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怀大信,商秧变法强秦
领导者凭个人观感用人,往往会失去优秀人才

 

  商秧是何许人也?他是卫国庶出的国君后裔,叫公孙秧,因后来被封在商地,所以又叫商秧。据说商秧喜好法家刑名之学,出道前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府上做门客。所谓门客,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么解释的: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怎么说商秧也是个文化人,他屈身投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家里做门客,眼界是不低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他是明白的。你想,在一国之相家里做门客,混好了,国相一高兴,推荐个一官半职的还能小了? 按说商秧的运气不坏,他遇到了一位能够慧眼识得“千里马”的“伯乐”——相国公孙痤。

  

  公孙痤对商秧的才能极为赏识,倍加推崇,说他是定国安邦之相才,将来一定要推荐给魏王,让他接自己的班。商秧的仕途之路在公孙痤的臆想之下好像一片光明,想必商秧的内心也是激动异常,毕竟要出人头地了嘛,从未经历人生挫折的年轻人面临如此大好机遇,如果能够做到心静如水,反倒不和常理。

  商秧是有才华的,公孙痤也没有看错人,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等公孙痤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呢,他先病倒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否则就不会惊动魏惠王亲自登门探望了。

  对于商秧来说,公孙痤病得不是时候,而他在病重其间魏王前来探视之际力荐商秧更加不是时候,这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商秧本就不属于魏国,所以当公孙痤向魏国推荐商秧时,魏王默然不语,当公孙痤劝魏王杀掉商秧时,魏王也只是虚言应付,从而赋予了商秧在历史的长河里具有了浓重色彩的传奇性。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魏王问公孙痤:“先生要是不幸去世怎么办?这国家大事托付给谁好啊?”

  公孙痤说:“我的门客公孙秧虽然年轻,但是个奇才,希望主公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

  这个魏王听后没有说话。

  公叔痤见状,就又说:“如果主公不任用公孙秧的话,那就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要让他为别国效力。”

  魏王答应后回去了。

  公叔痤还算个君子,明人不做暗事,他把商秧叫来,告诉他刚才的事,然后又对他说:“我以君主为先,以臣下为后,所以先替君主考虑,然后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商秧说:“魏王不能听从您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么会听从你的建议杀我呢?”结果不走。

  魏王回去后,对身边的人说:“公叔先生病的实在太厉害了,真是不幸啊!他让我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公孙秧,后来又劝我把他杀了,这不是自相矛盾,病得湖涂了吗?”

  魏王不听公孙痤的,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这是最高决策者的重大失误。公孙痤是国相,如果是在一家企业里,那就是总经理角色,负责处理公司所有事务,经验丰富不说,且阅人无数,绝对不会看错人的,纵使看错了,也不会错到哪里去的,但他只有推荐权,没有决定权,不过他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也就是‘以君主为先’,无可指责;而具有决定权的董事长魏王仅凭个人观感用人,武断地否定了总经理的建议,令一个将来能够为公司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优秀人才白白流失,足见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能经营好自己的企业才怪呢。

  当今社会,好的人才“不为我用,必为我杀”的事情已不存在,不为我用,必为他用,这也是今日的领导管理者应引以为鉴的。

  要想实施自己的宏伟计划,必须懂得“良禽择木而栖”

  商秧是有胆识的,更有”大信”在身,这一点从他回答公孙痤的话中可以看出:“魏王不听从您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么听从你的建议杀我呢?”他不肯逃走背负一个懦夫的恶名,同时他也看到了魏国的不可造就。

  魏王不用商秧,这是魏国的巨大损失;而商秧在魏国理想的破灭,却并未让他从此沉沦,因为有一个正在发愤图强的秦国在等他前往。因此,与其说是商秧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不如说是秦国造就了一代改革家商秧。

  当时的秦国在黄河、崤河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几个小国,所有的国家都把秦国当夷族看待,予以鄙视、排挤,不让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目睹此情,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全国下令,先追怀先祖建立秦国并使之强大的功绩,然后说:“谁要是想出让秦国强大的奇谋妙计,我就封他高官,赐他土地。”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心怀大志的商秧听到这道命令后,就西行来到秦国,托秦国宠臣景监推荐求见孝公,向孝公讲了自己富国强兵的办法。秦孝公听后大为高兴,从此与他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商秧想实行改革变法,开始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后来经过激烈的争论,秦孝公最终同意了变法的主张,任命商秧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具体法令是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组织起来,互相监督,有事揭发,一家犯法,几家坐连;告发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得的赏赐一样,隐匿不报与投降敌人受到的处罚一样;立下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受上等爵赏;私下械斗的人,各视情节处以相应的惩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辛勤耕织而使粮食匹增产的,可免除徭役;不务正业以及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奴婢;就算是宗室出身,若没有立下值得称道的军功,也不能录入族谱;为了使不同爵位的差别更为明显,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的名号称呼他们的田宅、臣妾和服饰;有功劳的人显达光荣,没有功劳的人再富有也没有光彩。

  只有做到言而有信,行而守信,赏罚必信,才能达到上下互信。

  在法令已经制定便尚未公布的时倏,商秧怕百姓难以确信,就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若有将此木杆搬到北门的人,就赏他十斤黄金。大家都觉得此事奇怪,没有人敢上前去搬。

  商秧又下令说:“能搬的人赏黄金五十斤。”于是有个人抱着试试的心态,上前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秧当场就赏结了他五十斤黄金。然后他才正式发布变法的法令。

  商秧此举,体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经营智慧。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企业的领导人依靠什么来获得群众的依赖和拥护?主要靠“信”,要出言有信,要像商秧这样“言必行”、“行必果”。

  对于信誉,司马光在《资治通览》中如是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护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商秧是守信誉的,这为他实施变法拥有了一个顺利的开始。商秧不但言而有信,而且行而守信。新法实施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上访抱怨,说新法不好的达几千人。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令,商秧说:“法令不能推行,正是因为上层有人触犯。”就要处罚太子。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又在太子的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以示惩戒。什么叫杀鸡儆猴?这就是杀鸡儆猴!如此一来,从第二天起,秦国就再也没有人敢不遵从新法的了。

  领导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出个样子,这就是行而守信。至少自己向群众宣布的要做什么,就一定要做到。说的好不如做的好,群众最信服的是实际行动。比如,某公司业务繁忙,要求全体职工加班,并说明,公司领导和大家一起加班。第一个星期天全公司职工无一缺勤,但公司领导却没来,而且这一情况很快让职工知道了。第二个星期天又是加班日,各部门的职工竟然无一人上班。尽管公司里规定:“加班一天发二天工资;无故不到,罚四天工资”,但是,职工们还是不来。他们说:“你们当领导的说来加班却都不来,我们为什么来?我们也有休息的权利!”可见,领导行为失信,就失去了号召力。商秧处罚太子的两位老师,也是简结地处罚太子,在那个王权至上的时代,已属不易,足显商秧言而守信的管理大家风范。

  新法实施十年后,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窃的太平景象,百姓也勇于为国家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安定繁荣。这时候,那些当初说新法不好的秦国百姓,又有重来国都四处夸奖新法好的。商秧说:“这些都是扰乱法治的奸民!”就把他们全部流放到了边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一个企业更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行。赏罚必信,才能更好地取信于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广大职工对赏罚问题非常敏感。赏是为了鼓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罚是为了整治对工作和管理有损害的行为。赏与罚都必须讲究“信义”,“赏而无信,无以励众”,“罚而无信,无以抑奸”。在这一点上,商秧是令人称道的。在商秧身上,体现出的是“言而有信,行而守信,赏罚必信”的“大信”风范,因此商秧才得以名留史册,为后人所推崇。话又说回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做到言而有信,行而守信,赏罚必信,才能达到上下互信。上下彼此信任,才能形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这样的企业才会有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张仪如何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
公孙衍为什么离开秦国 公孙衍怎么死的1
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张仪
【帝王将相】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
赵孝成王德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两破强秦 缘何伤于酒色而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