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造字圣人

     



欢迎您来到中华文明始祖仓颉故里南乐县参观游览仓颉陵庙。下面首先向您简单的介绍一下南乐县的基本情况。南乐县地处华北平原的中部,河南省的东北边缘,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它的北面和西面分别与河北省的大名县魏县相邻,东面与山东省的莘县相接,总面积6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其中共辖12个乡镇,322个行政村,总人口有49万余人。
说南乐县历史悠久,那是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早在六千多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且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如今的仓颉遗址就是这一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我们的仓颉陵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宋景德元年九月,宋代名臣寇准拜谒仓颉庙,挥笔提下了“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的千古名句。可以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仓颉陵庙也是几经兴哀,逐渐在明朝未期,形成了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古建筑群。鼎盛时期的仓颉庙内碑刻林立,古木参天。然而令人婉惜的是,由于抗日战争与文革期间的破坏,险些让我们的仓颉陵庙变成一片废墟。
为进一步弘扬仓颉文化,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0年,南乐县委、县政府专门聘请国家级专家组对仓颉陵庙进行重新论证、规化和设计,在仓颉陵遗址的基础上,先后投资600余万元,进行了复建和扩建工程。可以说,现在我们的仓颉陵庙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庙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仓颉庙的头门,您现在看到的这三个流光大字“仓颉庙”,就是宋代书法大师朱熹所书,在它的两侧,原来还有两幅牌匾,上有“文宗”、“字祖”四个字。为清康熙年间曲阜贡生孔尚义所题,孔尚义时任南乐县丞,他的哥哥孔尚任是著名文学家,著有《桃花扇》。此外,这头门还被称之为“朝天门”是据《春秋元命包》一书中记载,“仓颉造字、其功朝天”而得名。由此可见古人对仓颉造创文字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汉字展厅(西厢房)

我们使用的汉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中国社会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汉字的发展毫无疑问是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通用书面语言,不仅我国有十三亿人口使用着汉字,而且随着中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在学习着汉字,因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我们的汉字展厅就详细地展现了中华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以及相关知识等。
汉字的起源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的象形文字为特征的而在人类语言中独树一帜。
远在黄帝以前的燧人氏、神农氏等古帝王之时,这些古部族由于“教民”的需要,在口头语言之外,又有了符号——八卦和记号,结绳作为记一补充。产生了借助记号符号来加强记忆和积累知识的方法,这只是文字形成的探索和前驱阶段。以结绳的大小数目及结与结的距离记下所表达的事物,因而只有结绳者本人知道,而不能广泛传播,而“八卦”的八组符号,虽可以变化无穷,只能是哲理的想象发挥,虽包罗万象,但不是语言的记录。因此在先民的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发明了文字,这个“圣人”就是黄帝时期的仓颉。
上古黄帝时期距今年5000多年,这时已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我族社会的转变。现代学者认为,虽然古人关于仓颉造字众口一辞,但是,汉字的发明和流传决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时之功所能完成的,而是古代智者长期探索和汰劣选优,经过规范化后才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结果,而汉字的发明者仓颉是众多的汉字的发明做出贡献的“圣者”的代表和象征。
仓颉造字说
仓颉,号史皇氏,相传他四目灵光,仰观日月星辰之象,山川万物之形,俯察鸟兽虫迹而创造出了古文字。在他造字成功的那一天“天为雨粟,鬼为夜哭”,真可谓惊天泣鬼神地。后世尊仓颉为字圣,俗称造字圣人,斯文鼻祖。




相传仓颉创造的文字繁多,不可胜数,只能象谷米一样用斗量。一斗一斗量下去,正好是十斗,即一石。于是有歌谣曰:“仓颉造字一石谷,传给孔子正八斗,剩下两斗不外传,留给僧道画咒符。”仓颉一生创造了很多的文字,现仅发现遗存有二十八字:





 据史料载:“仓颉造书两卷,隋乱时失于兵火,现存只有二十八字”。这二十八字在宋时被破译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芾”。碑上二十八字表面上各互不相关,但经仔细研究,却记载了黄帝时期的一段历史,由五行八卦说分析:东为甲乙木,中央戊已土,据《史记五帝本记》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居于涿鹿,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已”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帝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做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芾”记述了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尤之乱,天下重新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

汉字的演变
中国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文字,这种说法。由于墟甲骨文的出现,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与证明,迄今为止,已知流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甲骨文为后世的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青铜铭文(金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春秋以后“文字异形”,秦统一全国后,以大篆为基础制定同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秦末程邈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成为隶书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阶段,进入更为定型阶段,接近了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东汉末年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但楷书又经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变化,到隋唐时才基本定型。在汉初和魏晋时期还出现了辅助书体即:草书和行书。中国文字在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不断简化,但字体变化不大,做为我国四大发明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作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代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使得更加规范和美观,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模仿宋体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大致上是这一种网络的楷书变体。

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高朝人用龟骨、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力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字。古代秒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商周是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礼品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由于铸金文应用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篆书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大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亦统一文字。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级加以简化,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它起源于秦,东汉达到顶峰,隶书取小篆成为主要字体,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草书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此时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了可连写,隶书某些特征消失,形成了另一种类型草书称为“今草”。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笔画的写法改变了,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楷书也称正书、真书,其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得名。是提供人们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楷书始于东汉,多少还残留着隶书的笔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画、结构相当精致、严谨,如唐代书家欧阳询、柳公权等楷书作品至今仍奉为习字的范例。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这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接近楷书的称为行楷,放纵一点草书味浓的称为行草,行书书写比楷快,比草易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行书作品,倍受人们的喜爱。

 

 魏碑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在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新魏碑字体,俗称新魏体,从古代北魏时期的碑刻文字中演化发展而成,与老魏碑字体对应而得其名。

 

中国文字源流及体变系统表
八结刻
卦绳符
甲骨文
仙  鸾  倒 鸟  蝌  殳 穗    龙  去  虫 鱼  鸟  龟 
人  凤  韭 足  蚪  书 书    书  书  书 书  书  书 
书  书  书 书 

鼎金
文文
石   大   
鼓   篆   




飞  章    行  
白  草    书  

    今         
    草         

    狂    行  
    草    草  

仰 圣 门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一道门,称为仰圣门,也称重门。因跨过此门后就可以瞻仰到造字圣人——仓颉,因而取名仰圣门。仰圣门两侧有根承拖的石柱,石柱上雕刻的图案十分精美,它刻于明崇祯四年八月。我们看,在石柱上还有一幅大气蓬勃的楹联。上联道“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下联为“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石柱另外三面雕刻有莲花、葵菊、二龙戏珠等图案,刀法娴熟,图案逼真生动。据考古专家讲,这些图案喻有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含义。这两根石柱除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明代未期的石雕艺术中,堪称佳品。




您看,在仰圣门这里还立有一块碑刻,这是刻于清光绪二十八年补修仓颉祭田亩数碑。上面记载了明朝兵部尚书王越曾经记载的仓颉陵庙的四至面积。

万古一人殿

穿朝天门,过仰圣门,一座气势磅礴的楼阁,就矗立在您的前方,这就是“万古一人殿”。万古一人殿是仓颉庙的主体建筑,是主祭仓颉的地方。殿外两侧的石柱上悬挂的楹联,为明代名士王九如题书,上联为“灵龟负书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万世”,下联为“雨粟治字开圣贤道德之传万古一人”。殿内神龛供奉着仓颉全身坐像,塑像高四米有余,全身金黄,所塑仓颉,浓眉四目,方面长须,冠冕垂旒,长袍垂地,俨然帝王。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为上古时期黄帝的史官,上古无文字,以结绳纪事。因仓颉生有睿德,四目灵光,观鸟兽行迹,山川体势及万物生长形态创造了古文字,后人尊称为字圣。斯斯鼻祖。传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是仓颉的日生,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化先驱,在他日生的这一天,方圆百里的群众都来这里对仓颉进行祭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方文化特色的仓颉古庙会。



万古一人殿内——壁画

拂吉历史的尘烟,我们仿佛走进了混沌未开,天地洪荒的上古时代,那时人们在大泽林海山川丛年之间生息繁衍,与各处灾害抗争,过着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忽的生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后来随着整个氏族部落集团的迅速扩大,内外事件也日渐纷繁复杂起来,结绳记事已远不能适应时势的需要,作为黄帝的史官,踌躇满志的仓颉顺时应势,决心创造一种的记事形式,自此他冥思苦想,跋山涉水,夙兴夜寐,仰观日、月、星、辰之势,俯察人、兽、鸟、物之象。反复描摹绘写,举一反三,经于在他的而暮之年,创造出了我国的古文字。从此,人类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相传仓颉造字成功之时。天为雨粟,鬼为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神话大师周濯街先生就曾经说到“仓颉是汉字的创始人,是他率先在通向人类文明的路口插上第一个路标,在人类心灵上点燃了第一盏明灯,是他第一个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要,势必会载入辉煌的史册。”

六 书 殿

相传当年仓颉创造完成的文字就放在六书殿中,六书殿是取中国文字创造的六种组合方法,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

藏 甲 楼

这里是藏甲楼,由于座落在庙宇的最后方,所以又俗称为后楼,藏甲楼的前身是藏经楼,是以前庙里的主持收藏经书和经卷的地方。但为为什么这里藏经楼改为“藏甲楼”呢?这还得从东陵大盗孙殿英说起。
孙殿英是我们河南永城人,他小时候不学诗书,只是学会了一些舞枪弄棍的把戏,后来,仗着家里有几个钱,就买了一个“大名镇守史”的官衔,这一做官就免不了要结交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在这一次酒席上因做对联助酒兴,让满腹空空的孙殿英没能对的出,丢了面子。孙殿英这才开始要遍访周边文人雅士的故里和名居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学。于是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来到了距大名38里的南乐县吴村仓颉庙。他在当时庙里的主持陪同下来到了后楼,就是当时的藏经楼。孙殿英就问主持,仓夫子是造字圣人,并非一般圣贤名士。在这里也叫藏经楼,是不是显的有些不妥。主持说道:“您说应该给这藏经楼取个什么名字呢?”当时,甲骨文已经在安阳殷墟出土振惊全国,于是孙殿英就想到说:“这文字不是最早刻在了龟甲上了吗?何不取这个甲字,以此来纪念仓夫子呢?”众人一听,确是有些道理,由于叫人把“藏经楼”改为“藏甲楼”。
藏甲楼藏有“上古遗像”碑,为明弘治七年刻石,正中刻画仓颉,王冠垂旒,正襟危生,方面长须,四目灵光,笑容可掬。两旁有二待者,一老一少,双手捧圭,画像下方为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越撰写的碑文,由于字面剥蚀严重,致使资料不整。

造书台遗址

前方这座山包,是造书台遗址,相传当年,仓颉就是在这里收集和整理古文字。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亲临造书台,遥想当年仓颉造字的情景,发出了思古之幽情:
野寺荒分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是造书时。
您现在看到的这面碑墙,是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来游览仓颉陵时,留下的墨宝,请大家欣赏。

大 方 碑

大方碑是仓颉庙内唯一未动其位置的石刻,保存基本完整,右方碑正面阳书“三教之祖”,这四个斗大楷字,为“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李养正题”。碑阴镌刻的是大名府州县乡绅出银碑记和阖郡邑捐银碑记,碎文记载了明天启年间以大名府知府向胤贤,为首的本府各县县令的修建仓颉庙捐献的银两数额,可是这些地方要员都没有如数交纳银两,却立碑记事,以求广传其功德。当时主持立碑的南乐县令叶挺秀,性格耿直强项,命人将大名知府向胤贤捐银十两后加上“未给”二字,其他几个县令捐银五两后又加上了“只给一两”的字样。碑文充分暴露了封建时代的官僚、缙绅们的伪君子面目,碑文成为他们卑劣行经的见证。方碑外侧镌到仓颉庙周边各界人士捐银记,内侧为“重修史皇仓夫子文庙重门记”,当时吏部尚书崔景荣撰文,工部尚书李从心书,御史梁天奇篆,记述了修建重门的经过,并对仓颉其人大加颂扬。






左碑斗大楷书阳刻“万圣之宗”四字,右上阴刻“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李从心题”。碑阴刻崇祯八年官府通知,禁止人们在庙内砍伐树木,拴示骡马,碑内侧刻,重修史皇对祖仓帝文庙正殿寝阁碑记。
这两通大方碑是研究仓颉庙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有关诸官秩事的史料。

仓颉陵墓

这里就是我们伟大的文明先驱仓颉的陵墓,仓颉为了创造文字,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相传东至潘木(今东海的一个岛屿),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南至角趾(今广州),北至幽燕(今北京燕山地区),地区都留下了仓颉的足迹。在他造字成功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昌意城中,也就是现在的吴村,他去逝后,人们就把他安葬在这里,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仓夫子“生于斯,葬于斯”。
仓颉陵墓原为土筑,高6米,直径10米的圆形土家。始建年代不祥,早在仓颉庙。1994年仓颉陵得到准修,陵前重建了汉白玉石坊,石望柱等。同年全国政协副主蒿陈俊生到南乐视察,亲自为仓颉墓碑题写了“仓颉陵”。
时光荏冉,岁月如梭,仓颉的故事被演义成了无数个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文人墨客,深深怀念着自己的文化先驱,纷纷来到仓颉陵拜祭字圣仓颉,寻觅悠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尤其是在仓颉庙会期间,数以万计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仓颉的敬仰之情。

“天地粟,鬼夜哭”的故事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人民共习之。这一天,天上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雨中夹杂着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为谷雨,这就是现在二十四节气中“谷雨”这个节气的由来。也在此时,人们在夜里听到魔鬼的哭泣呻吟的声音。真可谓,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
仓颉造字,加快和促进了人类进入文明,人们渴求知识,竞相读习仓颉创造的文字,天帝担心百姓只顾,忘记种田。因为春天即将过去,误了农时,田将会荒凉,所以就下了一场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们别忘了农时。人们掌握了文字,开始聪明起来,一些愚弄百姓的坏人、魔鬼感到惶恐不安,使在黑夜里跑到林外哭泣吟诉。

 

本文由管士勋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仓颉与中国文字
中国汉字演变简史
【文化安阳】殷商甲骨文——汉字起源之根(郑兴伟)
汉字:最早起源比仓颉出生早5000年
[转载]李斯兰陵作字《仓颉篇》
知识丨汉字常识50条,5分钟爱上汉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