须吸收其它的剧种,几个剧种拼到一起,称”四拼调”;另一种是四平调的曲调由”花鼓”的”平调”衍变而成,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因而得名.
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是菏泽地区唯一的一个国有剧团,演出地域主要是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成武县四平调剧团现有在编演职员二十多人,2005年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团长及优秀演职人员,使瘫痪了几年的四平调剧团又焕发出生机.该剧团多次在省市县戏曲汇演中获奖,近年编演的《信贷姻缘》,《梦中的蓝天》等一批农村题材剧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田野考察中,笔者有幸采访了四平调创始人之一,前四平调剧团团长胡世君先生.胡先生九岁从艺,师从着名花鼓戏演员张继德,艺术行当全面,开始演旦角,后来花鼓戏改为四平调,演文武老生,小生,现代戏出现之后多演反面角色,如《沙家浜》的胡传魁,《杨三姐告状》的拐子,正面角色如《杜鹃山》的雷刚,等等. 
访谈过程中得知,为了整修排练厅,演出场所,解决演职员的养老保险问题,为了让剧团能够活动下去,胡先生多次去相关部门筹措资金,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离休金,用来购置衣箱,道具.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片中,胡先生在谈到四平调举步维艰的现状时泪流满面.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胡先生对四平调的热爱之情,四平调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他的生命之中.

 (六)两夹弦 
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 距今有两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朝道光初年,在鄄城县有一个穷秀才白连玉,他当时会唱花鼓丁香,每逢春冬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就领着妻子走村串户,以唱花鼓丁香糊口.有一天,天下着大雨,他的妻子纺花,一边纺花,一边哼着小曲儿,她唱一句曲,那个纺车就嗯啊嗯啊嗯啊嗯,他在这个基础上受到了启发,自己制作了形状像今天二胡一样的一把弦子,很短,当时很受群众欢迎,所以他到处游乡串户地唱,群众喜爱,就给他送了一个名字,以他唯一的一把弦子为名叫“两根弦”.主奏乐器——四胡是四根弦,夹着两个马尾,用一把弓,所以老艺人们就将两根弦更名为两夹弦. 
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国有两①据菏泽市成武县文体局王雁征局长介绍,四平调的前身——”花鼓”,以丰,沛,砀的淮北花鼓为主,后来又吸收了京剧,评剧等其它剧种的唱腔,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剧种. 
有剧团培养并未转正的演员十余人.演出地域多为苏,鲁,豫,皖边缘地带,一年四季都在农村,夏季演出相对少些.剧团的剧目编创多是反映当前生活的现代戏,古装戏多系从其它剧种移植而来.新编现代戏《情暖万家》,《国策情》曾在全省首届艺术节上获得银奖. 

二,存在问题 
首先,资金短缺,这是所有剧团面临的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编创,排练需要经费,购买服装,设备需要经费,租赁排练场地也需要经费(有很多剧团至今仍没有自己固定的排练活动场所).虽然政府每年也都有一定的财政补贴,但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经费的来源几乎全凭El常演出收入,其中收入的一部分还要支付演员的工资.
其次,专业演员匮乏,演员流动性大.在娱乐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喜欢戏曲,热爱戏曲表演,从事戏曲表演的人少,年轻人更少,因而导致了戏校,剧团生源差的难题.培养戏曲演员,尤其是优秀的戏曲演员,周期长,有很多年轻演员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不下去的往往跳槽,改行,使得剧团中青年演员比例失调.另,收入偏低也是造成演员匮乏,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的健全与否关系到剧团的生死存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由剧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体制改革.
如建立演职员的聘用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演员,择优录用;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有利于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增强剧团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效不大.菏泽六个地方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三年之久,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保护政策并且立了法,但实际实施情况却很不尽如人意,相关管理部门坐视不管,资金不到位.剧团的演职人员都在翘首期盼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诚化遗产,保护这个剧种,必须有投入,起码的在职人员要吃饭吧,吃饭的钱都没有想发展是不可能的.
如果能借着这个东风解决我们所盼的,能保证基本工资,我们会发展得相当快.” 

三,余论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迅速提升,西方艺术潮流的涌入,各种音乐形式的出现,使得本来就很小的戏曲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流失相当严重,甚或年轻一代根本不了解戏曲,也就无从喜欢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集中华民族音乐之精华,凝聚着祖祖辈辈的聪明才智,很多的表演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丝毫不逊于西方所谓的高雅艺术!那么不喜欢戏曲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事物是经过接触后才喜欢的,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传播戏曲,让年轻人多接触戏曲,以培养新的观众.
 戏曲,这个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存于民间的艺术,在远离大都市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农忙之余,看戏是村民们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剧团的演出也多在农村地区.虽然农村的演出条件差,演员居住生活条件恶劣,但是他们仍然坚守在舞台上,就像定陶县两夹弦剧团侯彦丽团长说的,得到观众的掌声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戏曲好不好?戏曲会不会消失?笔者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好的艺术怎么会消失呢?关键还是戏曲生态,关键还是要解决好戏曲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仅凭着剧团几十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的落实,需要社会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笔者深信,不久的将来,过去那种”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的繁盛景象定会重现!
(李砚,女,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2010级博士研究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菏泽市戏曲十大名演
姥姥门上唱大戏·山西地方戏之神池道情
高鼎铸:山东地方戏的声腔和剧种
演出预告丨青岛演艺集团四方剧院将上演大型戏曲动漫舞台剧—— 山东梆子剧团首次来青演出《跑旱船》
菏泽家乡戏大平调全本戏50部总目
传统文化之中国戏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