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3刘一明易学生命哲学之本质论
既明生命从何而来、由何构成,则其本质究竟为何?对该问题,刘氏仍然是 借助易学思想进行了解答。在刘氏看来,生命由先天真一之气而来,并认为此气 在先天,性命如一而为中;在后天,分而为性命。在某种程度上,此气表现为阴 阳二气的流行发用;另一方面,身心性命的先后天之分、真假之别,实源自其背 后阴阳二气之真假,然世人昧于此而只识得后天幻化之身心,故此亦须明辨之。
一、“元牝之基,性命成中”
易统天地,道包阴阳,变化尽于其中,然其本皆源于虚无太极之一气。是以 刘氏言.·“然万本于八,八本于四,四本于两,两本于一,一本于虚。虚者气之 始。_者气之母。虚无为体,一气为用,体用如一,两也四也八也万也,皆在虚 无一气中运用。”®又,“六十四卦,总是八卦,八卦总是四象,四象总是两仪, 两仪总是太极,一气流行也” ®。刘氏在此借卦象以言其理,指出万事万象虽格 局形态有殊别,然皆可归于八卦,八卦总归于四象,四象终究不离两仪,两仪最 终源于一气,而一气终是在虚无中运用。
刘氏站在道体的层面,以此先天混元祖气为谷神、玄牝,提出了“谷神”即 “中”的思想:
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而为中;“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D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老子云:“谷
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紫阳云:“要得谷神长不死,
须从元牝立根基。”谷神即中也。元牝为阴阳,即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
性命,元牝立基,性命成中。®

老氏将道视为谷神、天地根、元牝,刘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谷神”即“中”的 命题。刘氏以谷神为“中”,元牝为阴阳、性命,在此基础上认为“中”统摄阴 阳,包含性命,这是站在“道”的位置、高度和视野下,赋予此传统儒家哲学范 畴之“中”以道家道教原生性、始发性哲学概念的意义,显然是立足于传统道家 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中庸思想进行吸收而提出的具有三教融合特色的概念。其 言:“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 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篆文中字从〇从丨。在人即秉 彝之良,为至善无恶,圆明不昧之物。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者是也。0中有|,浑
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丨在0之当心,<D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
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寂寥即〇。万象主即丨。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 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 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如此看来,刘氏之“中”不仅融摄三教之至理,更是具足了生生不息之意。
在此基础上,刘氏站在道教内丹炼养的层面,对此“中”给出了进一步说明: 中之一字,为修道者始终之要着,筑基在此,采药在此,烹炼在此,温 养在此,进阳在此,退阴在此,结丹在此,脱丹在此,七返九还,无一不在 此。但这个“中”,人不易见,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守.
有心求之则落于色相;无心守之,则入于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之中,非有 非无,即有即无,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有无色空之偏。于恍·媳中求, 于杳冥内寻,庶乎近焉.®
刘氏以“中”为修道之基,如其所言,筑基、采药、温养、进退、结丹等均在此 “中”之道也。然此“中”不可见、不可闻亦不可搏,乃非有非无,即有即无, 非色非空,即色即空者。由此可见,刘氏之“中”即老氏之“道”、儒家之“太 极”。因此,刘氏极为重视此“中”。
在刘氏,万物生化终始于“中”,而此“中”即阴阳之门户:
方圆八針交错十六卦十字正中处“口”即是太极,为阴阳出入之门户, 阴亦在此生,阳亦在此生,四象和合在此,五行授溪在此,故震巽一阴一阳 卦居中。如图书中五之义,惟其有此太极,故阴阳有生有成,有分有合,有 动有静。
阳自西北而逆退于中央,生气在中也;阴自中央,而顺往于东南,阴气 在外也。阴为宾而阳为主,以阳统阴,以阴顺阳,阴随乎阳之进退,以为进 退,此方之义也。
圆图左阳升、右阴降,阴来交阳,一阴生于天上;阳来交阴,一阳生于 地下。阳生阴生,皆在图之正中。图象天之一气上下,上而阳,下而阴,象
一气运阴阳。中其中阴阳相交处,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 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阖自然,皆在当
中一点子运用。这一点子〇)即是造化炉、阴阳窟。②
(清〉刘一明,《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清)刘一明,《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在此,刘氏借助“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羲皇先天六十四卦方图”、“邵尧夫 方圆内外合一图”三图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先看先天六十四卦圆图,此图系以先天八卦图为基础而进行地更为详细地推 衍,总体原则是按照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将八经卦依次叠加于最初的先天八 卦图之上。具体而言,在乾兑离震四卦中,其是以此顺序自右向左而将八经卦依 次叠加于每一卦之上;在巽坎艮坤四卦中,其是以此顺序自左向右而将八经卦依 次叠加于每一卦之上。观此图可知,一阳之气发于地下,自左而升,乃由地雷复 卦渐至于纯阳之乾卦;阳至极而阴自生,一阴之气发于天上,阴气自右而降,乃 由天风妮卦渐至于纯阴之坤卦,阴至极而阳自生,又至复卦,如此循环往复,无 有止息。刘氏认为阴阳相交处即阴阳生发处,皆位于图之正中也,故“中”蕴含 有无限之生机,即是太极之一气也。此气时阳即阳,时阴即阴,时上即上,时下



即下,阴而阳,阳而阴,终究是先天之一气也。
再看方图,此图排列也是按照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自下而上、自右而 左的原则,阳气自西北而退居中央,继而又顺东南之阴,即由乾卦而至震巽之卦, 继而至坤卦,然其生机恰在于中央之阴阳平衡处。在刘氏看来,此图乃以阳为主 导而统领众阴,因此阴乃随阳之进退而进退,此亦即是方之义也。
最后从方圆八卦图来看,方圆交错之十六卦即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泰损既济 益恒未济咸否。此十六卦中的十字正中处之0为太极,刘氏以之为阴阳出入之门 户,认为阴阳皆从此出,进而和合四象,換簇五行,孕生万物。在刘氏看来,震 巽两卦居中,如河图洛书之中五,且惟其有太极,故而有阴阳之变化。
有阴阳继而有五行,在此,刘氏借助“河洛五行”说回答了为何万物生化终 始于中,其g:
河图者,五行顺行,自然无为之道也。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其背有 点,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其位五象五行, 一六在后,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东方甲 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中五点,又象 太极含四象;中一点,又象太极含一气。虽五十五点,其实二五,二五其实 一五,一五总是中一。因其有五行,故分五点,因其五行有阴阳,故又积为 十点,因其五行各有阴阳,故又积为五十五点。
孔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盖 天地造化之道,不过一个阳五行,一个阴五行,一生一成而已。虽分五行, 而实一阴一阳运用之,虽阴阳运用,而实一气来往运用之。故其象: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 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居中,和合四象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气 也,总是太极也。®
古污图 先天阳五行B




后天明五行田 初生期阳五行一·气田




在此,刘氏以河图之数配合五行方位及五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以证明“中”为 始终、为一气、为太极。刘氏指出,一六在后取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取象南 方丙丁火,三八居左取象东方甲乙木,四九在右取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居中取象 戊己土。中五点即是太极含四象,中一点即是太极含一气。数凡五十有五,实际 只是二五,二五只是一五。盖有五行而分五点,又因其各有阴阳而有十点即二五。 再者,《河图》示先天之气的流转,而此气又表现为阴阳、五行,盖五行之气之 流转始于土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又生土。故五行 流转终始于土也。人生于后天世界,天生之,地成之,故土之于人有如母之于子 也。五居中宫,万物从中而始,终而归于中,即终始往复皆在此中。刘氏吸取中 庸之道的思想,以中为天下之大本,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四象不外乎一气, 总是太极。在此,刘氏表达了其五行生化的思想,中既有神,且五行源于中,则 五行亦必有神,有神则有生机存焉,而能生化万物。
二、“真阴真阳,性命之根”
刘氏在《修真辩难》中提到“阳中之阴为真阴,阴中之阳为真阳,此所用之 阴阳,古经所谓阴阳得类者是也;亢阳无阴为假阳,孤阴无阳为假阴,此不用之 阴阳,古经所谓孤阴寡阳者是也”®。一方面,此处所言之真阳乃是坎卦之中爻, 因其源于乾卦而得乾之中正之气而为真阳。同理,离卦中爻之阴爻为真阴。此即 是说“法身坎离,以离去其阳为离,以坎陷其真为坎。离去其阳,则所有者必阴; 坎陷其真,则所藏者必阳。离为日魂,乃丽明之象,然外雄内雌,魂中有魄也; 坎为月魄,乃晦暗之象,然外黑内白,魄中有魂也。中阴中阳,其乾坤中正之体, 为真阴真阳,乃性命之根”®。由此可知,离卦E之中爻为真阴,坎卦H之中爻 为真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唯有真阴真阳因得乾坤 中正之体乃可谓之性命之根也。且正因坎离两卦之中爻禀受乾坤两卦中正之气而 为真阴真阳,是以刘氏之丹道体系才以之为后天返先天之药物,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乾坤为体,坎离为用,由体达用,由用返体”的内丹炼养指导法则。由此, 不难理解为何刘氏认为“坎中之阳,即他家之物,先天之真阳,取此坎中之真阳, 以点我离内之假阴” @的说法矣。盖由于“人自有生之初,性命一家,阴阳一气, 渐生渐长,年至二八,阳气已足,一阴潜生,于是乾与坤交,乾虚而成离,坤实 而成坎,离中藏性,坎中藏命,坎陷其真,犹虎奔而寓于西,命不属我,而我之 所有,纯阴之物耳” ®。即是说人至阳气至足之年,一阴潜生,于是乾坤相交,
乾虚成离,离中藏性而为阴。坤实成坎,坎中藏命而为阳。如此,阴阳易位而有 假阴假阳也,故须通过取坎填离,以使阴阳得中,复归性命之道。
另一方面,“亢阳无阴”与“孤阴无阳”被视为孤阴寡阳而不得性命之道。 盖只有阴阳相济,方能和实生物。其言:“水本寒,火本燥,火上水下,水火异 处,彼此不能相济。若水上而火下,则燥者而不焰,寒者而能温。” ®刘氏于此借
® (清)刘一明,《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版,第472页。 $(清)刘一明,《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版,第474页。 ® (淸)刘一明,《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丨990年版,第474页, ^ (清)刘一^)3,《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版,第473页。 s (清)刘-明,《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丨990年版,第592页。
卦象而明理,认为阴阳之道有如水火,水体寒,性润下,火就燥,性炎上。若水 在下而火在上,则水火未济而无生机,然若水在上,火在下,则水火既济而氤氲 生物也。由之,刘氏“因悟的阴阳离合之道矣。人之阳气为刚,刚而无制则过躁, 如火在上也;阴气为柔,柔而无扶则过懦,如水在下也。刚柔不济,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生气息矣。若刚而不躁,以柔运刚,如火之在下也;柔而不懦,以刚 扶柔,如水之在上也。刚柔得中,阴阳和平,性清混合,水火相济” ®。在此, 刘氏认为,阴阳离合之道当是刚柔得中,阴阳和平,性情混合,水火相济,唯此 方有生机。有见于此,则“夫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极则以阴接之,阴极则 以阳继之:不过于阳,不偏于阴,阴阳和平,刚柔相当,浑然一气之流行,本源 不亏,生机不息,性可尽,命可立;不为万物所移,不为万事所累。在尘出尘, 处世离世矣。否则,孤阴独阳,阴阳各别,刚柔不当,生机己息,不见其长,曰 有所亏,亏而又亏,至于殆而已” ®。此外,刘氏还借助泰卦与否卦这一对相反 相成之卦进行了详细而生动地分析。“泰者,通也。上坤地,下乾天,天气自下 而上升,地气自上而下降,是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发生,泰之象也。元后有 见于此,知天地阴阳相交而万物生,人之阴阳相交而万化安,以之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焉。” ® “否者,塞也。上乾天,下坤地,地气自下而上升,天气自 上而下降,是天地阴阳之气不交,万物闭塞,否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天地 阴阳不交,则万物藏;人身阴阳不交,则天真伤。” ®这显然是以泰为阴阳相济、 上下通和之道,而以否为窒塞之义。因此,在刘氏,生命之本质即在于“阴阳和 平、刚柔相当、上下通达”,且唯有阴阳中正无偏不过,方有生机存焉。
三、“只知幻化之身心,而不知真正之身心”
先天世界中,性命混一为中。后天世界中,一气分化,性命二分,因此人之 理想生命状态则是使阴阳和于中,性命混于一。然“今人皆曰身心,只知幻化之 身心,而不知真正之身心”®。对此,刘氏指出:
幻化之身,肉身也;幻化之心,人心也。眼耳鼻舌口意,俱幻身之所出; 喜怒哀乐爱恶欲,皆人心之所出。六根门头,样样足以丧生;七情妄念,件件能以致死。磕着撞着,便自发作,不至伤害性命者,有几人哉?若以幻化身心为真,实是认贼为子,以奴作主,一旦天不假年,身在何处?心在何处? 其为幻化之物也无疑。
在此,刘氏区分了真正之身心与虚假之身心。在刘氏看来,后天的肉身、人心皆虚假不真,为幻化之物。由“幻身”而出眼耳鼻舌口意等六根门头,由“人心” 而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妄念。而六根门头七情妄念皆累心伤身而有害于生命。及至百年之后,人归黄土之时,“其为幻化之物也无疑”。而真正能够长存于世的乃是法身、天心。并且,刘氏认为“阴阳五行,法身之所出;婴儿姹女、木母金公、黄婆珊瑚、琿璨水晶、碧玉黄金,天心之所生”。其实刘氏所谓的“天心”无非就是“人之本来真心,空空洞涧,不挂一丝毫,至虚至无,即太极也” 。然人多不明此理,反而“认贼为子,以奴作主”。对此,刘氏批评其“舍真从假,无怪乎寿数未尽,而身心早累,形如生人,而魂入鬼窟矣”。
另一方面,刘氏分别从“体”和“用”两个层面对其原因进了分析。刘氏首先从以阴阳二气为用的层面对之解析。具体地,在对卦象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义理进行分析。如“涣者,散乱不整之义。卦体下坎,一阳藏于二阴之中,阳为阴所陷,上巽一阴入于二阳之下,阳为阴所伤,阴阳不交,性情各别,故谓涣”。涣卦,上巽E下坎H,代表阴阳散乱不整之义。下卦为坎,乃阳陷于阴。上 卦为巽,乃阳为阴所伤。此卦阴阳不和,性情有异,故谓之换。又,“人自阴阳 散乱,性情迁移,道心昧而人心生,正气伤而邪气盛,如坎中一阳,为阴气所陷, 先天藏于后天之中矣。先天既藏,浩气不振,阴气用事,为善不足,为恶有余, 不至丧尽天良而不止。如巽之一阴,潜生于至阳之下,暗中消阳矣,此涣之所以 为涣也。” 也就是说,人自后天世界,阴m失位,~则坎卦H之阳爻陷入阴爻之 中,致使先天之真藏于后天之假中而不显,二则巽卦=一阴爻潜生于阳爻之下, 暗中消阳,从而导致道心障蔽、人心生发,正气为邪气所伤,浩然之气为阴气所 摄。由此,人往往昧于道心法身,而追逐于人心肉身。
其次,刘氏从体的层面,即本原性的先天真一之气的层面对之进行了更进一步地分析。在他看来,阴阳毕竟是先天真一之气的流行发用,因此他将人之只知 幻化身心而昧于真正身心的原因归为先天真一之气被后天阴气所障蔽而不显,其言:
随者,就其时也。上兑泽下震雷,是泽中有雷也。雷主动,泽主静,动 入静中,阳气暂时休息。有不得不静者,随时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人之先天一点真阳,为后天阴气所蔽,性为情移,如震家之物,而为兑家所有。

在此,刘氏以随卦卦象喻先天真一之气入于阴气之下极为形象。随卦,上卦为兑 为泽=,下卦为震为雷乃泽中有雷之象也。雷主动,泽主静,雷入于泽下, 即动入于静中,亦即是阳入于阴中,故不得不静也,是以随。刘氏有见于此,而 悟人之先天一点真阳被后天之阴气所障蔽,有似于震家之阳而为兑家所有,乃性 为情移也。
这就从“体”和“用”两个层面解答了为何人之于后天世界中,会认假为真、 舍真逐假的问题。总而言之,“人自有生以后,阳极阴生,五行错乱,阴阳不交,. 彼此戕害,真者埋没,假者张狂,七情六欲,般般倶有,五蕴八识,件件皆全,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以苦为乐,以假作真,本来面目全失” ®。
鉴于此,刘氏认为若能看破后天之假,不为后天所累,如涣其汗矣。“既换 其汗,而后大号其令,以正除邪,直行济涣之道,则克己可以复礼,复礼可以为 仁,心君安静,浑然天理,止于至善一无所咎之地矣。此换假而能全真者也。” ® 认为当下便直行济涣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然后心意安定,性情稳当,至于至善 之境而全其真也。
总之,刘氏认为万物生化终始于“中”,而此“中”即阴阳之门户,并认识 到了生命之本质即在于通过守“中”即先天真一之气的功夫,以使阴阳归于其中 正之道,继而不昧于幻身幻心,复见法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性命双修养生延寿法第二稿
性命要旨 (尾)
刘一明、柳华阳、闵一得的内丹说
民间流传的《赣州风水秘传》 ★★★★★ ★★★★★
略说刘一明《易理阐真》的丹易合一思想 (2)
吕祖《百字碑》集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