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去的PC--上、下

前不久在网上游览,看到了一篇发表于几个月前的文章“Happy Birthday, TRS-80”。文章提到,2012年8月3日,是台式计算机TRS-80诞生三十五周年纪念日。这个熟悉的名字,吸引着我看完了全文,接着又忍不住去查了一些有关的背景资料。看着网上照片里那熟悉的显示器和键盘,心中却是不禁的感慨。

 

1977年,美国TANDY公司推出了一款三件套的台式计算机TRS-80,由一台十二寸的单色显示器,一个包括主机板在内的键盘,和一部作为外部存储器的盒式磁带机组成。这是计算机史上最早面对个人用户的台式计算机之一,也是最早真正进入批量生产的个人计算机之一。今天的人们对“TANDY”这个公司可能早已忘记,但是,生活在北美的人对“RADIO SHACK”这个遍布各地的电子设备器件零售店肯定不陌生。这个连锁店除了销售日常消费电子产品外,至今仍然销售诸如电阻,电容,小型开关以及电烙铁焊锡等等面向业余电子爱好者的东西。这个连锁店的前母公司,就是TANDY

 

七十年代中期,TANDY旗下的RADIO SHACK连锁店是当时非常红火的电子零售商。公司的拥有人Don French利用买来的一套微型计算机散件设计了自己的计算机,并把成果演示给公司的其他高层人士。不过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别人多大兴趣,因为这个东西和他们以前习惯卖的无线通信类产品相距甚远。经过一番磨难,最后公司总算同意将其产品化。刚开始还是打算按“散件”出售,只面向那些业余爱好者。后来只是考虑到“大多数人都不会焊接”的因素,才决定总装成整机后再卖。

 

RADIO SHACK于1977年8月3日在纽约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这款产品,售价为五百九十九美元。事发当日,恰逢纽约市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所以这件事并没有引起新闻界的注意。然而过后不久,成叠成打的求购信就堆到了公司总部的办公桌上。据说公司接到了超过一万五千个的电话,内容都是一样:我要买这个机器!产品的销售异常火爆。原来预计一年可以卖三千台,而实际情况是在仅仅头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卖了超过一万台!在整个I型产品的生产周期内,销售量超过了二十万台。在那个刚刚起步的个人计算机时代,这真是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TRS-80使用的是来自Zilog公司的Z80芯片,主机频率只有1.78MHz。配置的基本编程语言是BASIC。别小看了它,那可是当今软件巨人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当年创业时的开山之作。TRS-80比以x86芯片为基础的PC机的鼻祖,IBMPC,早问世了近四年,和另一个划时代的个人计算机APPLEII为同时代产品。后者则是出自今天顶顶大名的APPLE公司,它的设计人是乔布斯的合伙人沃兹涅克,又经乔布斯的创意打造包装上市的。TANDY公司通过自己旗下的几百家RADIO SHACK连锁店来销售TRS-80这款机器,这种销售模式又比苹果公司今天同样通过自己的专卖店销售产品早了近三十年。1977年,TANDYAPPLE,和另一家也推出个人计算机的公司CommodoreBYTE杂志评为“1977三剑客”。

 

以上这些背景资料都是我从维基网站上查来的。我之所以这么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资料,是因为我对这个机器有种特殊的亲切感。它是我接触到的第一台个人计算机。我对计算机的了解,也可以说是从它开始的。

 

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在一家通信设备厂设计所工作。要设计的产品,是军方要求的下一代短波通信设备。那时,“计算机”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各种培训班也多了起来。我因为刚毕业,被认为条件好,就被送去参加了一期半脱产的培训班,学习在单板机上用机器码编程序。这之后,就被认为是了解计算机的人了。

 

当时军方要求,新一代通信设备的控制管理应该自动化。而当时人们的概念,又往往将自动化计算机联系起来,所以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新的设计里,应该包括计算机。但是,计算机在这个系统中到底应该起什么作用,又如何配置,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所以,控制系统这块的设计,一直是一笔糊涂账。

 

不久,厂里的总工由国外考察回来,带回来一台据说国外正在流行的个人计算机,就是这台TRS-80。按照任务需要,这台计算机被放到了我所在的设计室,被要求研究看看能否以它为基础实现控制系统的设计。于是,学习如何使用这台机器就成了我的任务。

 

刚看到这台机器时,那是挡不住的新鲜感。大屏幕显示器(这里说并不过分,因为当时9吋屏幕的电视机对许多人家都还是稀罕物件),全尺寸键盘,和我以前学习过的单板机比起来,这才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但是,新鲜劲儿过后,我也明白了这绝不件是容易的事。首先,全套的技术文件都是英文的。我虽然自认为英文水平还可以,但还是被那满篇儿的专用技术名词给降住了。有的名词不要说英文,就是连中文的意思都不明白。于是,这个学习过程就只能先从查字典开始。先查英文字典,再查中文名词的技术含义。一个命令一个命令的去试,弄明白是干嘛用的。就这样折腾了一段时间,最后总算做到能编个简单的程序,存到磁带机里,然后再调出来运行了。

 

不过,很明显,这样的结果,离能把它用到实际系统里去的要求,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当时厂里由总工到下面的技术员,对计算机都还是处在一种“一头雾水”的状态。如果能取得外界的帮助,显然会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厂方通过曲里拐弯的关系,最后找到了中科院计算所。

 

中科院计算所,当今排名世界第二的计算机制造商联想公司的发源地,当时可还是处在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联想”恐怕就是在柳传志的联想里,也都还没有地位。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大楼,虽然门口还有军人站岗,但看去仍是一副冷清破败的模样。所里的人虽然还有饭吃,但受到外面众多诱惑的影响,显然也都在设法寻求改变。对于我们这种找上门的请求,自然乐于接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作。我作为常驻人员,留在了计算所,那台TRS-80,也一同到了那儿。

 

我当时的具体任务是:将一块我们设计的接口板和这台TRS-80连起来,以这台计算机控制它的工作。这个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的事,却花了我们不少的时间。双方的通信建立不起来,建立起来也保持不住。后来才发现,原因仅仅是因为双方用了不同的时钟,导致了不同步。时钟同步是数据通信的基础,然而当时我们却都对此毫无概念。我仅仅在学校学了一点数字逻辑,对数字通信的事儿连大门都还没找着。与我们合作的计算所的人是搞网络的,但是这几个人长期搞的是网络拓扑结构,那种“高层次”的研究,对这种底层的细节从未关心过。忘了当时是怎么搞到的一份TRS-80主机板的电路图,总之是为了找出问题原因,我对着它运了几个星期的气。最后终于在一个周末,突发奇想,在TRS80的主机板上切断了一根中断线,又引出来一个信号作为时钟接到了外面的接口板上。通信终于能建立了:由TRS-80发出的数据,可以被另一端的接口板显示出来了。

 

这个结果可把我们乐坏了。计算所负责这个项目的室主任把我和他手下那个负责软件的学生一起请到他家里,设家宴款待庆祝。要说到底还是研究所出来的,搞软件的那个哥们马上想到成果的问题,告诫我说:先不要急着就此发表文章,等到有了更大的收获后再一鸣惊人。其实,我当时对此毫无概念,根本没意识到这么个结果会有什么文章好写。

 

几年以后,国内有一个行业内的计算机应用研讨会要举行。其实,说是研讨,不过是借机游山玩水罢了。会议地点选在峨嵋山脚下,真实目的就不必多说了。会议门槛倒是不高,写篇沾边的文章就行。我被久闻的峨眉山猴子所吸引,很想去,但总要有份投名状才行啊,于是就想起了这桩往事。当时这个项目已经终止,没有什么“更大的收获。我就把这个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整理了一下,就汤下面,拼凑了一篇文章寄了去。果然,不久就收到了会议邀请。

 

去的路上我就告诫自己:咱就是来混吃混喝的,来了玩儿上一通,然后拿几本资料回去交差,绝不多事。可谁知,到了以后才知道,会议要开分组会,每个人都要在会上介绍自己文章的内容。听了这个安排,我的心马上提到了嗓子眼儿。心里说,我写的那个玩意儿要是在会上讲,恐怕得把人笑的牙都找不着了。等真到了会上,听前面几个人讲过之后,我放心了。因为他们说的都是些不疼不痒的事,有的甚至还不如我写的有些实质内容。等轮到我时,我尽量放低姿态,简单陈述了一下内容,并一再强调,因为项目的调整,没有最后完成。总之是怕被人笑话。谁知,就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一个哥们会后找到我,非要探讨切磋一下。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们单位也有这个TRS-80,也在进行类似的实验。而且国内有关杂志还有TRS-80相关实验的介绍。难怪如此。

 

这件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国内的基层单位,虽然计算机已经开始普及,但大多都还处于一种很低级的模仿状态,可以说还是处于入门前的找门阶段。另一个就是TRS-80这个机型在当时绝非是哪个单位所独有,而是有着相当的保有量。可以说TRS-80为当时国内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和计算所的合作后来并不顺利。一是厂方主管部门因为对计算机了解非常有限,对一些设想和建议很难接受。而计算机所一方又对短波通信领域所要面对的问题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对厂方的一些要求难以理解,甚至对一些基本技术原理都表示怀疑。此外,在要达到的目标方面也各不相同。所方关心的是这个项目有无学术价值,在同行中的评价如何。而厂方关注的则要实际的多,想的是什么时候能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然后投产列装。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情形使得许多事难以进行下去。不久,国家计划调整,许多项目下马,这个项目也在其中。这件事就算完了。

 项目下马后,原来的实验都停了下来。看着放在一边的那台TRS-80,想着曾经在上面做过的工作,觉得很不甘心。经过这一段,我对它的使用也基本了解了,很想继续在上面做些事情。恰逢一个项目开始预研,对其中的天线调谐器,是要引进,还是自制,一直争论不休。能不能引进,不是我说了算的事,可是我在闲着没事时干什么却可以自己做主。我设想着,依据天线调谐的过程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这台TRS-80来模拟这个过程,看看能否找到“自动”调谐的办法。我开始游说单位的领导,说这台TRS-80的现有配置,很难满足我们的要求,应该增加一些外部设备。领导被我“忽悠”的同意了。于是,在原来的三件套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台5吋软盘机和一台打印机。现在这套系统看上去,已经挺像那么回事儿了。

我一边学,一边干。先设法用数学公式描述天线调谐的参数关系,再用BASIC语言把它转成一个程序,然后再用迭代的方法在TRS-80上对这个模型反复计算,以此模拟天线调谐的过程,试图找到可以实现快速调谐的方法。一番努力后,这个模型终于可以在TRS-80上跑起来。看着打印机上打出的结果,可以由一个随意设定的边界值逐渐逼近期待的最佳值,让我觉得很受鼓舞。我一直期望着,能把这样的成果转化到实际产品中去。

然而,现实和理想的距离往往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八十年代初,国门开始打开。原来一直闭门造车的工程师们的眼睛,被来自欧美的崭新技术和成果恍的眼花缭乱,被巨大的差距惊得目瞪口呆,很快就被降伏了。全面引进,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已经是由厂家到用户的集体共识。“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这是当时一个普遍的心态。记得一个老工程师由国外考察回来,谈到国外的所见所闻,摇头叹道:没法子!真的是没法子!你没法儿比呀!

在这种情形下,再谈什么自行设计,只能是被人当作不合时宜的笑话了。我只能把这个想法搁置起来。

不久,IBM-PC及其大量的兼容机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国内也出现了仿制APPLE-II的紫金-II,和克隆IBM-PC的长城0520系列。我们设计室和厂里其他部门也都陆续添置了不少。华丽的人机界面,众多的软件功能,显然比老机器强大的多。那台TRS-80被堆放在角落里,渐渐地被遗忘了。

不过,在当时,至少是在我们单位,有关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定位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买这些计算机来为了什么,它们又能干些什么,从上到下都是稀里糊涂。一直到我离开,那些计算机,除了少数被财务部门当计算器用算算工资外,其余大多数情况下,都沦为了年轻人手下的游戏机。

九十年代初,我来到北美。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立刻感到了巨大的差异。学校里无论是教授的科研,还是学生的作业,都已经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诸如MATLAB之类的软件已经成为必备的工具。学生们经常被要求在上面进行各种模拟运算,然后写报告,对运算结果进行分析。看到用这个工具软件,可以随意对小到一个回路,大至一个系统进行模拟,对各种结果选择比对,这真是让我感慨不已。要知道,当时我的原单位,还有相当数量的工程师在用手摇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有一个元件设计室,聚集了十几个工程师,工作就是设计各种电感器件。有的人的大半生,就是靠着手摇,笔算来完成这件事。新产品的论证过程,很多时间都耗费在诸如“如何确定中频频率”,“如何减少交叉干扰”这类问题上。在那种条件下,结论又只能等到样机完成进入测试后才能知道。如果用上计算机和这些工具软件,这些事就完全可以通过模拟计算完成了。这得省多少事啊!一个朋友听我说了这些,开玩笑说:要是你把这些都拿回去,那些人恐怕都得失业了。

因为用计算机让人丢了工作,当然谁都不乐意。但是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甚至生活娱乐方式,却是不争的事实。1995年,微软公司发布了“WINDOWS-95”,使个人计算机的使用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此个人计算机开始了近二十年“WINTEL”一统天下的格局。尽管PC(Personal Computer)这个词在出现时,是个颇为开放的泛指,但时至今日,它事实上已经成了WINTEL类产品的专属名称。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风水轮流转。计算机和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这代人有幸亲眼目睹了一代风流的辉煌与没落。

1990年,TANDY公司把计算机业务出售给了AST,退出了计算机制造业。

1992年,AST被列入Fortune500公司之一,成为IBM,Compaq,Gateway等个人计算机巨头的有力竞争者,一度占有中国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最高份额。然而好景不长,它的业绩很快下滑,最终于1996年为SAMSUNG所兼并。

1998年,Compaq兼并了老牌计算机公司DEC,成为当时仅次于IBM的第二大计算机制造商。但仅仅四年之后,就被HP吃掉。

2005年,IBM将个人计算机业务出售给联想,同时宣布退出这一领域。

1999年,HP将其属下赖以起家的测量仪表及其它与计算机不相关的业务分离出去(即现在的Agilent Technologies),而专注于计算机产业。然而到了2011年,HP却宣布计划分离出旗下的PC业务。虽然过后不久就宣布取消这一计划,但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2009年,便携式PC销售量首次超过台式机。

2010年,苹果公司发布IPAD平板机,引领了新的潮流。有分析预言,到2016年,平板机的销售将与便携机持平,甚至超过。

2013年,世界第三大PC制造商DELL公司在NASDAQ挂牌二十多年后,宣布重新私有化,以期借此机会退出传统的PC市场。

由此有人断言: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后PC”的时代。

三十年的时间,PC由一个初出茅庐的才俊,到一个年富力强的壮年,引领了一波工业革命,推动了计算机和半导体技术持续多年的蓬勃发展,成为了增长最快的工业门类,并被当作验证摩尔定律的一个标志。众多产业巨头在这个战场上群雄逐鹿,东征西讨,“你方唱罢我登场”,“墙头变换大王旗”,几多辉煌,又几多惨烈。

如今,它的地位也遭到了后来者的挑战,面临着夕阳西下的尴尬。我不是专家,不敢评价“PC已死”这样的断言是否准确恰当,但在今日手机平板如此咄咄逼人的情势下反观PC,我分明好像看到了黄昏小路上一个孤寂老人远去的背影。

前不久,INTEL正式推出CloverTrail系列芯片,希望以此占领和巩固在移动市场上的地位。近日更有消息说,INTEL正在与APPLE公司讨论建立合作关系,准备为其生产新一代的移动设备芯片。同时,HP总裁梅格-维特曼也宣称,公司将开始把主要资源由PC转向平板,因为“市场已经非常快地转向平板和智能手机,我们现在必须要应对这一转变”。

是无望的最后搏杀?还是自信的重新开始?咱们等着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第三季PC出货量同比上升23%,平板增幅达44%
掌上电脑40年发展演变史
1623-2003年来的计算机编年史
PC历史上的20位英雄
你最崇拜谁?IT领域10大技术天才介绍
计算机发展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