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房至寶,河南三硯』系列之九 河南名硯重現光華

  鳳眼石是黃石硯中的極品,4只鳳眼天然集於一石,經過能工巧匠們的精雕細琢,研磨出這一方稀世珍品『合家歡』(鵝型硯)。

與古代相比,如今的硯,觀賞價值大於實用價值。

  『筆』於文人是一種耕具,所謂『筆耕』顯示了文人生涯的艱辛;『墨』是文纔的象征,胸無點墨,或言『胸無三斗墨』,是讓人笑話的;紙則是賞心悅目,可以自由揮灑的天地。

  但紙不過以日計,筆不過以月計,墨不過以年計,只有硯纔可以隨人終生。所謂『文人有硯,如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終生與硯相伴,文人有時把硯當成了自己,而有時則讓自己變成了硯。『剛不露骨,柔足任磨』,某種程度上,石硯成了文人精神品格的象征。

  古硯往往更注重實用,多為方形,褚遂良硯銘『潤比德,式以方,繞玉池,注天湟』,以硯的細膩無瑕和形制的方方正正,來比喻人應有的優良品德、硯邊感想等。

  『持堅守白,不磷(薄)不緇(黑)』,精忠報國的岳飛,在自己的硯上刻上了這樣八個字。這話是有出處的,孔子在《論語》中說:『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最堅固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最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在民族多難的關頭,岳飛從書桌沈默的石硯上,看到了難能可貴的品質,借硯銘表達自己的心志:再大的磨難,也要矢志不渝;再糟糕的環境,也要固守自身的清白,絕不改變精忠報國之心。

  後來文天祥得到岳飛的這方硯,睹物思人,也在硯上刻了一段銘文表達心志:『硯雖非鐵難磨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守之』,就是珍存石硯,就是珍存石硯所展示的岳飛的高潔而堅忍的品格。

  石硯成了一種載體,承載著文化傳統傳之後世,傳之千年。

  事實上,很多有見識的文人,都有意識地讓硯臺承擔起家族文化傳承的使命。

  明朝開國功臣劉基劉伯溫在自己的硯上,刻上了這樣的硯銘:『堅剛可百世守,子孫可耐久耕。染厥翰兮昭文明,潤厥色兮兆太平。』勉勵子孫百世相傳,勤於筆耕,染翰揮毫,以昭文明。

  前不久看到一篇網文。揚州一個書香世家的子弟,家裡有一方漢代的硯,他爺爺也不知道傳承了多少代。他曾寫下爺爺教他磨墨的感受:

  抓起墨塊,在硯田上緩緩研磨,一圈一圈,有條不紊。人心中蕩漾起一泓春水,聽著墨與硯極有節奏的摩擦聲,那心中的春水便泠泠作響,激蕩起細小的漣漪。不久,濃濃的墨香充溢胸間,使人產生揮毫潑墨的欲望。但爺爺通常加水讓我繼續研磨,問為什麼要研磨這麼長的時間,爺爺說:『磨墨能磨去你的心浮氣躁。我像你這麼大時,也由祖父手把手教著磨墨,通常胳膊麻得抬不起來。』

  臨終時,祖父對父親說,『我是墨你是硯,咱大家就是一幅字,現在我的墨磨完了,該由你來當墨了。』

  記得去年采寫《大宋南遷》時,走到江浙一帶,我們的特邀顧問、河南大學省級特聘教授程民生先生頗有感慨地說:文化是需要世家大族傳承的。信夫!

  如今興起的硯臺熱,似乎並不同於一般的收藏熱,而昭示了今天文人對傳統的向往和回歸。一方古雅的硯臺,在書桌上氤氳出安靜淡定的氛圍,這是讓許多人快意和陶醉的。

  由於實用價值的淡化,如今的硯臺重視造型、雕飾和石質的優美。在湧動的硯文化熱中,方城硯石把握住了機會,悄然興起,承續傳統,再現光華。

  天生麗質難自棄

  行走在方城縣城,很容易感受到硯文化的氣息。街道上不時可見賣硯的門店,店名都挺文雅好聽。記者隨機進了幾個店,只見陳列櫃中石硯琳琅滿目,色澤素雅深沈、柔和悅目,石質堅實細膩,看上去純淨、嬌嫩、滋潤。忍不住用手輕輕撫摸一下,頓時頗感驚奇:那是觸摸絲綢一般的感覺!難怪有人形容為『孩兒面』、『美人膚』了。

  石硯雕飾的精美也讓人眼花繚亂。雖然說每方石硯都有硯額、硯堂、硯池等幾個基本的組成部分,但每方硯臺巧妙利用石材的形狀、色澤和花紋,造型各具特色,巧奪天工。

  方城縣黃石硯工藝研究會秘書長孫紅立先生告訴記者,目前方城縣每年制作石硯近萬方,基本上存不住貨。每年八九月份,縣裡要舉辦黃石硯精品展,並進行評獎,為了參加這個活動,工藝師們減少了市場投放量,不到一個月,市場就會出現斷貨。

  方城硯石可說是異軍突起。十多年前,方城制硯手藝基本失傳,這個硯種幾乎要無聲無息地消失。僅僅十多年時間,方城石硯就從沒落走向新生,制作和銷售呈現出興旺的氣象。追問個中原因,記者發現,最主要是因為這裡的硯石太好了!

  石頭哪裡都有,形形色色,五彩斑斕,數不勝數。但石頭和石頭的差別,比人與人的差別還要大。硯石,就是中國古人發現的一種特殊的石頭。要具有一定的韌性,具有良好的雕刻工藝性能。當墨錠在硯堂研磨時,硯石的礦物質由於受壓而產生韌性,使硯石具有『磨而不滑』的性能。

  石硯的基本功能就是研墨,所以一塊石頭適不適合成為硯石,主要看其研墨的效果,用古人的『專業術語』說,『發墨』、『下墨』和『易毫』與否,這是評價硯石好壞的最重要指標。

  現代學者的研究揭示了硯石的奧妙。中國地質博物館呂麟素先生認為,成為硯石的石頭,既致密細膩,又微有?鍔,即組成硯石的各種礦物質顆粒細小,分布均勻,而其特殊的排列又形成顯微?鍔,研磨時膩而不滑,使發墨、下墨和易毫效果均佳。

  古人雲,石硯『發墨為上』。所謂『發墨』,研磨時不打滑,研罷停一會兒,墨汁發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這並非墨的作用,是硯讓它這樣的。如果太細膩無?鍔,硯面光滑,無法有效切割墨體,這個叫『拒墨』;如果硯石的礦物質顆粒稍粗或大小不均勻,硯面稍粗糙,研磨所得的墨汁有『顆粒感』,叫做『挫墨』。只有顆粒物正好合適的硯石,能『發墨』,可有效切割墨體,所磨的墨粒正好與硯石中礦物質顆粒大小相等,分散成外觀似油的膠狀墨汁。

  下墨快,也叫做『易磨』,反之也叫『拒墨』。這要求硯石中主要礦物質硬度適中,而次要礦物質稍硬些,形成硬度差,促使『下墨』。

  所謂『易毫』,是說硯不傷毛筆。用硯堂添筆或著墨時,必有損傷,但好硯研好墨,所得墨汁對筆毫幾無損傷,叫做『易毫』;若硯面不夠細膩,或所得墨汁較粗糙,必將『損毫』。

  米芾說:『唐州方城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視之,如玉瑩、如鑒光、而著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良久墨發生光,如漆如油,有艷,不滲也,歲久不乏,常如新成。』可見他推崇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這裡的硯石在發墨、下墨等方面優於一般硯石。

  正是由於具有這樣的『天生麗質』,方城硯穿越了漫長的歷史時空,在現代社會光華重現。

  1992年8月,方城縣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與香港聯貿國際集團聯合成立『河南裕聯黃石硯工藝公司』,因港方沒有參與管理,這個企業的管理體制出現諸多問題,比如人浮於事。采訪中有人告訴記者,當時『坐辦公室的比一線的工人還多』。由於諸如此類的原因,這個企業幾年後倒閉。雖然如此,這個企業也對方城石硯重現光華貢獻巨大,不僅贏得了一定的市場地位,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

  『河南裕聯黃石硯工藝公司』成立之初,購進大量現代技術設備,一方面派人到肇慶、歙縣等地的石硯生產廠家學習,另一方面聘請南陽玉雕技師當師傅。這樣形成兩派風格:到南方學藝的,承繼了傳統石硯的淺浮雕技法;學習南陽玉雕的,則掌握了圓雕和透雕的手法。企業倒閉後,不少技術工人自己辦起了石硯加工廠,在生存競爭中,一批有纔華的工人脫穎而出,使方城擁有了為數不少的出色制硯工藝師。

  鑿破混沌盡展石頭之美

  大凡名硯都賴以天成,石材的質量是決定性的,雖然如此,工藝師們匠心獨運的雕飾,是提高硯石價值必不可少的過程。

  宋代以前,硯臺以實用為主,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實用與欣賞並重的傾向,講究造型,講究文采和雕飾。而到了今天,硯臺的實用價值大為降低,鑒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佔據主要地位,工藝師的匠心獨運,就顯得更為重要。如今的硯臺,或造型奇特,雕飾華麗;或返璞歸真,追求簡潔天然的風格。

  方城硯石有紫石、青石、青紫石、墨石、眼石等五大類。墨石蘊藏地層深處,極為難得,因此十分珍貴;青紫石具有兩種顏色,為雕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受到偏愛。而最奇妙的是眼石:在青紫或墨石中,天然鑲嵌了圓形或橢圓形的物質,翠綠相間,色澤亮麗,質地細嫩晶瑩,在石中如月麗空,非常奇妙神奇。這被稱為『石眼』,有『石眼』的硯石被稱為『眼石』。

  『石眼』無論大小均有心睛,大多數還有瞳、暈、環,酷似鳥獸之眼。『眼石』極其珍貴,中國上百個硯石種類中,有『石眼』的屈指可數。正因為石眼太奇妙了,很多人懷疑不是天然的,認為是畫上去的或者粘上去的。『我在外地沒

  少為眼石跟人抬杠。』方城縣工藝師袁向立說:『實在生氣,怎麼說他們都不相信。有一次在廈門,我氣得實在沒辦法,跟那人說,你先把錢掏了,我把硯砸了給你看,如果是假的,我加倍還你錢!』

  如果匠心獨運,巧妙地利用,眼石能制作出觀賞價值極高的石硯。一方價值連城的古硯用的就是眼石:硯上一大一小兩只獅子橫眉冷對,刻得飄逸生動,兩只獅子面對的繡球,就是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眼。這方古硯,成為工匠們利用眼石的典范。

  從山上開采來的石頭,都是不規則的,工藝師們拿到原始的硯石,首先要做的就是展開想象的翅膀,為其設計坯形,要自然巧妙,充分體現石材的優點,一不小心,就可能暴殄天物。本來價值無限的石材,如果眼光錯了,設計不好,就可能沒價值了。

  方城縣著名雕刻工藝師袁向立告訴記者,剛開始學做石硯,大家都是拿起石頭就做,不管顏色、形狀什麼的。如今可是不敢輕易下手了,拿著石頭要反復地端詳,考慮如何將石頭天然的美完全展示出來。即便如此,還是有考慮不周,看走眼的時候。

  有一次袁向立看到一塊石材上青下紫,於是設計為金瓜硯。他將金瓜立體透雕出來,青顏色做成葉子。快完工的時候發現,雕金瓜用兩層的石材不行,要三層纔好:瓜的底座也應該是青色的,與金瓜形成色彩反差纔好看。但這時已經悔之晚矣,這方硯如今還在袁向立的廢料堆裡扔著。『如果設計好,這樣的硯能賣四五千元呢!』說起此事,他仍感覺惋惜。

  袁向立也有很得意的事。一次他到另一位工藝師家串門,無意中看到一塊墨石,刻壞了在廢料堆裡扔著。他看那塊墨石一頭高一頭低,腦子裡突然靈光一閃:這不很像一頭臥牛嗎?於是他用兩塊眼石換回了那塊墨石,雕成的硯整體是頭悠閑的臥牛,牛背上有硯堂,硯堂的蓋巧妙地雕成一個嬉戲的牧童。在今年的黃石硯精品展覽會上,這方硯僅僅因為牧童的面部比例不很協調,而遺憾地錯失了大獎。

  工藝師們的成就和遺憾,在於能否將石材中天然的美運用到極致。袁向立為記者介紹了一些構思成功的石硯:飛揚的紫色天馬的馬蹄下,一片青色被設計成了飄逸的青雲;紫色的葫蘆襯托著青色的葫蘆葉,下面有飛翔的青色的蝙蝠,構成一方福祿硯……

  對於石硯工藝師來講,最具挑戰性的還是眼石。石眼的數量、分布的位置,可以讓人有無窮的想象,但卻難以確定各種方案的優劣,這是一個讓工藝師極度困惑而又充滿興致的過程。有一塊好石頭,幾位工藝師會時常聚而觀賞,各抒己見。

  『這塊石頭我放了四年還沒做。』袁向立指著一塊絕佳的眼石說:『天天就在我眼皮下放著,沒事就揣摩。我不會輕易下刀,想好了再說!』

  不知道這方硯什麼時候能雕琢成功,能設計成什麼樣;也不知道這方硯最終會擺放在誰的案頭,傳承到什麼時候,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將承載著悠久的傳統,讓古老的文明感染某個或數個心靈。 (全文完)首席記者姚偉郭啟朝文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凤眼石自带“活眼”,这种石头太值钱
南阳民间手工艺——方城黄石砚的发展历史!
奇石【墨湖石】
故事:【原创】古来画者皆诗人,诗人作画乃快尘。无声诗即是有声画!
【赏石天地】通透玲珑浑厚沉凝——墨石欣赏
河南方城:有个民间绝活叫“石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