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房至寶,河南三硯』系列之三 『剛柔相濟』硯藝人

  盤谷硯雕刻大師張書碧花費十年時間雕刻的代表作品『黃河神龍巨硯』。

  文化巨人韓愈與盤谷硯福緣深厚,1100多年後,韓愈『發功』,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重新拯救了盤硯。

  11月10日,我在新鄉采訪了上世紀70年代濟源的工業局副局長張英秀,她是新中國成立後盤谷硯『重生』的見證人和有力推動者。

  年逾七旬的張英秀依然美麗,她的坐姿和雙手擺放的姿勢,充分顯示出她的教養。她是大家閨秀,有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乾部少有的文化素養,這在當時,很重要。

  張英秀說:『新中國成立前夕,盤谷硯生產已呈衰敗之勢。解放初期和上世紀50年代都恢復過生產,沒銷路,又停產了。1973年,盤谷硯再次建廠,恢復生產。因為啥呢?當時在全中國唯一的出口通道——廣交會上發現,日本需要大量硯臺。周總理當時指示恢復名硯生產。1973年1月8日,外貿部和輕工部兩家聯合召開十大名硯產地會議,我代表盤谷硯去參加了。我在會上把韓愈的一銘一文背了背,很轟動,會上要求盤谷硯盡快恢復生產,當年就要上春季廣交會。』

  張英秀在會上還聽到一種說法,盤谷硯能被點名參加這次全國會議,是日本人的要求。據說有個侵略過濟源的日軍小隊長,日軍戰敗歸國時,從濟源帶走了不少硯臺。後來這個人就給周總理提出要盤谷硯。還聽說日本人崇拜的第一文化人不是李白是韓愈,他們的教材中收了《送李願歸盤谷序》,因為這篇文章,盤谷硯在日本名氣蠻大的。

  這個說法張英秀無法確認,但她親眼見到第33屆廣交會上日本人對盤谷硯的狂熱。

  張英秀說:『1973年4月份,我背著30多斤重的七個盤谷硯,上了廣交會,從大門口到硯臺展位有100多米,會議一宣布開始,客商們就百米衝刺般飛跑到展位前看產品。日本人過來了,挨攤看,看著好,就往屁股底下放,一會兒坐了一大堆,上面再擱張名片。一轉眼我的七個硯臺全給日本人挑走了。我急了,這是樣品,第一天都賣了,會還有一個月,我咋給別人談生意?就從日本人手裡一一要了回來。』

  從七個硯臺開始,濟源開始年年拿到訂單,最高一年拿到6萬元人民幣的訂單。在上世紀70年代,這是一筆很大的生意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直到改革開放的80年代前,盤谷硯都以外銷為主。不光盤谷硯,大量的中國硯臺主要也是供應到日本和一些崇仰中國文化的東南亞國家,中國硯依靠外國市場養活,這種現象,讓人滋味復雜。

  『玉川人物自風流』

  盤谷硯歷史悠久,據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書碧介紹:『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濟源即有硯的前身——研磨器的制作。』

  從濟源的出土文物看,漢代已有制硯的成熟技藝。至唐代,由於韓愈的大力張揚,盤谷硯聲名大噪。到了宋代蘇東坡贊揚盤硯:『石自天壇產出,松煙磨去生香,雖然質朴古雅,卻能細膩風光。』清代大學士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硯譜》中評價:『石自盤渦,閱歲孔多,剛不露骨,柔足任磨。此為內介而外合。』他們的評價中都強調了一點,硯的『剛柔相濟』。剛是石質堅實細密,柔是以手撫之又要溫軟細膩,如此纔能既發墨又不損毫。

  歷朝歷代對盤硯吟詠雖多,但制硯藝人名字都不存。金元間大詩人元好問曾有『盤谷村墟幾來往,玉川人物自風流』的慨嘆,也是對制硯藝人泛泛的贊譽,個人姓名不曾提及。

  到了清代,學者謝慎修所著《謝氏硯考》中,始有『盤谷硯工牛世臣』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出名的藝人有牛修成、牛修善、牛修榮、牛修明、牛修顯、牛明照等,他們的姓名在地方志書中留存了下來。

  1973年盤谷硯二度恢復生產,有關部門組建濟源縣盤硯廠(後改為濟源市工藝美術廠),聘請西許村制硯藝人張復興、牛明忠、牛明初、牛樂仁、張懷貴帶徒傳藝。他們培養出一批優秀藝人,其中張書碧、張開泰被評為『河南省首屆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張開泰長張書碧四歲,兩人同時進廠,同時學藝,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歷。造詣精深而個性迥異,被稱為『剛柔相濟兩兄弟』。『剛』指的是張開泰,『柔』指的是張書碧。記者在濟源新鄉兩地走訪後發現,張書碧是柔中帶剛,張開泰則是剛中帶柔。

  采訪過程中,張書碧和張開泰反復提起安民,認為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位名師。安民是洛陽孟津人,為名畫家趙望雲的弟子,與黃冑等人是同學。恢復盤硯生產後,濟源工業局副局長張英秀將其聘請為盤谷硯的專業設計師,他與藝人親密合作,整理、創作了硯式圖法120多種。他要求張書碧、張開泰『刻硯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不但會寫會畫會刻,有刀上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有刀外功夫。多讀書,去掉俗氣,成為博學多纔之人,否則只是個匠人,而不能成為藝術家』。這番話,令兩人都受益終身。

  柔中帶剛張書碧

  張書碧1989年被授予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他在濟源有廠,在新鄉有工作室,還要搞雕塑,還有繁忙的社會活動,我前後約了三次,纔約定了11月9日的采訪時間,11月8日我連夜從濟源趕往新鄉。

  張書碧,54歲,人瘦削,講話節奏快,有書卷氣。這是其外在的柔。但他能用10年工夫完成一件作品『黃河神龍巨硯』,沒點剛性的人是乾不了這活的。

  11月9日,在新鄉市一條僻靜的小街上,我找到了張書碧的工作室,有20平方米左右,衝門口光線最好處放著他的工作臺,比一般方凳要高大一些,臺面上安放著起固定作用的木楔,臺側放著各種雕刻用具。

  工作室中間陳列著一塊巨大的硯臺,就是他兩年尋石、十年雕刻的代表作品『黃河神龍巨硯』。走近細看,硯長兩米,重近3噸。極濃重而光潤的深墨綠石質,硯池周圍是56條巨龍,巨龍間雕刻著各個歷史時期黃河文化的經典景與物,繁而不亂,並未奪去龍的氣勢。

  張書碧刻刀下的56條龍,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代表仰韶時期的龍渾朴,漢代的龍深沈雄健,魏晉的龍飄逸如飛天,唐代的龍典雅雄渾等,他是用龍具象化了各個時代的文化特征,顯示出超越龍本身的深厚文化內蘊。巨硯周圍40厘米高的側面上,鐫刻有臧克家、賀敬之、光未然、吳祖光等20多位著名文化人的手跡,臧克家的詩中寫道:『大自然手指一劃,人間一條萬裡長河!從日落的西天啟程,你直奔東海方肯住腳。你是條金光閃閃的腰帶,緊緊圍系著偉大的祖國。』

  十年艱辛不尋常,張書碧得石之後,設計草稿一出,便拿著設計稿,反復征求了多位文化名家的意見,之後名石名雕加上名人的題詠,張書碧在一方巨硯上完成了他縝密而艱苦的文化訴求。張書碧說:『我是拿它當文化策劃來做,金石長壽,硯同青銅器、碑刻一樣,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硯是紐帶,通過它讓相關的文化人都參與進來。硯又像一條船,我要讓它盡可能多承載好東西,開往更遠的歷史時空。』

  張書碧這種自覺的文化追求,早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他20歲進濟源縣盤硯廠,師承牛明初先生。牛明初刀工精細卻不墨守成規,其作品既有民藝的純真質朴,又有文人書畫的高雅清秀。這種風格在張書碧那裡得到了發揚光大。

  張書碧並不滿足於技能的精進,一邊努力雕刻實踐,一邊堅持不懈地記錄整理傳統制硯工藝,先後寫作編著了《中國天壇硯》、《盤谷硯譜》等多本著作,其中《中國天壇硯》2001年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的『優秀學術著作獎』。

  張書碧說:『寫《中國天壇硯》,快把我弄成神經病了。啥資料都沒有,參考都沒地兒去參考。』

  著書立說,他做的是件開拓性的工作,只能自己從頭乾起。拿著地質圖,他在濟源的太行、王屋山區從最東面的羊腸結到近二百裡外的黃背角這一區域內的崇山峻嶺,進行有計劃考察,有一回當他奮力登上一座山峰時,發現立足處只有一米見方,腳下就是萬丈深淵。太險了,他驚呆了,等他緩過神向四周觀察,發現這險絕之處正是山西高地與華北平原典型的斷裂帶——盤谷斷層。正是這一連綿30多公裡的盤谷斷層,使得距今6億年的盤谷硯石得以從深深的岩層中顯露於世。

  博覽群書,著書立說,使他具備了開闊的文化視野,之後纔有一系列創新的作品,直至『黃河神龍巨硯』的誕生。

  張書碧說:『我的作品,有可能被歷史湮沒,但也有可能流傳下去。』講這話時,他不乏自信。他內在的剛至此顯現無遺,對文化理念的執著,使他一路堅定地走下去。

  剛中帶柔張開泰

  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張開泰,是個典型的北方大漢,自然能給人剛的感覺。

  1973年5月,他拜名藝人牛明忠為師,牛明忠刀法精深,透刀、旋轉刀等技巧被人稱絕。張開泰繼承、發展了師傅的刀法,並運用了玉雕的多種工具使刀法更為精細。他的雕刻技藝以浮雕和高浮雕為主,雕刻圖案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多種刀法並施。

  講起刀法,張開泰興致勃勃地說:『凡雕刻,刀不能直著過去,像畫畫一樣要一波三折,這樣纔有韻味。手腕一動,力度要恰到好處,這是旋轉刀。透刀就是透雕,雕硯時有些地方要鏤空,但不能鏤空太多,否則硯臺不結實。』

  張開泰繼承弘揚了天壇硯喜慶祥和的歷史題材,其作品『大型雲龍硯』、『龍鳳呈祥硯』集現實與浪漫於一體,分別獲得河南省『藝術博覽會』金獎、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金鼎獎』。

  想看張開泰的好作品是難的,『留不住,出件好東西就給人買走了。』張開泰說。他的『龍鳳呈祥硯』現在只能看圖片:硯臺不大,高30厘米、寬35厘米,硯池裡頭刻著龍,龍頭朝上。硯池上面刻著鳳,鳳身上浮雲繚繞。他的龍,有鹿角鷹爪馬鬃魚鱗,他的鳳,有鸚鵡嘴錦雞頭鴛鴦身鶴的足大鵬的翅膀和孔雀的羽毛,極具傳統意味。

  張開泰說:『僅龍鳳呈祥就能變化出好多種來,因為龍鳳圖案具有高度的藝術裝飾性,可以隨意曲折、變化。』

  張開泰的作品固守傳統,講求實用,這成了他自覺的美學追求。這種堅持充分體現了他剛的一面。他說:『我做硯,一定要把它做得又好看又實用,墨池開得大大的。』他兩次轉述畫家黃冑的一番話:『好硯不要雕太多東西,實用,下墨快就好。雕也要雕在硯臺外側,不要雕在上面。』

  在張開泰的工作室裡,我見到一件他剛完成的作品:硯臺是青綠質地,整硯是一片翻卷的荷葉,硯池上部雕著荷花,還有未完全打開的小荷葉,荷葉下有更細小的游魚,硯池一角是兩只小螃蟹,好一幅荷塘清趣圖。張開泰解釋說:『荷與蟹是和諧之意,荷花與魚則是年年有餘之意。』還是最傳統的隱喻和象征,只是我從作品上那些柔軟清麗的線條裡,看到了張開泰剛中帶柔的一面。(記者盛夏文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國民間信仰
十二味生活設計
谈谈小楷的特点:《治家格言-序》
蹲了爬不起來,膝蓋健康亮紅燈?活動式半膝保留75%的健康膝 | 華人健康網
访福州寿山石收藏家张祖仁   张祖仁喜欢喝元泰红茶,在他的居室里喝着红茶,品寿山石,那种心情,那种雅趣,是任何人都喜欢的,我喜欢收藏寿山石,共收藏寿山石艺术精品一百多件,其中有不少精品他摆放在厅中的各
洛阳篆刻名家樊新才篆刻作品——厚重俊美 巧拙相得 刀法森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