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电影:酸甜苦辣的故事,鲜活了几代人的记忆

老家许昌

文‖武国珍

下半晌的时候,一个好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今黑北地有电影。这里的“北地”是小时候我们村北边的一个农场,我们俗称“北地”。于是,仿佛是事先约好的,各家各户早早做了晚饭吃,之后便或搬或扛着凳子,或拉着架子车载着家里老人和小孩儿,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向着北地进发。

刚才说过,小时候我们村北边有个农场,是国营的,农场里还驻扎有部队。因为是国营农场,文化生活相对于附近农村要丰富一些(其实在当时的农村除了种地、吃喝拉撒,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可言),时不时请戏班子唱唱戏或放场电影什么的。

记得那时部队至少每周放一场电影。那时的部队驻军不像现在是全封闭式的,所以部队放电影都是在一个完全开放的露天操场里。这就注定了住在农场附近的农村大人和孩子比其他地方的人看的电影要多一些。

那时的农场是吃食堂,和部队一样是晚上6点才开饭,冬天还可以,夏天6点过后太阳还没完全落山,天不擦黑电影就没法放,所以得再等一会儿。

因为来得早,电影没开演没事可干,天生顽劣的孩童开始相互打闹取乐。大人自然东拉葫芦西扯瓢闲喷,或相互开一些荤素搭配的玩笑。

有人因临时有事要晚会到,就让去得早的给他记个位。稍微自觉的不会去占所谓“记的位”,但要碰上横的主儿,管你给谁记的我照占不误,你要是提出异议,他会说这是公家的地方,又不是你家的,谁想坐哪儿就坐哪儿。这样你的位也就白记了,人家说得有理嘛。

天终于擦黑了。突然听到一阵整齐的跑步声和高亢洪亮的口号声,随之就看到一队队解放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到来。队伍迅速归位,立正、稍息、唱军歌、放凳子、坐下,整套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引来阵阵喝彩。

电影开始,有凳子的就坐凳子,没凳子的就随便找块砖头垫在屁股下,也有的干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

还有拉架子车的,干脆直接把架子车放在银幕前,坐在架子车上看。可是架子车高,挡住了后面的观众,后面的就开始呵斥“挡住了”,可“架子车”毫不理会,后面人一恼就开始出言不逊,架子车上的人也不甘示弱,继而争吵开始,这时部队上的人出面制止,混乱平息。可这边刚熄住火那边又出事了,这次是因为剧中人的名字引发两人抬杠,抬着抬着就恼了……

记得那时经常看的电影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永不消逝的电波》、《智取威虎山》等。有些电影比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是反复观看,虽然剧中的情节了然于胸,但再看依然津津有味。

每当电影演到高潮处,我们就会情不自禁高声欢呼或手舞足蹈,比如剧中大部队来了,冲锋号“滴答滴答”响起,大部队高喊着“冲啊!杀呀!”如排山倒海冲过来,我们就不由自主在地下“嗷嗷”大叫。每当剧中坏蛋被抓住,我们就高兴地鼓起掌来。

我们会随着剧中的情节时而笑、时而哭、时而颠簸抓狂,甚至电影散场回家后,我们依然沉浸在故事情节里久久难以入眠。

那时的电影放映机是老式的胶带机,每放完一轱辘就停下来换上下一轱辘继续放,这换轱辘的当儿叫人等的着急。后来,为了节省时间就开始备两个放映机。

老式的放映机很容易出毛病,有时放着放着不是胶片烧断了就是机器突然不会转动了,要不就是放不出图像。胶片断了接上就行,怕就怕机器出毛病,要捣鼓好长时间才能捣鼓好,叫人等得心焦,有的等着等着就睡着了。

就这样演演停停,一部电影有时要演到后半夜,但有时捣鼓了好长时间最终宣布修不好了,自然电影也放不成了,所有人只好扫兴而回。

那时候放电影也怕停电,过去电力极为紧张,而且故障抢修也不得力,往往一停电,什么时候来电几乎就是个未知数,电一停就意味着电影也看不成了。好在后来放电影的配备了发电机,一旦遇上停电就用发电机,电影照看不误。

记得那时部队有一种专门用来放电影的车,绿色的,上面配备有两台放映机和发电设备,我们叫它电影车。电影车与其它军车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只要看到这种车在我们北路驶向他们驻地方向,我们就知道晚上要有电影看了,消息也很快由几个人迅速传遍整个村子。

那时候看电影最怕冬天,夜里冷啊,而且那时受条件所限,冬天衣服保暖性能很差,那冷是入骨的冷,尤其是冻脚。但天再冷也抵不过电影的诱惑,脚实在是冻得受不了了,到换电影胶片的时候,仿佛是有人喊了口令一般,众人齐刷刷开始跺脚,一时间整个放映场“轰隆隆”如万马奔腾响彻云霄。

电影散场了,东西南北各路看客作鸟兽散,大家一路说说笑笑,吵吵闹闹,黑压压浩荡荡各自回到自己的小村。一时间,村里“吱吱呀呀”响起开门声以及此起彼伏的犬吠声,就连还未到打鸣时间的公鸡听见主人回来也会讨好似的“喔喔”打起鸣来。

随着农村电影的普及,看电影的机会也多了起来。特别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演电影几乎成为农村逢大事必须要有的一种流行形式。比如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演场电影,谁家喜添贵子或千金要演场电影,谁家给老人祝寿要演场电影等等不一而足。

这时,在农村甚至包括城市像电视等娱乐媒体以及其它一些娱乐形式还是很少,特别是在农村,白天人们忙着下地干农活或者外出打工,到了晚上除偶尔有耍把式卖艺的、说书唱曲的、卖当的来村里热闹一番,平时几乎没什么所谓的娱乐活动,所以看电影依然是当时的主角。

那时天一擦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就会打听“今黑哪哪有电影?”说来也怪,那个时候只要哪个村有电影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散播出去,几乎一个都不能少。

此时的电影已从战争片转向武打片,像《少林寺》、《武当》、《少林小子》、《神鞭》、《勇闯江湖》、《古惑仔》、《醉拳》、《东成西就》、《功夫小子》等等,很受当时年轻一代甚至不同年龄观众的喜欢。

只要知道哪个村有电影,哪怕是路途较远也要去。当然是步行去,条件稍好的骑自行车去。此时的电影放映机比以前的要先进得多,大都是私人以纯赢利为目的,备有两台放映机且配套发电设备。一部片子30元钱,一般都是演两部60元钱。

“跑片”这个词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陌生的。所谓“跑片”,就是由于电影片源紧张,一部片子要同时在两个地方交叉放映。大致是两个放映点几乎同时放映各自影片的第一轱辘,放完后由双方各自派人骑摩托将放完的第一轱辘影片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对方那里,之后就以这样的方式交替放映。这样,两部片子一晚上可以挣到相当于四部片子的钱,放电影的合适,看电影的也觉过瘾。

最后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当下。如今,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电影似乎不再那么热衷了,其中原因笔者以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如今的电影讲求高投入大制作,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高昂投入带来的必将是不菲票价,超出了一般百姓的承受能力,从而使他们对电影院望而却步。

二是如今的电影故事情节粗制滥造,胡编瞎造,天马行空,不接地气,画面求的是感官刺激,只注重年轻人的欣赏习惯而忽略了其他不同层次观众的接受能力。

三是当下电脑、电视、手机以及其他娱乐媒体深入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类精彩节目,也就不愿意再花钱进电影院里。在农村,如今有些社会团体出资开展电影下乡,观众也只是寥寥无几的几个上了年纪的人。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创新,电影的制作工艺和手段也朝着更加好看的方向不断迈进。笔者在这里呼吁电影人,在追求票房的同时,不妨将目光转向普通大众,也许只有这样电影才会充分展示出它应有的魅力。

【作者简介】武国珍,喜爱文学但缺乏钻研,爱好写作但谈不上擅长,常有小作见诸于媒体却难成气候,亦有文章获过奖但不值一提。不求成名,只为那份热爱,所以还要一直写下去,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现跻身于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邮政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要老百姓需要,我们就永不停机!”这8位老兵的故事,让人眼窝一热……
珍贵影像:八十年代农村放电影,难以磨灭的记忆 – 铁血网
电影人徐九斤——放电影走过的路,相当于30次长征!
往事如烟:露天电影
难忘的露天电影
我家40年|一台放映机:40年前令人羡慕 40年后收藏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