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柳君:“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这都是些耳熟能详的语句了,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通常认为人多就必定能干更多的事,将事干的更好。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于是便有了另一种说法,“人多手杂”,意味着这人一多,反而添乱。

 

 

在企业里,被运用的越来越广泛的一种讨论方式,是“头脑风暴”。

当人们对某个问题纠结不清的时候,通常会想要运用这种方式来集思广益。

大家聚集起来,坐在一个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室内摆放着大白板,参会人畅所欲言,天马行空,会议组织者希望能借此热烈的讨论,激发灵感,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您参加过所在企业的“头脑风暴”吗?

我想大概都参加过。

您对此有什么样的体会呢?是不是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呢?适合在面对所有的困局时运用呢?每次运用时是否都能达成期望的结果呢?

 

 

我参加过好多次这种时髦的“头脑风暴”,却对这种讨论形式不以为然。

有一些客观的原因。

“头脑风暴”这种讨论方式,对会议主持者的要求不低。

会议主持者要有这个能力和魄力把握全局,因为大家讨论着便容易走题,兜来兜去却走偏了方向。

同时,在企业里,说是现在是头脑风暴时间,不分职位高低,大家畅所欲言。

但实际讨论中你会发现,那些在企业里“位高权重”的人物,他们提的建议更容易得到响应,不知不觉中迁引着大家的思维;还有一些人虽没有显赫的职位,却是团队中的名义领袖,他们的发言也更容易得到重视。

于是,讨论来讨论去,还是那些平时说话声音“大”的人掌控了这场头脑风暴的大局。

 

 

因此,一次“头脑风暴”究竟能不能落到实处,对主持人的要求可不低。除了会议主持人自身素质要过硬以外,他在企业里还得有地位,能镇的住场。

可问题是,这样的人不太可能有太多时间与精力动不动就组织大家来一场“头脑风暴”。

因此,那些看起来似乎在畅所欲言的“头脑风暴”式讨论,或许初衷是好的,结果却常不尽如人意。

 

 

那么,有没有科学、权威的研究,来告诉我们热闹的“头脑风暴”背后的真相呢?

“头脑风暴”会不会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有效呢?

    有的。(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若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

 

 

  “头脑风暴”这个概念,是由传奇广告人亚历克斯.奥斯本发明的。

  “头脑风暴”就是团队成员之间在一个没有对错评判的气氛中交换意见。

根据奥斯本的创意,头脑风暴有4条原则:

1. 庭外判决原则。

2. 畅所欲言,自由发言,想法越荒诞越好。

3. 数量为上,想法越多越好。

4. 结合他人的想法拓展思路。

 

 

奥斯本深信那些小组——只要从社会评判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就会比那些工作中的独行侠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想法,还能大胆主张自己最中意的方式。

“集思广益所产生的定量结果无庸置疑。”

 

 

苏珊.凯恩在她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马文.邓尼特为此做的研究。

 

  “马文.邓尼特教授组织了48位科学家和48位广告业高管(这些人都是3M公司男性雇员),并且要求他们分别参加到独立的思考和团队的头脑风暴中。

邓尼特深信那些高管会在集体项目中获益,他只是不清楚那些研究型科学家,或那些他认为更内向的人,会不会从团队工作中获益。

 

邓尼特将两组男子分别分成12个小组,每组4人。

每个小组会就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进行讨论。

 

邓尼特和他的研究小组统计了所有的想法,将那些小组讨论所得的想法同个人的主意进行对比。

为了实现对照组的统一化,邓尼特将个人的想法同小组中其他三人的想法汇集起来,就像这些主意是他们在一个‘正常’讨论的四人小组所得的一样。

 

研究者还对这些想法的质量进行测定,将这些想法以‘可能性衡量’编码,最不可能的想法为0,最有可能的为4.

 

结果显而易见。

24个小组中有23个组别显示,成员独立工作时会比小组协作得出更多的想法。

同时,他们在独立作业中所得出的想法,在质量上等同于或高于小组作业共同得出的想法。而那些广告业高管在小组项目中并不比那些假想的内向科学家们做得好。

 

此后的40多年间,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极为相似。

研究表明,随着小组规模的扩大,人们的表现越来越糟糕:

同6人小组相比,9人小组得出的想法明显数量少而且质量差,而6人小组和4人小组相比也相去甚远。

 

组织心理学家阿德里安.弗恩海姆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科学论证商业界的人士必然在疯狂使用头脑风暴式的小组学习。

如果你的员工才华横溢并且积极进取,那你就应该在创造性和效率为上的任务中,鼓励他们独立工作。’”

 

 

看来,头脑风暴并不是企业里遇到困局时医治百病的良药。

正如组织心里学家阿德里安.弗恩海姆所说,如果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运用头脑风暴的讨论方式对获取成果,极有可能弊大于利。

这两个条件便是:

1. “如果你的员工才华横溢,并且积极进取。”

2. “在创造性和效率为上的任务中”

当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时,我们其实应该鼓励我们的同事独立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思维导图做头脑风暴
教你用思维导图做头脑风暴&如何做集体思维导图!
创新头脑风暴七步法
《头脑风暴法》教学设计
笔尖上的头脑风暴
焦点讨论法与团队共创的内在关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