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夾弦掙紮於「中華戲曲之都」』系列之二 『半碗蜜』與汴梁城的難解之緣

  據專家考證,二夾弦約創始於清朝中前期,最早流行於河南、山東交界的黃河兩岸,是農民閑暇時自娛自樂的方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且每兩根弦夾一束馬尾而得名。圖為二夾弦劇團的老藝人在演奏四胡。

  枯木發新枝,本是令人欣喜的事兒。開封市二夾弦劇團解散一二十年後,老藝術家田愛雲又培養出了一批青年演員,讓人看到了劇種復活甚至興盛的希望。但田愛雲馬上又陷入了新的困境,近幾個月來,不少優秀學員出走。為了找回這些學生,她疲於奔命卻收效不大。

  出走的學員大多去了南方,都擱下了四年所學的東西,靠打工謀生。對於這個瀕危劇種來說,他們是『寶』,是難得的後繼人纔;而端盤子、上流水線,他們與沒受過戲曲教育的人沒什麼兩樣。

  田愛雲告訴記者,目前縣鄉劇團大部分都垮了,農村需要戲,二夾弦有生存的空間。新成立的開封市二夾弦劇團一開始並不被看好,『一幫小孩啊!能演個啥?』但舞臺上一亮相,就贏得了稱贊:『這幫小孩不錯,唱得好,臺步多規矩!』

  但學員們畢竟還稚嫩,劇團還要聘請一些老藝人橕臺面。而田愛雲等人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演員,那個時代劇團陸續收歸國有,從此幾十年不知道市場為何物。

  圈養多年的老虎,如果一下子放到野外,由其自生自滅,老虎很可能要餓死;而剛剛回歸民間,回歸市場,缺乏經營和管理經驗的劇團,同樣面臨一系列生存問題。

  剛成立的二夾弦劇團沒有『外交』,在傳統戲班子裡,這個角色是必不可少的,聯系演出、談價碼、安排各種事務,都由其負責。沒有這樣的角色,演出場次和報酬很難保證。傳統的戲班子,有一套多年形成的靈活機制和分配制度,但二夾弦劇團還因襲著類似國有劇團的那一套。所有的一切都表明,這個劇團就如圈養的老虎初歸山林,欠缺生存的手段和能力。

  半年多巡回鄉間的演出結束,除去給中介機構『演出公司』的提成,再除去給聘請來的老演員開工資,二夾弦劇團賺到了『吆喝』,卻沒賺到什麼錢。他們無力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又回到了荒草包圍的危樓。

  而這時,學生們的實習結束,要留下他們,就必須給他們發工資。田愛雲萬般無奈,她再沒有值錢的家產,只有每月1300元左右的退休金,於是她拿工資卡抵押,借來了2萬多元,給學生們每人每月發300元工資,可發了一個月就難以為繼,只好欠著孩子們。

  家長們來到劇團,看到還是這樣的危樓,很多人徹底心灰意冷:『連個窩都沒有,要錢又沒錢,乾脆打工去吧,每月最少不掙幾百元錢?!』

  學生的流失,讓田愛雲等老藝人心痛不已。二夾弦用真、假嗓交替演唱,轉換時,音高有十度之差,最高有十八度,很不好掌握,只有長期訓練、實踐纔能運用自如;而這個劇種的『招牌』樂器——四胡(也叫四弦)也很不好練。如果學生大量流失,不但四年的努力化為泡影,這個劇種重振的希望也將落空。

  這兩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聲漸高,這曾經成為田愛雲支橕下去的希望。她多次到開封市有關部門,要求借一處團址,將孩子們安頓下來,讓他們安心留下來,使劇團有個適應環境的緩衝時間。但她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有好心人勸她:別去了,人家都開始煩你了。

  『我們常告訴學生,這個瀕危劇種國家是要保護的。學生以為我們說瞎話,實際跟說瞎話差不多。』田愛雲的老伴吳理這樣告訴記者。

  歷史上,開封可說是二夾弦的福地,正是在開封,這個劇種走向成熟和興盛。難道最終在這座城市走向衰亡,是二夾弦的宿命?100多年前,二夾弦是如何生存和興旺起來的?今天它還有生存下去的理由嗎?記者帶著這些疑問,追尋二夾弦發展歷史,試圖找到答案。

  民間小戲走上古都大舞臺

  如今命運苦澀的二夾弦,過去被人稱為『半碗蜜』。

  『半碗蜜』的意思,是說二夾弦好聽,甜美、纏綿。『嗓子好了這戲是真好聽!』開封市二夾弦劇團的『主弦』、知名老樂師張洪告訴記者,『我酷愛這個劇種,聽了幾十年沒聽煩,唱腔很勾人也很動人,越品越有味!』

  好聽,是二夾弦的看家絕活。這個劇種的誕生,就與『好聽』有關。

  相傳濮州(今濮陽)有位姓白的窮秀纔,酷愛詩詞,精通音律。一天,他女兒邊紡棉花邊哼小曲,錠子的聲音與小曲交織在一起,和諧悅耳,煞是好聽。於是他把譜子記錄下來,另編一些新詞,交給女兒唱。這些小調迅速傳播開,大家都覺得好聽,陸續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就成了一種民間小戲。

  據開封戲曲專家尼樹仁先生考證,二夾弦大約創始於清朝中前期,最早流行於河南、山東交界的黃河兩岸,後來又傳播到河北、安徽的一些地方。

  清朝中前期,民間戲曲活動的熱鬧,堪與今天的流行歌曲現場演唱會相比。『自秋成以後,冬月以至新春三四月間,無處不以唱戲為事。男女雜沓,舉國若狂。』『一村演戲,諸村皆至,各招親厚者,酒食款待,流連宴樂。移他村,亦如之。』如果一村不能演戲,『眾皆鄙之,村人自以為恥。』

  二夾弦就是在這樣的戲曲土壤中萌芽的。最初,它只是農民閑暇時自娛自樂的方式,沒事兒了,在村頭、在谷場,拉著胡琴唱幾句。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四胡,音色寬厚,富有抒情性。這種樂器有四根弦,每兩根夾一束馬尾,因此這種民間小戲得名二夾弦。

  在民間流行的過程中,二夾弦接受其他劇種的影響,並吸收黃河船歌、渤海漁民號子、打夯號子、民歌小調(如『打你八棒槌』、『鋸缸』等)的音樂元素,加以變化,曲調逐漸系統起來,特點依然是好聽:清新、活潑、優美、朴實。這時候開始有了一些業餘演出活動。最初只是『坐板凳頭』(清唱)和『擺地攤』(簡單的化裝演出),後逐漸擴展到7至8人,有所謂『緊七,慢八,六個人瞎抓』之說。所演劇目多是公子落難、小姐招親、兒女情長等家庭生活小戲。主要角色是小生、小旦、小丑,屬於所謂的『三小戲』。演出場地也很簡陋,摘幾塊門板往太平車上一搭即是舞臺,演員在臺上『站著不動,穩唱百單八句』,後來纔逐漸重視舞蹈身段。

  憑著那份纏綿和婉轉,二夾弦在黃河兩岸迅速成長。1880年前後,藝人『大蒲扇』、『二蒲扇』壯著膽進了開封城,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城隍廟內的演出令開封人耳目一新,博得了眾多市民的喜愛。在中原戲曲文化中心一炮打響,成為這個民間小戲成熟和興盛的標志,也使其名聲大振,吸引了更多的戲曲人纔,促使其在藝術上有了巨大的發展。

  此後數十年,二夾弦湧現出了『蓋九州』(徐效言)、『大金牙』(崔蘭琴)、『小印』(王文德)等諸多著名演員,他們在樂器、唱腔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了這個劇種,使其儼然成為獨具一格的『大戲』,豫東、豫北、魯西南以及皖北出現了為數眾多的二夾弦劇團,二夾弦成為這一帶廣受歡迎的劇種。

  據河南戲曲界名宿馬紫晨介紹,二夾弦與豫劇明顯不同。豫劇高腔大嗓,激越奔放,淋漓酣暢,聲震八方;二夾弦則『大口(真嗓)吐字,小嗓(假嗓)行腔』,用真聲基本把臺詞交代給聽眾,假嗓要把婉轉、華麗的旋律表現得流暢動聽。前半句真假聲均可,後半句則多用假聲,句尾多高音,往往拖延數小節華麗的旋律,借助假嗓增強唱腔的藝術感染力。真假聲交替,使二夾弦唱腔纏綿、婉轉、柔美,在北方戲曲中非常有特色。

  『大篷車』定居開封城

  中國戲曲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高度商業化的自然狀態存在著。劇種和劇團在商業化的演出市場中自然成長,優勝劣汰。為了生存,當時的職業劇團大多四處流浪,巡回演出。

  1953年,東明縣(今屬山東,當時隸屬河南開封)一個二夾弦劇團巡回演出時,遇到了一個每天背著書包來看戲的女孩,隨後將她招進了劇團。當時可能沒人想到,五十年後,當二夾弦陷入瀕危境地時,這個小姑娘承擔起了延續這個劇種的使命。這個小姑娘就是如今的國家二級演員、『二夾弦傑出傳承人』田愛雲。

  田愛雲生於1941年,她幼年不幸,出生僅一年多,父親就因病去世。失去了頂梁柱,家裡缺吃少穿,每當青黃不接的季節,為了活命,母親只能帶著一家人出外逃荒。

  在苦澀、艱辛的童年,戲曲成了這個世界帶給她的唯一的溫暖和亮色。每當村裡來了戲班子,沒等開演,田愛雲就和小朋友們跑去看演員化妝,正在往臉上畫油彩的演員喜歡逗她們,拿著畫筆就給孩子們來個大花臉,孩子們一陣嘻嘻哈哈,然後湊過去繼續看。

  晚上戲開了場,田愛雲喜歡爬到戲臺角上放燈的地方看,那樣離得近,看得格外分明。有時看得太晚瞌睡了,會從臺上掉下來,她自己揉揉,再爬上去看。

  戲曲的故事、人物,或奔放舒暢或婉轉悠揚的唱腔,令她著迷、沈醉。每每看完回家,她就自己學著唱,平時去地裡拾柴火,她常常折根柳條,綁在頭上當翎子,比劃著唱上幾句。偶爾聽到的村民,都稱贊她『腔好』,是塊學戲的『好材料』。

  10歲那年,田愛雲差點成為豫劇演員。當時村裡來了個戲班子,女主角是開封人艷麗君,在當時頗有名氣,田愛雲的母親托人去說,讓女兒磕頭拜了師,就跟著戲班子走了。

  艷麗君一家人都跟著戲班子,她沒時間教,讓她弟弟教田愛雲。每到一個村子安頓下來,艷麗君弟弟就拿板打著手教《南陽關》,唱錯了就重重打。就這樣田愛雲學會了這出戲。但田愛雲最重要的事,是帶艷麗君不滿周歲的孩子,天冷的時候,她要整天將孩子裹在懷裡,尿濕衣服是常事兒。由於沒換洗衣服,她的棉襖、棉褲變得邦邦硬。

  一年後,母親找到了戲班子,看著瘦得不像樣的女兒,再看看她的棉襖、棉褲,含著眼淚把她帶回了家。

  1953年,12歲的田愛雲跟著表哥在菏澤朱樓鎮上了學。沒多久,東明縣一個二夾弦劇團到鎮上演出,每天上學時,田愛雲都經不住誘惑,背著書包去了戲臺前。幾天後,她剛回家,表哥就劈頭蓋臉地問:『你上學沒?!』她心知不妙,但不敢說實話,硬著頭皮說:『……上了呀。』

  或許是表哥開明,也或許是田愛雲命中注定與二夾弦有緣,沈默了半天,表哥開了口:『你去學戲吧。』就找人介紹,讓田愛雲去考試。唱了幾段《南陽關》,劇團的老師一揮手:『中,跟我們走吧。』

  就這樣,田愛雲與二夾弦結下了一生的緣分,50多年的榮辱、沈浮、歡欣和悲傷都與這個劇種密切相連。

  劇團的生活是四處流浪,他們的活動范圍是黃河兩岸的延津、滑縣、浚縣、東明、菏澤,常坐船來往於黃河兩岸,從一個村走向另一個村,只有主演有資格坐劇團拉道具的『大篷車』,其他人都跟著車步行。走哪兒住哪兒,找到什麼房子住什麼房子,往往地上鋪了麥秸、豆秸就睡下了。

  團裡的幾個孩子都是真心喜歡唱戲,也都頗有天分,田愛雲更是個有『戲膽』的人,讓演個什麼角色,一教就敢上臺。她性格極要強,學『小翻』的時候,別的孩子很快就學會了,她卻怎麼也翻不好,心裡又羞又惱:『學不會這,我不活了!』閑下來的時候,她就偷偷跑到村外,找個地勢高的地方往下翻,可沒有老師給扶著,她一頭栽到地裡,幸好下面的土很松軟,人沒有大礙。爬起來,看看周圍沒人,她晃著腦袋上的土大哭起來。

  這叫『練私功』,在當時的戲班子很普遍。想站住腳跟,出人頭地,那就得拼命去練功,拼命去唱戲。不要催,不需管,再苦再累,也得挺住。否則,祖師爺就不會賞飯吃。別說她這樣的小演員,就是團裡的主演,也都要『練私功』。當時團裡的大牌張素雲(別稱『三馬蜂』)的絕活是走臺步,每當劇團安頓住,她就在房間裡自己『走圓場』,一上臺,那是一片叫好聲。

  1956年,開封地區舉行戲曲匯演,當時開封下轄的十一個縣各派一個劇團參加,東明縣選送了二夾弦。這個劇團表現突出,被推薦到鄭州參加省裡的匯演,結果二夾弦的主演又獲得了一等獎。當時的文化部長、著名劇作家田漢專程前往觀看,對張素雲贊不絕口,稱她『水上漂』,那臺步走的,身上紋絲不動,頭飾也都不帶動的。

  當時劇團國有化的浪潮興起,匯演結束,這個原本漂泊鄉間的二夾弦劇團被留在開封,成為全國級別最高的二夾弦劇團。劇團人員在開封定居下來,在這座古城裡演繹各自的悲歡離合,更經歷了劇種盛衰變化給各自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四胡的演奏技巧,器乐教学
「乐器大家庭」之民族拉奏乐器(十)四胡
弦哲也
【吳懷楚長篇故事】明日又天涯(6)
報恩了緣
教你養肝明目操 還你明亮雙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