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黑水道续篇之一: 古州考辨

       

      黑水道续篇之一:古州考辨

   

   按北方民间传统,通常把靠近河岸,山脚探进河床一截儿的山,称作“龙头山”。在黑龙江就有为数不少的龙头山,其中牡丹江市西郊的龙头山,因为山上有一座古城遗址而显得与众不同。此山为牡丹江、海浪河分水岭,是老黑山一段长三里许,高三十丈的延伸部分。山脊平展开阔,两侧水势汹涌,状如龙首潜入江流,称龙头山可谓形似神似。直至今天,人们无法探明这座古城的真实身份,就以其地望,定名为“唐代渤海国龙头山古城遗址”。这明显是一个通行的敷衍做法,留下一个难解的谜底。站在卡路屯火车站附近的铁路桥头,眺望对岸牡丹江与海浪河汇合口风光,有一种寥廓江天的感觉。江河汇流形成的冲击力,甩出一片开阔的江湾。分水岭为牢黑山和它的一段长三里许,高三十丈的延伸部分,此即著名的龙头山;其山其水其滩,大有蛟龙含珠之气象。

 

   但它不甘埋没,一枚“古州之印”的出土,让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转向这座古城。此印出土于牡丹江市郊八达沟村金龙溪右岸,距龙头山十里,是1984年7月4日,牡丹江铁路医院司机任广才在翻地时发现。印重1325克,边长7厘米,印面为长方形,铸阳文九叠篆书“古州之印”四字。印纽顶刻一“上”字,以标示用印方向。印背左錾“应办所造”,右錾“天泰二年二月廿五日”。天泰二年即1216年,文物工作者鉴定为蒲鲜万奴东夏国官印,说明东夏国在此地设置了地方州郡系统。经过进一步考证,又知古州建于渤海,金代渐趋繁荣;而元代设万户府、千户所管理地方,这里正是开元路斡朵里万户府古州千户所,与明代古州驿站一脉相成。

 

    今日龙头山上已无人居,成为偌大的一片耕地,在阡陌中徜徉漫步,江河汇流的激越涛声,阵阵传来,令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俯视脚下,仍可见古城裸露的玄武岩墙基,和已经坍塌的城门。在历史长河一个失载的年代,由于难以说清的原因,它也象黑龙江大多数的渤海、辽、金以来的古城一样,由兴转衰,直至坍圮、荒芜,连同断裂的历史一起被埋入地下,让我们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

 

   登上山顶,古州城轮廓仍依稀可见。城墙沿山外缘临水而建,北、东、南三面皆为断崖悬壁,激流拍岸,自成天险;而台地上即可农耕,又有径道下牡丹江、海浪河打鱼、捕珠,其形制、地望似天工巧成。古城周长1680米,筑有内墙、外墙和护城壕,残墙高1.5—1.8米,基宽8—10米,由夯土或土石混垒(外采玄武岩石料)构成,给人以坚固浑厚的想象。城内出土文物见自渤海,又以金代文物居多,陶器、铁器、人物故事铜镜、仿定窑白瓷等等,数量颇丰。

 

   在古为肃慎地的牡丹江(唐代渤海国时期忽然汗水)流域,这个带有中原色彩的地名——古州,孓然而立,似乎在告诉世人,这座古城必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奥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离龙头山不远的城市——牡丹江,生活了六十年,对它并不陌生,但哪个时代人们的通病,是对人文古迹的冷漠。直到退休后潜心于古代交通的研究,才对揭开它的身世产生兴趣,以古代交通为视角,可能是解开谜底的一把钥匙。从阅读考古专业文献,到与古州有密切关联的两条古道,即渤海国黑水道,和明代“纳丹府东北陆路”的引申研究,我确信龙头山古城,就是唐代渤海国渤州采贡县,和《辽东志》所载的明代“古州驿站”。

 

    在江对岸远望与老黑山连成一体的龙头山,更觉得它气韵非凡。又根据考古发现,在江南岸正对龙头山,另有一座蛰伏的古城,即“海浪古城遗址”。1992年版《牡丹江市郊区志》记述,古城址即是渤海国渤州所在地;明代置克音城卫。这无疑又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这种两座古城隔水相依的独特构造,在东北又是绝无仅有的,它昔日的繁华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地处边夷之地,承载千年沧桑,却以“古州”这样一个中原文化色彩的名字彪炳于史,更令人浮想联翩。

 

   一、渤州:贡珍县

 

   传承至今的有关渤海国渤州贡珍县史辑,甚至民俗文化,数量不多,而且零散。或言,缺乏同一历史时期史料佐证,是采贡县的软肋。但考据龙头山古城,正处在在历史上采贡的中心,却只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在牡丹江与海浪河汇合口,江堤外面的河谷地上,有一个叫“卡路屯”的村子。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与城区的距离在急剧地缩短。满语卡伦,也称卡路,指“堠望之所”,意即哨所。《大清会典》:“于要隘处设官兵了望曰卡伦”。清代设置卡伦始自雍正初年,遍及东北、西北,不过象“卡路屯”这样直接转化为地名的并不多见。

 

   《辽史·地理志》“渤州,清化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统县一:贡珍县。渤海置。”

 

   卡路屯卡伦坐落的具体地点已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它在卡路屯西北、凤凰山南麓,离由此经过的滨绥铁路路基不过十几米远。卡伦房沿山势修筑,呈不规则圆形,周长300米。残墙高一米左右,不见城门。卡伦房正处在今交通要道,城中有一条南北向现代通道穿过。

 

   最早对卡路屯的记述,见于清徐宗亮等着《黑龙江述略》(约撰于光绪十二年稍后一段时间):“西北旧卡伦屯,共八十户,西靠卡伦山,南靠海浪河。”

 

   清代卡伦的用途丰富多样,从军事要隘的“堠望之所”,逐渐扩大到边门、贡山、贡江、矿山、牧场,担负诸如守卫、治安、稽查、通信等差使。相对而言,通信特别是传递重要军事情报尤为重要,始终是卡伦兵“奔走不遑”的一项特殊使命

 

   而“卡路屯”卡伦专为贡江而设的,其特殊使命,直接与牡丹江和海浪河盛产宫廷贡品之首的“东珠”有关。贡江卡伦的作用,在这里除了戒严江面,严禁民间采捕,还要及时传递有关东珠的讯息,乃至驰驿进贡。

 

   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宁古塔河内多蚌蛤,出东珠极多,重有二、三钱者。有粉红色,有天青色,有白色”。《吉林新志》亦载:“珠生蛤中,吉省江河巨流皆产此。尤以牡丹江上游为多。宁安县城南并有珍珠河之称”;又“海浪河犹盛产之”。

 

   东珠富丽而高贵,“佳者则光彩晶莹,亦远胜南省之产物(南珠)”,被列为贡品之首,是皇帝、皇后、嫔妃、阿哥和格格们的心仪之物。1928年东陵盗案,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慈禧太后那颗举世闻名的夜光珠,据说就是东珠家族的稀有珍品。

 

   早在清顺治四年(1648年),清廷内务府即专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今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管辖松花江水系五百里贡山和采珠河口,并置卡伦守护。卡路屯背倚的凤凰山,又称旧卡伦山,咸丰十年在铁岭河迤北十里江岸两家子(今北安乡镇江村),又新置东卡伦,可见其规模和严密程度。对卡路屯卡伦的设置时间,有两则史料可资考证,其一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准奏:“乌拉捕珠各河口,相距乌拉甚远,难免不无乘隙偷捕之虞。是以将且近宁古塔、三姓、阿勒楚喀、珲春等城各河口,就近着交该处衙门,出派官兵,不时严查。”其二为,“打牲乌拉采珠河口自道光四年(1824年)停采三年之后,继采东珠颗粒甚小,兹再停采三年。于水陆溢口,增设卡伦,严禁私采。”由此时间线索推断,卡路屯卡伦设置时间,历史应溯自乾隆,不晚于道光,卡路屯村落应在其后出现,其历史比它毗邻的牡丹江市早至少一百年。

    

   在今天凤凰山南麓,我们仍然能找到卡路屯卡伦的痕迹。历史上的“采珠全景图”蔚为壮观,历时数月之久,最多时出动打牲(满语采捕和狩猎)丁四千余人。且圣上在京师亦心系于斯,“奏请奉旨始行捕打”。其中分配到牡丹江、海兰河、小绥芬河一线的有六个莫因(小队),有骁骑校以下头目八名,打牲丁一百五十名。同时携带大船、威乎(又作快马子,满族民俗形式的独木舟)、铁锅、帐篷,“一应粮食、油盐、什物均由俸饷内备办”。

 

   在河口采珠是蛮苦的差事。蚌蛤半插于河床沙土之中,并喜居湍急冰冷之潜流处。打牲丁在岸边立一木杆,用绳子连接,系于腰间,在水底以荡绳为联络信号。东珠因稀缺而珍罕,其经常是搜遍数河段不得一蚌,蚌满一铁锅不得一珠。打捞上来的蚌蛤当即在岸边用铁锅煮至半熟,弃其肉,留其壳,觅其珠,沸水翻滚,腥气萦绕。侥幸发现珠眼(重东珠),乃祖荫之幸事,即刻报官,并依等秩而得犒赏。一颗珠眼准抵五颗,额外多得一颗者,赏毛青布两疋。

 

   最关键最风光的一环,当然是向皇帝纳贡。这时要把东珠盛入封筒,加封印花(钤总管衙门印的黄纸条),然后驰驿递送。所走路线是被称为“进京大路”的宁古塔——吉林驿路,自宁古塔、沙兰、毕尔罕必拉(尔站)、额穆、吉林、盛京、山海关而至京师,凡二千八百七十八里。随遣四品翼领一员,骁骑校以下十数人。沿途所经各地循例派兵护送,遂增加到二十几人,人嚷马喧,是驿路上少见的威武阵容。

 

   二、古州驿站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成书的《辽东志》,是一部最早记述东北历史和风物的志书,书中记载明代以开原(今辽宁省开原市老城镇西关村)为枢纽的驿路分布中,有一条朝东北延伸到忽儿海河(牡丹江)流域的驿路,称“纳丹府东北陆路”驿路,古州就是这条驿路上的一个驿站。

 

    驿路起点“纳丹府”,即今吉林省桦甸市“苏密古城遗址”。苏密城最早见于《吉林通志》,此前史辑皆记作“那丹佛勒”城,“纳丹府”应为“那丹佛勒”的音转,府字仅具谐音意义。驿路以下依次为“那木剌”(桦甸市二道河子镇暖木条子村)、“善出”(同“色出窝集”;蛟河市三道河子)、“阿速纳河”(位于敦化市与额穆镇之间)、“潭州”(敦化市)、“古州”、“旧开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克拉斯诺雅尔山城遗址”)至“毛怜”(图门江以北,嘎牙河以东地方)。

 

   从考古学角度,认定龙头山古城即古州宿地,主要依据是《辽东志》卷一《地理志》记载,忽儿海河在开原“城东北一千里,源出潭州城东诸山,北流谷州城东,经斡朵里城北流入松花江”。这段记述无疑为我们勾画了一座清晰的地理坐标:沿牡丹江由南而北,“潭州”即敦化市苏密城,“斡朵里”即依兰,“谷州”即古州居于中间;并忽儿海河“流经谷州城东”、“经斡朵里城北流入松花江”,坐标中的龙头山即为古州可谓一目了然。忽儿海河流经城东,并至少在明代仍保持相当规模的辽、金古城,惟有龙头山古城。

  

  “纳丹府”驿路历史悠久,它是由唐代渤海国营州道之东段演变而来,即忽汗城(宁安市渤海镇)——旧国(敦化市敖东城)——长岭府(桦甸市苏密古城)——营州(辽宁省朝阳市)中,明显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古州——毛怜不过是它的延伸段而已。清代宁古塔——鹦哥关(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盛京(沈阳)驿路,也是沿用这条路线。

 

   在清初宁古塔——吉林驿路崛起,并成为主干驿路之前,“纳丹府”驿路和由其演化而来的宁古塔——鹦哥关——盛京驿路,是由古州(牡丹江)、宁古塔(宁安)西进开原、山海关、京师,乃至中原地区的唯一通道,有着它漫长的全盛时期。及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命宁古塔梅勒章京萨布素,新开辟了吉林乌拉——宁古塔驿路,那条承载着悠久历史,并自唐代渤海国以来代代相续的驿路,就逐渐被吉林乌拉——宁古塔驿路及其延长线所完全取代了。

________ 

卡路屯-贡珍县

 

吉林历史上的今天》记载:“1827年4月16日——打牲乌拉采珠河口自道光四年(1824年)停采三年之后,继采东珠颗粒甚小,清廷决定再停采三年。于水陆溢口,增设卡伦,严禁私采。”由此推断,卡路屯历史应追溯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不晚于道光七年(1827年),它的历史要比牡丹江市早至少100年。

   

  《打牲乌拉志典全书》所展现的“采珠全景图”声势浩大、蔚为壮观。东珠的采捕,“奏请奉旨始行捕打”,而且圣上心系于斯,自始至终地关注采捕的进程。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老天爷开眼,东珠丰产,各河口皆有喜报。这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龙颜大悦,准奏内开:“此次捕获东珠二千一百八十颗,着将总管穆克登加一级,并赏给三品顶戴;翼领罗禅,赏给五品顶戴,嗣后不准为例。”

 

   捕珠大战历时数月之久,如同治七年(1868年)捕珠,“于二、四月陆续分起前往讫”,至“各捕珠官丁差旋”,已经是九月二十九日了。采珠牲丁系清一色的军旅,最多时出动四千余人。同时携带大船七只,威乎(又称快马子,满族民俗形式的一种独木舟)三百八十九只,铁锅三百五十九口,帐篷三百五十九架,并所须粮、盐、什物、银两,均由俸饷内备办。其中分配到牡丹江、扎兰河、嘎哈力(嘎呀河)、海兰河(海浪河)、小绥芬河一线的有六个莫因(小队),有骁骑校以下头目八名,打牲丁一百五十名。

 

   一钱余重东珠为珍罕,光灿者更胜一筹。八分至九分稍逊,依次类推,但五厘以上皆可称重东珠。以下又称大正珠、小正珠。不入流者唤珍珠,再次为珠丁。

 

______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浪河、海浪河【转载】
牡丹江之名是否与牡丹花有关?略谈牡丹江的前世今生
王禹浪、王俊铮 | 唐代黑水都督府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辽宁瓦房店复州永丰塔(唐辽·省保)
农安古塔的前世今生,保佑我农安子民免遭疫情之苦
最美的雪城,牡丹江极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