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北的贫困是怎样炼成的?!|苏北|运河|黄河

  两千多年前,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没有在江南地区流行,当地人习惯「不耕而种」,产量很低,导致饥荒频繁,吴地民众时常到江北乞讨。江北人称他们为「啙窳」(zǐ yǔ),意为懒惰的人。

  

  《史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其俗剽轻。

  到了明清时代,苏南崛起,又把苏北的逃荒大军称为「啙窳」,一雪前耻。

  历史发生逆转。

  江北的经济社会是怎么全面衰退的?

首都粮食安全,压倒一切

  历史的转折,始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28 年)。

  这一年,黄河于河南滑州决口,南下占据了淮河的河床。这一占长达 650 多年。黄河带来的泥沙,破坏了淮河原本健康的水系。

  

  黄河历次改道示意图

  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苏北的事情继续恶化。

  元代之前的王朝,大多定都在黄河南岸,这里有可靠的粮仓保障。从元代开始,都选择以北京为首都。

  北京周边的海河流域土地贫瘠,无法养活京城超过百万的人口。于是,从江南运粮成为一项政治任务。

  元代运粮主要通过海运,每年向北京送粮 300 万石以上。内河漕运只是辅助手段。

  

  元代运粮路线图

  明朝早期定都南京时,从太湖平原调粮十分方便。朱棣迁都北京,并抽调江淮几十万富户充实首都,北京再次面临严峻的吃饭问题。

  从永乐十三年(1415 )开始,明政府疏通了京杭运河各个河段,使用内陆运河运粮,并停止一切海运航线。

  

  传教士利玛窦与大明官员

  北京的主粮、蔬菜瓜果、日用纺织品、文具、瓷器漆器、笤帚扫把等家具什物,全都依赖地方供应。

  传教士利玛窦考察京杭运河后认为:运河几乎就是北京的命脉,“北京什么也不出产,而北京什么也不缺乏”。

  京杭运河山东临清至东平段的会通河十分脆弱,容易被黄河冲毁淤塞。治河官刘大夏在黄河北岸修建了「太行堤」,断绝了黄河北流的通道,让全部黄河水向南流入淮河。

  1565 年 12 月,嘉靖向治河官员训示:黄河北岸的长堤要「着实用功,修筑高厚」。意思很明确:黄河无论如何也不能向北决口,冲垮运河,应该把万恶之源的黄河水全部拦向南方。

  嘉靖皇帝的治河原则就是「逼河南行,通漕保运」,也是整个明清两代的治理总思路。

  万历皇帝在给治水官员的敕书中同样认为「空堤防一溃,势必奔流北徙,将为闸河之累」,他挂念的仍然是运河安全。

  

  盐城沿海大片滩涂,大多由黄河泥沙淤积形成

  首都的粮食安全总算有了保障,但黄河泥沙导致苏北地区水系大面积淤塞,洪灾发生频率逐年增加。

  1550 年到 1950 年这 四百年间,苏北各地发生的水灾占该地区 5000 年水灾总数的比例,盐城为 88.9%、淮安 71.5%、涟水则高达 95.6%。

  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根源是保护运河,保障首都。

  明末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指出:「今所治在运河,是不免以中原、徐、淮之地为壑……」

  治河官员们理直气壮:「(河水)南攻,不过溺民田耳,是逼之南决之祸小而北决之患深。」

  淮南地区同样承受运河的长期祸害。为了维持运河航道通畅,每年漕运时,都要闭闸蓄水,上游淮河干、支流来势凶猛却不得宣泄,导致淮河中游变成泽国,任由洪水淹没凤阳、泗州等地。

  

  2011年明朝祖陵重见天日

  泗州百姓为了避免洪灾不断上报朝廷,甚至打起维护明朝皇室风水的旗号,宣称「泗州祖陵系我国家根本重地,王气所钟」,实在淹不得。

  可惜到了清代,明朝祖陵牌不再管用,泗州终于在 1680 年永沉湖底,洪泽湖西岸的明祖陵也随之沉没。直到2011年才因大旱浮出水面。

  运河水位超过一定限度后,为了减小大堤的压力,往往开闸放水,运河以东的里下河平原(泰州、南通、盐城一带)也惨遭淹没,一来二去,淮河两岸都横遭大祸。

  

  洪泽湖流域吞噬良田

  苏北最大湖泊洪泽湖并非天然生成,而是人工水库,主要用途是积蓄淮河清水以冲刷黄河入海通道,史称「蓄清刷黄」。

  随着黄河河床不断淤积垫高,洪泽湖面积也逐年增大,吞噬周围众多良田市镇。

  无休止的水灾,严重破坏了苏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地方民众已分不清田与湖的区别。睢宁农民把下田耕作称为下湖。在海沭方言中,至今仍把农田称为湖、荡。

  林语堂曾在《吾国与吾民》中称:历代创业帝王,几从无出自大江以南者。相传食米之南人,无福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啖馍馍的北方人来享受。

  真相却是:在明代以前,出帝王最多的淮北地区是稻麦两熟轮作区。由于后来夏秋频繁水患,让淮北很多地区只能种一季越冬的旱作物。

  既然运河给淮河流域带来的灾难如此深重,漕运为什么就不能重新改走海路?

运河利益集团阻挠海运

  明隆庆年间,大学士邱浚就海运与河运问题算了一笔账:元代从 1283 到 1329 年 46 年间的海运失粮总量,还抵不上明代运河运粮一年的损失量。

  元代海运的事故损失率约为 1%-1.6%。

  1804 年,由于运河淤塞,清朝被迫海运漕粮,运送槽米 180 万石,运费较河运省 2/3。

  海运比河运危险的说法,不攻自破。

  

  马戛尔尼使团画家绘制的清代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险情无处不在,尤其是各河段的闸口,其中最危险的要数黄淮交汇处的天妃闸。

  《漕运议》记载,明隆庆四年,在天妃闸一年沉没船只 800 艘,损失粮食二十二万石。

  海运的运费也要远远小于河运,据顾炎武说法:「漕河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河运之费者省十七八。」

  鉴于运河的巨大财政开销和对沿岸生态环境的破坏,明清两代朝野提议恢复海运漕粮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最终都遭到了驳回。

  究其原因,河运系统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日本人绘制的元代海船

  运河最大的受益者是各级河务官员,他们在运河治理中稍动手脚,就可以不断制造人为水灾,让朝廷每年投巨量的治河资金,乘机中饱私囊。

  年年大兴土木的淮河、黄河、洪泽湖、微山湖等重大工程,有榨不完的油水。

  运河水闸的控制是一门技术活,闸工举手之间,就能决定一船人的生死。因此,商船每经过船闸,都要被勒索若干银两。

  从江南到北京,各省遍布关卡,各种所谓剥浅费、过闸费、过淮费、屯官费数不胜数,整个运河处于收费站林立的状态。

  一旦改走海路,能捞取好处的只限江南和直隶两地港口,受益群体将大为缩小,势必遭到漕运系统官员的极力反对。

天道彰彰

  运河利益集团再强大,也难以抵挡自然的力量。

  咸丰五年(公元 1855 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附近再次决口改道,重新北流入海,将京杭运河山东段冲垮淤塞,漕运只能被迫改以海路为主。

  此后河运逐年衰退,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内河漕运彻底废止。

  

  江淮省计划

  内河漕运已名不副实,清廷裁撤了漕运总督,数千漕运系统公务人员面临失业。

  为了保住这些人的饭碗,清廷曾考虑从江苏再分出一个苏北省--江淮省,另建一套政府班子,遭苏籍京官集体反对而作罢。

  此时距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 1415 年)正式开启内河漕运,已经过去整整 400 年,苏北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的破坏,正式加入了「黄泛区」的行列,成为逃荒流民的输出地。

候鸟式人类大迁徙

  出于求生的本能,苏北流民离乡逃荒的行为本身无可指摘。不过,过多依赖外出寻找活路,势必降低对故乡的关注度,这让本已恶劣的家乡环境更无改善的希望。

  例如,洪水泛滥过后,由于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常造成淮北大片土地土壤盐碱化、沙化和水利设施的毁坏,此时急需当地农民在农闲之余改良土壤,修复设施。但在饥饿又无助的处境下,更为实际的选择显然是南下逃荒。

  

  苏北黄河故道土壤分布,多为劣质土壤

  无暇顾及乡土重建的后果,是抗灾能力愈发微弱,外出逃荒的频次也就越来越高,从几年一次发展到每年外出,甚至外出月份也固定下来,从 11 月离乡,避开无事可做的冬小麦农闲,于至次年 2 月回籍,形成了类似候鸟的季节性迁徙民风。

  流民的逃荒之路虽然艰苦,但所获也算不菲。根据民国时期一项调查显示,苏北流民每日打短工或乞讨所得,平均在大洋三四角左右,三四个月的短期旅途,挣得收入往往多于整年种田。这也使流民更加缺乏建设家乡的意愿。

  对此,美国学者裴宜理在《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 1845-1945》一书中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艰苦的劳动来修复遭到破坏的家园……在皖北和苏北,这种重要的修复机制几乎是完全缺乏的。」

  可喜的是,苏北遭祸,总有地方得福。

  一江之隔的江南等地,在 1864 年长毛之乱结束后,人口损失达六七成之多,土地抛荒严重。清廷为此从全国各地招揽了大批流民奔赴苏南开垦荒地,淮北流民毫不意外的占到了其中的大部分。

  

  太平天国前后苏南人口的变动

  随着上海开埠,以上海为首的江南城镇工商业恢复繁荣,并很快超越战前水平。城市发展为大量低端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苏北各地的逃荒难民大批涌入,其中又以进入上海的最多。

  苏北逃荒客们试图成为城市的永久居民,不但当地上海人不乐意,上海滩上的洋人也立刻变得不再开明。

  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工部局的市政官员们认为上海周边的苏北棚户区实在「有碍公共卫生和安全」「有碍观瞻」,多次带队拆除未果。

  

  1949 年以前的上海草棚分布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苏北之殇
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京杭大运河对沿岸及周边城市或乡镇现代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苏北运河的新生
宋礼:奉朱棣之命重开会通河,京杭大运河从此成为明朝漕运主干线
大运河的兴盛不是中国面向海洋的阻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