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水靺鞨经行渤海朝贡道

  

黑水,满语“萨哈连乌拉”,是满族先祖对黑龙江的称谓。转义为族称,肃慎一支,方式济《龙沙纪略》:“以黑水名者,因黑龙江尾也。魏晋南北朝时期,黑水包括勿吉国和豆莫娄国,据《魏书·列传·豆莫娄》记,“豆莫娄国在勿吉北千里”,“东至于海”;又记,其地“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及到唐代,开大境宇,勿吉国和豆莫娄国统称黑水靺鞨。《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包括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及外兴安岭以南,西起格尔必齐河,东到亨滚河上源,南至锡霍特山脉,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库页岛地方。今赫哲、费雅喀、奇勒尔、库叶、鄂伦春、恰喀拉等少数民族,都是黑水靺鞨人后裔。“长白山,黑龙江,满族的故乡”——这句古老的民谣,是对黑水的认祖归宗。 

 

唐代黑水、粟末依附中原,分别为黑水都督府、粟末都督府。两都督府初属幽州都督,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以后,转属平卢节度使。黑水与中原内陆的交往,依赖古已有之,横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肃慎道”,另有一经行渤海粟末人居地的交通线——黑水道。以往学界有一种把黑水道纳入渤海国交通的观点,即因袭《新唐书·渤海传》尽记日本道、新罗道、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五道中,再加入黑水道,依原书叙述风格,谓“德里镇,黑水道也”,此论是对黑水道的误读,与史不通肃慎道历史渊远,可上溯自夏商周历史时期。这条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一线贯通的道路。渤海国粟末人,建渤海国,黑水从未离开故土。黑水立国更早,历史更长。渤海和黑水两大部族、两羁縻国之间的交通联系,既无政治隶属关系,也无经济上的互补关系。相反,历史上渤海和黑水关系,交恶多于修好,渤海人修筑的“牡丹江边墙”,就是为阻遏黑水侵犯而建。两部族在修好时期,黑水靺鞨朝唐,道在渤海境,或与渤海同行。此为经行渤海形成原因随力量的消长,在渤海国被契丹所灭其后,黑水靺鞨仍雄踞于东北极边。凡此,《新唐书·渤海传》不写黑水道,自有成理。

 

史载,渤海王大武艺“武艺谓其属曰:黑水途经我境,始于唐家相通,旧请突厥吐屯(官名),皆先告我同去。今不计会,即请汉官,必是与唐家通谋,腹背攻我也,遣母弟大门艺及其舅任雅,发兵以击黑水”。古肃慎地域寥廓,肃慎道是一个复合道路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乙力支朝献,说明沿黑水(黑龙江)——那水(东流松花江)——洮儿河溯水而进,道经契丹入燕一路,是肃慎道主线。而在渤海立国之前,黑水道一路,即沿黑水(黑龙江)——那水(东流松花江)——忽汗水(牡丹江)溯水而进,转行塞齐窝集、纳穆窝集入燕,极有可能早已存在。

黑水道支线分野,岔道口在牡丹江、松花江汇合口的依兰哈喇。牡丹江水底多石,夏季不能行船,只能陆行。至忽汗城,接营州道或朝贡道,去中原地区。包括水路行舟、冰雪爬犁和江岸台地谷道。最远到达洮儿河、松花江汇合口。水路溯水而上,有拉纤行船之难;冬天冰雪江道,爬犁疾驰如飞,江河胜似天路;江两岸冈平,接近人居,古城、古迹不断,四季通行。

 

《新唐书·地理志》记渤海营州道:“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肃慎城,其北经德里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唐宰相贾耽《边州入四夷道里记·营州入安东道》记载内容相同,可知史辑是把营州道和黑水道一体对待的,黑水正当东北一极,营州道即为黑水道的一部分。是黑水道涵盖以忽汗城为中心的渤海交通,而不是相反。

 

黑水道起点,以勃利州为标志地名。唐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朝唐,唐玄宗封为勃利州刺史,其治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勃利。勃利,又记作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续更以最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刺史隶属焉。”(《旧唐书·靺鞨传》)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唐廷赐都督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唐廷派驻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

 

黑水道时隐时现,绵延不绝。与德里镇连线的渤海古城、乌斯浑河古城、兴农古城、群力古城、南城子古城、龙头山古城、大牡丹古城、三陵墓址、上官地石桥址、渤海上京故城。书写着黑水道的繁华。黑水道牡丹江流域满族先民聚落、民居,和历史文化遗存尤为丰富,一字排开,书写着黑水道的繁华。

 

勃利州 即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五道河子古城

三道通古城

沿江古城

迎门石小城

 

定理府-兴农古城 定理府,辖定州、潘州,今牡丹江-海林市三道镇兴农村古城,三道河河口。城垣、城门完整的唐代渤海国古城遗址,是水库蓄水前抢救性发掘项目。城墙系以土夯筑,墙外燎沟环绕,南、北各一门。南门门道两侧有二排础石,中间路面坚实,当为长期压踏所致。城内中央处清理出居住址三座,有曲尺形火炕。从灰坑和地层中各出土了一枚不同时期的唐“开元通宝”。

 

群力古城 今牡丹江-海林市柴河镇群力村古城。海林市柴河镇群力村村头,有一条莲花湖水电工程蓄水形成的湖汊子,著名的“群力岩画”就在这里。岩画图案呈朱红色,远望如字,近看有景,画有人、树、舟、渔网和麋鹿,散发着浓郁的远古时代采集、渔猎生活气息。在字砬子对岸水下,原牡丹江右岸,有一口千年古井——“高丽井”,古井就在本村已探明的渤海早期聚落址“村口”,造型与渤海上京“石甃八角井”相似。村民与古井世代相守,至今他们仍习惯称本村旧名“高丽井”,水库蓄水后,却再也见不到这口井了。只有水库水位降低,湖汊子收窄,高丽井才有可能重新浮出水面。

 

鹰嘴砬子小城

 

南城子古城 今牡丹江市阳明区桦林镇南城子村古城。

  

牡丹江边墙]考古发掘证明,牡丹江流域,各类历史遗存包括上京城门户隘口的“牡丹江边墙”和南城子古城。边墙即军事壕堑修筑在张广才岭向东发脉的延伸段,到黄花甸子东北,山体演化成岩石裸露、奇峰突碛的石砬子,其中的一座直抵江岸,如雄关险隘之一翼,把守着沿河谷延伸的黑水道。边墙修筑就地取材,或为土筑,或为石垒,随山势斗折蛇行。城墙、壕堑、马面、烽燧、戍堡,和边墙通往山下的通道、补给线,都井然有致,布置严密。由于远离人居,道路险仄,保存相当完整。如今边墙中段,正处在著名的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内(其地名本身就来源于边墙的三个关隘),成为景区一道人文景观。边墙与江对岸的南城子古城背依的老爷岭,结为门户,中间则是平冈软草的河谷,形成夹江隘口,紧扼黑水道。边墙这样浩繁的工事,防御方向在东北的黑水靺鞨。可见敌对程度的尖锐。在双方关系上,初时渤海生隙在先,第二代王大武艺闻唐册封黑水靺鞨,便说“是必与唐腹背攻我也”;而黑水靺鞨同样锋芒毕露,如书载“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在如此历史背景下,黑水道壁垒森严也就不足为怪了。 

 

海浪古城-龙头山古城 渤州贡珍县治,今牡丹江市西安区沿江乡小莫村,牡丹江右岸“海浪古城”(已湮,存考古档案),和海浪河、牡丹江汇合口龙头山顶“龙头山古城”(轮廓完整)。联袂古城的特殊形态,表明它们具有不同寻常的功用,即采珍和贡珍。“渤州:领县一,贡珍县。”《辽史》记,“渤州,清化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统县一:贡珍县,渤海置。”联袂古城具有牡丹江流域古城贡珍县的惟一性和必备条件。

 

大牡丹古城 富利县治,今牡丹江-宁安市宁西乡大牡丹村古城。金代沿用。

 

肃慎古城 肃慎县治,今牡丹江-宁安市镜泊湖景区城子后山城,吊水楼瀑布东北五里。古城之东、西、北三面峭壁,其下临江。古城墙依山势而筑,城周长约3公里,在城内中部有东西走向的隔墙一道,全城现存土堞(马面)数十个,唯南墙有一瓮门可通山下。有镌刻“天泰十八年造”东夏国铜印出土。据贾耽《道里记》,“渤海王城临海(镜伯湖)其南三十里为肃慎城”。距渤海镇南30里,且此城的规模和土城子、大牡丹古城相似。三城由西向东,各城相距约30余里,地理位置处于牡丹江上游谷地。

 

永宁古城 永宁县治,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东京城镇土城子村“土城子古城”。

 

忽汗城 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由敖东城迁都忽汗城,府为上京龙泉府。在渤海国长达二百二十九年历史中,四易其都,其中两次定都忽汗城。城名忽汗城,地治忽汗州,皆以忽汗水(牡丹江)、忽汗海(镜泊湖)得名。上京辖龙、湖、渤三州。龙州:领永宁、肃慎、富利三县。龙州为首州,在忽汗城内。《新唐书·渤海传》谓渤海“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领龙、湖、渤三州。”龙州为上京龙泉府之所在。湖州,金毓黻先生谓“当在忽汗海附近,盖州因水得名者也。”因忽汗海于渤海时亦称之为湄沱湖。《新唐书·渤海传》云:“天宝末,钦茂徙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州学刊•观点 |王孝华 刘晓东•渤海德里府、德理镇与边州军镇设防问题考
张广才岭古道流年
唐朝长白山区的设置
黑水古城:日出最美的瞬间 !
你不知道的满族史(五)——渤海文明(2)
牡丹江之名是否与牡丹花有关?略谈牡丹江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