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祖望《宋澶渊亲征论》考
全祖望《宋澶渊亲征论》考 
一.地名、人名、书名考释 
1、括苍:地名。在今浙江丽水东南,以境内有括苍山得名。见【清】嵇曾筠《浙
江通史》二一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 
2、王交山:即王廉。“字希阳,括苍人。博通五经,尤精于《易》。洪武初,荐
入翰林修史,书成,授太子说书。官至陕西左布政使。所著有《茭山集》、《迂论》、《史纂》、《南征录》、《四书详说》”见【清】嵇曾筠《浙江通史》一七七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 
3、王交山著论:王交山此论收于叶盛《水东日记》的《王交山论寇准李纲》中。
文曰:“括苍王交山先生廉,论寇准奉驾亲征之非曰:余尝读宋史,至真宗时契丹寇河北,寇准为相,力主车驾幸澶州,以镇军心。夫天子外建诸侯以守疆场,内置宰臣以为辅弼,天子但垂拱而治,疆场有事诸侯当致其力,朝廷不宁宰臣斯任其责,此不易之论也。”见【明】叶盛《水东日记》二三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可知全祖望此言不虚,原文究竟出自何书待考。 
4、寇莱公:即北宋名相寇准,晚年曾封为莱国公,故称。寇准,字平仲,华州
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为官敢于直言,宋太宗曾以其比为魏征。景德元年(1004),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契丹犯宋,准力排众议,主张真宗亲征。后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其后屡受王钦若、丁谓等人排挤至于远迁,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景祐二年特赐谥号忠愍。著有《寇莱公集》。见【元】脱脱:《宋史》二八一卷,第9527-9534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5、澶渊:地名。亦即宋澶州。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澶州本汉顿丘县地,在魏
州南,当两河之驿路。唐武德四年分魏州之观城、顿丘两县置澶州,取古澶渊为名。及晋天福三年遂移澶州及顿丘县于德胜以防河津,惧契丹南牧也。宋景德澶渊之役犹在德胜。澶渊城,地形为南北两城夹黄河。见【元】脱脱:《宋史》八六卷,第2122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且据(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五八记载:景德元年十一月“丙申,诏随驾军士先赴澶州”;“辛酉,令随驾兵自来日以次发赴澶州”;十二月甲戌,“遣翰林侍读学士潘谨修先赴澶州,诏澶州北寨将帅及知州不得擅离屯所,迎候车驾”;十二月丙子,“车驾发卫南,李继隆等使人告捷,又言澶州北城门巷湫隘,望且于南城驻跸。是日,次南城,以驿舍为行宫。”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 
6、澶渊之役:景德元年(1004),宋辽之间发生的关键性战役。是年辽萧太后与
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军犯宋,震惊宋朝野。宋军床子弩射杀辽先锋萧挞览,辽军士气大挫。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加之黄河天险,辽孤军深入,遂有和心,于是定下辽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见【元】脱脱:《宋史》七卷,第124-125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7、河北:黄河之北。 
8、子全子:即该文作者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为
清代浙东史学名家。撰有《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阮元尝谓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传,而祖望兼之。见【民国】赵尔巽:《清史稿》 
9、英宗北狩:指明朝土木堡战役英宗被俘事件。明英宗为宣宗长子朱祁镇,正
统十四年,瓦剌在也先的带领下进攻内陆,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下诏亲征,土木堡之役时被俘,导致朝野震动,明元气大伤。事见【清】张廷玉:《明史》一卷,第139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10、河:指黄河。 
11、请幸成都者、请幸金陵者:《长编》载有两次群臣议幸成都及金陵之事者。
其一,景德元年闰九月,契丹大举南侵的消息传至京城开封,宋廷出现了亲征与幸金陵、成都的不同决策,据《长编》卷57,真宗景德元年闰九月乙亥条(第1267页)载:“先是,寇准已决亲征之议,参知政事王钦若以寇深入,密言于上,请幸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请幸成都”。其二,宋真宗从京城出发北上亲征,车驾至韦城,随行大臣复有请幸金陵、成都之议。据《长编》卷58,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壬申条(第1284-1285页)载:“先是,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踰月不至。寇益南侵,上驻跸韦城,群臣复有以金陵之谋告上宜且避其锐者,上意稍惑,乃召寇准问之。”另据《宋史》记载:“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事见【元】脱脱:《宋史》二八三卷,第953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2、王钦若: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 (今江西新余) 人。景德初年契丹犯
边,自请北行知天雄军。与寇准多有不协,后主修《册府元龟》,常将功归于己。善于迎合上意,因其奸邪,时人目之为“五鬼”之一。见【元】脱脱:《宋史》二八三卷,第9559-9564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3、天雄:即北宋大名府。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三年改称大名府。五代唐
曰兴唐付,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为北宋交通重镇,当要冲之地。见郑天挺,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第4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14、裴度:唐朝名相。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宪宗元和时,得到宪宗信任,
奉命率兵讨平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建立功业。见【五代】刘昫:《旧唐书》一七〇卷,第4413-4435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15、李纲:李纲字伯纪,邵武人。北宋末期靖康年间,金兵南下兵围汴京,力主
抗战,多次反对钦宗的逃亡计划。但因多次违背上意,数次罢免,而北宋最终亦亡于金。见【元】脱脱:《宋史》三五八卷,第11241-11258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6、为孤注之说:此典故出自王钦若之言。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
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愀然为之不悦。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这里指的是王钦若之徒的奸邪之论。见【元】脱脱:《宋史》二八一卷,第9532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7、有明之事:即指英宗亲征被俘之事。见注【9】。 
18、高武烈王:北宋名将高琼。高琼,字宝臣,蒙城人。晓达军政,是促成真宗
亲征的重要将领。其追赠谥号曰“高烈武王”,此处为全祖望误记做“高武烈王”。详见正误【2】。其事迹见【元】脱脱:《宋史》二八九卷,第9691-9697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19、王振:明朝英宗时期权宦。王振,字美旭,擅权于英宗朝。也先贡马,王振
裁其马价,也先借此大举入寇,又力促英宗亲征,终于酿成土木之变。并死于土木堡。见【清】张廷玉:《明史》三〇四卷,第7772-7773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20、杨大年:即北宋文学家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元】
脱脱:《宋史》三〇五卷,第10079-10083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二.正误 
1、王交山:应为王茭山。王廉号为“茭山”,据《中国方志丛书·丽水县志》12
卷中有“廉所居在茭山,因以名书,范氏天一阁书目作‘交山’误也”。全祖望亦误此。此据【民国】孙寿芝编《中国方志丛书·丽水县志》一二卷,第1163页,成交出版社,1975年。 又据《浙江通志》卷21《山川·处州府》载:“茭山,《括苍汇纪》在枣山北。”则“交山”确为“茭山”之误。 
2、高武烈王:实为高烈武王。高琼神道碑,是北宋熙宁九年,宋神宗为了向其
母高太后(高琼曾孙女)表达孝心,令当时的同平章政事王珪所撰,并收入了王珪的文集《华阳集》中。碑文名为“推忠保节翊戴功臣忠武军节度许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许州诸军事行许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渤海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七百户食实封三千户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烈武髙衞王神道碑铭”。可知应为高烈武王。 且碑文中记载了烈武王之由来:“念王之功,乃亲考六家之书,以安民有功曰‘烈’,折冲御侮曰‘武’特赐谥曰‘烈武’”。全祖望误为“武烈”。此碑文收录自【宋】王珪:《华阳集》四九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 
三.读后 
莱公成算有几何?                                    
 
全祖望的《鲒埼亭集外编》里有一篇《宋澶渊亲征论》,立论新颖。其中最鲜明的就是突出寇准在澶渊之役中的作用。全祖望用充满感情的笔锋,毫不吝啬的褒扬寇准,把寇准的形象塑造为一种胸有成竹的“文可安邦,武能定国”,临危而慷慨赴命,力挽狂澜的英雄。这在文中往往而在。比如:“所恃者萊公耳”、“ 其于契丹亦有何虑”、“ 莱公之善算”、“ 早已了然于方寸”、“ 而乃与杨大年饮博自如,是非漫无成算而故为无惧者也”等言充斥于文中。使人产生一种疑惑:寇莱公真有如此神助?其成算真能有几何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当时的局势。景德元年的这次澶渊之战,在真宗亲征前是个怎样的情形呢?宋建国伊始,幽云地区大部分仍为辽所控制,而幽云之地历来为中原屏障,而对于快速机动的骑兵部队来讲,天然屏障是最大的障碍。辽不善于攻城,遇城难攻则绕过即可,因此这次辽兵南犯,前期可以说是进展神速。而快速机动是一把双刃剑,深入宋境的辽兵固然给宋朝带来极大的震撼,却也犯了孤军深入的大忌,面临着后援被切断的困境。 
“宋真宗成平六年(1003)四月,辽圣宗派军南侵,宋军败于望都,王继忠被俘,宋朝于是大力整治河北边防,乃于河北沿边设置三道防线,以加强纵深防御”“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夕,河北重要的军事要点仍在宋军手中,辽军实际上面临着孤军深入、后方被阻断的危险,但是宋军仍不敢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纵深防御的主旨本在于使敌军受到层层阻击,使其意识到占领每一寸土地都要付出极为高昂的代价,但宋军的三道防线并未取得预期防御效果。”(《北宋澶渊之盟前的河北军事防御区域》,王轶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第1期) 
宋军采取的消极防御的战术是辽军快速兵临澶州城下的“帮凶”,但同时却也能给辽军带来心理上的震慑。 
再来看澶州城的地位,澶州城属于南北两城中间夹着黄河的地理情况,凭借着黄河天险,为军事必争之地。“又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颍昌府为南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建拱州于开封襄邑县为东辅,并属京畿。”(《宋史卷》85)可以说一旦澶州破,则北宋就会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局面,北宋靖康之事是否会提前都未可知。 
那么当时宋朝统治者又是什么局面呢?景德元年,在毕世安的支持下,寇准任副相(盖真宗也不喜寇准直脾气)。而真宗历来倚重的李沆突然死在任上,从精力与能力上看,寇准的历史作用凸显出来,历史的偶然性与决定性把一次机遇交给了寇准。在关键的时刻,寇准的刚毅与决断的优势能够体现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寇准的成算究竟有几何呢? 
优势一:辽军孤军深入,临于澶渊,宋将死守,一时难以逾越。 优势二:宋军若果以真宗亲征,声威必壮,士气必振。 
优势三:主场作战。寇准有奏:“不当与敌人争锋原野以决”。(《续长编》卷57) 
而这些并不能代表寇准已经有了十足的成算。事实上,寇准不断催促真宗亲征,是其决断性格的体现;而真宗一再拖延时间,同意毕世安的仲冬出发,也体现了真宗长于深宫中的一种怯懦。这与全祖望谈到的寇准成算与天子神武之事大相径庭。 
加速澶渊之盟这个进程的,是一次宋军偶然的胜利。即宋军射杀辽将挞览。这个捷报自真宗启程后发出的,寇准在力促真宗亲征时并不知此事。“车驾发卫南,李继隆等使人告捷”(《续长编》卷58),因此我窃认为,宋与辽的议和有偶然性的因素,而这与全祖望认为的成算“了然于方寸之间”是不合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澶州之战 | 宋辽之间的恩怨情仇?
张邦炜:​澶渊之功数第三──北宋枢相王继英事迹述略丨202310-119(总第2520期)
墓志 惊爆赵匡胤深藏的秘密
盛度年谱简编(连载之五)
“平世之良相”:王旦论
《苏舜钦评传》之《楔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