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3-01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瑜伽師地論 > 卷第四 > Tape 43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本論一共有十七地,前兩地解釋、講過去了。前兩地—─五識相應地、意地。在十七地裡邊,前九地是屬於境,其次的六地是屬於行,後兩地是屬於果。「境、行、果」,唯識的經論裡邊,多數是用這三個字來分科的。 

這個「境」,實在就是說這一切的緣起法,能使令我們這迷惑顛倒的人有所覺悟;「行」就是修行,能夠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果」就是最後的成就,分這麼三大科。十七地分這三大科,這個前兩地——五識相應地和意地,剛才說前九地是屬於境,那麼這裡面就是說境的體;境,這一切緣起法的體性。五識相應地、意地就是說的識,心、意、識──說的識,他就是說一切法以心為體性,正好是唯心論的意思。 

  這以下: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一共有三地。這幾地是說境的相貌,這一切緣起法的相貌是有麤有細、有下有上,有很多的差別相貌,所以是屬於相的。 

  尋伺是屬於心理上的活動的相貌,這個相貌倒是很分明地說明心理活動的差別。這是屬於什麼呢?是說我們的心理在一切境界上活動的時候,有麤、有細的分別。這心在境界上「逡務行境」,就是不是那麼安靜,就是很匆忙地在所緣境上活動,大概地、概略地推求所緣境的相貌,就叫作尋,尋是推求的意思。 

  這個伺,是在所緣境上不是太匆忙,「徐歷行境」,就是慢慢地、仔細地在境界上推求、觀察、思惟,那就叫作伺。 

  這個尋和伺是這樣分別,有麤細的不同。心在境界上思惟觀察的時候,有麤略的、微細的活動,就叫作尋伺。這個尋伺,在《攝大乘論》上也提到這兩個字,但是這兩個字形容心理的活動,不是那麼容易分別的,其中有些困難,這在下文有解釋,在這裡不多說了。 

丙三、有尋有伺等三地(分二科) 丁一、結前生後 

已說意地。云何有尋有伺地?云何無尋唯伺地?云何無尋無伺地? 

前邊五識相應地是第一科;第二科就是意地;現在是第三科有尋有伺等三地。這一地裡面分兩大科,第一科是結前生後,剛才念的這一段,就是結前生後,結束前面的一段文,生起後面的一段文。 

  「已說意地」,就是結束前面這一段文。「云何有尋有伺地?」怎麼叫作有尋有伺地?怎麼叫作無尋唯伺地?怎麼叫作無尋無伺地?這是一個問,提出來這個問題,那麼這就是「生後」,引起後面一段文,這是一段。 

丁二、總別標釋(分二科) 戊一、總標列(分二科) 己一、嗢柁南 

總嗢柁南曰:界、相、如理、不如理,雜染等起最為後。 

  第二科,總別標釋,這就是等於回答這個問題。總別:總,是大概的;別,是詳細的把它提出來加以解釋。這一大科分兩段,第一段是總標列。總標列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第二科是長行。先是嗢柁南:「界、相、如理、不如理,雜染等起最為後」,這是嗢柁南。這底下用長行來解釋這個頌、這兩句話。 

己二、長行 

如是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一、界施設建立。二、相施設建立。三、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四、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五、雜染等起施設建立。 

  「如是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前面說的這個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這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就是概略地用五個部分來施設建立、來安立這三地的相貌。「一、界施設建立。二、相施設建立。三、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四、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五、雜染等起施設建立。」這是這五門,那麼這就是長行,這也就是總標列,標出來下面的文,就是解釋這五大科。 

戊二、廣分別(分五科) 己一、界施設建立(分二科) 庚一、徵 

云何界施設建立? 

  這底下(第二段)第二科廣分別。前面總標列,這是廣分別,詳細地解釋這五科。這一科裡邊分五科,第一科是界施設建立,就是前面標出這五門,第一門就是界施設建立。這一科裡面先問。「云何界施設建立?」怎麼叫作界施設建立呢?這底下就解釋。解釋又是先總標列,又是嗢柁南和長行。 

庚二、釋(分二科) 辛一、總標列(分二科) 壬一、嗢柁南 

別嗢柁南曰:數、處、量、壽、受用、生,自體、因緣果、分別。 

  這是嗢柁南。這底下是長行解釋這個頌。 

壬二、長行 

當知界建立由八相。一、數建立,二、處建立,三、有情量建立,四、有情壽建立,五、有情受用建立,六、生建立,七、自體建立,八、因緣果建立。 

「當知界建立由八相」,這個界施設建立,有八個部分的相貌。「一、數建立,二、處建立,三有情量建立,四、有情壽建立,五、有情受用建立,六、生建立,七、自體建立,八、因緣果建立。」這是分這麼八個部分來解釋這個界施設建立。這是總標列。 

辛二、依次釋(分八科) 壬一、數建立(分二科) 癸一、徵 

云何數建立? 

這底下「依次釋」,隨順這個次第加以解釋。分成八科,第一科就是數建立,先問。「云何數建立?」怎麼叫作數的建立?就是安立這個數目。 

癸二、釋(分三科) 子一、標列界 

略有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底下就解釋,分成三科,第一科標列界。「略有三界」,界施設建立在數目上來說,就是三,就是三種世界,就是這麼樣意思。「謂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就是佛法裡面說,一切眾生流轉生死的範圍,不出這三個世界。一個是欲的世界,一個是色界,一個是無色界,分這三個部分,這是標列出來這三個世界的數目。 

  第二段就是辨別它的類別,「辨攝別」就是它的類別。分兩科,第一科是墮,第二科是非墮。 

子二、辨攝別(分二科) 丑一、墮 

如是三種,名墮攝界。 

這是先說這個「墮攝界」,先說這個墮。如是三種,這三種世界是屬於那種界呢?是屬於墮攝界這個範圍內的。「墮」這個字,就是向下落,落下來,那麼就叫作墮,加起來是墮落。像這個飛鳥在天空飛,落下來了,那麼就叫作墮。或者這墮字當「在」字講,你在什麼地方,是墮攝界。這三種世界,它是落在這攝的世界裡邊。或者是攝這個字,當作「屬」字講,親屬的屬,它屬於這有生死流轉的世界,屬於這一方面的,叫作墮攝界。或者這個攝字,當作「繫縛」講,就是它是屬於繫縛的範圍內的這樣的世界。這三種世界是屬於繫縛範圍內的,繫縛就是把它綁起來,它是不自由、不自在的這麼一個世界,一個苦惱的世界,叫作墮攝界。 

丑二、非墮 

非墮攝界者:謂方便,並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 
「非墮攝界者」,這是第二科非墮。「非墮攝界者,謂方便,並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總起來說,這是聖人的世界,聖人的世界就是沒有繫縛,是一個自由自在的這麼一個世界,所以叫不墮攝界,不屬於、不落在繫縛的範圍內的,是一個大解脫的境界。這個大解脫的世界是什麼呢?謂方便。這個方便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進入這個大自由的世界的方便,進入這個自由的世界的方法,你由這樣的方法能達到那個地方去,那叫作方便,是這樣的意思。在苦集滅道四諦裡面來說,這個方便就是道諦。 

  「並薩迦耶滅」,這個薩迦耶是印度話,是梵語,翻到中國話是什麼呢?翻一個「偽身」,虛偽的偽,身體的身。不過有的地方是翻一個「壞聚見」:破壞的壞,積聚的聚,壞聚見,見就是見聞覺知的見,翻個「壞聚見」。但是這裡就是說偽身。虛偽的身體,就是虛假的、不真實的這個身體,那麼叫作「薩迦耶」。這個身體滅了,就是它結束了,而不再生起了,那麼叫作「薩迦耶滅」。 

  我們這個偽身,也就是現在我們的這個生命體,它不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是令我們苦惱的一種東西,當然這身體時常的老病死,身體會老,會有病,它還會死亡,令我們受了很多的苦,所以它不是一個真實的安樂屋,所以叫做偽身。這個偽身,在眾生這一方面來說,或者我們就說人好了,在我們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身體,你想要這個身體滅了,還是不行的,還是滅不來的。就是無始劫來,久遠以來,這個生命體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直的不間斷地相續下來,你想叫它死了不生,還是不行的。所以現在這說滅,就是究竟地把這苦惱的身體息滅了,而不再有苦惱的身體了,那就叫作滅。這也就是說徹底的消滅了一切的苦惱,那就叫做滅。所以這個在四諦裡面說,就是滅諦。方便是道諦,薩迦耶滅就是滅諦。那麼在四諦裡面,就是一個道諦,一個滅諦,這兩句話。 

「及無戲論無漏界」,這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無漏,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漏是煩惱的意思。就是成就涅槃的聖人,他是沒有煩惱的。我們凡夫是有各式各樣的貪、瞋、癡的煩惱,聖人涅槃的世界是沒有煩惱。那麼「無戲論」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論」就是言論,戲論就是你的言論都是不合道理,所以叫作戲論。現成的話來說,就是一切聖人入了涅槃的世界之後,究竟是有?是沒有?是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這涅槃的世界和這一切有為法,是統一的呢?是不統一的?這各式各樣的分別都叫作戲論。就是涅槃的世界是沒有一切戲論的,那麼這就叫作「無戲論無漏界」。 

  這個「方便,並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就是叫作「非墮攝界」,就是它是不屬於苦惱的世界,是一個大安樂的世界。這是分這麼二科,一個墮界,一個非墮。 

子三、配屬地(分二科) 丑一、墮攝(分二科) 寅一、別辨相(分三科) 卯一、有尋有伺地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除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 

  這個解釋裡邊,先是標列這個世界有這三種,然後辨別它是屬於墮界呢?是屬於非墮?這三種世界是屬於苦惱的世界,這是第二科。下面是第三科,配屬地。這裡分二科,第一科是墮攝;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別辨相裡分三科,就是有尋有伺地這三科。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前邊就是說一個大概的要義,這底下再詳細地解釋。這裡邊說出來欲界、色界、無色界;可是這一品是說的有尋有伺等三地,這三地在這三種世界彼此的關係配屬一下。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這裡邊說的這個欲的世界,這個世界裡邊的人,都是有欲的。這個欲界的全部,及色界的初靜慮,色界裡邊一共有四種靜慮,現在只說初靜慮,第一個靜慮。 

  「除靜慮中間若定、若生」,這個「靜慮中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初靜慮和第二靜慮之間,叫作中間。這個有尋有伺地,就是要簡除去「靜慮中間」,這個三昧不算在內,只是欲界和色界的初禪,這是屬於有尋有伺地的,這樣意思。 

  這個「若定、若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是人間的人,他不是天上的人。在人間的人,他肯放下欲,他能夠修學禪定成功了,得到色界初禪了,這叫「若定」。「若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得到初禪以後,他的壽命或長、或短,死掉了。死掉了以後,他就往生到色界初禪天去了,那就是天上的人了,不是人間人了。那麼這二件事:或者是定、或者是生,「名有尋有伺地」,他的內心的思想還是有尋、還是有伺的,他的心裡面有這個活動。那麼這就是二個部份。一個是欲界,我們這個世界上,或者人:不管是中國人、是外國人,所有的人內心都是有尋伺這種心理活動的。這個尋伺的活動這件事,在我們人的世界,這個心理的活動,這個尋伺應該說是最明顯的有三種尋伺,一個就是欲尋伺,一個是恚尋伺,一個害尋伺,我們一般人就是這三種尋伺。 

  這個欲尋伺,就是總想要得到、總想要獲得自己所歡喜的事情,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心裡面老是想這件事,這叫作欲尋伺。第二個就是恚尋伺,我不高興的事情,它若加在我身上,不可以,我會排斥,那麼叫作恚尋伺。恚就是瞋恚,就是憤怒了。可是後邊還有一個害尋伺,恚尋伺和害尋伺有什麼不同呢?恚尋伺比害尋伺厲害一點,就是想要把對方消滅了、把他殺死,就是這樣的恚尋伺。害尋伺呢,不想殺死他,但是要傷害他,那麼叫作害尋伺。也有不同的解釋。我們社會上的人,我看多數就是這樣子,一個恚尋伺、害尋伺、加個欲尋伺,就是這樣嘛! 

  另外還有三種尋伺,就是出離的尋伺,出離欲的尋伺,這是一種;再就是也沒有恚尋伺、也沒有害尋伺。出離欲,就是我不高興這個色、聲、香、味、觸,我想要我的心超越了色、聲、香、味、觸的欲,在清淨的境界裡邊湛然不動、明靜而住,那麼就是禪定的境界了,出離欲的一種尋伺。這個出離欲的境界,當然也要經過尋伺才能成就。 

  再就是恚尋伺、害尋伺,原來這個人是有這二種思想的;現在沒有了,不如意的事情加在他身上的時候,他是不恚、也不害,他心裡能不動,那麼這就是不容易,這是善良的尋伺。出離的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 

  若是生到色界初禪天的人,或者得到色界初禪的人,他是有這三種尋伺,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有這三種尋伺。我們沒有得到禪的人,當然我們就是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如果是有過孔孟之道的訓練的人,學習過孔孟之道的人,或者相信佛教的人,或者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修養的人,他可能在這二個三種尋伺之間來來去去的,他內心的世界應該是這樣子,就是也有染污的尋伺,也有清淨的尋伺,總而言之是有尋伺的,所以名為有尋有伺地。這是第一科「有尋有伺地」。 

卯二、無尋唯伺地 

即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隨一有情,由修此故,得為大梵。 

  「即靜慮中間」,就是初禪和二禪之間的三昧,這個定的境界,就是叫作無尋唯伺地。因為他的定力,更進了一大步,使令麤動的尋的心理活動不顯現了,停下來了,只有微細的推求的心理,所以叫唯伺,唯有這個伺。所以這中間的這個中間禪──初禪二禪之間的中間禪是這樣的境界,沒有尋而有伺。這個境界也一樣,也是有定、有生的不同,那麼這個定成功了的人,就是作大梵天王的。這是一種。 

  「隨一有情,由修此故得為大梵」,隨那一個有情識的人,「由修此故」,由於你肯努力,放下欲,修學這樣的禪定的話,你將來就可以作大梵天王。這樣說就是大梵天王他是有中間禪的功夫的,是這樣意思。沒有到這個境界,只得到初禪,那就是初禪天裡面的梵眾天、梵輔天了。 

卯三、無尋無伺地 

從第二靜慮,餘有色界及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 

這是第三段,從第二靜慮開始,「餘有色界」,和剩餘的有色界:二禪、三禪、四禪,這是餘有色界。「及無色界」,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無色界。 

  欲界和色界天,欲界也是有色,也是有地水火風的生理組織,色界天的人也有地水火風的組織,但是色界天的人沒有欲了,不像我們欲界的人還有各式各樣的欲煩惱。色界天的人有色而無欲;欲界的人有色而又有欲,所以名之為欲,不過後邊還有解釋。 

  色界天的人有色而無欲,所以名之為「有色界」。「及無色界」,無色界天沒有欲,也沒有色,沒有地水火風這種物質組成的生理的機構,沒有這樣有色的身體,只有精神性的活動,那就叫做無色界。就是從第二靜慮開始乃至到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完全名之為無尋無伺地。這樣把三界分配屬於三個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 

寅二、隨難釋(分二科) 卯一、標簡 

此中由離尋伺欲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 

  這底下,第二科,隨難釋。前邊第一科是別辨相,各別地說明這三地配屬三界的相貌。這第二科,隨難釋,隨裡邊有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加以解釋,叫作隨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標簡,把這個道理標出來,加以簡別。 

  「此中由離尋伺欲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這個「不由不現行」這句話就是「簡」,這個簡就是把它挑出去叫簡。說這裡邊它名為無尋無伺地的道理是什麼呢?是由離尋伺欲,所以叫作無尋無伺地。這個離、遠離,也就是沒有了,沒有這個尋伺的欲;就是心裡面歡喜去推求思惟,那就叫尋伺欲,有尋伺的貪欲。 

  在我們人間的人,就是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心裡面不斷的想辦法,那就叫做貪,就叫做尋伺貪、尋伺欲,當然這是屬於染污性的。若是已經成就初禪的人,他也是有尋伺,但是屬於清淨的,就是剛才說的出離的尋伺,出離欲的,從欲的境界裡邊跳出來,他有這樣的尋伺,那是屬於清淨的,沒有恚的尋伺,也沒有害的尋伺,心裡面比較良善、慈悲,那也是一種尋伺。 

其次,就是在本論,《瑜伽師地論》後邊的文,也說出一件事來,就是修行人他雖然有高尚的理想,但是他還是有欲尋伺,有恚尋伺,有害尋伺的。他有這個尋伺,因為他想要跳出去,他就要從佛法裡邊攝取一種清淨的尋伺來破除染污的尋伺,那也叫做尋伺,可是他還沒成功,還沒得到禪的尋伺,這個也是屬於尋伺。 

  現在這裡說「由離尋伺欲」的「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就是沒有這樣的尋伺欲,就叫做無尋無伺地。這個再明顯的說,也就是沒有欲界的這種欲,它就叫作尋無伺地,這麼意思。 

  「不由不現行故」,不是因為他心裡面沒有尋伺就叫做無尋無伺地,不是。就是成就了色界天的初禪的人,他心裡面也是有尋伺的,有這樣心理活動,但是屬於清淨的。二禪以上的人,他是沒有這種尋伺欲了,沒有了,所以叫做無尋無伺地。中間禪,無尋唯伺,就是沒有尋,但是還有伺,就是沒有尋的欲,還有伺的欲。現在這裡加以簡別,怎麼叫做無尋無伺地呢?就是沒有欲了,所以就叫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不是因為他沒有尋伺的心理活動,叫作無尋無伺地;因為還是有尋伺的。就是沒有欲的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都是有尋伺的這種活動;但是他沒有欲,所以叫作「無尋無伺地」,是這麼意思。 

  「不由不現行故」這句話是標簡,底下就解釋它的理由。分二科,第一科是「由一類無」。 

卯二、釋因(分二科) 辰一、由一類無 

所以者何?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於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 

「所以者何」?沒有尋伺欲所以叫作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它的所以然是什麼呢?「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於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這是說出個理由來。 
「未離欲界欲者」,沒能夠遠離欲界的欲的人。欲界的欲分二種,一種是煩惱欲,一種是事欲,這個《披尋記》上有解釋。煩惱欲,只是心裡邊有這種欲而已,沒有表現在行動上,那叫作煩惱欲。這個事欲,不但是內心裡邊有煩惱,而也有這種行動了,有這個欲的境界出現,那叫作事欲。現在說是「離欲界欲」,就是這兩種欲都沒有了、都消除了,那就是離欲界欲;而說「未離欲界欲」,那就是這兩種欲都是有的。 

  「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說這種沒有離欲的人,那當然他是有欲、是有尋有伺的;但是也有時候不是的。什麼呢?「由教導作意差別故」,由禪師──明白通達學習禪的人──來教導他:你要怎麼怎麼樣的作意。各式各樣的這種修禪的方法教導你,你能隨順學習。 

  「於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在你相應的時候,在某一個時間,也就會有無尋無伺意出現。教你學習觀一切法空,照見五蘊皆空,於這個空的境界裡面,照見五蘊皆空,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樣的離一切相的境界,你能夠相應的時候,那就沒有尋伺的活動了;但是只是說相應而已,還並沒有成功,所以你還是有欲。但是你若能夠隨順善知識的教導,也會有無尋無伺的心理出現。這樣講,我們有欲,也會有無尋無伺,那麼這究竟是有尋有伺地、是無尋無伺地呢?怎麼樣講法呢?現在這就說:因為有欲的關係,還名為有尋有伺地。你雖然一時之間能夠無尋無伺,但是你有欲的關係,還名為有尋有伺地,是這樣意思。 

辰二、由一類有 

已離尋伺欲者,亦有尋伺現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 

  前面這一段是一類無,在有欲的人、有一類的人還沒有尋伺。這底下說「一類有」。 

  「已離尋伺欲者,亦有尋伺現行」,已離尋伺欲者,那就指二禪,中間禪也算在內,主要指二禪、三禪、四禪以上的人,這以上的人,是沒有尋伺欲了,事欲沒有、煩惱欲也沒有。這種人,他內心的世界也是有尋伺的活動的,他也會推求道理,去觀察一種道理,也會有這種思想活動。怎麼知道呢? 

  「如出彼定及生彼者」。「如出彼定」,這就分兩種情形。就是在人間的人,他得到色界二禪、三禪、四禪了,得到這種禪了,在禪定裡邊是沒有尋伺的。這個初禪的人還是有尋伺的。現在二禪以上的人,在禪定裡邊是沒有尋伺;但是他會出定,他不是永久在禪定裡邊,頂多他入定七天、或者是更多天,但若出定了以後,他心裡面還是有尋伺的。那麼他是二禪以上的功夫,他還是會有尋伺,那麼在禪定的時候是無尋無伺,出了禪定的時候是有尋有伺,那麼這個人究竟是有尋有伺地、是無尋無伺地呢?這個人還是無尋無伺地,因為他沒有欲了。所以用有欲、無欲作有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的界限,這麼樣來決定,是「如出彼定」。 

  「及生彼者」,就是人間得到二禪以上功夫的人,生到二禪天以上去了,當然也是在禪定的時候,是無尋無伺;從禪定裡邊出來的時候,也還是有尋有伺。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不由不現行故」名之為無尋無伺地,而是由於他沒有欲,是這樣意思。 

  若是他有欲,這種人就是無尋無伺也還是有尋有伺地,這麼解釋;不是由於不現行,也不是由於現行。不是由於有尋有伺就名為「有尋有伺地」,不是由於無尋無伺,名為「無尋無伺地」;而是由於沒有欲、由於有欲來說它的名字的。 

  前邊這一大段文是「墮攝」,還是屬於凡夫禪,屬於凡夫得到禪定的人,這樣解釋。這底下「非墮攝」,第二科,就指聖人說的。 

丑二、非墮攝(分二科) 寅一、明有尋伺(分二科) 卯一、標 

若無漏界有為定所攝初靜慮,亦名有尋有伺地。 

卯二、釋 

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 

  前面指凡夫得到禪定的人這樣分別;這底下「若無漏界」是指聖人說的。 

  「若無漏界有為定」,這個無漏界也分兩部分說,就是他是把欲界的煩惱斷了:凡夫得禪,欲界的煩惱也是沒有了;聖人得到禪,欲界的煩惱也是沒有了,但是有點分別。凡夫得到色界的禪定,欲界的煩惱只是心理上沒有欲的活動,生起欲煩惱的種子還在,只是不活動。若是聖人得到初禪的時候,他欲的煩惱種子也沒有了,還是有點分別的。 

  這個「無漏界」在這裡說,譬如說是:得到初禪、或者得到二禪的,這是三果聖人了。三果聖人他斷了欲的煩惱,色界的煩惱斷除一少分,還有很多都沒有斷,可是他因為斷除去多少煩惱了,也就名之為「無漏界」。這樣說,聖人斷煩惱這件事,有的斷除少分煩惱,還有很多煩惱沒有斷;有的是完全斷了煩惱了,就是全面的淨清了,這都是屬於無漏界的。 

  「若無漏界有為定」,就是這個無漏的世界的聖人,他現在入於這個有為的定,不是無為的定。無為定入了涅槃,那是無為的境界;沒有入涅槃,他還有心、意、識的活動的,都算是有為。這樣的聖人「所攝初靜慮」,屬於他的初靜慮,就是色界初禪,也就是這個三果聖人,他入這個初靜慮的時候,亦名有尋有伺地,也叫作「有尋有伺地」。這一段就是標,這底下解釋。 
「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這個聖人,他若是入初禪、入這個三昧的時候,怎麼還是名為有尋有伺地呢?這底下說出個理由來。「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因為他這個地方是這樣,就是:他由散亂心入於不散亂的初禪,入了初禪之後,「緣真如為境」,這樣意思。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就是:不是說是由散亂先入初禪,由初禪再緣真如境,不是;一開始,就入緣真如為境,入於初禪三昧,這是有點不同的。那麼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依尋伺處法」,就是:這個聖人他是依據「尋伺處法」,還是推求觀察,照見五蘊皆空,他要推求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的就是畢竟空的,他這樣去觀察,然後才入於這個真如的境界,所以叫「緣真如為境」。他不能夠離開了有為法,直接的「緣真如為境」,不能這樣子,那要到八地菩薩以上才可以這樣。由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乃至到……現在這裡說是三果聖人,都是要先從有為的因緣生法上去正憶念,才能夠進入到真如的境界,所以叫作「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 
既然是由「尋伺處法,入此定故」,所以叫作「有尋有伺地」。「不由分別現行故」,不是因為在定中還有尋伺的心所,就名為「有尋有伺地」,不是。是因為入定的時候,他還是要依這尋伺的這種方法,還是要有推求觀察的心理作用,依此為方便,緣真如為境的。如果說是他不這樣觀察,只是內心無分別,那不能說是「緣真如為境」。所以這個無漏的三昧,一定要通過這毗缽舍那的觀。像我們沒得聖道的人,或者沒得禪定的人,你修學禪的時候,一定是有兩個相貌,就是一個止、一個觀的。如果是不修觀,只是修止,那就是一般的世間有漏的學習禪的方法;若加上佛法的觀,那才是屬於佛法的修學禪的方法。如果沒有觀,那是共一切外道的修禪的方法;若有佛法的觀的時候,那就不共於外道了。 
現在這裡說,聖人都還是這樣。初得聖道的聖人,他若不去緣真如的時候,他心裡只是止而已。只是止,那就是入於初禪、一般的這種禪;需要「緣真如為境」才能算是無漏的三昧,還是有這個問題的。這件事,在我們漢文的《阿含經》裡面也說得非常的明顯。在大乘經論裡面更是明顯,像《大般若經》、像《金剛經》,也是很明顯的提出來這件事。所以,佛教徒修禪的時候應該明白這件事:「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不是因為你在禪定裡邊,還有這個尋伺的現行就名為有尋有伺地,不是!是因為你入此定的時候,是用尋伺的方法。 

寅二、指說所餘 
餘如前說。 
剩餘的;前面這是辨別有尋有伺地,那麼剩餘的就是那個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兩個。這兩個也是這樣子說,就是前邊說的這個「方便及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那麼,這裡面的意思,《披尋記》裡面說的,我認為它說的好,就是這個無漏的三昧,這真如三昧是遍一切地的,當然不遍於非非想地,非非想地不在內。已經成功的人,應該是不同。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也都有真如三昧,也都是有這個「方便、薩迦耶滅,乃至無戲論無漏界」,也都有非墮攝的這種無漏的真如三昧的。所以,前面說了,這裡就不說了,所以就指到前面去:「餘如前說」。 
這個「有尋有伺」這個地方,在別的的地方──別的經裡邊、別的論裡邊常會提到這件事:欲界是有尋有伺,色界初禪也是有尋有伺;中間禪無尋唯伺;二禪以上,無尋無伺,這樣劃分它的界限。但是有的地方就說:可是二禪以上的人,乃至非想非非想定的人都有尋伺的心所活動的,那怎麼算是無尋無伺呢?你就不大容易明白它的界限。現在這裡就是用這個理由來劃分,就是有欲、無欲,來分別它的不同。 
瑜伽師地論 > 卷第四 > Tape 44
 

--------------------------------------------------------------------------------

壬二、處所建立(分三科) 癸一、欲界(分三科) 子一、辨所立(分二科) 丑一、總標 

處所建立者,於欲界中,有三十六處。 

  這裡是說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這三地裡邊「略以五門施設立」,第一個就是「界施設建立」。「界施設建立」裡邊建立八相。八相裡邊,第一個是「數建立」,這一科昨天說過了。現在是第二科:處所的建立,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居住的眾生不同,所居住的地點也不一樣,所以叫作處所的建立。這一科裡邊分三科,第一科就先說欲界。欲界這一科裡邊,又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辨所立」,所立的處所,這裡邊是先總標,先立出來。 

「處所建立」者,就是眾生居住的地方,於欲界裡邊一共有三十六個地方。那三十六個呢? 

丑二、別列(分四科) 寅一、那落迦處(分二科) 卯一、辨二種(分二科) 辰一、大那落迦(分二科) 巳一、標列名 

謂八大那落迦。何等為八?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號叫,五、大號叫,六、燒熱,七、極燒熱,八、無間。 

  「謂八大那落迦」,這是八個。八那落迦這一段分二科,第一個是辨二種那落迦。那二種呢?第一個是「大那落迦」。這裡分二科,第一科是列出來這八個大那落迦的名字。「那落迦」是印度話,中國話就是「地獄」。 

  「何等為八」,怎麼叫作八呢?第一、等活地獄,二、黑繩地獄,三、眾合地獄,四、號叫地獄,五、大號叫,六、燒熱,七、極燒熱,八、無間。這八個大地獄裡邊,最後一個就是「無間地獄」。這是列出來名稱,下面就加以解釋。解釋裡邊先說它的量,它有多大呢? 

巳二、釋廣量 

此諸大那落迦處,廣十千踰繕那。 

  就是一萬由旬這麼大。一萬由旬,在玄奘法師的翻譯裡邊,「一踰繕那」,中國的華里是十六里。十六華里是一踰繕那,那麼就是一萬個十六里,這是它有這麼大。 

  前面是八種大那落迦,這底下說「寒那落迦」。 

辰二、寒那落迦(分三科) 巳一、標 

此外,復有八寒那落迦處。 

  此外,八個大那落迦之外,復有八種寒的那落迦的地方。 

巳二、徵 

何等為八? 

巳三、列 

一、皰那落迦。二、皰裂那落迦。三、跫哳詀那落迦。四、郝郝凡那落迦。五、虎虎凡那落迦。六、青蓮那落迦。七、紅蓮那落迦。八、大紅蓮那落迦。 

  這些地獄的名稱,下面有解釋。 

卯二、明邊際(分二科) 辰一、舉大那落迦(分二科) 巳一、等活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至等活那落迦。 

  前面說出來二種那落迦;這底下說出那落迦的邊際,究竟它在什麼地方? 

  「從此下」,就是從這地面以下,三萬二千個踰繕那,那麼深,就「至等活那落迦」了,就到那個地獄了。 

巳二、所餘 

從此復隔四千踰繕那,有餘那落迦。 

  八個那落迦,第一個是等活,還有七個呢?就是再從此以下,還要距離四千踰繕那那麼遠,就有其餘的那些那落迦了。 

辰二、例寒那落迦(分二科) 巳一、初寒那落迦 

如等活大那落迦處,初寒那落迦處亦爾。 

  前面是舉「大那落迦」,這底下「例寒那落迦」,就是照大那落迦為例,說出來寒那落迦的地方。分二科,第一科是「初寒那落迦」。 

  如等活大那落迦的那個地方,初寒那落迦也是那樣子,也就是地面以下三萬二千踰繕那,就是到了等活大那落迦了。 

巳二、餘寒那落迦 

從此復隔二千踰繕那,有餘那落迦應知。 

  前面說四千;這裡說二千就有餘的那落迦,就是「寒那落迦」。這是說二種那落迦的地點的邊際。 

寅二、餓鬼處 

又有餓鬼處所。 

  前面是說那落迦的處所。這是第二科,說餓鬼的處所。「又有餓鬼」的「處所」。 

寅三、非天處 

又有非天處所。 

  「非天」就是阿修羅。 

寅四、人天處(分二科) 卯一、攝旁生趣 

旁生即與人天同處,故不別建立。 

  這是第四段,說人天的處所。「人天處所」分二科,第一科是「攝旁生趣」。 

  「旁生即與人天同處」,我們通常說是畜生,舊的翻譯是說「畜生」;玄奘法師翻個「旁生」;旁生和畜生的含義是一樣的。「即與人天同處」,旁生、和人、和天同在一處。「故不別建立」,所以不另外建立處所。 

卯二、辨人天趣(分二科) 辰一、人(分二科) 巳一、四大洲 

復有四大洲,如前說。 

  「復有四大洲,如前說」,這是說人天的處所,分二科。先說「人」,人裡面先說四大洲,在大海裏面有四個洲,這像前面已經說過了。 

巳二、八中洲 

復有八中洲。 

  第二段說「復有八中洲」,八個中等的洲──海裏邊的島子;就是每一個洲的旁邊還有兩個中等的洲、島子,所以加起來就是八個。 

辰二、天(分二科) 巳一、總標列 

又欲界天有六處。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時分天。四、知足天。五、樂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又欲界天有六處」,前面是人的世界,說完了。這底下說天的地方,天有六個地方。 

  「一、四大王眾天」:就是四個大王眾天,就是每一個天的裡邊也有很多的天,分四個部分,就是四大王眾天。第二種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前面也說過了,就在須彌山的頂上。第三是「時分天」,這是空居天了,印度話叫「夜摩天」。第四是「知足天」,就是「兜率天」。第五,是「樂化天」。第六,是「他化自在天」。這些天的名稱,後面也有解釋,這裡不說了。 

巳二、明所攝 

復有摩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攝,然處所高勝。 

  「復有摩羅天宮」,這底下,欲界有三十六處,現在已說完了;但是還有其他的包攝在這三十六處之內的,是那幾種呢?第一個是「摩羅天宮」,魔王的天宮。魔王的天宮在什麼地方呢?「即他化自在天攝」,就攝屬在「他化自在天」裡邊。但是它也有一點特別的:「然處所高勝」,這摩羅天他居住的地方比天高大殊勝,但是屬於他化自在天的,就是不另外計數了。 

子二、攝其餘(分二科) 丑一、舉種類(分二科) 寅一、那落迦攝 

復有獨一那落迦、近邊那落迦,即大那落迦及寒那落迦。以近邊故,不別立處。 

  「復有獨一那落迦」,這底下說地獄的事情。這地獄裡邊有個「獨一」的「那落迦」,還有個「近邊」的「那落迦」。這二種那落迦「即大那落迦及寒那落迦」,也就是屬於八大那落迦及八寒那落迦的。 

  「以近邊故,不別立處」,因為它就是靠近大那落迦的邊、靠近寒那落迦的邊上,所以也不另外計數了、不另外立處所的名稱了,這是一種。 

寅二、人中攝 

又於人中,亦有一分獨一那落迦可得。 

  這是第二科,在人中也有地獄,也有這種苦惱的眾生,有「獨一那落迦」可得,怎麼知道呢? 

丑二、引經說 

如尊者取菉豆子說:我見諸有情,燒然極燒然,遍極燒然,總一燒然聚。 

  「如尊者取菉豆子說」,就是大目犍蓮尊者,他的姓叫這個姓。 

  「我見諸有情,燒然極燒然,遍極燒然,總一燒然聚」,他說這話。他說:我看見有很多眾生「燒然」,為火所燒。這個「極燒然」就是燒得很厲害,就是多分被火所燒;前面「燒然」還是少部份。「遍極燒然」,就是全身都被火燒了。「總一燒然聚」,就是為火所燒,看不出來那個人的形容相貌了,就是一團火了,叫「總一燒然聚」。那麼這也是一種地獄,這是在人間的。 

子三、總結數 

如是等三十六處,總名欲界。 

  這是結束這一段。就是前面「八大地獄」是八個數,「八寒地獄」是八個數,這就是十六個了。再加「餓鬼處」,是十七個。加「非天處」,是十八個;「四大洲」,是四個,就是二十二;「八中洲」,就是三十個了;加「六欲天」正好是三十六個,總名為「欲界」。「欲界」裡邊就有這麼多的眾生在這裡居住。 

癸二、色界(分二科) 子一、總標 

復次,色界有十八處。 

  前面是欲界,第一科;現在是第二科,是色界。色界分兩科。 

  第一科是總標。除了欲界之外,還有色界天的眾生居住的地方,一共有十八個地方,這是總標。 

  底下「別列」,列出來,分四科;第一科,「初靜慮攝」。 

子二、別列(分四科) 丑一、初靜慮攝 

謂梵眾天、梵前益天、大梵天,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 

  「謂梵眾天」,這是高過了欲界,在欲界以上的天,有四種禪,就是四層天。初靜慮是初禪天所攝的,有三種天,「謂梵眾天、梵前益天」和「大梵天」這三種天。這後邊也有解釋。 

  「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這是說三種天的修因。為什麼有這三種的不同呢?此三種人是因為他修的禪定的功夫有三種不同。第一個是軟品、第二個是中品、第三個是上品,所以得的果報、所居住的地方有這三種不同,是這樣意思。 

丑二、第二靜慮攝 

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第二靜慮故。 

  「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這是第二禪有這三種天。 

  「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第二靜慮故」,所以也有這種不同。後邊有解釋四禪的地方,解釋得很清楚的,那麼在這裡少說話。 

丑三、第三靜慮攝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第三靜慮故。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這是第三禪也有三種天。 

  「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第三靜慮故」,是有這三種天的不同。底下說四禪天。 

丑四、第四靜慮攝(分三科) 寅一、異生(分二科) 卯一、顯生處 

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第四靜慮故。 

  四禪天裡邊分三科。第一科就說凡夫天。前邊初禪、二禪、三禪也都是凡夫;現在第四禪裡面複雜一點。先說有凡夫天,分兩科。 

  第一科顯生處,就是「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這是第四禪天(註:口誤為第三禪天,今改)有這三種天。「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第四靜慮故」,所以有這三種不同(註:口誤為四種不同,今改)。 

卯二、攝無想 

無想天,即廣果攝,無別處所。 

  這是第二科,攝無想。「無想天,即廣果攝,無別處所」,外道修第四禪的時候,修成功了以後,他感覺到想是不對的,就在第四禪裡面滅這個想。滅這個想的時候,成功了,就名之為無想天。無想,是在人間修成功了,死了以後,就生到色界第四禪的無想天那裡去,叫無想天。這個無想天,他在什麼地方住呢?「即廣果攝」,就屬於廣果天那個地方,屬於那裡,「無別處所」,不是另外有地方的。 

寅二、諸聖(分二科) 卯一、顯生處(分二科) 辰一、標 

復有諸聖住止不共,五淨宮地。 

  第四靜慮有凡夫天,這地方還有聖人。分兩科,第一科說他的地點,地點先標出來。 

  「復有諸聖,住止不共」,在這個第四禪天的三種天之上,還有很多的聖人居住的地方,是不共於凡夫的,不和凡夫在一起住。這裡一共有五種清淨的宮殿的地方,聖人在這個地方住。那五種呢? 

辰二、列 

謂無煩、無熱、善現、善見,及色究竟。 

  「謂無煩、無熱、善現、善見,及色究竟」,這五種;就在這五淨居宮,在這地方住。 

卯二、辨修因 

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雜熏修第四靜慮故。 

  這第二科,說這個五淨宮地的聖人,他們修因的差別。到了五淨居宮那裡是一種果報,這種果報怎麼來的呢?「由軟、中、上」:軟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這五類的修因的不同,「雜熏修第四靜慮故」,所以他在人間死了,就生到五淨宮那裡去,在那裡住。 

  這個雜熏修怎麼講呢?就是他已經成就了色界的第四禪,他已經修成功了的時候,當然他是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了,不起欲界的煩惱了,這個時候,就是用這個無漏的智慧來熏修這個禪。熏修這個禪裡面有什麼不同呢?凡夫修成功了色界四禪,他對於所成就的禪有愛、有見、有慢,有這種煩惱,就是愛著這個禪。像我們按照自己的計劃把這個房子造好了,心裡面很歡喜這個房子,類似這樣的情形是「愛」。那麼「見」是什麼意思呢?見就是我見,「我修成功了,你還沒有成功」,就是有這麼一個我的執著。第三個是「慢」,他就高慢起來了。別人沒成功,就輕視別人,這是我慢。 

  我們一般欲界地面上的人類,也有愛、也有見、也有慢;這個修禪定成功了的人也是一樣,也是有愛、有見、有慢,所以名之為凡夫禪。這個修行人、佛教徒──這位得到三果的聖人,他不是,他是用佛法的智慧,觀察是無常的、是苦、是空、是無我的,用佛的聖言、用佛的法語這麼修行。已經得了三果的聖人,他就用這樣的智慧來修這個禪,觀察這個所成就的四禪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空的,這麼觀。我們姑且這麼說,假設修三十分鍾無漏的智慧來觀這個禪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空的,來破這個愛見慢。這樣觀了三十分鍾以後,停下來,就住在這個愛見慢的禪裡面,也是生這愛見慢的這種心情,就是有漏的心情,有漏的心情也是三十分鍾──我們姑且這麼說,也是三十分鍾。這三十分鍾過去以後,再修無漏的智慧,用無漏的智慧來觀這個愛見慢的禪,也是三十分鍾。這樣說,兩個三十分鍾是無漏的,中間三十分鍾是有漏的,就是這個樣子來修。那麼逐漸地減少,就是原來三十分鍾,現在修二十九分鍾、乃至到二十分鍾、乃至到兩分鍾、乃至到一剎那,這樣修。有漏的和無漏的同時減少,總是用兩個部分是無漏,來熏這一部分的有漏,逐漸的這麼修,就是這麼練。這樣子的修行叫「雜熏修第四靜慮故」。而這個熏修的程度,有軟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的差別,所以他往生到色界第四禪的五淨居宮,有這五種的不同,是這樣意思。這是在凡夫天之上,在色界第四禪的凡夫的三層天之上,有五層的淨居天、淨宮地。 

寅三、菩薩(分二科) 卯一、顯生處 

復有超過淨宮,大自在住處。 

  這是第三科「菩薩」。第四禪天有三種,第一個是凡夫,第二個是小乘的聖者:三果聖人,第三個就是菩薩。菩薩也是聖人,但是他是有大悲心了,所以說除了小乘聖者之外,「復有超過淨宮,大自在住處」,還有這個發無上菩提心、已經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這個大菩薩,他的道力、功德殊勝,超過小乘聖者的三果聖人的五淨居天。那個地方叫什麼名字呢?叫「大自在」,是大自在天所居住的地方,在那裡。這個菩薩究竟是誰呢?這底下說出來。 

卯二、辨修因 

有十地菩薩,由極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 

  這個第八不動地菩薩,他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是生到廣果天去,他不到五淨居天去。他到廣果天去,在那裡修行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地菩薩,在那裡「極熏修第十地故」,就是極圓滿的修行這個第四禪,也就是無漏的。這個第八地以上純是無漏的境界;若是七地以下呢?還有有漏的事情,他的無明還在活動。第八地以上,無明的煩惱不動了,所以,由八地以上,純是無漏的境界。 

  這個凡夫天:初禪、二禪、三禪純是凡夫天、純是有漏。三果聖人──這五淨居天是三果聖人,他是有漏、又有無漏。阿羅漢也是有有漏、也有無漏。那麼到八地菩薩以上,純是無漏的境界,因為無明煩惱不動了,他是由「極熏修」。其實這一段這麼說,若到下文、到〈菩薩地〉說的,由八地到十地要一大阿僧祇劫,要那麼長久的時間的修行,純是無漏的修行,第六識都不動了。那麼到「第十地故」,到第十地圓滿的時候「得生其中」,才能生到大自在天那個地方去,在那裡得無上菩提,在那裡成佛。 

  在這個地方,有小乘佛教徒就常是會否認這件事:在人間成佛;怎麼能在天上成佛呢! 

  在人間成佛,在大乘佛教來說,這是化身。是為了教化眾生,所以到人間來成佛;若按照他本身的道力來說,那當然不是在人間,也不是一般的凡夫天,是更高的境界,那麼就是「大自在住處」,在那裡。我認為這個說法,是合道理的。你有罪的人到地獄去,到餓鬼道、畜牲道。人、天道修行的功夫,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當然他另外有住處。這個業力不同,所居住的地方就不同。那麼那五淨居天,他也不和凡夫天在一起了。所以大菩薩的境界有更高的地方,這也是很合道理的,也不能說不對。這樣說法,是按照他自己的業力、得到的功德,他應該有個特別的地方是他的住處,這也是對的。「得生其中」。 

  這樣說,色界天有十八個住處,現在這十八個住處是夠了,你算這個數是夠了。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天,就是九個。第四禪天有三個凡夫天,又有五個淨宮地、淨居天,三個加五個是八個。再加個大自在住處,是九個。前面三個禪是九個,後面第四禪又是九個,二九一十八住處,這數是夠了。也有的地方說,這第十地菩薩「得生其中」的地方是超過三界的;不過,現在這裡把他包括在色界第四禪裡面。 

癸三、無色界 

復次,無色界有四處所、或無處所。 

  這是第三科。前面是欲界、色界說完了,現在第三科:無色界。 

  無色界有四個處所,就是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有四處所」;「或無處所」,或者說沒有處所。這就是有一點不決定,又說有、又說沒有。因為無色界天它沒有形象,沒有地、水、火、風的色法的組織,所以說沒有處所也是可以,就是沒有宮殿的差別,沒有宮殿、也沒有身體,所以就說沒有處所。 

  若說有處所呢,因為無色界天的人,他當然有高深的禪定,他若想要變現出來處所也是可以,他也可以變現一個身相來,那麼就看他:「喔,在這裡!」那麼就有處所了;也可以變現一個宮殿。所以從它的變現的色相來說,也可以說是有處所;從他的果報來說是無形象的,也可以說無處所。 

  這在別的地方《俱舍論》、《大毘婆沙論》都有解釋。就是在人間修行的人,譬如是:他已經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人,他多數不和人在一起住,他都是到深山裡面去住,在那裡他繼續修行無色界的四空定,修成功了的時候,他的人的壽命到了,就結束了,他的無色界天就在那裡,不是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當然也有已經生到天上去的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人,在天上再修無色界的四空定,也有這樣情形,他也就是在那裡,不在另外一個地方。所以說:三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但是若從地點說,到大自在天就是到頂了。 

壬三、有情量建立(分二科) 癸一、辨有色界(分四科) 子一、人(分二科) 丑一、贍部洲 

有情量建立者:謂贍部洲人,身量不定,或時高大,或時卑小,然隨自肘三肘半量。 

  「有情量建立者」,前邊是處所建立,這第三科是有情量建立。這個有情量,看下文的意思,就是身體的大小。他這個身體有多大呢?叫「有情量建立」。第一科是辨有色界的量。分四科,先說人。人裡分兩科,先說贍部州。 

  「謂贍部洲」,就是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方。我們居住這個地方的人的身量是不決定的,「或時高大,或時卑小」,有一個時候身體是很大的、有的時候是很小的,或是一握,就這麼大。 

  「然隨自肘三肘半量」,說是有時高大、有時卑小,還是有數可計的,就是「隨自肘三肘半量」,隨你這個肘量。這個肘,在我們讀律──出家人的戒律上面說到,二十四指平放,不是豎放,平著放二十四個指是一肘。人的指也有麤細,佛的指是麤一點,我們的指可能細一點,所以二十四肘也還是有大小。所以有的地方說,一尺八寸到一尺四寸為一肘。這樣,你的二十四指是一肘,要「三肘半量」,你的身體就是這麼高。你身體大,你的手指頭就麤;你的身體小,你的手指頭細,反正都是三肘半量。《俱舍論》上又加一個三肘半到四肘,又擴大一點,人就是這麼高大。 

  「然隨自肘三肘半量」,「或時高大」,就是在劫初的時候人的壽命長,我相信那個時候人不是很多,人可能少,不像現在世界上人多;但是也很難說。「或時高大」,他也是三肘半或者四肘。「或時卑小」,就是人的壽命漸漸減、漸漸減,乃至到人壽十歲的時侯,人的壽命也是小了、人的身體也小,「然隨自肘三肘半量」。這是說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南贍部洲。 

丑二、餘三洲(分二科) 寅一、東毘提訶 

東毘提訶,身量決定,亦隨自肘三肘半量,身又高大。 

  東毘提訶洲,這個地區的人身量是決定的,也是隨自肘三肘半量這麼大,他們是高大的,比南贍部洲的人高大,但是究竟多高?這還沒說。 

寅二、西瞿陀尼等 

如東毘提訶如是,西瞿陀尼、北拘盧洲,身量亦爾,轉復高大。 

  「如東毘提訶如是」,是這樣;西瞿陀尼這個地區,北拘盧洲那個地區,他們的身量也是這樣子,「轉復高大」,就是北拘盧洲的人是更高大了。東毘提訶這個地區的人比南贍部洲的人高大,西瞿陀尼又比東毘提訶的人高大,北拘盧洲的人又比西瞿陀尼的人更高大,四大部洲的人是這樣子,也都是「隨自肘三肘半量」。 

子二、天(分二科) 丑一、欲界(分二科) 寅一、舉初四天 

四大王眾天身量,如拘盧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身量,復增一足。帝釋身量,半拘盧舍。時分天身量,亦半拘盧舍。 

  「四大王眾天身量,如拘盧舍四分之一」。前面是說人,這底下說天。天的身量有多大呢?先說四大王眾天,這個天的身量如拘盧舍四分之一。 

  這個「拘盧舍」是印度話,這是路途有多遠的一個單位,合中國的有兩里路。兩里路為一拘盧舍,八拘盧舍就是一踰繕那,就是十六里。這裡說「如拘盧舍四分之一」,二里分成四,四分之一就是半里路。四大王眾天的身體的高大,有半里路程的那麼大、那麼高,也是不小了。 

  三十三天的身量「復增一足」,又增加了一分,就是這樣意思。增加了一分,這句話怎麼講呢?這裡面有兩種解釋,就是一拘盧舍分成四分,就是四分之一。這四分之一再分成四分,那四分之一叫作「一足」,這是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一拘盧舍是二里路,分成四分,四分之一以後再分成二分,二分中的一分叫作「一足」。那麼三十三天的身量,要比四大王眾天的身量增一足,再增加一分,這就比他高了,是這意思。 

  帝釋天的身量是半拘盧舍,一個拘盧舍是二里路,半拘盧舍就是一里路程,就是一里那麼高。三十三天同居在須彌山頂,但是帝釋天的身量高,高出幾倍。 

  「時分天身量亦半拘盧舍」,這空居天的夜摩天,他的身量也是這麼大,半拘盧舍,和帝釋天一樣。 

寅二、例所餘天 

此上一切,如欲界天身量,當知漸漸各增一足。 

  「此上一切,如欲界天身量,當知漸漸各增一足。」各各增一分,就是知足天是半拘盧舍,又加上一分。樂化天有一拘盧舍,又增加兩分。他化自在天的身又增加到三分,就是這麼高大。 

丑二、色界(分三科) 寅一、舉初四天 

梵眾天身量,半踰繕那。梵前益天身量,一踰繕那。大梵天身量,一踰繕那半。少光天身量,二踰繕那。 

  「梵眾天身量,半踰繕那」,這底下說色界天。色界天分三科,第一科,舉初四天。梵眾天的身量有半踰繕那那麼高大。半踰繕那就是八里路,那麼高大。梵前益天的身量有一踰繕那那麼高,就是十六華里那麼高大。大梵天的身量有一踰繕那半,一踰繕那半就是二十四里,那麼高大。少光天的身量有二踰繕那,就是三十二里路那麼高了。這一共是四個天了。 

寅二、例所餘天 

此上一切餘天身量,各漸倍增。 

  「此上一切餘天身量,各漸倍增」,一倍一倍地向上增。這樣說,少光天的身量是二踰繕那,無量光天就是四踰繕那,極光淨天就是八踰繕那,少淨天就是十六踰繕那,無量淨天是三十二踰繕那,遍淨天是六十四個踰繕那,這是有這麼高大。 

寅三、簡無雲天 

除無雲天,應知彼天,減三踰繕那。 

  「除無雲天」,到第四禪天的時候,第一層天是無雲天,「應知彼天減三踰繕那」,少了三個。若是少了三個,遍淨天是六十四,加上一倍,就是一百二十八,減去三踰繕那,就是一百二十五踰繕那,他的身量有這麼高。無雲天是一百二十五;那麼福生天就是二百五十踰繕那;廣果天就是五百踰繕那;無想天和廣果天在一起住,所以也是五百踰繕那。 

  那麼五淨居天呢?無煩天就是一千踰繕那;無熱天就是兩千;善現天就是四千;善見天就是八千;色究竟天就是一萬六千踰繕那,這麼高大。 

子三、那落迦等(分二科) 丑一、舉大那落迦(分二科) 寅一、標 

又大那落迦,身量不定。 

  前邊是說人、又說天;這底下說那落迦、說地獄的眾生的身量。分兩科,第一個舉大那落迦,分兩科,先標。大那落迦的身量是不決定,什麼原因呢?底下解釋。 

寅二、釋 

若作及增長極重惡不善業者,彼感身形其量廣大,餘則不爾。 

  「若作及增長」,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造作了罪業,你造了一回很大的罪過以後,你又再造,這個業就增長了,這個增長就是這樣意思。這樣不斷的造這種極重大的惡業的時候,「彼感身形其量廣大」,它所感得的身相是非常廣大的。「餘則不爾」,你造罪是造罪了,但是沒有再造;可是也沒有懺悔,那麼它的身量就是不大了。這是這樣意思。這是舉大那落迦的情形。 

  這第二科「例寒那落迦等」。 

丑二、例寒那落迦等 

如大那落迦如是,寒那落迦,獨一那落迦,近邊那落迦,旁生、餓鬼亦爾。 

  「如大那落迦如是」,是這樣;「寒那落迦、獨一那落迦、近邊那落迦、旁生、餓鬼亦爾」也是:你若是造了罪,你又繼續不斷的造,那麼你的身體就是廣大,受的苦惱也不是得了。 

子四、非天 

諸非天身量大小,如三十三天。 

  這底下說阿修羅的身體,他的大小就和三十三天一樣。前邊說三十三天的身量就是一拘盧舍又一分,這樣子。 

癸二、簡無色界 

當知無色界無有色故,無有身量。 

  「當知無色界,無有色故,無有身量」,因為它的果報是這樣,所以,沒有身量大小的這件事。前邊因為業力的不同,所以所得的果報也就不同。 

  這底下說壽量的建立。第四科,壽的建立,分兩科;第一科是別辨壽量,分三科;第一科是欲界。欲界壽量分六科,第一科說人。人分四科,第一科是南贍部洲的人的壽量。 

壬四、壽建立(分二科) 癸一、別辨壽量(分三科) 子一、欲界(分六科) 丑一、人(分四科) 寅一、南贍部洲 

壽建立者,謂贍部洲人,壽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或於一時壽無量歲,或於一時壽八萬歲,或於一時壽量漸減乃至十歲。 

  謂贍部洲人壽量不決定。「彼人以三十日夜為一月」,人間的壽命,三十個日夜是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歲。 

  「或於一時壽無量歲」,劫初的時候,世界初成的時候,我們人間的人壽命是無量歲,不可以數目來計算的。 

  「或於一時壽八萬歲」,但是開始人有多少過失的時候,壽命就出來數了,就是活到八萬歲左右。 

  「或於一時壽量漸減乃至十歲」,人的壽命就是活到十歲左右。這是我們南贍部洲的人的壽量。這是第一科。 

寅二、東毘提訶 

東毘提訶人,壽量決定二百五十歲。 

  東毘提訶人的壽量決定是二百五十歲的,這和南贍部洲人不同。 

寅三、西瞿陀尼 

西瞿陀尼人,壽量決定五百歲。 

  西瞿陀尼人的壽量是決定的,是五百歲。 

寅四、北拘盧洲 

北拘盧洲人,壽量決定千歲。 

  北拘盧洲人的壽量決定是一千歲的。 

  四大部洲的人身量大小不同,壽量也不同。若是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這個地球就是南贍部洲,其他的三個洲應該是另外有一個地球,從這上看應該是這樣。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現在科學的發明,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壽命差不多;極少數人活到二百歲、五百歲、一千歲的,很少有這種人,可以看出是這麼意思。 

  這是北拘盧洲人,壽量決定是千歲。 

丑二、天(分三科) 寅一、四大王眾天 

又人間五十歲,是四大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諸天眾壽量五百歲。 

  「又人間五十歲」,這底下是天上人的壽命,先說四大王眾天的壽命。他的壽命有幾長呢?人間五十歲是四大王眾天的一日一夜。他的一日一夜,人間已經五十年了。以此日夜,三十日夜為一個月,十二月為一歲,「彼諸天眾」,彼四大王眾天眾壽命是五百歲。四大王眾天的壽命,有這麼長。 

寅二、三十三天 

人間百歲,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如前說,彼諸天眾,壽量千歲。 

  人間百歲,是三十三天的一日一夜。「以此日夜如前」面「說」,三十日夜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彼諸天眾,壽命千歲」。不過,這裡邊,我有一個疑問,我們人間夜間──就是一般的這麼說法──夜間休息,或者是七個鐘頭、八個鐘頭休息,那麼天上的人到夜間他也休息吧?休息那麼長嗎?這個事是不知道、這個事不明白。 

  以此日夜,彼諸天眾,三十三天壽命,他那裡的歲月是一千歲,是活一千年。 

寅三、所餘諸天 

如是所餘,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壽量,各增前一倍。 

  「如是所餘,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壽量,各增前一倍。」這樣子,這三十三天壽量是一千歲,夜摩天就是二千歲了,人間的兩百年為它的一晝夜,三十個晝夜是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他的壽命是兩千歲。 

  那麼知足天,就是兜率天的人,人間四百年是他的一晝夜,這樣子十二個月為一年(註:原文「這樣子一個月、十二個月」為口誤,今改),他的壽命四千歲,知足天是四千歲;就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要活四千歲以後來到人間成佛,他那裡的歲月是四千歲。但是,你們學數學的可能算出來,這個四千歲合人間多少年,應該可以算出來的。 

  他化自在天再加一倍,知足天是四千歲,化樂天就是八千歲。那麼他化自在天就是一萬六千歲,「日夜及壽量,各增前一倍」;這是天。這底下第三科是八大那落迦的壽命,第一個是等活地獄的壽命。 

丑三、八大那落迦(分四科) 寅一、等活 

又四大王眾天滿足壽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大那落迦,壽五百歲。 

  「又四大王眾天滿足壽量」,四大王眾天滿足的壽量就是五百歲。他那裡的歲月是五百歲,「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他的一日一夜就是四王天的五百歲。「即以此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大那落迦壽五百歲。」 

  這樣子,人間的壽命不如天的壽命長,天的壽命還不如地獄的壽命長。好像我在報紙上看,科學家也說到,人間的時間和別的星球的時間不一樣,也計算出來這件事,那樣和佛經上說的原則上是應該相似的。這是大那落迦的壽命,彼等活大那落迦的壽命是五百歲。 

寅二、黑繩等 

如以四大王眾天壽量成等活大那落迦壽量,如是以三十三天壽量成黑繩大那落迦壽量;以時分天壽量,成眾合大那落迦壽量;以知足天壽量,成號叫大那落迦壽量;以樂化天壽量,成大號叫大那落迦壽量;以他化自在天壽量,成燒熱大那落迦壽量,應知亦爾。 

  如以四大王眾天壽量成等活大那落迦的壽量,如是以三十三天的壽量,彼天的歲月是一千歲,成黑繩大那落迦壽量,那也是:黑繩大那落迦的壽一日夜,就是三十三天的那麼多年,一千歲是他的一晝夜,這樣子他活一千歲。 

  以時分天的壽量,時分天是兩千歲,成眾合大那落迦的壽量;以知足天的壽量,成號叫大那落迦的壽量;以樂化天的壽量,成大號叫大那落迦的壽量;以他化自在天的壽量,就成燒熱大那落迦的壽量,「應知亦爾」,也是照第一個那麼計算。 

寅三、極燒熱 

極燒熱大那落迦有情,壽半中劫。 

  極燒熱大那落迦有情的壽量是多少呢?是半中劫。我們前邊看出來,這個住劫是二十個中劫。一增一減是一個中劫;二十個增滅是一住劫。所以成劫也是,住劫也是,壞劫也是,空劫也是。現在說是極燒熱大那落迦的有情壽命,壽量是半中劫。那就是中劫的一半。 

寅四、無間 

無間大那落迦有情,壽一中劫。 

  無間大那落迦的有情的壽量是一中劫,不是半中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色界天人的身高是多少?
★【薄伽梵經】
在台灣體驗營向教練們的學習
佛说三界天人体系详细表(4)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一(二)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