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2体用一原论
湛若水一生,从政时间虽长,但学问造诣也极深,无愧 为一代理学大师。其哲学思想,弘扬先师陈献章的“道通于 物”、离物无道的思想,而创立以“一”为最高范畴的、“体 用一原”的新的宇宙观体系,揭示了世界的统一性,并提出 “随处体认天理”的著名命题,又一一检讨了宋明儒学“支 离”的错误,由此而完成由陈献章开拓的富有岭南特色的理 学新派“陈湛理学” ®。
湛若水的“体用一原”论,回应了理学家们一直在深究 的重要哲学课题,即关于体与用、道与器、心与事等问题,他 虽从“心”说起,其哲学代表作《心性图说》与《真心图 说》,具有浓浓的“心学”色彩,但又非一般意义上的心学,
“陈湛理学”这一名称,是在1992年“湛若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 李锦全、李育中等先生首先提出。



而是强调宇宙“通一无二”、“纯一无二”。
、心包万物,气塞天地
关于心与气、心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理学的重要命题, 也是湛若水哲学的重要命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湛若水首
先画出一个心性图①——
心性图由外面的一个大圈与里面的三个小圈构成,小圈表示 从“心”的“未发”、到“已发”,再到“万事万物”的化育
①《明偁学案·甘泉学案一》第8?8页。此图与《甘泉文集》卷21所载的 图略有不同,图中第二个小圈的“已发之中”,在t甘泉文集》中称 “中节之和”。



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始终贯穿着“心心”为天地 “心”,“心无所不贯”;大圈则表示,古今往来、上下四方 “心无所不包”®。湛若水强调——
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 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 地无内外,心也无内外。®
显然,湛若水要从时空二维上确立“心”的无限性,心 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心与天地万物合一,这正如其《孔门 传授心法论》所说:
心包乎万物之外,事物行乎心之中,内外合 矣。③
湛若水甚至断言:
万事万物莫非心也。④
由此看来,世界似乎统一于“心”,然而,湛若水则又认 为,心是人之心,而人却是由气所生。他在《真心图说》进
《甘泉文集》卷二一《杂著·心性图说》。
《甘泉文集》卷二一《杂著·心性图说3>。
《甘泉文集》卷二一< 杂著.孔门传授心法论》。
{甘泉文集》卷二〇《讲章.泗州两学讲章》。



一步揭示了气、太极、天地、人与心的关系,其曰:
外一圈,元气之谓也;次中一圈,人身之谓也;
最中一圈,人心之谓也。元气即太极也,可见者为 天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心具中理。天地无不 包,故居外。万物各得其偏,至真至精者为人,故 居天地之正中。维皇降衷,无少偏倚,退藏于密,心 之为心也,故居最中。夫中无所着,无所着则虚,虚 、而生灵,灵能通天地,包万物。心该天地,是故人 为万物,贵得天地之中也。'人为万物灵,心具天地 之中也。人即天,天即心,心无弗有,无弗能,宰 制万物,放诸四海而准,与天地参,不容伪者也。着 一物,为塞、为偏、为私、为躯壳之身,是谓失其 真心。①
这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审视,原来无所不包、无所不贯
的“心”,却被包在最里的一圈中,是心居人中,人居气中。
人们可以为湛若水补一
应该说,“外一圈”的“元气”,即“太极”,是世界的本
《明譎学案·甘泉学案四》第956页。



原。当元气呈现为可见状态时,便是天地。天地无所不包,天 地中的万物,即由元气的偏塞部分生成,人也由元气所生,得 元气中的“至真”、“至精”部分。
湛若水的“真心图”,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审视道、气、心 的关系,其“真心图”十分突出“心”的地位,并解释 “心”所以做到无所不包不贯、无弗有无弗能,是由于“心” 居中正位置,“不着一物”,不偏、不塞、不私,故“虚”;因 “虚”而能“灵”;因“灵”而能“通天地,包万物”,故 “心”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能“宰制万物,放诸四海而准”。也 就是说,“以方寸管摄物理”而“万物皆备于我”®,宇宙统一 于“心”。然而,人们从“真心图”看到的则同时又是宇宙统 一于气:气生人与万物,人身中有心,而并非心生天地万物。 湛若水要强调的是“天人同是一气”。其《经筵讲章》中亦曰:
天人同是一气,人是天地之精。天无心,人民 之心,便是上天之心;民心之所在,即是天理之所 在。此气此理。通达无间。®
在《泗州两学讲章》中又说:
人者,天地之心。人如何谓天地之心?人与天 地同一气,人之一呼一吸,与天地之气栢通为一气。
便见是天地人合一处。……气之精灵中正处即心,
《甘泉文集》卷二一《语录》。
《甘泉文集》卷二〇《讲章.经筵讲章》。
故天地无心,人即其心。①
湛若水从直觉经验中悟到,人与天地万物一样呼吸着天地间 的气,这气是同一的、相同、相通的,由此而推论世界的统 一性,未免失于经验论,然而,由此而给湛若水的哲学思想 增添了唯物因素,则是十分可贵的。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湛若水的“心学”,非一般意 义上的心学。从先秦的孟子到宋明的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 皆以心为本体,把天地间的一切看作内心的向外扩充或体认, 因而颠倒了世界的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特别是与湛若水 同时代的王阳明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 之物” @。湛若水则继承陈献章别具一格的心学,在承认心的 至上性的同时,以气为体、以道为体。他明确地提出:
盈天地之间,一气也。其为形色,一体也。③
一气充塞,流行于天地,故有屈伸升降进退相 乘也,元非二物。®
又在((寄阳明》书中进一步解释说:
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
《甘泉文集》卷二〇《讲章·泗州两学讲章》。
《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三》,第946页。
©《甘泉文集》.卷七《书·答王徴易问》。
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 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 尝空也。®
在湛若水看来,世界并非“空”,而是实有,世界是气的充塞 与变化,而气与道同体。人与物可以有始有终,但气与道生 生化化,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同为世界的本体。这便是湛 若水对陈献章的以气、道为本的“虚实参半”的宇宙观的继 承。
二、虚实同原,体用一原
从陈献章的虚实相参的宇宙观出发,湛若水在进一步阐 述“气”与“道”时,提出了虚实同原、体用一原。
湛若水是在同老师陈献章讨论问题时,提出“虚实同 原”的看法的。他回忆说:
今之学者,只怕说着一“虚”字。张子曰:‘‘虚 者,仁之原。”先师白沙先生与予题小圆图屋诗,有 云:“至虚元受道。”又语予云:“虚实二字,可往来 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予谓:太虚中都是实理 充塞流行,只是虚实同原。®
《甘泉文集》卷七《书.寄阳明》。
《甘泉文集》卷二三《语录!>。
这是针对一些理学家把理与气视作虚——绝对的虚空而提 出。虚实同原论的理论基点是说,所谓“虚”的天理同 “实”的万事万物,是同一的,是二而一。故湛若水更直白地 说:
道理难以名状,不得已而强名曰太极,然而未 尝言理为太极也,亦未尝言道为太极也。则所为太 极者,果何物哉?即两仪四象、男女事物之类之谓 也。真至之理,皆著见于日用之间,惟在人自
悟。①
把本体的“道”和“理”同“两仪”、“四象”,以至“男女事 物”——“日用之间”,画上了等号,这是湛若水的宇宙论同 在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朱熹理学的根本分歧所在。理(道),不 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居于物之先而在物之外,而是与气同 体,与天地万物合一。故湛若水在《孔门传授心法论》中说:
天不能不生人,人不能不生心,心不能不生性, 性不能不生道。故道与天地同用,性与天地同体,心 与天地同神,人与天地同塞。©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湛若水提出:
《明黹学案·甘泉学案四》,第968页:。
《甘泉文集》卷二一 {杂著.孔门传授心法论》。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
宇宙一而已矣,天地一而已矣,是故道一而已
矣。②
于是,最高范畴“一”集中体现了湛若水关于世界的统 一性的思想。“一”,是指合一、同一,不可“支离’’和分割, 不论是体与用、虚与实、内与外,皆不可分而为“一”。他举 “礼”为例,“礼”无疑是日用应酬之“用”,但从另一角度说, “礼”与“道”不可分,则又是“体”。他曾对学生这样说:
礼也者,理也,体也,与道为体者也。以天之 品秩而言,谓之理;以相接之体而言,谓之礼;以 通行而言,谓之道。用和之礼,先王之道,一也。孰 先有焉?孰后学焉?本立而文生,素具而绚(qu)形。 或者以文与本为二,以礼与道为二,吁,学之支离 也,久矣。®
“体用”何以能“一原”?湛若水不是从朱熹“理先气 后”.的模式出发,而是沿着先师陈献章“道通于物”、“本虚 形乃实”的理路,而继续发挥。其理论的关键在一个“著”字、 一个“发”字、一个“达”字。如前所说,他强调‘‘真至之 理,皆著见于日用之间”,虚的"体”必“著见于”实的“日
《甘泉文集》卷二二《约言》。
《甘泉文集》卷二二《约言》。
《甘泉文集》卷二二《约言》。
用”事物之间,没有悬虚的“体”,也没有不表达“体”之 “用”。故又说:
仁存于人,性复于己,蕴于中而发于外,全其 体而应于用,率其性而达于道。亲亲仁民而爱物,道 之谓也。道非他也,即人之仁心,而自达之于事 也。①
就是说“道”即——“仁”即——“心”达于——“事”,这 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湛若水又把理、道、心、性皆看成气 的不同功能和表现,曰:
天地间只一气,气得其平之谓虚,平昭其序之 谓理,理当其施之谓道,能主其施之谓心,能发其 昭之谓性,五者皆天也。®
可见,道、气、心、性等虽有不同的名称,而实为同一之 “体”的体现,“体”与“用”本为“一”,而非“二”。既然 如此,湛若水的结论必然是:宇宙“纯一不二”、“同一无 二”,其具体模式是——
气(即太极)——天地——人 ……
心——性——情——仁、义、礼、智、信——万事、万 物、天地 已、
《甘泉文集》卷22《约言》。
《明餚学案*甘泉学案西》,第962页。
湛若水通过“体用一原”把两个相左的命题——宇宙统 一于气与宇宙统一于心糅合为其富于特色的宇宙观体系。一 方面,是元气(与道同体),化生出天地、万物,包括人与心; 另一方面,是心,无所不包、无所不贯,由内而体于外,体 现于天地万物,又主宰天地万物,由是而推出世界一体的结 论。
可以说,既承认宇宙统一于“气”,而同时又肯定“心” 的至上性和主宰性,这正是陈湛理学的突出特点,是陈湛理 学固然不可以归入“以理为本”的程朱理学,也不可以归入 “以心为本”的陆王心学的理论依据,也是陈湛理学成为明代 的理学新派的依据。
湛若水正是在其虚实同原、体用一原论的基础上,构建 他的尊一不二的“合一论”宇宙观。虽然,“体用一原,显微 无间”的命题,由二程首先提出,但二程在承认“至微者理 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①的同时,又强调 “大本言其体,达道言其用,体用自殊,安得不为二乎?湛 若水却不然,其所言之“体用一原”,是以“体”与“用”不 为二为理论前提,故他有时也把理与气同样视为“体”,称之 为“同体”,曰:
天理者,吾心中正之本体而贯万事者也。③
《二程集·易传序》。
《河南程氏文集》卷9《与g大临论中书》。 .③《甘泉文集》卷七《书.复洪峻之侍御》。
舍气,何处寻得道来?……盖气与道为体者 也。①
如曰理气为二,请于气之外更寻个理出来?®
《易》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器同一形字,故《易》不离形而言道,《大学》不 离物而言理。®
湛若水已经比当时的一些理学家高明,他不再割裂“形而 上”与“形而下”,而是认识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当然他不 可能有“第一性与第二性”、“反映与被反映”的理性的科学 的认识,但他已懂得不可能有离开物质的精神,或是离开精 神的物质,这正是他对先师陈献毒的关于“金石”中贯有 “精神”、“道通于物”、离气无道、离道无气的理论的发挥,这 一发挥是可贵的,应予以肯定的。当然,陈湛理学所说的 “精神”不完全等同于近代哲学所使用的“精押”范畴。
应该肯定,湛若水的“体用一原”论,在回答当时的热 门话题——体用关系问题时,向真理迈进了一步:明确的论 断——道不舍气、道不离形、理不离物、理贯于事,这是对 宋儒的“理先气后”、体用为二的“支离论的检讨,体现了 中国哲人在探讨物质与精神的漫长的长河中的阶段性飞跃。
《甘泉文集》卷八《新泉问辨录》。
《甘泉文集))卷二三《语录》。
《甘泉文集》卷九《新泉问辨录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湛若水短文选粹》
《湛若水短文选粹》(2)
《心性图说》概解
江海燕: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甘泉心学 | 解读湛若水的《心性图说》
明· 湛若水 行书《行书七言诗轴》原帖超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