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崇庆年谱(三)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王崇庆还在开州的家中,尚未前往登州府,开州同知潘埙给王崇庆送来一块“忠义堂”匾额。潘埙曾对王崇庆说,作为京中的郎曹官,不该因进言之事而被放外任。这次王崇庆本应回京任尚宝司丞,却调到登州府,仍是外官,潘埙特送来“忠义”匾,以表达对王崇庆为国尽忠、仗义执言的敬意。第二十一开(画页上部书“二十四”字)中两位纱帽圆领的官员就是王崇庆和潘埙,二吏抬着匾额,院内还有乐工等人。
潘埙(1476年-1562年)字伯和,号熙台,正德三年进士,历任工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明史》说他“性刚决,弹劾无所避”,多次对明武宗直言进谏,又屡屡得罪权贵。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司礼监太监赖义传中旨,潘埙与吏科给事中吕经各升一级补外任,一时“举朝大骇”,言官们“交章请留”,吏部请循旧例以任职年数和劳绩推升,武宗都没有同意,于是授吕经为蒲州同知、潘埙为开州同知。王崇庆因上疏被贬,潘埙也因进言而被明升暗贬,二人惺惺相惜,所以潘埙赠匾也意在互相鼓励。

正德十四年三月,王崇庆到登州府(府治在蓬莱县)就任,先谒城隍庙,然后到丹崖山海市亭观海。海市亭即避风亭,正德八年所建,用来供游人观看海市蜃楼。王崇庆到任时正逢大旱,于是亲自写祭文,祭海祈雨,三天后果然下雨,百姓们十分高兴。第二十二开(画页上部书“二十五”字)里王崇庆纱帽吉服跪在海市亭外的供桌前,桌上陈列香炉、花瓶及酒食等,一吏持酒壶立于桌侧,另一侧两个生员正展开一幅卷轴。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仅数日而去,期间未能见到海市蜃楼,但写下了著名的《海市》诗,诗中有“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等语。王崇庆认为苏轼的诗流传之后,“民到于今惑之”,遂撰写《海市辨》刻在官邸中,被“四方崇正之士”广为传抄。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擢升王崇庆为江西按察司佥事。三月,明武宗崩,哀诏下来之后,吏部文凭也送达登州府,父老军民得知消息,纷纷前来送行,一直送至郊外,人群前后相望三五十里,并留下王崇庆的靴子作为纪念。第二十三开(画页上部书“二十六”字)画父老送别王崇庆的情景,因逢国服,王崇庆以白布裹乌纱帽,垂软带,去掉纱帽的两翅,身上穿素白圆领,随从白小帽和白直裰,父老皆戴浅色或白色头巾,身穿浅淡色衣服。

第二十四开未见编号数字,从内容来看,应该是“二十七”到“二十九”中的一张,文字记“是年冬,先生改分守冀北道,驻节云中(大同)”,但没有具体纪年。《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年二月)升……江西按察司佥事王崇庆为山西左参议。”明代在布政使之下设左、右参议,分守各道,如成化二十年进士王璠就曾任“山西布政司左参议分守冀北道”。所以此开文字提到的“改分守冀北道”和《实录》中升山西左参议应系同一事,只是所记时间不太一样。
王崇庆来到大同,随即“申严法令、宽恤老弱、掩埋枯骨”,前往祭拜孤竹王将军墓,又遥祭土木堡和鱼台县众“厉鬼”,百姓们都对王崇庆心悦诚服。

嘉靖三年(1524年),王崇庆向大同巡抚右副都御史张文锦提出九条建议:“其一曰选将、其二曰练兵、其三曰足食、其四曰理堑、其五曰养马、其六曰举贤、其七曰明刑、其八曰均赏、其九曰议守。”张文锦对此大为赞叹,但并没有真正施行。第二十五开(画页上部书“三十”字)画的是王崇庆在都察院大堂向张文锦进言,王崇庆坐在交椅上,只画出背影,张文锦则被巧妙地“遮住”,没有画出来。
张文锦,山东安丘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正德初遭刘瑾陷害下狱,罢官为民,刘瑾被诛后,起复原职,迁郎中,再迁安庆知府。因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中有功,擢升为太仆少卿。嘉靖元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史》说:“文锦性刚,以拒贼得重名,遂锐意振刷,操切颇无序”,王崇庆到大同后发现了地方和驻军的许多问题,遂提出一些改善方案,但张文锦并未采纳,随着官兵矛盾的加剧,一场震动朝野的叛乱即将到来。

由于大同城北地势开阔,缺少天然屏障,长城又年久失修,若有寇入犯则直抵大同城下,于是张文锦决定仿效宣府,在大同城北九十里外修筑红寺儿、胪圈、窑山墩、水尽头、沙河等五个堡城作为防御要塞。当时边军非常贫苦,有些人甚至多年没有领到月粮,张文锦又让他们去修筑堡城,而参将贾鉴督工极严,导致军中怨言横生,王崇庆每每将情况告诉张文锦,张皆不以为意。一天,张文锦率大队人马巡视新建好的红寺儿堡等处,陪同人员有王崇庆以及镇守太监王觐、总兵官江桓、副总兵时陈等。第二十六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一”字)中背景可见红寺儿堡,画面左侧戴大帽穿云肩膝襕袍者系镇守太监王觐,右侧身披甲胄者应是总兵官江桓,画面正中有两位纱帽圆领的官员,侧身者为王崇庆。
嘉靖三年三月,王崇庆被升为山西按察副使,离开大同前往太原赴任。不久,五堡修筑完毕,张文锦打算从镇内驻军中调拨两千五百名兵卒前往屯戍,有人劝张文锦另外招募新丁,但张文锦不听。军中兵卒认为五堡离城百里,敌至孤立无援,基本等于送死,都不愿意去,张文锦知道后非但不许还严令催促,贾鉴更是将诸卒队长抓来杖责,最终导致矛盾激化。七月二十二日,城外驻军哗变,杀死贾鉴并聚集在焦山墩。张文锦怕叛卒与外寇勾结,于是派指挥徐辅、大同知县王文昌出塞招抚,叛卒入城后,张文锦下令追查为首者。二十七日,叛卒火焚大同府门,劫狱中囚犯,继而焚都察院门,张文锦仓促翻墙逃走,躲到代藩博野王府内。叛卒又包围博野王府,准备纵火,博野王十分害怕,只好交出张文锦,叛卒杀张文锦并裂其尸。镇守太监王觐及总兵官江桓等都在变乱中逃走。
红寺儿堡后称宏赐堡,位于今大同市新荣区宏赐堡村附近。

第二十七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二”字)主要表现王崇庆坦直真率、刚正不阿的性格。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王崇庆上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当时毕昭为山西巡抚,一天议事时,毕昭与王崇庆意见相左,但王崇庆丝毫不肯妥协,他当着毕昭的面说:“今之当路(主政者)必欲使人‘委曲奉承’,此四字庆平生未之学也。”在座官员听到这话都大惊失色。
第二十七开之后,有连续三开未见(墨书编号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这三开内容应该是说王崇庆在按察副使任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包括与巡抚毕昭的其他矛盾。

嘉靖四年(1525年),43岁的王崇庆上疏请求卸任回家奉养老母亲,在尚未得到答复时只是面辞巡按就离职而去。于是巡抚毕昭率巡按御史等向朝廷上奏,参劾王崇庆“擅离职守”。明世宗诏令直隶巡按监察御史周在逮问王崇庆。第二十八开(画页上部书“三十六”字)画一骑马公人,大帽青衣,肩背文书,正离开太原城。

第二十九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七”字)解释了王崇庆突然离职的原因。王崇庆在汾州时收到家中来信,说老母亲侯氏生病,王崇庆想到父亲五十七岁就去世,而母亲此时已年过七十,担心奉养之日无多,于是“飘然解绶以行”,回到开州侍奉老人。画中侯氏包头绾髻,身穿袄裙,坐在堂前,王崇庆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圆领,俨然刚刚离任到家,正给母亲奉茶。堂外站着王崇庆的两个儿子——长子王野(22岁)和次子王田(14岁),二人身穿襕衫,说明已考中生员入学,王野因系成年故头戴儒巾,王田尚在留发中,只是包髻。
御史周在已将王崇庆的情况调查清楚,认为系“为亲犯罪,情有可原”,因此向朝廷奏明,请求批准王崇庆去职养亲,待尽孝之后再行起用。周在奏报中说:“访得原任山西副使王崇庆,年壮性刚,学优才敏。止因母老,遂怀李密之陈情;忽报病危,不觉黔娄之惊汗……”嘉靖五年十一月,明世宗同意了周在的建议,准许王崇庆终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代昭王朱充燿:生不逢时的贤王,屡遭变乱侵扰,两次避祸宣府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卷五十七
《明史·张文锦传》原文及翻译
嘉靖朝的黎元洪!大同兵变中被叛军推为领袖,朝廷认定无罪还升官
斩明(26)黑夜与黎明:滑稽的兵变,蛰伏的敌人,以及挂机摆烂的大明皇帝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