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葉縣縣衙』系列之七 葉縣縣衙的文化內涵

  葉縣縣衙的戒石銘,是縣衙內唯一一座碑式官箴。『戒石銘』碑正面書『公生明』三個大字,背面是由黃庭堅書寫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官箴,充分體現了葉縣縣衙文化內涵。

  20年前,葉縣人丟掉了開發縣衙的機會,如今葉縣縣衙被作為該縣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內容,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從秦朝設天下36郡始,盡管朝代不斷更迭變換,但葉縣始終是歷代統治者設縣置州的地方。

  據歷史資料記載,葉縣在歷史上雖設過漢廣、建城、襄州、南安、仙州、葉縣、昆陽、仙鳧、舞陽、汝墳、河山、紅陽等府、州、縣級機構20餘處,但始終是以昆陽(今葉縣縣城)和葉縣(今舊縣村)兩縣為主。唐並葉縣、昆陽為葉縣時,縣治在今舊縣村。據1998年在葉縣舊縣村出土的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的石涵記載,當時舊縣村為葉縣治所。

  清同治《葉縣志·建置·城池》有今葉縣『始建於北齊阜昌七年』的記載,這讓後來的續志者總是墜入謎團。在北齊國號上查年號,不能查出這個記載,難道是同治縣志有誤?

  實際上,阜昌年號是金太宗完顏晟攻佔中原的稱號,其時,金太宗為穩定人心,於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封漢人劉豫為傀儡皇帝。劉豫建國號齊,年號阜昌。當時南方戰事連綿,金人為方便管理,將處於南方戰場邊緣的葉縣縣治由舊縣村遷到了今縣城。因劉豫為偽政權、金人的兒皇帝,後人恥之,不肯以其年號記事。

  據各種資料分析,當時的葉縣縣治地址就在現在的縣衙一帶,中軸線在現在的縣衙東側。

  據《河南通志》載,現在保存下來的葉縣縣衙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縣衙大門下原有明代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8年)時任葉縣縣令王者佐修葺縣衙的二堂碑記,但這個石碑於『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明嘉靖《葉縣志·公署》中,對葉縣縣衙的方位、主要建築設施,都有詳細的記述:葉縣治,在城內東。正堂、幕廳、架閣庫在堂西,庫樓在幕廳前,諸吏房在堂前左右。戒石亭在儀門內,鼓樓在儀門外,衙神廟在鼓樓內,東鑾架庫在鼓樓內西。知縣宅在堂北,縣丞宅在堂東,主簿宅在知縣宅東,典史宅在儀門東。吏捨二區:一在典史宅南,一在獄南。獄房在堂西南,廄房在堂西北。申明亭在門外東,旌善亭在門外西。這種建築格局雖然屢有調整,但總體布局基本無太大變化。

  幾百年來,葉縣縣衙屢經戰火、兵災,歷任職官也不得不經常增修或重建部分設施。

  縣衙的最近一次大修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97年,是年9月,有關部門專門在鄭州主持召開了葉縣縣衙修復工作論證會。與會的20多位古建專家一致認為:我國古代各級官署衙門超過20000座,但目前殘存的只有7處,其中縣衙僅有3處,葉縣縣衙在建築年代、現存規模、古建完好程度等方面均居全國同類建築前列,是研究封建社會尤其是明清時期縣級政權機構的重要實物依據。

  1997年12月8日,搶修葉縣縣衙第一期工程正式開工。1999年10月,主體工程修復完畢,並局部對外開放。

  應該說,這最後一次的修復,保住了葉縣縣衙,也留住了葉縣縣衙特別的文化。

  匾額佐證一代歷史

  和存留於世的其他縣衙一樣,葉縣縣衙有門必有聯,逢屋必有匾。

  但與其他縣衙不一樣,葉縣縣衙的匾額、楹聯其實就是葉縣縣衙的人文歷史,代表著葉縣縣衙的古往今來。

  這些楹聯有的抒發為官者的豪情壯志,有的闡述治國安民的道理。後人統稱這些置掛在官署衙門前的楹聯、匾額為官箴戒約,成為衙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箴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勸告誡為主。官箴是封建社會對官員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所作的規誡。官箴的形式很多,如皇帝對大臣的訓誡、官府的戒石銘、行署衙門裡掛著的戒匾、官員的自箴等。

  葉縣縣衙的戒石銘,是縣衙內唯一一座碑式官箴。碑高2.1米、寬1.28米,厚20厘米。1997年7月葉縣修復縣衙清理地基時發現大堂前甬道正中有碑座,經考證為戒石碑。明嘉靖《葉縣志·公署》有『戒石亭在儀門內』的記載,而修復的葉縣縣衙正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所建,作為明代縣衙,戒石亭在甬道正中,與史實記載吻合。

  『戒石銘』碑正面書『公生明』三個大字,碑背面則是由北宋著名書法家、曾任葉縣縣尉的黃庭堅書寫的官箴,內容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但這樣的為官警句,卻來自後蜀主孟昶,他自己『驕奢淫逸』,卻立志整飭吏治,於是在廣政四年(公元941年)親撰《令箴》24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這個一千多年前的廉政公告,如今就存放在成都永陵墓博物館裡,成為千古以來政治的警戒。

  按史書記載,立戒石銘始於宋代,由宋太祖趙匡胤首倡。宋王朝建立後,他總結後蜀不戰而敗的歷史教訓,取後蜀主孟昶《戒諭辭》中四句,令全國各級官員作為誡諭。宋哲宗也曾御書《戒石銘》賜郡國。到了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宋高宗頒黃庭堅所書寫的太宗御制《戒石銘》於郡縣,命長吏刻之庭石,置於座右,以為晨夕之戒。從此,黃書《戒石銘》遍布全國各州縣大衙,流傳日廣,成為官場上的名言警句。元、明、清未有更易,但形式上有所變化。宋人將《戒石銘》碑置於座右,明人則置之甬道,並在碑陽鐫『戒石』兩個大字,到了清代前期,又將《戒石銘》以碑亭形式移置於大堂正中甬道,『戒石』二字也被『公生明』三字所取代,後又將立石改為牌坊,仍照石刻字樣書寫銘文。《戒石銘》的設置,有取古人『刻於盤盂,勤於幾杖,居有常念動無過事』之意,是封建皇帝對地方官員申明約束,使其感激自勵,遠罪遷善的一種手段。立於大堂前,使署內人員於出入之間,特別是審理案件時舉目可望,以達到時時自省的效果。但實際上,這沒有任何法律約束的碑刻,只是一紙空文,擋不住一些官員對利益的強烈欲望,雖然歷代有杖責、流放、梟首甚至剝皮等對貪贓枉法者的處罰,可貪贓枉法者依然不少。很多人眼中看的是戒石銘,但心中想的卻是聲色犬馬。

  與『公生明』相對應,大堂卷棚的匾額上,赫然書寫著清末纔子於右任手書的『天地正氣』。

  而大堂的匾額也不示弱,懸掛著『明鏡高懸』。

  晉人葛洪《西京雜記》載:咸陽宮有方鏡,人有疾病用來照之能知病之所在。人有邪心,一照能洞察。秦始皇常以此鏡照宮人,殺有異心者。衙署大堂高掛此匾可謂官吏用心良苦,一則標榜為官者執法嚴明,判案公正,明察洞識;二則警示為官者,審理案件一定要做到明察秋毫。

  在二堂屏門上方有金字大匾『清慎勤』。

  『清慎勤』出自宋代呂本中,此為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親筆御書,敕令懸掛於全國各府、州、縣。為的是匾聯互為映襯,時刻警示衙署工作人員,為公應清廉勤勉。此外,還有『清慎勤』出自清康熙皇帝御書一說。

  有了明鏡高懸、清慎勤,自然就有了三堂匾額『清如鏡水』。

  但這匾額,能照出官員的外在,卻很難讓他們言行合一。一些官員在這樣的匾額下看似清正廉明,也表現出愛民如子、不徇私枉法,但背地裡卻做著見不得人的交易。

  衙門楹聯用以明志

  楹聯是一種文化,但擱在縣衙裡,就成了一種很特別的文化,一種政治文化。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視和倡導發揚中國文化,楹聯藝術是其中一項,他還親自操刀,開一代風氣,對明代乃至其後楹聯發展有很大作用,被稱為『對聯天子』。衙門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也跟風楹聯。但其自身的特點,又使衙門楹聯有著自己的特色。

  無論做得怎樣,無論如何貪贓枉法,表面上,古代官員是十分重視在百姓中的口碑的,貪了也喜歡落個『廉潔奉公』的美名。如何獲得這樣的美譽?借助楹聯這種獨特的文化來表白自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晏子春秋·雜下》中指出,廉潔是當官執政的根本大事,『居官之所恃者在廉』,由於歷朝重視,清正廉潔逐漸演變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文化,並作為道德范疇為人們廣泛接受。統治者為達到安邦興國的目的,都十分重視這樣一種道德文化教化人的功能。而作為官員,百姓的父母官,自然有表率的作用,所謂『大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污;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壞』。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衙門文化位列其中,以『官箴戒約』的形式,懸掛張貼,或警示,或自勉,成為龐大社會文化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葉縣縣衙大門楹聯為『天聽民聽天視民視,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為歐陽霖所做。

  當時歐陽霖做這副對聯就是為了提醒自己,既然做了百姓的父母官,就要關心百姓痛癢疾苦,就要光明磊落,敢負責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應該說,歐陽霖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按葉縣有關記載,歐陽霖在任六年,辦義學、修縣署、定八景、纂縣志,為葉縣做了不少好事。

  卷棚中間的楹聯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卷棚兩梢間的楹聯為:山色壯金銀唯以不貪為寶;江流環鐵石居然眾志成城。

  好官的標准是什麼?說到底,不貪,大公無私,能夠想百姓所想,這是最起碼的標准。官要不貪,百姓之福。這裡面有個典故,出自《左傳》:『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如果我把寶收下了,你也失去了寶,我也失去了寶。」』

  作為高級別官銜的標准,卷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為官者引以為榮的資本,在葉縣縣衙懸掛這樣的楹聯,有著特殊的意義,它實際上是在提醒,不管官做得再高,也要嚴於律己,親民愛民。唯其如此,纔能拉近『官』和百姓之間的關系。

  大堂楹聯『我如賣法腦涂地,爾敢欺心頭有天』,對著的是跪石。這樣設置,用心明顯:一方面申明為官者嚴格執法、主持公道,若不是這樣,願意接受一切處罰;另一方面則告誡涉案人員要遵守法紀,實話實說,否則天理難容。肝腦涂地,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復恩》:『臣終不敢以隱蔽之主意而不顯報讓也,願肝腦涂地,用頸血湔敵久矣。』

  最有意味的是三堂中間的楹聯了,上面寫著:

  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這副頗具哲理意味又不無警示意義的對聯,原本遺失,是葉縣一位老先生記起的。民國十二年,老先生還只有12歲時,隨當時是秀纔的爺爺來見知縣,當時他見過這副楹聯,爺爺硬是讓他背了下來。

  這副楹聯究竟是誰的手筆?現已難查證,翻看葉縣歷代職官簡表,僅老先生來到縣衙的民國十二年,葉縣就有兩任縣官,一個是鄧良纔,一個是秦起忠,但即使是這兩人,是否就是他們的手筆?是否是前任的手筆?說不清了。

  另外,在虛受堂,楹聯為: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思補齋有楹聯:孔子乃至聖先師每日猶潔身三自省,吾儕本無名後學時刻領補過多反思。

  虛受堂、思補齋是知縣在受到上級表揚時面對榮譽進行反思的地方,又緊鄰接待地方名流鄉紳的場所,這樣的楹聯就顯得別有意味。

  『葉縣縣衙是我們葉縣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我們葉縣的「寶」,如今我們已把縣衙作為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內容推出,我們還准備投入資金,進一步完善、保護、開發葉縣縣衙。』葉縣縣長的話語裡透出葉縣人對葉縣縣衙的重視和急於讓它走向外界的心情。

  20年前,送到眼前把縣衙推向更廣更高的機會,葉縣人白白送走了;如今,葉縣人開始自己創造機會,塑造自己的縣衙,塑造那些有價值的縣衙文化,顯然,這種『遲到』的探尋,對於葉縣來說,還不算晚。(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河南叶县明代县衙
我国现存惟一一座明代五品县衙——叶县县衙
现存唯一明代县衙,门前楹联“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古代县衙的楹联文化【作者:梁博】
【联风景】河南平顶山·叶县县衙
叶县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