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秦郡沿革史4

 卷四 西汉沿革

西汉者,刘氏之王朝也。初,刘邦灭西楚,一统天下,称皇帝,始建大汉。至平帝崩,王莽立孺子婴为皇太子,而自称假皇帝,行摄政事。假者,代理之意也。其后,又废汉,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及王莽亡,汉高帝之后刘秀,得天下,称皇帝,因复国号为汉。故治史者称刘秀之国为续汉或后汉,故称刘邦之国为汉或前汉。至五代十国时,因刘知远亦立国号为汉。宋人始称刘知远之国为后汉,改称刘邦之国为西汉、刘秀之国为东汉。因刘邦都长安,在西;刘秀都洛阳,在东。故以西汉、东汉为名。

刘邦为汉王,五年而称皇帝,遂以郡国并制天下。至十三年,天下置十五郡、十二诸侯国。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云:“高祖末年,...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泗,薄会稽,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集解引徐广曰:“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反,杀荆王刘贾,并其地。十二年,高帝平英布之乱,乃以故荆地立沛侯刘濞为吴王。高祖本纪:高祖十三年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赦燕吏民与反者。立皇子建为燕王。”故高祖十二年前,燕非同姓王。史记言同姓九国,乃高祖末年。故荆应作吴。虽荆、吴同地,然言荆而不言吴,则有违司马迁之本意。何也?荆燕世家云:“荆王刘贾者,诸刘,不知其何属。”如此,司马迁岂能列其为高祖子弟。汉书言刘贾为高帝从父兄,则不知班固有何依据。

西汉十五郡者,曰内史、河东、上党、河内、河南、南阳、沛郡、巴郡、蜀郡、广汉、汉中、陇西、北地、上郡、云中。按,东郡、颍川二郡,高帝十一年已罢郡,并入梁、淮阳二国。此疑东郡、颍川乃后人所补。

诸侯十二国者,曰齐、楚、吴、淮南、燕、赵、代、梁、淮阳、长沙、闽越、南越。

一、齐国。年表作都临淄。高帝三年,韩信下齐,以其地为郡。四年,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五年正月,徙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年表云齐地为四郡。集解引徐广曰:“以齐为平原、千乘、东莱、齐郡。”汉书地理志云:“平原、千乘、东莱,高帝置。齐郡,秦置。”六年,立长子刘肥为齐王。

吕后称制,分齐国为四。

城阳郡。惠帝二年,齐王入朝,献县等地,为鲁元公主汤沐邑。正义注:“按,后为郡也。”

博阳郡。吕后割博阳县等地,为吕王奉邑。

琅邪国。吕后割琅玡县等地,立刘泽为琅邪王。

文帝元年,徙琅邪王为燕王,国除为郡。归博阳、城阳、琅玡等地与齐国。

    二年,分齐国为三。    

⑴齐王如故。

⑵刘章为城阳王。刘章卒,子喜继嗣。十二年,徒刘喜为淮南王,城阳为汉郡。

⑶刘兴居为济北王。三年,济北王反,复为济北郡。

十五年,齐王无子,国除为汉郡。十六年,分故齐地,立刘肥七子为王,复置千乘、琅邪、东莱三郡入汉。

刘将闾为齐王。

复徒刘喜为城阳王。

志为济北王。

⑷刘辟光为济南王。

⑸刘贤为菑川王。

⑹刘卬为胶西王。

⑺刘雄渠为胶东王。

景帝三年,吴、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等起兵反汉,史称七国之乱。胶西、胶东、济南、菑川四王皆为汉所诛。复置济南、胶东二郡入汉。

齐王畏罪自杀,立其太子寿为齐王。

⑵城阳王如故。

皇子刘端为胶西王。

徙济北王为菑川王。

四年,析济北地,徒衡山王勃为济北王,复置平原郡;以胶东郡,立皇子刘彻为胶东王。七年,立胶东王为太子,复为胶东郡。中二年,分胶东郡,立皇子刘寄为胶东王,置北

海郡入汉。故汉书地理志云:“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

武帝元朔中,主父为齐相,发齐王之罪。齐王因畏罪自杀,除为齐郡。元狩六年,以齐郡,立皇子刘闳为齐王。元封元年,齐王闳卒,无子,复置齐郡入汉。元封三年,胶西王端卒,无子,除为胶西郡。城阳、菑川、胶东三国如故。武帝时,济北王以为天子且封禅,乃上书献泰山及其旁邑。武帝以其地,置泰山郡。汉书地理志云:“泰山郡,高帝置。”误也,当作武帝置。

昭帝继位,济北王因悖人伦自杀,国除为北安县,属泰山郡。其后,更名卢县。故汉书地理志云:“卢,都尉治,济北王都也。”

宣帝本始元年,分胶西郡,立武帝孙刘弘为高密王。城阳、菑川、胶东三国如故。

至平帝,齐地置齐郡、千乘、济南、泰山、琅邪、东莱、平原、北海八郡,立城阳、菑川、胶东、高密四诸侯国。

二、楚国。高帝四年,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五年,汉灭西楚,徒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六年,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

⑴刘贾为荆王,王淮东。索隐注:“乃王吴地,在淮东也。十一年,淮南王反汉,杀刘

贾,并其地。按,刘贾所王之地为吴、鄣郡、会稽。初,高帝平英布,故东阳郡,并入吴郡。

⑵刘交为楚王,王淮西。景帝三年,楚王戊入朝,晁错言其往年私奸服舍,而削其地,

复为东海郡。初,诸侯共灭项羽,汉尽取西楚地。高帝以郯郡、东阳二郡,并置东海郡。韩信徒为楚王,东海郡入楚。其后,废韩信为淮阴侯,以淮河为界分楚地为二国,淮河以北为楚国,淮河以南为荆国。景帝时,削东海地为郡。故景帝时之东海郡,并非高祖时之东海郡。是年,楚王戊因七国之乱自杀,以彭城郡,立交子为楚王。

    武帝元鼎四年,析东海地,立常山宪王子商为泗水王。

宣帝时,楚王宣与广陵王谋反,言:“我先元王,高帝少弟也,封三十二城。今地邑益少,我欲与广陵王共发兵云。广陵王为上,我复王楚三十二城,如元王时。”事发觉,畏罪自杀,复置彭城郡。黄龙元年,以彭城郡,立皇子刘嚣为楚王。

至平帝,楚地置东海一郡,立楚、泗水二诸侯国。

   吴国。十二年,高帝平定英布,过沛郡,立兄刘仲子濞为吴王,王故荆地。吴王濞列传云:“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按,三郡者,吴、鄣郡、会稽也。其后,因淮南王刘长年少,淮南衡山列传言高帝八年幸赵美人有子,而十一年立为王,乃割豫章地,属吴国;分吴国鄣郡西地,属淮南国。故淮南衡山列传云:“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复不朝,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内铸消铜以为钱,东煮海水以为盐,上取江陵木以为船,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国富民众。”景帝三年,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刘濞遂起兵反汉。四年,平七国之乱,徙汝南王非王吴故地,为江都王;徒庐江王为衡山王,庐江地并入江都国;复置吴、豫章、会稽三郡。故汉书地理志云“广陵,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此,并得鄣郡,而不得吴。”武帝元狩二年,江都王建坐罪自杀,而置丹阳、广陵二郡。汉书地理志云:“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按,元封二年,当作元狩二年。五宗世家云:“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为王。七年自杀。...天子不忍,使大臣即讯王。王服所犯,遂自杀。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汉书地理志云:“广陵国。高帝六年属荆州,十一年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按,荆州,当作荆国;元狩三年,当作元狩二年。六年,立皇子刘胥为广陵王; 而析东海地、吴地长江以北之地,并置临淮郡,长江以南之地,并入会稽郡。宣帝五风四年,广陵王胥因罪自杀,国除为汉郡。成帝初元二年,复立故广陵国太子霸为王。

   至平帝,吴地置丹阳、会稽、临淮三郡,立广陵一诸侯国。

    四、淮南国。黥布列传云:“六年,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属布。”五年,立故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豫章郡属长沙国。六年,高帝与英布剖符,复以豫章郡归淮南国。淮南衡山列传云:“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集解引徐广曰:“九江、庐江、衡山、豫章也。”按,此四郡者,皆为后置之郡,并非立英布、刘长为淮南王之郡,英布、刘长皆王九江、豫章、衡山及鄣郡西地。其后,高帝因刘长年少,割豫章郡属吴王,而以鄣郡西地属淮南国,见吴国。

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召其至长安,废为庶人,迁蜀严道,卒于途中。十二年,徒城阳王喜为淮南王。十六年,复为城阳王,分淮南为三国。

⑴刘长子安为淮南王。

⑵刘长子勃为衡山王。

⑶刘长子赐为庐江王。

景帝三年,七国之乱,衡山王勃坚守无二心。四年,徒刘勃为济北王;又徙为衡山王,王江北。    

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赐皆因谋反罪自杀,国除为九江郡、衡山郡。故汉书地理志云:“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九江郡,秦置,高帝四年更名为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故。”元狩三年,立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王故衡山地;分衡山地置庐江郡。初,六县,本九江地,文帝分淮南为三国时,系以三者相参而立,故六县属衡山国。

至平帝,淮南地置九江、庐江二郡,立六安一诸侯国。

五、燕国。燕王臧荼本西楚所立,因从汉,而如故。五年,燕王臧荼反汉,取代地。高帝自伐燕,得臧荼,乃立太尉卢绾为燕王。十一年,因高帝多诛异姓王,燕王绾遂谋自保。高帝以为其反,乃使樊哙击燕。及高帝崩,遂逃入匈奴。绛侯周勃世家云:“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按,臧荼为燕王,复置故燕之郡也。十二年,立皇子建为燕王。吕后称制,燕王建卒,绝其后,而立吕通为燕王。文帝元年,诛燕王通,徒琅玡王刘泽为燕王。元朔元年,燕王定通乱人伦自杀,国除为汉郡。武帝元狩六年,割故燕地立皇子旦为燕王,收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为汉郡。昭帝元凤元年,燕王旦谋帝位,为大将军霍光诛杀,国除置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复立故燕太子建为广阳王。故汉书地理志云:“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广阳郡,当为昭帝置,并非秦郡。

至平帝,燕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立广阳一诸侯国。

六、赵国。高帝三年,遣韩信、张耳平赵、代二地,置常山、代郡。四年,立张耳为赵王,及张耳卒,立其子傲为赵王。九年,废赵王敖为宣平侯,徒代王如意为赵王,并常山、代郡为赵地,置魏郡、清河、渤海、信都、涿郡、中山为汉郡。故汉书地理志云:“魏郡、清河、渤海、涿郡,高帝置。”

   吕后称制,鸠杀赵王如意,徒高帝子淮阳王友为赵王。吕后割赵国常山郡,立惠帝子不疑为常山王,王一岁卒,乃徒惠帝子山为常山王,更其名义。及吕后杀少帝,又立常山王义为帝,再更名曰弘,复以惠帝子朝为常山王。召赵王友至京,困死于邸。又徙梁王恢为赵王,以吕产女为赵王后。因赵后杀恢爱姬,遂悲而自杀,立吕禄为赵王。

文帝元年,大臣诛杀常山王朝、赵王禄,立故赵王友子遂为赵王,并常山郡为赵国地。二年,分赵国地,立其弟辟彊为河间王。及辟彊卒,其子福继立,一岁而卒,因无后,国除为河间郡。

景帝二年,分信都郡,立皇子德为河间王、彭祖为广川王。故汉书地理志云:“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三年,立皇子胜为中山王;因削赵常山郡,赵王遂与吴、楚起兵反汉。四年,徙广川王彭祖为赵王,收常山、巨鹿、广川为汉郡。中二年,立皇子越为广川王。五宗世家云:“广川惠王越,以孝景中二年用皇子为广川王。”中三年,立皇子乘为清河王。卒无后,国除为清河郡。中五年,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武帝元鼎三年,废常山王,国除为常山郡;分中山国地三万户,立中山宪王子平为真定王;徙代王义为清河王。征和二年,分赵国地,立敬肃王子偃为平干王。

宣帝地节四年,废清河王,除为清河郡。五凤二年,平干王因坐罪,国除为广平郡。甘露,废广川王海阳,国除为信都郡。

元帝初元二年,立皇弟竟为清河王。三年,徒为中山王,清河复为郡。建昭二年立皇子为信都王,立十四年,徙为中山王,是为孝王。

成帝建始元年,立故河间王弟良为河间王。

哀帝建平二年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三年,立刘广汉为广平王。哀帝崩,无子而征中山王衎继位,是为平帝,乃立成都为中山王,奉孝王后。

至平帝,赵地置魏郡、清河、巨鹿、渤海、涿郡、常山六郡,立赵、广平、中山、真定、河间、信都六诸侯国。

七、代国。高帝三年,平代地。五年,燕王荼反汉,取代地。高帝平燕乱,置云中、雁门、代三郡。六年,立兄喜为代王。按,本名仲,后更名为喜。七年,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贬为合阳侯,更立子如意为代王。九年,徒代王为赵王,并有代国地,以赵相陈豨守代国地。十年,陈豨据代地反汉。绛侯周勃世家云:“勃迁为太尉。击陈豨,屠马邑。...得豨将宋最、雁门守圂。因转攻得云中守、丞相箕肄、将军博。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定代郡九县。”十一年,置云中为汉郡,分赵国常山以北,并太原郡,立皇子恒为代王,都晋阳。按,高帝六年,徒韩王信王太原郡,都马邑。七年,匈奴攻马邑,韩王信通匈奴而反汉,高帝复定为太原郡。

刘恒立为文帝,国除为汉郡。三年,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立二岁,徙代王武为淮阳王,以代地尽与太原王,号代王。武帝元鼎三年,徙代王义为清河王,国除为汉郡,析太原地并入西河郡。按代王义,参子,继为王。

至平帝,代地置雁门、代、太原三郡。

八,梁国。高帝五年,彭越因从汉,以魏故地,立为梁王,都定陶。十年,陈豨反代地,征梁兵,梁王称病,高帝遣使捕梁王,废为庶人,迁往蜀。吕后使梁王舍人谋反,遂以此而诛杀梁王,十一年,并东郡,立皇子恢为梁王。吕后称制,徒梁王恢为赵王,徙吕王产为梁王。文帝元年,大臣诛杀吕氏,国除为郡。三年,立皇子胜为梁王,收东郡入汉。汉书作揖为梁王。十一年,梁王胜卒,无子。十二年,乃徒淮阳王武为梁王。梁孝王世家云:“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按,高阳,陈留地名。集解引徐广曰:“在陈留圉县。”骃案:司马彪曰圉有高阳亭也。”索隐注:“圉县属陈留。高阳,乡名也。注引司马彪者,出续汉书郡国志也。”

景帝中六年,梁王胜卒,谥曰孝王,乃分梁地,立其五子为王。后元年,济阴王不识卒,无后,国除为济阴郡。

⑴长子买为梁王。

⑵子明为济川王。

⑶子彭离为济东王。

⑷子定为山阳王。

⑸子不识为济阴王。

武帝建元三年,济川王坐罪,废迁房陵,国除入泰山郡。建元五年,山阳王定卒,无后,国除为山阳郡。元狩元年,置陈留郡。元鼎元年,济东王彭离坐罪,废徙上庸,国除为大河郡。天汉四年,以山阳郡立皇子髆为昌邑王。及昭帝崩,霍光迎立昌邑王为帝,国除为山阳郡。

宣帝甘露二年,以济东郡,立皇子嚣为定陶王;以大河郡,立皇子宇为东平王。汉书地理志云:“东平国,故梁国,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

元帝永光三年,以陈留郡,立皇子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徒济阳王为山阳王,复为陈留郡。竟宁元年,徙为定陶王,复为山阳郡。

至平帝,梁地置东郡、陈留、山阳三郡,立梁、定陶、东平三诸侯国。

九、淮阳国十一年,并颍川郡,立子友为淮阳王。吕后称制,徒淮阳王友为赵王,立惠帝子彊为淮阳王。及彊卒,立其弟武为淮阳王。文帝元年,大臣诛杀淮阳王。二年,徒代王武为淮阳王,复颍川、汝南为汉郡。十二年,淮阳王徒为梁王,国除为淮阳郡。景帝三年,分淮阳郡,立皇子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三年,徒淮阳王余为鲁王,国除为淮阳郡。四年,徙汝南王非为江都王,国除复为汝南郡。

宣帝元康三年,析淮阳郡,立皇子钦为淮阳王。

至平帝,淮阳地置颍川、汝南二郡,立淮阳一诸侯国。

十、长沙国。高帝五年,以长沙、豫章、桂林、南海、象郡,立故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因桂林、南海、象郡为赵佗所据,故吴芮实长沙、豫章二郡。六年,高帝割豫章郡归英布,而以桂阳郡归长沙国。初,项羽封义帝于江南。其后遣共敖杀义帝于江南,遂分其地。五年,汉定天下,遂分西楚长沙郡及南郡江南地,置长沙、武陵、桂阳三郡。汉书地理志云:“武陵郡、桂阳郡,高帝置。”

文帝后七年,长沙王著卒,因无后而国除为长沙、桂阳二郡。景帝二年,以长沙郡立皇子发为长沙王。

武帝元鼎六年,因平南越国,乃析桂阳郡,并置零陵郡。汉书地理志云:“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

至平帝,长沙地置桂阳、零陵二郡,立长沙一诸侯国。

十一、闽越国。高帝五年,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惠帝三年,分闽中地,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东瓯王。武帝建元三年,闽越王攻东瓯,乃悉举徒江淮之间。集解引徐广曰:“年表云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众四万馀人来降,家庐江郡。”建元六年,闽越王郢因攻南越而内乱,武帝遂分其国为二,立丑为越繇王,馀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平南越,遂入闽越地,诛杀东越王,贬繇王居股为东成侯,迁闽越民于江淮。

十二、南越国。秦赵佗因中原乱,故据郡为王,世号南越国。高帝十一年,遣陆贾立赵佗为南越王。吕后称制,因禁通铁器,乃自立为南越武帝。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以其地,置九郡。集解引徐广曰:“儋耳,珠崖,南海,苍梧,九真,郁林,日南,合浦,交阯。”昭帝始元五年,罢儋耳郡,并属珠崖。元帝初元三年,又罢珠崖郡,而朱户县,属合浦郡。

   至平帝,南越地置南海,苍梧,九真,郁林,日南,合浦,交阯七郡。

   鲁元国。吕后称制 齐王上城阳,尊公主为王太后。集解如淳曰:“张敖子偃为鲁王,故公主得为太后。”按,鲁元,国号也。后崩,大臣诛,废鲁元王,除国为城阳郡,复归齐国。孝文封偃为南宫侯。

    鲁国。景帝三年,三年,分楚薛地,徒淮阳王余为鲁王。至西汉亡,国遂废。汉书地理志云:“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按,此鲁国,非吕后所置。吕后所置当为鲁元国。此班固之误也,故其删史记之鲁元王为鲁王。

    临江国。高帝五年,使刘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以临江为南郡。景帝二年,立皇子阏于为临江王。三年,卒而无后,国除为郡。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中二年,坐罪自杀,国除为南郡。武帝元狩二年,分南郡地,置江夏郡。

至平帝,临江地置南郡、江夏二郡。

武帝元朔元年,置苍海郡。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三年,罢苍海郡。元狩二年,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平西南夷未服者,以为益州郡。三年,朝鲜斩其王右渠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

昭帝始元五年,罢真番郡。六年,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元凤五年,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

宣帝地节三年,省文山郡,并蜀。

元帝初元三年,罢珠厓郡。置西海郡,徙天下犯禁者处之。

平帝元始四年,置西海郡,徙天下犯禁者处之;分京师置前辉光、后丞烈二郡。

   至平帝时,置犍为、西河、朔方、五原、定襄、天水、安定、弘农、越巂、牂柯、武都、益州、玄菟、乐浪、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西海、前辉光、后丞烈凡二十二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十卷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二百六十二◎宗室部·总序·封建
●卷二百六十五 封建考六
《读史方舆纪要》(二)
王国维:汉郡考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他的遗孀吕雉是如何“照顾”他的八个皇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