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举那些事(13):高考题难到哭?看看八股考题你就哭不出来了

  2016年高考第二场考试结束,使用数学全国Ⅰ卷的考生感觉难度超出想象,他们之间有的人说,“不想吐槽,先去哭一会儿”、“数学做到第三个选择题就做不下去了”。而正在进行的阅卷工作也证实了这一点,2016年6月17日,使用这套全国卷的广东省考试院权威发布,“与往年广东数学卷相比,今年的全国卷运算量较大,中、高等难度的考题较多,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的试题比例较高,应用题的文字阅读量较大。试卷难度比原广东卷要难。”今年这套数学题让大多数考生,尤其是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考生欲哭无泪,那么,科举时代八股文考题也有这么难的吗?也能难哭考生吗?

  清代《点石斋画报》之“进呈考题”

  由于八股文命题有明确规定,只能选取《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甚至几章作为题目,要求考生写八股文。明代乡、会试开科90次,清代则为112次,明清两代加起来共计举行了202次乡试与会试,到底每科乡试需要多少道题呢?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例,当时全国有16个省级行政单位举行乡试,以每个省命3道“四书文”题,5道“五经文”题计算,全国乡试八股文的命题总数就达到了128道,这些题目基本是不能相同的。如果将全国县试、府试和院试、科试所命的八股文估计在800道以上,如果将这个总数乘以明清科举乡试与会试的次数,八股文题目真是达到了极其惊人的数量。

  据南宋郑畊老的统计,《四书》的《论语》是13700字,《大学》是1753字,《中庸》是3568字,《孟子》是34685字。《五经》的《毛诗》是39224字,《尚书》是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为17925字),《礼记》是99020字,《周易》是24207字,《春秋左传》是196845(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虽然《四书》、《五经》本来是题量巨大的作文题库,刚开始以此命题时,主考官随便摘出一段、一节、一句都可以作题目。但是,经过2、300年之后,到清朝中后期,科举考试的次数越来越多,主考官想要做到与前面的考题不雷同,真是难于上青天。

  面对这一难题,朝廷在选派主考官时,往往将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人作为重要候选人,因为这些人不仅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而且对以前八股文的命题情况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八股文写作高手中,进士应该是其中杰出代表,而状元又是进士中的佼佼者,清代不仅有正式科举主考官需要由进士出身的规定,更也有状元担任乡试正主考官的惯常做法。

  光绪十五年江南乡试第一场试题

  为了避免重复,这些科举考试的佼佼者往往会在命题的时候,增加题目的长度,将《四书》、《五经》中的某一句、几句,某一段、几段,某一节、某几节,某一章、某几章做为考试题目。

  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有的考官还将《四书》和《五经》中的字句进行“自由组合”,这种题目被称为“截搭题”。截搭题在明代已经存在,但是不普遍,朝廷对这种题目也多次提出批评,明确要求考官不要用这种方式命题。到清代,截搭题已经得到了朝廷认可,允许主考官用这种方式命题。

  有的主考官为了防止考题重复,只好挖空心思,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对“四书”、“五经”的文字进行组合时,往往会将完整的句子截头去尾地出题目,或将几句内容互不关联的话捏在一起出题,将本来不当连的地方连起来,不当断的地方断开,使题目显得新奇、诡异、冷僻,这种题目也被称之为“割裂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甲午科四川乡试头场的第一道题是“又日新康诰曰”这个题目出自《大学》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这种自由组合是连上牵下,但是二者之间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关联,考生怎么来写八股文呢?

  为解决主考官出题过于割裂的问题,《钦定科场条例》明确规定:“经书题目禁止割裂牵搭,致碍文义。”各省乡试结束之后,礼部要严格审查各主考官的命题,一旦发现有割裂题,要追究相应主考官的责任。

  正是由于有明确的条文存在,主考官在乡试命题中还不至于过于离奇,但是这种割裂题在童试阶段的出现就比较频繁。据清代学者梁绍壬编的《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记载,鲍桂星在担任河南学政的时候,到各地主持考试时,出了一大堆非常离奇的割裂题。例如《孟子》中有“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一句,这位鲍桂星取“顾鸿”二字作为题目,要求考生写“四书文”。实际上在《孟子》的原文中,“顾”是动词,作谓语,后面的宾语是“鸿、雁、麋、鹿”,而不仅仅是“鸿”,这样完全将原文割裂了。考生写了一首诗讽刺他的这个题目:

  礼贤全不在胸中,扭转头来只看鸿。

  一目如何能四顾,本来孟子说难通。

  鲍桂星从《孟子》的“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中,挑出“驱虎”作为题目,割裂的情况也与“顾鸿”类似,考生讽刺这个题目的诗歌是:

  世间何物最为兄,第一伤人是大虫。

  能使当先驱得去,其余慢慢设牢笼。

  对于《中庸》的“及其广大,草木生焉”这一句,鲍桂星出了一道“及其广大草”的题目,考生结合这个题目,写了首诗歌将他骂了一通:

  广大何容一物胶,满场文字乱蓬茅。

  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鱼包变草包。

  这个被考生讥笑为“草包”的鲍桂星还将《孟子》中“见牛未见羊也”割裂出题为“见牛”,将《论语》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割裂出题为“礼云玉”,将《孟子》中的“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割裂出题为“十尺汤”等等,考生们对他的每个题目都写了讽刺诗。

  清代画报故事“八股文获售之奇遇”

  与鲍桂星一样,著名的经学大师俞樾不仅擅长写作八股文,也是一个命割裂题的高手。他在咸丰年间担任河南学政时,命了三个他自认为有创意的割裂题,这三个题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好评如潮,反而差点让他送了性命。这三个题是:一题为“君夫人阳货欲”,是以《论语》季氏第十六“邦君之妻”章末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与“阳货”第十七首句“阳货欲见孔子”隔篇截搭而成。《孟子》中有“王速令出,反其旄倪”一句,俞樾割裂出题为“王速另出反”。他还以《孟子》中“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割裂出题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有人将他的三个题目连起来是“君夫人阳货欲”,“王速另出反”,“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说俞樾有重大的政治问题。他自己仔细看看这三个题目,不由地吸了口凉气,这句句都可以致我于死地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头一个题目可以理解为皇后想红杏出墙啊,这不是欺君犯上,毁谤王室成员吗?“王速另出反”这不是鼓动王室成员造反吗?“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这个更严重了,不是表明自己公然要篡位?

  俞樾越看越害怕,越想越觉得委屈,他自己命题时的原意不是这样的,“君夫人阳货欲”只是两章的截搭,虽有戏虐成分,但也决没有毁谤的意图。“王速另出反”,原文中的“反”是通假字,通“返”,是使回去的意思,《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大王下命令,将俘虏尽快释放,让他们回家吧。”因此,这个“反”字,也绝对不是造反的意思。而第三道题的原文“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的意思是“你们害怕什么没有君子,我准备离开这里”。很显然,依据这句话所命的题目是没有政治问题。

  俞樾自己万万没有想到出了八股文题目也惹出了这么大的祸端,因此懊悔不已。有官员告了他一状,如果皇帝想处罚他,怎么重都不为过。好在有曾国藩这位朝廷重臣为他说好话,才获得了从轻处罚的机会,将他革职,永远不再录用。也许是放弃了从政的雄心,俞樾潜心研究经学,到各地游学,在多所著名书院担任主讲,成为晚清最有影响的经学大师之一,培养了大批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是他担任杭州诂精舍时的学生。如果碰到这样诡异生疏的截搭题,考生们只好认命,只好哭会儿了,只有极少数的考生能写出像样的八股文。

  由于八股文的命题范围都只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在不能雷同的原则要求下,必须不断地通过组合《四书》和《五经》中的文字,来增加题量,截搭题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甚至出现一些偏题、怪题也是必然趋势,这也是主考官们挖空心思的结果。但这些题目的出现,也使得科举考试更像一种文字游戏,八股文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达不到考查人才真实水平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代科举考试考什么?看到这些题你会做吗?
大明朝的高考题与高考状元|文史宴
《明清科举小知识》:乡试录
王道成:八股文和试帖诗|文史知识
比起八股文,理解“一条草鱼”不算什么
千年科举那些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