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今中国人如何灭火

   

  当你参观金碧辉煌的故宫,抑或是游览有“中国画里乡村”之称的古徽州宏村时,这些木制结构古建筑为什么能避免火灾,依旧完好无损矗立在那里?其实奥妙就藏在古建筑的设计中!

  古人建造房屋多用防火墙做防火分隔物。墙面不设窗口、不允许可燃构件外露,因此可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就有此功能;人群聚居的建筑物间还设有消防通道——火巷,这样既能有效阻止火势在相邻建筑间蔓延,又为扑救火灾提供方便条件。如徽州区呈坎村在仅仅0.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建了“三街九十九巷”。如果留心你还会观察到古建筑的屋顶、飞檐上往往雕有神兽,称“正吻”。神兽口吐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根细铁丝直通地下。因此,正吻很可能既是克火神灵的象征,又是古代防雷电火的工具。

  说到灭火,除了利用天然的水源外,中国古人还会开凿河渠、打井修池和广备水缸等。故宫最为典型:内外金水河和护城河就是很好的消防水源,皇宫历次失火都凭“金水”将火势扑灭,功效显著;宫中打了80余口水井,除日常所需外,也是一种备用消防水源;此外宫内设有308口消防水缸——太平缸。每口可容水2000升,比古代一辆水车还能装。冬天为防冻,便用炭火在缸下烘烤。按规定,冬天皇子皇孙每月供炭7.5公斤,公主15公斤,而“太平缸”与公主享受同等待遇,足以表明皇室对消防的重视。

  如今木结构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传统消防技术已无法适应钢筋混凝土时代的要求。中国一大批火灾研究人员成为推进消防技术革新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走出“象牙塔”,转化为造福老百姓的科技产品。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大空间火灾安全监控系统”就是成果之一。从人民大会堂到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展馆以及几十个大城市的会展中心、体育馆、机场,这个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电子眼鼻”的装置可是发挥了大作用。这家伙由两种火灾探测器和一个自动消防炮组成,能模仿人的眼鼻系统。“电子眼”可对空间进行实时视频监控,而“电子鼻”则是感应系统,一旦“看”到或“闻”到烟雾,就会第一时间向系统发回信号。当火苗到达半米高时,灵敏的自动消防炮会在几秒到十几秒内感应到,并以每秒30升的强度喷水,短时间内就能将火扑灭。

  高层建筑灭火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科研人员也进行了攻关。2013年7月,国内首次高层楼宇导弹灭火系统试验进行。这个系统由原军用火箭弹发射车改装而成,配备有红外、激光及可见光制导系统,可以精确发射装填有干粉灭火剂的“导弹”,击穿发生火情的高层建筑窗户,并在房间内部泼洒灭火剂,从而快速控制火势。相信要不了多久,这种新型消防车就会得到普及应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
故宫古建筑防火的传统科学方法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章节习题及解析:第四篇第11章
6分钟看明白消防系统
灭火战斗行动
城市地下隧道灭火救援的对策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