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宋夏永乐之战宋军战损小考

拜读了赵涤贤同志的“北宋元丰中灵州永乐两次战役宋军死者人数考”后,对赵先生的深究精神感到叹服,原则上也同意赵先生对永乐灵州两战所谓宋军死者几十万荒谬言论的批驳。然而在下认为赵先生在永乐之战宋军伤亡论证过程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并认为赵的论证中未能把厢军损失包括入内。今简单做一小考,把宋军永乐之战损失情况进行一些推测。

宋军在永乐之战总共投入了多少军队呢?这是弄清整个问题的重要因素!查阅文献后,发现各种史料记载数字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史料说法也前后冲突。

《长编》元丰五年八月壬戌条记载:“徐禧、李舜举及沈括等以丙辰发延州,蕃汉十余军所将凡八万”,不过同为《长编》元丰五年九月所记载的沈括和徐禧对话中兵力就不同了,沈括对徐禧道,“吾觽才三万,贼杂集之兵数十万,岂易当也?

《宋史.徐禧传》记载:“禧登城西望,不见其际,宋军始惧。翌日,夏兵渐逼,禧乃以七万阵城下”《宋史》记载的兵力较长编略少。

温公的《竦水记闻》记载:“转运使李谡将步骑四万及诸路役兵,始修永乐”。

大英博物馆藏《永乐大典》残本所载《永乐客话》,是研究永乐战役的珍贵一手史料,记载同《宋史》:“王师七万阵与城下”。

那么宋军究竟是多少是七万还是八万抑或三万,四万呢!赵涤贤先生采取了温公的数字称“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四,得知:最初参加保卫永乐的宋军共有四万,全部集中于城内。”赵先生的结论显然有疏漏,温公的记载是“步骑四万及诸路役兵”显然四万军队是指禁军,没有把劳役兵(厢军)包括在内,其次四万禁军是最初参加永乐建城的部队数量,并非参加作战并集中于城内的数量。实际城池建成后一部分部队回到了米脂,由沈括指挥没有再赶赴永乐。《长编》九月乙末条记载,永乐被围后镇守米脂的沈括上奏自述:“括仅有卒万人,不足以战。方命济师于延州”。这个是沈括的上奏,数字应该是准确的,因此实际四万禁军中出战的才三万人,另一万和沈括留在了米脂。这样《长编》中沈括的另一段话“吾觽才三万,贼杂集之兵数十万,岂易当也?”也能理解了,沈括说的三万是实际能够投入作战的禁军兵力数字。

那么《长编》八月记载的总兵力八万和宋史记载的兵力七万是怎么回事呢?大概大家应该已经有答案了,问题就在于厢军的数字,温公所记“步骑四万及诸路役兵”中四万军队是不包括厢军的,而《长编》的八万和《宋史》的七万实际上包括了厢军的数字在内,宋史之所以是七万比长编少一万,是因为《宋史》和《永乐客话》的数字是阵于城下和西夏作战的兵力,而《长编》是最初出发去修筑永乐的兵力,而其中一万人留置在了米脂,因此《宋史》和《长编》实际是吻合的。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有位朋友向我提出,依据程龙的《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中的说法,庆历时西北厢军数量最多,有约十三十四万,但是神宗之后厢军数量就急剧减少了,熙宁时也就三、四万左右,到了北宋末后才有所增加。因此得出结论赵涤贤并非忽略了厢军的损失,而是参与永乐城之战的厢军数目实在有限。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也是不妥当的原因是这位朋友忽略了永乐之战的厢军是从各路抽调的。从各类记载永乐之战的史料中出现的宋军中高级军官名单来看,宋军禁军的参战序列以鄜延经略司下属的各“将”为主辅以少量京畿地区增援的“将”(笔者只找到一个第二“将”指挥官的姓名“欧育”出现,而鄜延军各“将”指挥官名字频频出现)。但是厢军不同,宋朝方面显然为了迅速完工,从各路抽调了大量的厢军参与,《长编》卷三百二十八元丰五年七月永乐之战前夕“诏李察差团结厢军三万人,令团结官押赴鄜延路,听李稷赋功”,显然有着大规模的厢军调动,数量近三万人。

因此永乐之战的结论基本可以得出,宋军投入情况是总兵力八万人,其中禁军步骑四万以鄜延经略司部队为主,参加劳役的各地厢军四万人。修筑完成后沈括“使景思谊以兵四千人守之”其余三万五千禁军部队陆续返回,当听到西夏来攻,随即徐禧领兵赴援,“亟引兵二萬五千人往赴之”,剩下一万禁军由沈括守米脂。这样徐禧的二万五千禁军加景思宜的四千禁军总兵力三万人,另有厢军四万人,总兵力约七万人,因此《宋史》和《客话》均记载为七万大军。

赵涤贤由于在计算总兵力时忽略了留守米脂的部队,所以错把投入实际作战的禁军计算为四万。在第一个错误的基础上继续推论,加上细节的忽略,所以很快赵先生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他指出“士卒死及弃甲南走者几半,曲珍与残兵万余人入城。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以下简称《统类》)卷十五的记载和《记闻》完全相同。据此可知:出城作战的士兵为二万余人”

首先赵先生的这个推测根本不符合军事常识,宋军兵力上原本就处于绝对劣势,徐禧再蠢也不会劣上加劣,把四万人再分一半守城,一半出战,完全不符合常识,事实是宋军三万禁军统统出城决战了,留守兵力可以忽略不计。赵先生的问题就出在“残兵万余”上,这个万余赵先生理解是一万多一点,事实上确切的数字应该是“一万五千”,《长编》记载:“禧闭壁不应,珍乃犯关入保,收散亡得万五千人”在这样基础上加倍,推算总兵力的话很清楚就是三万人而不是二万人了。而沈括城破后的奏报上记载的“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干三百众人皆没”就是宋军整个战役城内禁军的伤亡数字,而不是城破那天的伤亡数,如果加上少量生还者这个数字也接近于一万五千。

那么那些厢军怎么样了呢,按《长编》记载“李稷惜军食,不纳役卒,卒以所持耰锸掘垒为磴道,争先登,敌乘之,遂夺水寨。”很显然厢军统统没有能够进入城内,所以自行挖了一条道进入水寨,结果就是水寨被攻破,按照《宋史夏国传》“溃归城者,乕水砦为道以登,夏人因之,奔归于城者三万人皆没”,这三万人

从《宋史夏国传》的角度看应该就是厢军,其结局是被全部歼灭。不过依据《永乐客话》记载为“珍等大败,奔归城中者三万人,从客话来看三万人应该是包括了禁军和厢军,也就是“死及弃甲南走者几半”对于厢军也是如此。可惜由于史料所限,厢军的损失情况目前暂时只能推断到这里了。

因此永乐之战宋军禁军损失应该在一万以上,厢军损失一万五千到三万,民夫损失应该也相当惨重。虽然诸如永乐之战兵夫死伤二十万或者十余万的说法是夸大了,但是宋军此战损失数万兵夫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民夫和厢军的损失相当的大,迫使宋军在永乐之战后不得不停止了继续进攻西夏的计划,甚至李宪的泾原路进攻计划也被搁浅。直到三年后神宗才令李宪渡过黄河对西夏开始新的扫荡,不过这次行动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战果,遗憾的是却因为神宗健康恶化去世而终止。

最后借机谈一下题外话,抒发一点对于永乐之战产生的感想。宋朝军队以善于野战著称,北宋期间这种野战倾向更是强烈,虽然在对西夏的野战中总体上处于绝对优势,然而也“翻船”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因此如何进行野战,如何利用堡垒更好的运用野战这个课题严峻的摆在了宋朝军事决策者们的面前。宋哲宗时代,天才军事家章楶和他的幕僚小三种(种师道,种师中,种朴)对堡垒依托下的野战做了新的诠释,制定了更合理的作战原则,使得浅攻和弹性防御战略更为完善。遗憾的是这种防御战略并没有北宋末年的李纲所领会和采纳,以至于种家军在李纲盲目错误指挥下和在一个错误的时机和金军进行野战,宋军西北种家军灰飞烟灭,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令人遗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夏永乐城之战考
大科学家沈括的瑕疵和光环并举 曾卖友求荣(3)
冗兵黩武:北宋的军事制度与兵力
宋夏战争第三战 定川寨之战
永乐城址今何在?
远观近鉴宋朝人•366·裹伤再战,有足可称道:薛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