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濮阳杂技简介

濮阳杂技简介   

常秉钺

 

诞生在豫北平原,黄河之滨的濮阳杂技团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在,全团有演职员一百一十人,其中演员七十二人,平均年龄二十一岁。青年女演员许芙花是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还有些是全国杂协、全国剧协河南分会、全国音协河南分会的会员。现任团长赵华,副团长王长顺、刘军都是精通杂技艺术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该团以节目新、技艺高、难度大、工夫深在国内外杂技艺术界享有盛名。一九六四年李先念(今国家主席)视察黄河时看了濮阳杂技,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和鼓励;一九八0年该团赴北京演出,誉满京都。杨得志总参谋长观看演出后和全团同志进行了亲切座谈并合影留念.建国以来,濮阳杂技团在国内先后接待了五十多个国家的外宾和海外侨胞;一九八三年出访欧洲五国(南斯拉夫、爱尔兰、冰岛、丹麦、挪威)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中国神奇的艺术”,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濮阳杂技  源远流长

濮阳民间杂艺在三国时期就已流行,到清朝咸丰年间始出现以“乔家班”为代表的杂技艺术团体。   

《三国志·魏志·甄后传》裴松之注所引《魏书》记载了曹操的儿媳甄后八岁时观看民间马戏的故事;曹植也吟有“援戏索上寻幢”,  “神龟歌舞异俗”的诗句,写的是爬竿、走绳和彩扎戏。宋朝以来,濮阳民间杂技颇为盛行,每逢年节,城乡便有众多的“抬阁”、“狮子舞”、“高跷”等技艺表演。清乾隆年间,濮阳乔姓艺人与河北吴桥县一女艺人,卖艺相遇,结为夫妻。吴桥与濮阳杂技溶合交流,在濮阳兴起了武功打拳、玩猴训兽、扁担戏、魔术、双簧等杂技艺术,但多为半艺半农。清道光十一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831——1847),濮阳水、旱、蝗、疫天灾频临,“人饥相食”;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河决铜瓦箱”,濮阳数百村田、舍、人、畜漂没,加之官府豪绅盘剥,艺人无耐、被迫外出献艺谋生,出现了许多小的职业杂技    班。至清光绪年间,形成了以濮阳县东北艺人乔志清(1875——    1950)为首的规模大、技艺高的“乔家班”。  “乔家班”吸取了中华武术和民间艺玩之精华,练出了武功、气功,跑马、变戏法和带彩绝技等,遍游中原,颇有影响。光绪末年,乔志清亲自出国联系,率班漂洋过海,历尽艰辛赴朝鲜、日本和俄国进行演出。在日本,因当地马戏团不让演出而司讼官府,结果乔志清官司打赢,在东京畅演十数日。归国之后,被称为“有胆识、有骨气”的艺术团体。   

民国年间,濮阳有杂技班二十余个。多是“乔家班”的分枝    出现了女演翻斤斗,男演驮石滚和刘二花枪等高超技术。《刘二花枪》,即艺人刘二,面额磊叠铜钱数枚,另一人用尽全力将红缨花枪投向高空,刘二仰面迎接迅猛下落之花枪,让枪锋惊掠额头仅穿揭额上表层一枚铜钱,其准确惊险之状,令观众目瞪神惊。   

解放前夕濮阳较大的杂技班有十三家,乔志清的孙女玉红、    水莲、水香均为著名演员。1958年众班合并为两个杂技团,均命名为“红旗杂技团”,一团团长李金发;二团团长谷玉山,副团长崔守堂均为出名艺人。一九六0年一团调属安阳地区,二团更名为“濮阳县杂技团”至今。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创新,是濮阳杂技团的一大特色。他们继承传统杂技精华,向生活学习,向姊妹艺术乃至外国学习,在形体表演、耍弄抛接、乔装动物、高空和平衡技巧等门类方面,创造出了具有民族风格,反映时代风貌、富有中原民间杂技特色而又多是“复合杂技”的新节目,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耍弄抛接和平衡技巧相揉合而创新的《轻蹬》和《高车踢碗》,表现了娴熟的脚上技巧,在全国独树一帜。许芙花表演的《蹬双棒》,是两只脚同时蹬两根粗大的花棒,旋转翻飞,使人眼花缭乱。这必须同时掌握两个平衡,指挥两个重心。然后,她将一根花棒蹬向空中,使之准确地落在直立于另一只脚掌的花棒上,其难度之大,技巧之奇,令人惊叹。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夏菊花,一九八二年在湖南长沙,看了她五十年代曾设想过而没有实现,如今被濮阳杂技团搬上了舞台的《蹬双棒》,激动得热泪盈眶,热烈称赞许芙花的独创精神。《蹬彩扇》是许芙花的又一绝招。她用脚、手、嘴使五把彩扇同时翩翩旋转,古雅清新,若群蝶飞舞,煞是好看。准确优美的《高车踢碗》,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演员王美莲骑上独轮高车,肩上站着另一演员任翠先;王一面蹬车旋转,一面将碗一个一个踢给肩上的任翠先,任又一个一个踢落在自己的头顶;接看又将一个茶缸踢落碗内;最后将两个小小的调羹勺踢进茶缸里。对她们这一惊险而幽默、准确丽娴熟的演技,观众无不惊奇默叹。   

形体表演与耍弄抛接操合于一体的《飞叉》,平衡与高空技巧相结合的《三节晃梯》是濮阳杂技团的另一创新。肖莲社的《飞叉》,吸取了戏剧、舞蹈和体育中的技艺,表演时她身着红装,舞动一杆哗哗作响的五尺钢叉。只见她全身上下,前后左右,若红装素裹,似银蛇盘旋,令人目不暇接;当她舞到高潮时,又见她斤斗连续翻滚,钢叉上下翻飞,精妙无比;当她用三杆叉表演时,更是雄浑豪爽,她用双臂和腿,搅打踢托,三杆叉同时旋转飞舞,若火树锻花,蔚为壮观。欧洲一家报纸评论说:“肖女士是梦境中的人物,如仙女下凡,表演艺术之高不敢想”。《三节晃梯》,将平衡技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一架极不稳定而没有任何依附的三米高的木梯上,三个演员表演高难动作。第一人晃梯掌握平衡,第二人与第一人搭成人梯,第三人与第二人对头倒立,形成梯上三节人梯;三个人同时转动八个圆环。静中有动,惊险异常。   

惊心动魄的《双竿飞人》和《古老中幡》被濮阳杂技团赋予充分的力学和难度较大的艺术美,使高空技巧和形体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双竿飞人》底座演员神力惊人;表演者惊险绝伦,演出中三个演员必须达到高度的平衡默契才能成功。两个底座演员各扛一根长竿。相距三米来远;另一演员如猿猴灵巧。敏捷地爬上一根长竿。突然,叟!纵身跃出,在空中旋转一周后,“突倒投而跟挂”,即双脚牢牢地倒挂在另一根长竿上.真如唐朝刘晏所说:“唯有长竿妙如神”。《古老中幡》是用一根直径二十多厘米、高约五米的粗竿,顶端挂有带响铃的四幅园幡,幡柱上绣着金龙,两旁挂彩色三角旗。表演者刘军,曳大竹百斤,将中幡高高抛起,长竿总是垂直向下。他不仅能用头、肩、肘、腰、脚()等部位抛接.还能用一个姆指或牙齿将中幡高高顶起,威武雄壮,高难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濮阳杂技团的乔装动物,也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演出的《狮子舞》,刻画出了狮子的喜怒、顾盼、亲呢等特点和喘气、憩息、奋进等精态。狮子“滚绣球”、“过跳板”、  “走大绳”, 对而雄猛威严,时而妩媚可爱,使人感到栩栩如生。《狮子走大绳》。首尾演员必须在能见度很小的范围内,保持绳上的高度平衡,才能走完有坡度的大绳,履险如夷,生动壮观。     

其它,如《叼竿叼花》,演员在底座演员口中叼立的高竿上表演叼花朵,作银燕展翅等柔软动作,突破了桌面叼花的旧程式,造型优美,堪称叼花一绝;逯慧莉表演的《顶碗》,她单腿站在对手演员的头顶,作银燕展翘,下腰望天,高空倒立等高难动作而头顶和脚上的碗安然不动,变化万千,趣味无穷;风趣诙谐的《软钢丝》、幽默滑稽的《鸭子拉车》、神秘离奇的《小魔术》,轻快健美的《溜冰造型》、高难度的《椅子顶》,惊险飘洒的《秋千飞人》等,都显示出演员们的勇敢、智慧和力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濮阳杂技这朵绚丽多姿的艺术之花,之所以驰名中外,受人欢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培育幼苗,坚持继承创新,坚持刻苦磨练的结果。   

注重培养少年演员,是杂技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濮阳杂技团自一九五八年以来,先后办了四期杂技艺校,精心培育幼苗。这不仅使濮阳杂技团后继有人,而且为广州、沈阳、重庆、万县、安阳等杂技团输送了近百名青少年演员。一九七九年九月,濮阳杂技团赴郑州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演,《轻蹬》获特等奖,《飞叉》获一等奖,《顶碗》、《三节晃梯》等十一个节目获八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一九八二年中南五省长沙会演,濮阳杂技团演出的节目全部获奖。这些获奖演员,绝大多数是濮阳杂技艺校毕业的学员。在郑州和北京,文化领导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上,濮阳杂技团向与会兄弟艺术团体介绍了培养青少年演员的经验。一九八三年,该团又招收四十名少年演员,新的一代杂技新秀正在茁壮成长。

艺贵出新。肖社莲的《飞叉》,将翻斤斗技巧揉进了飞叉中去,又由一叉均为三叉,使叉技难度增大,突破了原来《飞叉》的格局。《双竿飞人》,是该团根据“隋代出现过双竿对跳的高难动作”和“蒋代公孙大娘用顶竿方式,竿上上五个小孩,边顶边舞”的传说,以及该团原有的《秋千飞人》、《空中飞人》等节目创新出来的。近年来,该团特别注意借鉴南北两派杂技艺术和舞蹈、戏剧、体育的长处,使他们的演出既有北派杂技的粗犷豪爽、热闹红火的特色,又有南派杂技艺术的色彩缤纷、抒情细腻的风格;既有戏剧、武术的劲健惊险,又有舞蹈、体育的轻捷柔韧,把杂技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台上一招鲜,台下三年苦。濮阳杂技演员是经过多年的艰苦磨练才获得成功的。他们没有练功厅,就在沙坑、沙岗或麦秸堆上练。许芙花的《蹬双棒》练了四年才达到娴熟。她冬天穿技巧鞋练功,脚冻烂了从不叫苦;几次被花棒砸得鼻孔出血,眼睛青紫,从不泄劲。肖社莲苦练《飞叉》,不论是大雪纷飞的寒冬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她都早晨四点钟起床练到日落黄昏,整整练了十一年。她身着单衣,胳膊、小腿被钢叉磨得先红后紫,血泡成串,疼得象针扎火燎。她从不让父母知道,一九七三年春,钢叉辞破了她的前额,父母劝她休息两天,她说:  “只要找活着,就要坚持练”。这样,她胳膊和小腿磨出了茧子,皮蜕了一层又一层,终于把被人称为“飞叉难度大,累死不叫好”的节目练得大放异彩。

濮阳杂技团在建国后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初步探出了一条杂技艺术改革创新的路子,初步掌握了杂技艺术的发展规律。他们决心在原有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攀登新的高峰。他们说:“我们尚有“刚多柔少”之不足,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我们要虚心学习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振兴中华,发展杂技艺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为祖国争取更大的光荣。”

 

 

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

 

 

(本文作者常秉铖,男,现年五十六岁,河南省鄢陵县人,一九五五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历任濮阳师范、濮阳一中教师,现在濮阳市郊区史志办公室工作。本文系作者经过和杂技老演员座谈整理而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濮阳杂技繁华背后的“隐形危机”
杂技史话
杂技:邢台杂技团表演《天外天》,各种高难度动作,艺术感十足!
表演类项目(上海篇)——海派杂技
北京妙峰山花会绝活儿代代传
第七篇第三章 杂技演艺事业的现代转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