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doc】濮阳蚌塑龙对研究远古传说记载的价值探微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JournalofPu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1.23No.3 Jun.2010 濮阳蚌塑龙对研究远古传说记载的价值探微 孙德萱,史国强 (濮阳龙文化研究会,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1987 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用蚌壳摆塑的"中华第一龙"及 其他动物,人物图案,为研究龙与感生故 事,龙与天地通,龙与帝丘等中国远古传说记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考古物证,同时 也为中西方龙文化对比,善恶分界提供了标 本性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远古传说记载'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61(2010)03—0001—06 ,绪论1987 月一11月,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 文化遗址发现距今6400 图案,并且在同一地层,南北一条直线上出土三组蚌图,每组中都有龙的图案,但其形态,位置,动静关 系,与其他蚌图(含一组人骨架)的配组方式等,都因 相互之间的差异而显示不同的文化内涵.三个蚌塑 龙都伴有其他的动物,人物图形及人的尸骨,石钺等 文物出现.三组蚌图由北向南依次编为第一组,第 第一组蚌图发现在编号为45号的墓葬中 (M45).墓的形制,特点极为奇特,墓的平面轮廓上 圆下方,两侧又有凸起,像是人头形状,又像是一顶 王冠.墓东西宽3.1 米,南北长4.1 米,深0.5 墓壁修筑规整,墓底不太平坦,填土黄灰色,十分松软.墓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小龛,小龛内又各置 具尸体.西部小龛内为一年龄9—10岁的儿童,身 长1.15 米.北部小龛内为一16 岁左右的男性,身 长1.65 米,也是一次葬入,并且双手压在盆骨之 下.东部小龛内的尸体因骨架保存不好而未做鉴 定,年龄,性别不明,但根据绘图所示,尸骨长度略高 于西龛儿童,略低于北龛男性,推测其年龄应在12 岁上下.此墓在仰韶文化时期属首次发现.墓主人 骨架长1.79 米,为一老年男性,仰身直肢,一次葬 入.头骨已沿骨缝裂开,但仍具头形,唯胸椎骨以 下缺少4 节,肋骨缺损严重.左上肢下部压在盆骨 下,右上肢下部外折.尤其惊奇的是,墓主人两侧伴 有蚌塑龙,虎图形.龙在东,虎在西.龙身长1.78 高0.67米,头向北,尾向南.第一组蚌图中的龙,形 象完整,气势恢弘,因其时代早,与后世龙的形象最 为相似,被誉为龙的祖型,"中华第一龙".事实上,濮 阳西水坡遗址中出土的三个蚌塑龙形图案,都是中 原地区最早的"艺术神器"….而真正被海内外专家 学者誉为"中华第一龙"的是第一组蚌图中的龙.这 组蚌图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的研究也最为广泛,最 为深邃. 第二组蚌图位于第一组蚌图正南方20 图中的龙与虎相互蝉联,结合一体.龙头向南,虎头向北.与其相配组的还有鸟,鹿(或称麟),蜘蛛和两 件制作精细的石斧(钺).这组蚌图中的龙,因为与虎 互为蝉联,所以不能窥知龙的全貌,但龙的头部与第 组蚌图中的龙头十分相似.第三组蚌图又在第二组蚌图的南面25 长颈昂首,舒身高足,两条腿前后叉开,十分生动有力.龙尾长,且向下弯曲.龙身上骑一蚌塑人,两腿跨 骑在龙背之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形象生动传 神.这组蚌图中的龙形象完整,与蚌塑人合为一体, 让人想起圣人骑龙,畅游四海的远古传说记载.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的三组蚌图,内容 互为牵连,三条龙的图形显示了龙的不同侧面,应当 是蕴涵着不同的深意.诚然,在辽宁的查海遗址曾发 现距今8000 年的用红褐色石块组成的龙形堆塑,全 长近20 米.但这条龙"有很大的原始性,恐未能与濮 阳龙相提并论.濮阳龙,可以说是仰韶时期的代表 收稿日期:2010—05—01 作者简介:孙德萱,男,河南濮阳人,濮阳龙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编审;史国强(1952一), 男,河南南乐人,濮阳龙文化研究会研究 员,编审,主要从事考古与历史研究. 物【2】".此后在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了玉龙,山西陶 寺出土陶盘内有彩绘蟠龙,湖北焦墩发现卵石摆塑 的龙等,虽然在年代上较濮阳龙晚一些,但从中可见 中国早期龙的祖型及分布特点,说明中国龙的多元 构成和多源发生.从夏商开始,随着民族国家的大统 格局的形成,以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的主体形象为基础,兼收并蓄,逐渐形成基本统一,较为固定的 龙的图形,成为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图 腾.有的学者认为,夏商以来,形成龙的基形的主体 形象就是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仰韶文化蚌塑龙, "不信,大家可以把最生动的晚到明清时代龙的图案 和仰韶文化的河南濮阳蚌壳堆塑龙图形放在一起比 照,虽然时间跨度惊人地超越了五六千年,除了细部 的刻画有些微差别外,长吻,瞠目,昂首,弯颈,髯须, 弓身,短腿,五爪,分叉长尾等基本形体十分一致l31,,. 国际知名大学者何炳棣先生说:"龙的考古物证,是 以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 用蚌壳摆组而成的龙形图像为最早.稍后的湖北焦 墩遗址也发现了以卵石组成的,张口做飞跃状的巨 龙图像.这类重要的考古发现,对研究远古传说记载 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I】,'. 很显然,何炳棣先生对"龙的考古物证",是很注 重其"远古传说记载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的.本文 试图在何炳棣先生的启示下,对远古传说记载的价 值进行初步探索. 二,龙与感生故事 感生故事,就是有关"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故 事.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是感生故事形成的前提条 件,是天人合一,王权神授思想的最直接的翻版,它 普遍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早期社会特定的发展阶 中国历史上的感生故事,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秦汉以后基本上没有断绝,绵延数千年.但是秦汉以 来的感生故事与远古传说时代相比较,在本质上已 有很大差异. 根据文献记载,可知最早的感生人物是伏羲. "大足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IS]意思是说,伏羲 的母亲华胥氏,在雷泽之畔,踩上了一个大足痕迹, 因而怀孕生了伏羲.雷泽,亦名雷夏泽.最早的记载 见于《尚书?禹贡》.古籍记载"雷泽有雷神,龙身而 人头【6J".汉代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中说"雷龙同 类",后人因而也称雷泽为龙泽.雷泽畔的大足印实 际是龙的脚印.华胥氏踩了龙的大脚印而感生伏羲, 所以伏羲是龙的儿子,后来成为龙部族的首领.在汉 代画像石中,伏羲的形象大多是龙身人首.在远古传 说中,伏羲是以龙纪官的,他的族属中有飞龙氏,潜 钱耀鹏先生说,感生故事"这种现象既非纯粹的历史偶然,也不能简单地归于后人无端的杜撰【,】,,.实 际上,感生故事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中都有流传.例 如,古埃及统一之后,民族图腾神荷鲁斯被埃及国王 所独占,并把自己说成是鹰的化身,以鹰自号.国王 家中养有鹰,并且让鹰定期与王后接触,说王后接触 鹰以后才能生出来儿子,才能够传宗接代,等等. 濮阳蚌龙的出土地西水坡,在6400 多年前正处 在极富神秘色彩的远古大泽——雷泽的西岸,在这 里发现了原生龙的图形,其年代又巧与传说记载中 伏羲氏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吻合.伏羲又是龙族集团 的领袖,文献中有伏羲之母在雷泽孕伏羲的感生传 说故事,等等.这些恐未必是"巧合"二字可以解释得 了的,难怪有的专家提出伏羲就生在濮阳雷泽,西水 坡45 号蚌塑龙虎大墓就是伏羲的真身陵墓.这也许 并非是子虚乌有,向壁虚构.许顺湛先生说:"濮阳雷 泽地区是伏羲女娲的祖庭圣地,如果与龙的传人结 合起来看,濮阳的雷泽或称为龙源圣地是顺理成章 的."李学勤先生等主编的《黄河文化史》(江西教 育出版社2003 月版)也说伏羲氏族"兴起于雷泽,即今河南北部濮阳一带." 除伏羲之外的感生故事还有很多,大都是中国 古史传说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仔细审度,不 难发现这些感生故事基本上都与龙有关. 如: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童感之于常羊, 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农(《路史?后记三》 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史记?*b-_-皇本纪》)."附宝见大电绕北斗,巨星明郊野,感附宝,孕二 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帝王世纪?河图稽命 徵》)大电即巨大的闪电,闪电也是龙起源之一.所 以,《帝王世纪》说黄帝"龙颜,有圣德".《路史?后纪 五》和《四部备要》等说黄帝"河目隆颡,日角龙颜". 黄帝氏族后来以龙为图腾,以云纪官(云从龙),这似 乎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昌意遇黑龙负玄玉图而生颛顼,故其身上"有纹 如龙,亦有玉图之象"(《拾遗记?颛顼》).还有的文 献说颛顼之母女枢感"瑶光之星,贯月如虹"而生颛 顼(《帝王世纪》第二).长虹也是龙起源之一,史籍多 有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大戴礼?五帝 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重华(舜)(《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舜"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有 圣德"(《帝王世纪》第二). 有人考证,大禹也是龙的儿子,"从禹字的字型 上说,甲骨文与金文也都作二虫相交之形,所以禹的 图腾是两条龙,应无问题".在古史传说中,记载大 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 治之".《绎史》卷十一引《抱朴子》说"禹乘两龙,郭 支为驭."可见禹和龙也有难以割舍的情结. 濮阳蚌塑龙的发现,为远古传说记载中的感生 故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它说明在6400 多年前 的远古传说时代,龙已经是先民心目中神圣威仪的 灵物,人一旦与龙有所联系,就必然身价飙升,人们 旦相信某人是龙所生养,他就可能成为部落的首领.远古传说中大量的感生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龙 与人的互动关系,龙使人崇高,人尊龙神圣,人龙合 ,即能成为人主.在感生故事中,相互雷同的情节很多,即许多感 生神话传说都有其大致相类似的特征,其中最突出 的就是以龙为感应物.从此可以窥见,龙这一神物, 极早的时候就是人们崇拜的通灵之物了.透过濮阳 蚌塑龙与远古传说记载的整合研究,我们有理由相 信,龙在远古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有崇高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龙为中国早期"酋邦"的形成起到了催 化作用.这种现象在距今6400 年时已经成型,其形 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萌生时期还要早得 三,龙与天地通张光直先生说:"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大观 念,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主要的便是'天' 和'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是严密隔绝,彼此不 相往来的.中国古代许多仪式,宗教思想和行为的很 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种世界的不同层次直接进行 沟通.进行沟通的人物就是中国古代的巫,觋.从另一 角度看,中国古代文明是所谓萨满式(shamanistic)的 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特征."并说:"把 世界分成天地人神等层次,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要 的成分,也就是萨满式世界观的特征"【101. 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远古先民们认为天和 地是相通的,但需要有一种有大能的人从中沟通,能 够沟通天地的人就是巫师,而沟通的形式是祭祀. 《左传》中曾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巫和觋(男巫 为觋,女巫为巫)利用祭祀仪式宣扬自己掌握着能够 和上天沟通的本领,能够和神对话,并且有能力请神 来降福祛祸,庇佑下民.到了少嗥时的后期,九黎乱 德,民神杂糅,人人可以通神了,社会秩序混乱,一时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蒸享无度,民神同位".到了 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这就是"绝地天通".[1但是,部落首领并非要完全杜绝天和地,人和神之间 的沟通往来,而是选派专人来负责天地,人神之间沟 通的事务,这专人就是巫.巫,在当时和大首领或称 作大宗教主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的.古史传说 时代的颛顼就是一个大巫.天和地的沟通为少数人 所独占,他们"通天地"的手段是和政治权利有直接 关系的,"天,神是知识的源泉,通天地的人是先知先 觉.在古代,自然资源开发不足,人们生活很困难,很 被动.能够先知先觉的人,或是人们相信他能先知先 觉的人,就有领导他人的资格,"【】叫这种所谓有资格 的人,首先便与龙这一灵物发生牵连,要么是感龙所 生,要么就是能"乘龙御天",人们相信这些非同一般 的人才能在天地,人神之间进行沟通.他们在占有 "天地通"的权利的同时,也独占了在实行"天地通" 时所必须进行的祭祀礼仪的主持权,并占有了祭祀 时所使用的祭品,如美术品,礼器及其他祭祀礼仪的 物质财富.这是获得和占有政治权利的重要基础,是 中国远古时代乃至以后很长时期统治者对财富和资 源独占的一个重要条件. 巫要开展与天,地之间的往来,需要借助一些工 具,其中除了山,树,甲骨和八卦外,很重要的另一种 工具是动物,是辅助巫师上天人地的具有神性的脚 力.这些动物以龙,虎,鹿三种为常用,称"三踽",而 其中又以龙蹯为最具神力.《道藏?太上登真三踽灵 鹿踽……大凡学仙之道,用龙踽者.龙能上天人地,穿山入水,不出此术,神鬼莫能测,能助奉道之士,混 福地,一切邪魔精怪恶物不敢近,每去山川江洞州府,到处自有神祗来朝觐."东晋时的葛洪所着《抱朴 子》一书中也说:"龙踽者行最远,其余者不足千里 在远古传说的记载中,龙曾是原始宗教的巫师们与天地沟通的最得力的助手,被称为"龙蹯".濮阳 蚌塑图形中有龙,虎和鹿等动物,而且有"人骑龙巡 天遨游"的画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 "三蹯"考古物证,是帮助墓主人(大巫师)上天人地 的坐骑脚力,而其中龙是最得力的.濮阳蚌图中有人 乘龙,而没有人乘虎或人乘鹿的图像,这并不是说 虎,鹿不是墓主人的坐骑,而是在"三踽"具备的情况 下把最强劲有力,能够"行最远"的龙来作为首选. 濮阳西水坡蚌龙等图形的发现,使我们在对历代 的踽符号的辨认上发挥了点睛的作用,是后来绵亘 数千年道家"三踽"理论的根脉.濮阳西水坡M45 其以蚌龙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发现,可以把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的渊源,上 推到6400 多年以前的后冈一期文化时期. 正是由于龙在"天地通"中所彰显的大巫师最得 力的坐骑脚力的原因,以及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 鹿的"三踌"理论定位,使得不少学者认为M45 就是一个大巫师,并且很有可能就是帝颛顼.黄石林,石兴邦先生认为"墓主人是一位'足踏北斗,执掌 乾坤'的联盟大首领兼宗教大巫.在当时,只有颛顼 才有如此权位.据此,该墓应是帝颛顼之墓"f2】. 帝丘一名,始见于《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而把颛顼和帝丘连在一起进行叙述,则始见于《左传?昭 公十七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之后,文献 对帝丘和濮阳相联系渐次有更为明确的表述:《竹书 纪年》(今本):"帝颛顼高阳氏……元年,帝即位,居 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黄甫谧日:"颛顼都 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汉书?地理志》也记载: 丘在濮阳,自古以来没有大的争议.因为帝丘在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古到今,几千年间,曾有不少 帝王名臣关注帝丘的沿革,位置及相关情况.唐高宗 就曾问过帝丘的由来,《唐会要》中就有这方面的记 载,而《新唐书?许敬宗传》记载得更加详细:"帝东 丘,何也?'德玄不对.敬宗日:'臣能知之.昔帝颛顼始居此地,以王天下.其后夏后相因之,为寒浞所 灭.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在此地也.后昆吾氏因之, 我们知道,帝丘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五帝之一的颛顼建都帝丘,在此筑玄宫,进行"绝地 天通"等重大宗教,政治改革外,帝丘曾一度成为夏 里设为东郡.从颛顼时代算起,绵亘2000多年,帝丘 是中国建都时间最为长久的都市之一.1965 月,郭沫若先生对帝丘表示出很大关注,想在濮阳找到帝丘的具体所在,就委派北京大学的李仰松先生 到濮阳寻找帝丘. 李仰松与廖永民等在濮阳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考 古调查.经过粗探,发现濮阳县东南10 公里的高城 遗址面积有100 万平方米.认为高城遗址即是上古 帝丘【l2 一一.高城遗址位于今濮阳县五星乡的高城 村.高城,原称高阳城,当地居民呼为颛顼城,这是因 为颛顼即是高阳氏的原因.遗址地表以上虽然没有 太多的,十分醒目的古文化遗迹,但当地确有城角地,南城头地和东郭集村等地名称谓.这种地名文化 现象,应当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应与古帝丘城有一定 的内在联系.2002 年,濮阳市文物管理所在中国社 会科学院推出文明探源工程的启示下,为寻找"颛顼 之墟"曾在此进行考古钻探,发现了遗址北部城墙和 东北,西北城墙的拐角.2005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和濮阳市文物考古人员一起,对高城遗址进行 了较为详细的钻探和试掘,发现是一处面积为916 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引起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 现已探明,帝丘古城保存基本完好,城墙顶部被 米的淤土层所叠压.整个城址的平面为长方形,城墙保存高度约6—9 米.城基宽70 20—30米.城外有一周护城壕.古城的北墙长约 2420 米,中部偏东内收(在今胡状乡安寨村西北), 形成一个近90 度的折角;东城墙长约3790 长度为3986米,南墙长2361 米.南城墙曾经遭到严 重破坏.虽然目前的考古资料尚无法确定最早 的筑城年代,但根据发掘的夯土结构,夯窝,夯层的 差异以及各类夯土层内包含物的不同,大体上可知 该城从仰韶文化晚期开始有人类居住,历经龙山文 化,商,周和西汉多个历史时期,在春秋,战国时已经 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都邑名城.因为在发掘的两条 探沟内(共开挖4 条探沟)均发现在两块夯土的接合 部埋有人头骨或整具兽骨的现象,推测在东周时修 筑过程中曾进行祭祀,但那次修筑应是城墙的修补, 不可能是平地新筑城池.从古城外侧和顶部发现有 大量夹杂汉代瓦片的淤土分析,帝丘古城应当是在 汉代为黄河洪水所毁.由于帝丘古城属于一次性毁 于汉代的黄河大水,可以想见城内汉代街道,建筑甚 至同时期的城市结构应保存较好.未来的发掘将对 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等多个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资 古帝丘城的发现,无疑对研究卫国历史特别是对于研究上古大帝颛顼,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在帝丘 西北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龙图形,又把帝丘 颛顼——龙这一远古文化链条紧紧扣合起来,激起人们寻求其中奥秘的广泛兴趣. 马世之先生曾说:"龙是古代传说中极其神异的 动物,是集动物大成的综合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 却有升天入地,行云布雨的本领.它是神圣,吉祥的 同义语,又是古代权利的象征.它玄而又玄,神乎其 神.这种并不存在的'鳞虫之长',被誉为我们祖先最 早的'人心营构之象',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成为中 华民族文化的徽章." 在远古传说记载中,圣人乘龙的故事是屡见不 鲜的.但影响最大的只有黄帝和颛顼.《史记?封禅 成后,有龙从天而降,迎黄帝升天.黄帝乘龙,冉冉升腾而去.这一传说故事应当源于今河南灵宝的铸鼎 塬,不在帝丘濮阳.而颛顼是黄帝之孙,也曾"乘龙而 至四海".颛顼建都之地就在濮阳帝丘,这里又发现 距今6400 多年的蚌塑人骑龙图形.濮阳出土的三组 蚌图所处的环境是有区别的.第一组蚌图十分复杂, 内容极为丰富,处在一个墓葬中;第二组蚌图位于一 个椭圆形的灰坑中;第三组蚌图则分布在一条东北 西南方向长长的灰沟之内,长沟底部铺垫一层厚10 厘米左右的灰土,蚌图就布置在灰土之上.这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充满奥秘的现象.在濮阳地区至 今还流传着人去世后,与之有关联的人要在门口等 处撒灰土的习俗.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具有传承关系 在灰色长沟内散布着各类蚌壳,犹如天空一条银河之中璀璨的星辰,"人骑龙"的蚌图就处在这条 "银河"之中.同时,与"人骑龙"蚌图相配组的还有蚌 塑虎,鸟及一个圆圈形图案,这其中也应有深邃的文 化内涵.这就不能不使人把"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的 远古传说记载,与濮阳"人骑龙"蚌塑图形紧密联系 起来.灰沟内的人骑龙图像,应是表明墓主系以龙为 图腾的黄帝部族中的一位大宗教主,是帝颛顼乘龙 遨游天地之间的写照[21.郝本性先生在濮阳西水坡 蚌塑龙虎出土后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昔人帝丘乘 龙去"句,这个在帝丘乘龙而去的昔人,从远古传说 记载中去寻觅,应是何方圣人呢? 五,龙与文化自觉 濮阳蚌塑的三条龙图形,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 凸显天地人的有机结合,或干脆说是天人结合.从伴 随大巫师人地,配合墓主人实现乘龙升天的梦想,到 能飞善游的龙与在大地奔驰的虎,鹿相蝉联,相组合 及人骑龙遨游太空,牵引猛虎伴随等蚌图,都体现了 个和谐飞腾的境界,没有半点凶煞不祥的意蕴.濮阳蚌塑龙及与之相配伍的其他动物,人物图像,是 6400 多年前"天人合一"的原始宗教思想的集中体 现,是中国龙亲善,向上,助人,勇进精神实质的文化 风貌. 濮阳蚌龙惊世出土以后,很快在海内外引起关 注,随之而起的是一阵研究龙文化的旋风,其中不乏 进行中西龙文化对比研究的学者. 西方的龙(Dragon)有海洋文明的背景,是鳄, 蛇,鹰,蝙蝠等少数动物的集合体,具有破坏,喷火, 吞人和护宝等神性功能,是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魔 鬼"撒旦"的化身,主要代表性格是邪恶.而中国龙无 论从起源,形象,文化背景以及功能,地位等哪个方 面研究,都与西方所谓的龙截然不同,是属于两种文 化性质完全相悖的神性动物.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相 互混同.中国龙在主流意识上认为是蛇,鳄,鱼,鲵, 蜥蜴,猪,马,牛,虎,鹿,熊,鸟等众多动物的部分肢 体形象的集大成,加上自然现象中的雷电,云,虹,龙 卷风,星宿等,经过多元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威仪祥瑞 的神物,具有喜爱水,善飞游,通天地,多变化,显灵 异,征祥瑞,示威仪等诸多功能的神性,少有攻击性, 主要代表性格是善. 濮阳蚌图"人骑龙"图案的发现,使我们相信远 古传说时代的确存在着人乘龙巡天的原始宗教思 维,那个时代的先民是相信人能够乘龙升天的.这种 思维传递十分悠久,汉代墓葬石门前后雕刻的人乘 龙画像,应是濮阳蚌塑人乘龙图形最直接的后延.濮 阳"人骑龙"蚌图是后世几千年这一题材各种表现形 式的鼻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 人乘龙图像,它对研究远古神话传说记载具有重要 的启示和开拓意义.它不是单独的龙,也不是独处的 人,而是人和龙零距离的复合组图,其价值不可低 估.濮阳蚌塑图案,使我们直观地看到了远古传说时 代原始宗教活动的恢弘场面,但是要从真正意义上 认识和破译这一礼制建筑中所蕴含的玄机决非易 事.通过蚌图,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他的一些远 古传说记载都应有一定的文化素地. 事实上,中国人所崇尚喜欢的龙,在西方与邪恶 的Dragon 相混淆,以至于使良善与邪恶相错位,很 大程度上是由于翻译上的失误.不少学人都对此提 出过严肃的建议,要求把正确的龙的汉语拼音Long 与西方的Dragon 相区别. 中国人创造出来的龙,又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所喜欢,爱护和崇尚,绝不是偶然的,在一定意义上 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 哲学智慧的结晶.诚然,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龙曾被历代帝王所利用,为巩固其统治,加进 了一些封建的糟粕,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 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龙文化的产生比帝王的出现 要早得多.就是在帝王统治时代,民间依旧没有中断 龙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广播."随着封建帝王统治在 中华大地上一去不返,龙文化的皇权象征被摒弃,而 完全回归民间,并且大大向前发展,丰富多彩,富有 新意". 濮阳蚌塑龙是原生龙,是后世龙的祖型,它处在 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心地带,没有海洋文化 的背景,相反,它具有升天文化的背景.从远古传说 的记载中看,中国龙虽然具有善飞游的功能,却丝毫 没有蝙蝠的形象.它在远古时代的功用,主要是催生 圣明大德的人(如伏羲,黄帝,颛项等),辅助有大能 的人沟通天地,人神(如"三踽"之首等)和降福人间 (如行云布雨,惩恶扬善等).最原始的中国龙没有半 点凶煞邪恶的蕴意,至于到了阶级社会以后,龙形象 被统治者所利用,派生出恫吓,威慑人民的功用,这 是糟粕,应当摒弃.应当说"龙之初,性本善",与西方 所谓的龙"性本恶"是截然不同的.濮阳蚌塑龙不仅 为研究远古神话传说提供了坚实可信的实证资料, 同时也为中西方龙文化对比,善恶分界提供了标本 性的实物资料. 已故国际知名大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了着名的 "文化自觉论".他说:"什么是文化自觉,简单地说, 就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 有'自知之明'.这样,人们就会更理智一些,从而摆 脱各种无意义的冲动和盲目的举动."[I6 他还把文 化自觉历程概括总结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就是"各美 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上各个 民族的文化是不尽相同的,都有其自身特色鲜明的 渊源和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其文化精华所在.各个民 族在欣赏自己文化美好的同时,也应尊重或者注意 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达到各种文化相 互尊重,共同发展,同建和谐.鲁谆先生于2007 月29日在濮阳《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的 开幕式上讲:"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因为西方 龙是邪恶的,从而抛弃自己的龙和龙文化.我们的文 化自觉,表现在龙文化问题上,就应当像费老所说的 那样'更理智一些,从而摆脱各种无意义的冲动和盲 目的举动'." 此言智也.难道我们不应该对近年来龙文化研 究中出现的一些反常的,不和谐的现象(尽管是个别 的,极少数的)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警觉吗? 六,结语 统而言之,濮阳蚌塑龙及其他动物图像的发现, 为中国古史的传说资料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考 古物证,随着研究的深入更能彰显其无可估量的价 值.它至少为很多远古传说记载中关于龙的描述提 供了实证.尤其是蚌塑龙与其他各种文化现象配组 出土,和各地发现的早期龙形象相比较,其文化内蕴 就丰富得多,厚实得多.可以说,目前考古发现的大 部分早期龙,都是相对独立的文化个体,而濮阳蚌龙 则是集束发现,成组出土,复合呈现,并且一发现就 至少是三组.它们与真实的,虚幻的,飞游的,奔跑 的,灵动的,爬行的,实用的,象征性的以及天上星宿 等诸多文化相组合,深含玄机,其中的奥秘的确不是 短时间内就能诠释得了的.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 入和水平的提高,总有一天会全面破译濮阳蚌龙暨 与之配组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所蕴含的真谛,尤其是 研究其对远古神话传说记载的价值,具有广阔的前 景,我们必将从中得到极大的收益与启迪.注释: 据潘其风先生1988 M45墓主人性别,年龄,据潘其风先生1988 月现场鉴定记录;墓主人身长1.79 米,据国家博物馆孙其刚,都寅祥 先生2002 年12 月对藏馆濮阳西水坡遗址N45 墓主人骨架 重新测量数据. 《竹书纪年》笺按引《通鉴外纪》. 《山海经广注》辑《山海经佚文》. 马世之:《帝丘与龙文化》,2007 月濮阳"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宣读. 郝本性于1988 月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会上赋诗一首:"龙源在豫铁证强,虎跑濮上威风长.昔人帝丘乘 龙去,今朝乌金放光芒." 鲁谆:《弘扬中华龙文化共建和谐社会》,2007 在濮阳"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参考文献: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99. 【2】黄石林,石兴邦.龙与中华民族[A】.黄帝与中国传统文 化学术讨论会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张明华.从中国早期玉龙试析龙的起源【J】.故宫文物 (台北月刊),2000,(总第302 [4]何炳棣.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着述:《孙子兵法》中关于"黄帝","四帝"的论述【A】.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 讨论会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5】袁珂.山海经校注?海内东经注?郭璞引《河图》【M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袁珂.山海经校注?海内东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7]钱耀鹏.感生故事与早期政权的更迭【J】.中原文物, 20o6,(3). 【8】许顺湛.说雷泽[A】.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 集f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9]陈志良.始祖诞生与图腾主义【J】.说文月刊(第二卷合 订本).1940. 【10】张光直.考古学六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2]廖永民.帝丘初探【A】.2000 年濮阳"龙文化与现代文 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 2003. 【13]许顺湛.濮阳龙山聚落群的启示(A】.2000 年濮阳"龙文 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经济 文化出版社.2003. 【14]陈茁,等.卫国都城惊现濮阳高城【N】.河南日报, 2006—06—07. 【15]袁广阔,等.河南濮阳发现东周时期卫国都城【N】.中国 文物报.2006—06—16. [16】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大揭秘|濮阳西水坡遗址M45的墓主人究竟是谁
濮阳发现陵墓,墓主人身边有龙虎蚌塑,专家推测,墓主应是大人物
谭天宇:濮水之阳的“中华第一龙”
濮阳五爷庙应该是中华第一龙墓主人的家
六千年前的古墓,墓主左右有蚌塑龙虎图案,专家:墓主可能是颛顼
河南出土6000年前古墓,内藏“中华第一龙”,或揭开龙存在的证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