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唐异姓王笺证

 

 

 

论弓仁

拨川郡王:开元十一年(723年)追封

 

《新书》本传:“累迁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会病,玄宗遣上医驰视。卒,年六十六,赠拨川郡王,谥曰忠。”《全文》卷二二七张说《拨川郡王碑》:“拨川王论弓仁者,源出於匹未城,吐蕃赞普之王族也……圣历二年,以所统吐浑七千帐归於我。是岁,吐蕃大下,公勒兵境上,纵谍招之。其吐浑以论家世恩,又曰仁人东矣,从之者七千人。朝嘉大勋,授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神龙三年,以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景龙二年,换右骁骑将军。开元五年,兼归德州都督,使皆如。八年,迁本卫大将军,斧朔方节度副大使……十一年四月五日,薨於位,享年六十。制赠为拨川王,称故国,志其本也;太常议谥曰忠,由旧典,昭其行也。”卷四七九吕元膺《骠骑大将军论公(惟贤)神道碑》:“祖躬仁,朔方副大总管云麾将军行左骁卫大将军酒泉郡开国公,赠拨川郡王,谥曰忠。”

 

 

 

安禄山

东平郡王:天宝九载—十四载(750年—755年)

 

《旧书·玄宗纪下》天宝九载五月:“乙卯,安禄山进封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自此始也。”十四载十一月:“丙寅,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蕃、汉之兵十余万,自幽州南向诣阙,以诛杨国忠为名,先杀太原尹杨光翙于博陵郡。”十五载:“春正月乙卯,御宣政殿受朝。其日,禄山僣号于东京。”《肃宗本纪》至德二载正月:乙卯,逆胡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也见《新书》本传,《元龟》卷一二九,《通鉴·天宝九年》,《全文》卷二五玄宗《封安禄山东平郡王制》,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

 

 

 

哥舒翰

西平郡王:天宝九载—至德二年(753年—757年)

 

《旧书·玄宗纪下》天宝十二载九月:“己亥朔,陇右节度使、凉国公哥舒翰进封西平郡王,食实封五百户。”十五载六月:“辛卯,哥舒翰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以左右数十骑执之降贼。”也见两《唐书》本传,《元龟》卷一二二、卷一二九,《全文》卷二五玄宗《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西平郡王制》(《大诏令集》卷六〇同),《唐镇十道节度使表》一卷,《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陔馀丛考》卷十七,《通志·氏族录》哥舒氏。参见《通鉴·天宝十二年》:“八月,戊戌,赐翰爵西平郡王。”《天宝十四年》“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病废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与禄山不协,召见,拜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以讨禄山。”《至德元年》六月“翰至关西驿,揭榜收散卒,欲复守潼关。蕃将火拔归仁等以百馀骑围驿……会贼将田乾真已至,遂降之,俱送洛阳……禄山大喜,以翰为司空、同平章事。”《至德二年》十月“严庄先入洛阳告安庆绪。庚申夜,庆绪帅其党自苑门出,走河北;杀所获唐将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馀人而去。”

 

 

 

史思明

归义郡王:至德二年—乾元元年(757年—758年)

 

《通鉴·至德二年》十二月:“(史思明)囚承庆等,遣其将窦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万来降,并帅其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亦以所部来降。乙丑,子昂至京师。上大喜,以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子七人皆除显官。”《乾元元年》六月:“会(乌)承恩入京师,上使内侍李思敬与之俱至范阳宣慰……遂榜杀承恩父子,连坐死者二百馀人。”《乾元二年》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筑坛于魏州城北,自称大圣燕王。”也见两《唐书》本传,《全文》卷三六三张不矜《唐悯忠寺无垢净光塔铭》。

 

 

 

论诚节

拨川郡王:乾元元年—宝应中(758年—762年或763年)

武威郡王:宝应中(762年或763年)

 

《元龟》卷一三一:“肃宗乾元元年正月,御丹凤楼,大赦。诏武德、开元及蜀郡、灵武元从功臣,有先亡没死王事者,并加优赠,各与子孙一人官……又以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论诚节可袭拨川郡王,食实封一百。”《全文》卷四七九吕元膺《骠骑大将军论公(惟贤)神道碑铭(并序):“祖躬仁,朔方副大总管、云麾将军、行左骁卫大将军、酒泉郡开国公,赠拨川郡王,谥曰忠。自高曾至大父,皆有勋烈,著于当时。父诚节,朔方节度副大使、开府仪同三司、右金吾卫大将军、知阶州事、武威郡王、赐太子太傅。天宝季年,安禄山作逆,尘起山东,上皇省方於巴蜀,肃宗巡狩于朔陲,危乱之时,见其臣节,帅子弟及家僮,以牧马千驷,罄其财用,以奉禁旅。公少有志尚,奋身辕门,随先父统其士马,与元帅哥舒翰掎角盾寇,锋刃既接,大小数十战,摧陷坚阵。洎王帅失御,以智信保全所领之军,驰于灵武,扈从肃宗,与先父洎乎昆弟,立勋成效,不可备述。至德中,授寿府典军,次授左卫郎将,赐紫金鱼袋,俄转左监门率,又迁左领军卫将军,又特进、右领军卫大将军、西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元勋之允,受兹光宠。先时代宗皇帝为天下元帅。求武勇之士,公与兄怀义、惟真同为先锋讨击使,又领部落数千人镇岐阳县,披坚执锐,一月三捷,洎除凶清乱。至上元二年,授特进行大光禄、兼右领军卫大将军,充凤翔节度副使、马军兵马使。宝应中,丁艰茹荼,朝廷以金革从权,由斯夺礼。”碑文未及论诚节改封武威郡王年,宝应中卒。同期封武威郡王者,有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乾元二年正月卒,追赠;肃宗第二子越王李係子建,元年十一月封;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宝应二年六月封,恳辞王爵,徙凉国公。

 

 

 

阿史那承庆

定襄郡王:乾元元年(758年)

 

《元龟》卷一六四:“乾元元年三月,丁巳,逆贼军将、幽州节度副使、特进、献诚王阿史那承庆,特进、左威卫大将军安守忠,左羽林大将军、顺化王阿史那从礼,蔡希德,李庭训,符敬等,使人赍表状归顺。诏曰:承庆可太保,封定襄王;守忠可左羽林大将军,封归德郡王;从礼可太傅,封归义郡王;希德可德州刺史;庭训可邢州刺史;敬可雒州刺史。”《新书·安庆绪传》:“庆绪惧人之贰己,设坛加载书、踠血与群臣盟。然承庆等十馀人送密款,有诏以承庆为太保、定襄郡王,守忠左羽林军大将军、归德郡王,从礼太傅、顺义郡王。”参见《通鉴·至德二年》十二月“庆绪忌思明之强,遣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往征兵,因密图之……承庆、守忠以五千劲骑自随,至范阳,思明番众数万迎之……引承庆等入内厅乐饮,别遣人收其甲兵,诸郡兵皆给粮纵遣之,愿留者厚赐,分隶诸营。明日。囚承庆等,遣其将窦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万来降。”《乾元元年》六月“初,史思明以列将事来卢军使乌知义,知义善待之。知义子承恩为信都太守,以郡降思明,思明思旧恩而全之。及安庆绪败,承恩说思明降唐。李光弼以思明终当叛乱,而承恩为思明所亲信,阴使图之;又劝上以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赐阿史那承庆铁券,令共图思明,上从之……承恩多以私财募部曲,又数衣妇人服诣诸将营说诱之,诸将以白思明,思明疑未察。会承恩入京师,上使内侍李思敬与之俱至范阳宣慰。承恩既宣旨,思明留承恩馆于府中,帷其床,伏二人于床下。承恩少子在范阳,思明使省其父……思明乃执承恩,索其装囊,得铁券及光弼牒……遂榜杀承恩父子,连坐死者二百馀人。”新书·乌承玼传》:“安庆绪使史思明守范阳,思明恃兵强,为自固计。庆绪密遣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就督事,且图之。承玼劝思明曰:"唐家中兴,与天下更始,庆绪偷肆晷刻,公殆与俱亡。有如束身本朝,湔洗前污,此反掌功耳。"思明善之,斩承庆等,奉表听命。”

 

 

 

阿史那从礼

郡王:乾元元年(758年)

 

参见《归义郡王史思明》、《定襄郡王阿史那承庆》条。

 

 

 

安守忠

归德郡王:乾元元年(758年)

 

参见《归义郡王史思明》、《定襄郡王阿史那承庆》条。

 

 

 

乌承玼

昌化郡王:乾元元年—大历中(758年—?)

 

《全文》卷五六一韩愈《乌氏庙碑铭》:“思明复叛,尚书(乌承玼)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李光弼以闻,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积粟厉兵,出入耕战。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新书》本传:“承玼奔李光弼,表为冠军将军,封昌化郡王,为石岭军使。王思礼为节度使,军政倚办焉。久之,移疾还京师,卒,年九十六。子重胤,别传。”《通鉴·乾元元年》六月:“(史思明)杀承恩父子,连坐死者二百馀人。承恩弟承玼免……(奔)太原,李光弼表为昌化郡王,充石岭军使。”据两书《乌重胤传》、《通鉴》卷二四三,乌重胤于大和元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七,则宝应元年生。上引其父卒年为贞元十一年,享年九十六,推之,则乌承玼六十余生重胤矣。同期封昌化郡王者有检校刑部尚书白孝德,大历中封,十四年卒。

 

 

 

李嗣业

武威郡王:乾元二年(759年)追封

 

《旧书》本传:“子仪遂收东都。嗣业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封虢国公,食实封二百户。乾元二年,诸将同围相州……嗣业被坚冲突,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数日……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诏曰……宜赠裂土之封,用广饰终之义。可赠武威郡王。”也见《新书》本传,《元龟》卷八七、卷一二八、卷一三九、卷三八五,《会要》卷四五、卷八〇《谥法下》,《全文》卷四三《赠李嗣业武威郡王诏》、卷四四《收复两京大赦文》。参见《旧书·肃宗本纪》至德二年十二月:“右金吾将军李嗣业封虢国公。”乾元二年正月:“丙申,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怀州北庭行营节度使、虢国公李嗣业卒于相州行营。”

 

 

 

仆固怀恩

大宁郡王:乾元二年—永泰元年(759年—765年)

 

《通鉴·乾元二年》七月:“辛卯,以朔方节度副使、殿中监仆固怀恩兼太常卿,进爵大宁郡王。怀恩从郭子仪为前锋,勇冠三军,前后战功居多,故赏之。”《广德二年》正月:“仆固怀恩既不为朝廷所用,遂与河东都将李竭诚潜谋取太原;辛云京觉之,杀竭诚,乘城设备。怀恩使其子玚将兵攻之,云京出与战,玚大败而还,遂引兵围榆次。”六月:“仆固怀恩至灵武,收合散亡,其众复振。上厚抚其家,癸未,下诏,称其"勋劳著于帝室,及于天下。疑隙之端,起自群小,察其深衷,本无他志;君臣之义,情实如初。但以河北既平,朔方已有所属,宜解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等使,其太保兼中书令、大宁郡王如故。但当诣阙,更勿有疑。"怀恩竟不从。”《永泰元年》九月:“仆固怀恩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数十万众俱入寇……中途遇暴疾而归,丁酉,死于鸣沙。”也见两《唐书》本传,《旧书·代宗本纪》、《吐蕃传上》,《元龟》卷一〇九、卷一一九、卷一二九、卷三五八、卷三八五,《全文》卷四六《命仆固怀恩充朔方行营节度使诏》、卷四三二《仆固怀恩小传》,《大诏令集》卷五九《仆固怀恩充朔方节度使制》、卷一一八《招谕仆固怀恩诏》。另见《元龟》卷一三一:“宝应二年二月,乙未,以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兵马使高辅成,为检校太子少傅兼御史中丞,赐实封三百户,与一子五品官;朔方都知兵马使仆固,检校太子少师,封定襄郡王,赐实封五百户,庄宅各一所,与一子五品官。朔方右厢兵马使高彦崇,检校太子宾客,赐实封三百户,庄宅各一所,与一子五品官。”

 

 

 

郝廷玉

安边郡王:乾元三年?—大历八年(760年?—773年)

 

《旧书》本传:“事太尉李光弼,为帐中爱将。乾元中,史思明再陷洛阳,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俄而贼党大败于河壖,廷玉擒贼将徐璜而还。由是贼解中潬之围,信宿退去。前后以战功累授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封安边郡王。从光弼镇徐州。光弼薨,代宗用为神策将军……永泰初,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入犯京畿,分命诸将屯于要害,廷玉与马璘率五千人屯于渭桥西窑底……王缙为河南副元帅,诏以廷玉为其都知兵马使,累授秦州刺史。大历八年卒,追录旧勋,赠工部尚书。”也见《新书》本传,《元龟》卷三五八、卷三八五,《宝刻丛编》卷七引《集古録目》有《赠工部尚书郝玉碑》(大历九年立)。参见《全文》卷三四二·颜真卿《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光弼)神道碑铭》“乾元二年冬十月甲申,贼将周贽悉河北之众,萃於河阳城北,思明以河南之众,顿於河阳南城之南。南北夹攻,表裹受敌。公设奇分锐,袭其虚而大破贽军,临阵擒其大将徐璜玉,杀获略尽,贽仅以身免,收军资器械,不可胜数,思明心悸气素,烟火不举者三日,官军大振。初公以为战者危事,胜负难必,每临阵,尝贮伏突於靴中,义不受辱。至是登城,西向拜舞,因欷不自胜,三军见之,无不泪下。三年春正月,迁太尉兼中书令;其年改元上元。冬十一月,攻拔怀州,擒其伪节度安太清。《通鉴·乾元二年》十月“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遽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命其将郝廷玉当之……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馀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馀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擒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其河南节度使安太清走保怀州。”《上元二年》五月“复以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江南西、浙江东西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广德二年》七月“大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临淮武穆王李光弼……愧恨成疾,己酉,薨。”又《元龟》卷一三九:“(大历九年)二月庚辰,追赠故河西陇右副元帅都知兵马使、秦州刺史郝廷玉为工部尚书,录勋也。”

 

 

 

浑释之

宁朔郡王:乾元三年?—广德二年(760年?—764年)

 

《新书》本传:“从哥舒翰拔石堡城,迁右武卫大将军,封汝南郡公。李光弼保河阳,释之以朔方都知兵马使为裨将,进宁朔郡王,知朔方节度留后。仆固怀恩之走,声为归镇……释之信之,乃纳怀恩。怀恩已入,使韶杀释之,收其军。”《全文》卷四九八权德舆《浑瑊神道碑》:“考释之,皇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兼御史中丞、宁朔郡王,赠司空。”也见两书《浑瑊传》。参见《全文》卷三四二·颜真卿《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光弼)神道碑铭》“是年(乾元二年)夏五月,除范阳节度使,寻代汾阳王为朔方节度使。秋八月充天下兵马副元帅,以数千骑东巡,追兵马使张用济会於汜水……乾元二年冬十月甲申,贼将周贽悉河北之众,萃於河阳城北,思明以河南之众,顿於河阳南城之南。南北夹攻,表裹受敌。公设奇分锐,袭其虚而大破贽军,临阵擒其大将徐璜玉,杀获略尽,贽仅以身免,收军资器械,不可胜数,思明心悸气素,烟火不举者三日,官军大振。初公以为战者危事,胜负难必,每临阵,尝贮伏突於靴中,义不受辱。至是登城,西向拜舞,因欷不自胜,三军见之,无不泪下。三年春正月,迁太尉兼中书令;其年改元上元。冬十一月,攻拔怀州,擒其伪节度安太清。《通鉴·广德二年》二月“时朔方将浑释之守灵州,怀恩檄至,云全军归镇……释之疑未决。怀恩行速,先候者而至,释之不得已纳之。张韶以其谋告怀恩,怀恩以韶为间,杀释之而收其军。”

 

 

 

公茂珍

扶风县王:元年— ?(761年— ?)

 

《元龟》卷一六四:“元年建丑月,贼中官游少连、公茂珍等归降,以少连为骠骑大将军、兼少府监员外置同正员,仍封临雒县公;茂珍为左金吾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仍封扶风县王。”

 

 

 

郭子仪

汾阳郡王:上元三年—建中二年(762年—781年)

 

《旧书》本传:“(上元)三年二月,河中军乱,杀其帅李国贞。时太原节度邓景山亦为部下所杀,恐其合从连贼,朝廷忧之。后辈帅臣未能弹压,势不获已,遂用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薨,时年八十五。”也见《新书》本传,《通鉴·宝应元年》、《建中二年》六月,《旧书·代宗本纪》、《德宗本纪》,《会要》卷四五,《元龟》卷一一九、卷一二九、卷三八五,《全文》卷四三《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诏》、卷三三一杨绾《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卷三三二《郭子仪小传》、卷三三九颜真卿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郭子仪父)庙碑铭(并序)》、卷三七八刘《册郭子仪尚父文》等。又《大诏令集》卷五九《郭子仪兵马副元帅制》、《郭子仪东京畿山东河南诸道元帅制》、《郭子仪兼邠宁鹿坊两道节度使制》、《郭子仪都统诸道兵马收复范阳制》、《郭子仪汾阳郡王知朔方行营制》、卷六〇《郭子仪中书令李光弼侍中制》、卷六一《郭子仪号尚父制》、《册郭子仪尚父文》、卷六三《赠郭子仪太师陪葬建陵制》、《分郭子仪实封赐诸子诏》、卷一〇七《停河中节度并耀德军诏》(广德二年六月)。

 

 

 

王浑

平原郡王:肃宗时?

 

《唐代墓志汇编》元和034《唐故山南东道节度右厢步军使行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试殿中监上柱国食邑二千户王公(大剑)墓志铭并序》:“曾祖浑,泾原节度衙前兵马使、兼同节度副使、骠骑大将军、试鸿胪卿、平原郡王,仙姿美政,雅振厥声,在公秉直,绰有余裕。”志主元和四年八月三十日卒,享年六十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六大将领都是怎样的结局
大唐的兴衰:从安史之乱到宪宗中兴(十四)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26
从边防军到平叛主力,再到不断瓦解,朔方军的命运为何如此悲惨?
(安史之乱揭秘)关中两线作战的失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