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读一通鉴足矣--资治通鉴,解开人类规律的核武器》12

《人生读一通鉴足矣--资治通鉴,解开人类规律的核武器》
第62节
作者: 萧度

日期:2011-09-30 21:55:41

  ●●153.守正是根,用奇乃枝---纸谈七国之乱的用兵
  原文译:
  吴王刚开始举兵叛乱时,吴国臣子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大军集结向西进攻,没有可以出奇兵的通道,难以成功。我请求给我五万人马,另外沿长江、淮河逆流而上,占领淮南、长沙,攻入武关,与大王主力军队会师,这也是一路奇兵。”吴王的太子劝阻说:“大王以造反为名义,这样的军队不能让别人带领,假若别人也背叛您,又该怎么办?况且,让别人全权指挥一崐支军队,又走另外一条路,容易产生许多其他利害问题,只是白白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吴王就没有批准田禄伯的请求。

  吴国的青年将领桓将军劝吴王说:“吴国军队步兵多,步兵利于在险阻的地方作战;汉军中以战车、骑兵为主力,战车和骑兵利于在平原地区作战。希望大王不进攻沿途的城池,挥兵直进,迅速向西进兵,占领洛阳武库,利用敖仓的粮食供应军队,凭借山势和黄河天险号令诸侯,这样,即使没有进入函谷关,天下就已经被您平定了。如果大王进军缓慢,因沿途攻占城邑而延误时机,汉军战车、骑兵到来,冲入梁国和楚国的郊野,您的大事就失败了。”吴王征询老将军们的意见,老将们说:“这个青年人,让他去冲锋陷阵还可以,怎么懂得全局战略呢!”于是,吴王不采用恒将军的计策。

  ========================================================================
  上面两位将领的话,是有道理的,一个,在当时的实力对比下,非常需要用奇;第二,在没有必胜把握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做到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因为战争是大事,不能轻敌冒险。
  但后面的桓将军说吴王按他的思路操作可以平定天下,这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一种鼓动性言辞。没有民心支持,没有良好的团结的管理层,没有战斗力强大的士兵。。。。。。这些守正项目和对手的大错误,光靠用奇,是不可能实现天下平定的。再退一步,就算把中央政府打得流亡,还是不可能最终获胜,“正”的根基不行。
  接下来聊聊我对于奇正的看法。
  奇谋妙计,过人的才智,高超的指挥艺术,总能激发人们的兴趣。
  用奇,很重要,是战争的重要手段,体现人的智慧,令人向往。在实力不济的形势当中,尤其需要用奇,而在实力足够的情况下,用奇也是必要的,因为战争要讲效率,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战果,毕竟成本是有限的,浪费人力财力物力都是对国家的伤害。
  但我觉得,用奇,并不是战争取胜的主要手段。有些用奇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但绝大多数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是守正。
  守正是根本。
  如果说用奇计出奇兵是用奇的体现,那么公正的奖惩,严格的训练,战争的正义性等等,则是守正的体现。
  在守正基础上的用奇,是锦上添花的良性循环。
  在不正基础上的用奇,大多数必定会失败,就像在下降通道中买股票,又好比雪中送炭,力量终归是薄弱的。

日期:2011-10-01 11:49:22

  ●●154.奖惩主导行为---平叛后景帝对诸王的处理
  原文译:
  景帝因为齐国首先抵御叛军,后来因迫于形势与叛军有串联,不是齐王的罪过,就召来齐孝王的太子刘寿,立为齐王,他就是齐懿王。
  景帝打算让吴王之弟哀侯刘广的儿子刘德接续当吴王,让楚元王的儿子刘礼接续当楚王。窦太后说:“吴王是宗室中的老人,理应为宗室做忠于朝廷的表率;但他却首先发难,率领七国叛乱,扰乱天下,为什么给他续后!”不许再立吴王,允许楚王续后。乙亥(二十五日),景帝改封淮阳王刘余为鲁王;改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管辖原属吴国的封地;立宗正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吴王的使者到庐江,庐江王不答应与吴王联合,而与南越国多次互通使臣。吴王的使者到衡山,衡山王坚守城池,对朝廷忠心不二。等到吴、楚叛军被打败后,衡山王入京朝见景帝。景帝认为他忠贞,就慰问他说:“南方地势低而潮湿。”改封衡山王为济北王,以示褒奖。庐江王因与南越国相邻,多次派使者与南越交结,景帝把他改封为衡山王,在长江以北为王。
  ====================================================================
  奖惩是管理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利与害的分配,让人明白做什么对自己有利,做什么对自己有害,从而主导人们的行为。
  所以,奖惩是不能随意的,合理与否,是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
  当然,所谓的合理,其标准没有定式,要和自己的目标相关联,如果想让自己快乐,可以奖励取悦自己的人,但可能会有其他的风险;如果想要把事情做好,则要奖励忠心能干的人,但这类人不一定能让自己开心。
  总之,一定要根据目标进行奖惩,并考虑可能带来的不利一面。
日期:2011-10-01 12:30:01

  ●●155.世上本无真正意义上的公平----郅都之死
  百度资料:
  郅都,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汉文帝时任郎官,为文帝侍从。汉景帝时先后任济南郡太守、中尉、雁门郡太守。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对抗豪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风丧胆。后人对他评价很高,把他与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初露头角

第63节
作者: 萧度

  郅都,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时期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   汉文帝时,郅都踏入仕途,初任郎官,为文帝侍从。汉景帝继位后,郅都晋升为中郎将。他性格耿直,“敢直谏”,也能抛开情面,“面折大臣于朝”。  郅都随汉景帝到上林苑,随行的贾姬如厕时,突然一头野猪冲进厕所。汉景帝以目示意郅都去救贾姬,但郅都手持兵器,只保护在皇帝身旁,并不行动。汉景帝自己拿起武器,想要救人。郅都跪在汉景帝前面说:“失掉一个姬妾,还会有另一位姬妾入宫。天下难道会缺贾姬这种女子吗?陛下如此轻视自己的安危,将社稷和太后置于何地?!”   听了郅都的话,汉景帝只好把贾姬丢在一边,还好虚惊一场,野猪没有伤人就跑出了厕所。   窦太后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认为郅都是个难得的忠臣,能考虑宗庙社稷,直言进谏,于是赐郅都百金。汉景帝从此开始重用郅都。

  锋芒展露
  西汉初年,西汉政府倡导“无为而治”,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有的居然横行地方,蔑视官府,不守国法。如济南郡的瞷氏家族,仗着宗族户多人众,称霸地方,屡与官府作难。地方官循于常法,“莫能制”,于是汉景帝拜郅都为济南郡太守。郅都针对不法豪强目无国法、肆行无忌的特点,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手段。到任即捕杀瞷氏首恶,推行严法,开西汉以严厉手段打击豪强之先河。瞷氏首恶被诛,“余皆股栗”,不敢再与官府对抗。他在任一年多,“郡中不拾遗”。郅都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前150年,郅都晋升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亲领北军。他执法不阿,从不趋炎附势,也不看权臣脸色行事。丞相周亚夫官高傲慢,而郅都见到他只是作揖,并不跪拜。当时统治者一意恢复国家的经济实力,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因而人民受的剥削较轻,安居乐业,极少有百姓触犯法律之事,犯法者多为皇亲国戚、功臣列侯。郅都行法不避权贵,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列侯宗室对郅都是又恨又怕,见他皆侧目而视,背后称他为“苍鹰”,喻指他执法异常凶猛。   郅都为人勇敢,有气力,公正廉洁,不翻开私人求情的信。送礼,他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不听。他常常自己说:“已经背离父母而来当官,我就应当在官位上奉公尽职,保持节操而死,不能顾念妻子儿女”。

  得罪太后
  汉景帝庶长子刘荣,前153年4月被立为太子。前150年,因其母栗姬失宠,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之母王夫人暗中唆使大臣向汉景帝请求立栗姬为皇后,汉景帝大怒,废刘荣为临江王。   前148年,刘荣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汉景帝召刘荣觐见。刘荣一行由江陵北门出发。上车后,车轴折断而车被废弃。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   刘荣被传到中尉府受审。郅都责讯甚严,刘荣恐惧,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窦太后堂侄魏其侯窦婴派人悄悄送给刘荣刀笔,谁知刘荣向景帝写信谢罪后,便在中尉府自杀身亡。窦太后得知长孙死讯后大怒,深恨郅都执法严苛不肯宽容,准备用严厉的刑法处置郅都,汉景帝将他罢官还乡,随后却派使者持节任命郅都为雁门郡太守,不必到长安领旨,直接赴雁门上任。

  雁门太守
  汉景帝时期,匈奴铁骑连年南侵骚扰边境,边境数郡久不安宁。为此,汉景帝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匈奴人一向敬佩郅都的节操威名,得知郅都就任雁门太守,惊恐万分。郅都才抵达雁门郡,匈奴骑兵便全军后撤,远离雁门。至郅都死,都不敢靠近雁门郡。   匈奴曾用木头刻成郅都之形的木偶,立为箭靶,令匈奴骑兵奔跑射击,匈奴骑兵因畏惧郅都,竟无一人能够射中。
  郅都之死
  窦太后得知汉景帝再次重用郅都,愤怒异常,不加追究分辨,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汉景帝替郅都辩解,说:“郅都是忠臣”。准备释放郅都。窦太后不忘孙儿刘荣之死,说:“临江王难道就不是忠臣吗?”在她的干涉下,郅都终于被杀。郅都死后不久,匈奴骑兵重新侵入雁门。
  ========================================================================
  看到郅都之死,令人痛心,于是百度搜索,得到了上面的文字。

  其实,这世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只有权力公平,才有真正的公平。
  没有权力公平下的公平现象,都是表面的,脆弱的。
  权力是社会的地基。
日期:2011-10-01 12:53:41

  ●●156. 向田叔学习怎样做聪明人---田叔毁证词

  原文译:
  这时,太后担心梁王的事情,不进饮食,日夜哭泣不止,景帝也很忧虑。正好田叔等人查办完梁王的事,返回长安,到达霸昌厩,田叔等用火把在梁国办案取得的证词全部烧毁,空着手来见景帝。景帝问:“梁王有罪吗?”田叔崐回答说:“犯死罪的事是有的。”景帝问:“他的罪证在哪里?”田叔说:“陛下不要过问梁王的罪证了。”景帝问:“为什么?”田叔说:“有了罪证,如今不杀梁王,就废弃了汉朝的法律;如果处死梁王,太后会吃东西没有滋味,睡不好觉,这样就会给陛下带来忧愁。”景帝非常赞成他所说的道理,让田叔等人谒见太后,并且说:“梁王不知情;主持这件事的,只有梁王的宠臣羊胜、公孙诡之流,这些人都已经按国法处死,梁王没有受到伤害。”太后听到这些话,立即起来坐着吃饭,情绪也稳定了。

  梁王乘机上书请求朝见景帝,已经到达函谷关,茅兰劝说梁王,让他乘坐着普通的布车,只带两名骑士为随从入关,藏匿在长公主的园内。朝廷派使臣迎接梁王,梁王已入关,随从的车骑都在关外,不知道梁王的下落。太后哭着说:“皇帝果然杀了我儿子!”景帝很担忧害怕。这时,梁王来到皇宫门前,伏在刑具上面,表示认罪,请求处置。太后、景帝喜出望外,三人相对哭泣,恢复原来的骨肉手足之情,把梁王的随从官员都召入关内。但是,景帝愈发疏远梁王,不再和他乘坐一辆车出入了。景帝认为田叔贤能,就提升他做了鲁国的相。

  =====================================================================
  景帝的弟弟梁王想要继承皇位,受到景帝宠臣袁盎等人的阻挠,于是,梁王派人刺杀了这些大臣,景帝大怒,命田叔等调查梁王。
  通过调查,田叔得到了梁王做这些不法事的证词,但是他没有上交朝廷,而是私下把它烧毁了。因为他明白,如果交上去,就会使景帝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按国法得处死弟弟,不然,会造成极坏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是母亲窦太后将面临丧子之痛。
  而烧掉证词不了了之,却可以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这就是田叔的聪明之处。


第64节
作者: 萧度

日期:2011-10-11 21:42:38

  ●●157.人的行为都是趋利的吗----探索新概念:感受性利益
  说明:
  本来这篇文章不是这个标题想说的,但是写着写着,自己钻进了某一条没想进去的胡同,出不来了,只好认命,临时投降。
  本来我写的题目是“关于利益主导行为说法的补充”,意思想说,阻碍力大的时候,人趋利的概率就会下降。但是,按另一种解释来说,就是在阻碍力面前选择放弃,也是一种趋利选择,并且人在有自主意识的情况下,始终是趋利的。照这种观点,我觉得我无法驳倒自己,我的左手打倒了右手,只好放弃原来的道,走到另一条道上去了,并为之制造了一个新名词:感受性利益。
  原文:
  关于利益主导行为,请大家看清楚,我说的是主导---主要受利益駆导。但是,有人会说,人的行为都是受利益駆导的,不仅仅限于主要,即使用极端的例子来说,受气而杀人是不对的,但还是要去做,是为了某时某种精神上的“利”;某些人,明知道应该努力上进改善生活,但是,由于自控力的关系,总是做不到,宁愿打打麻将过日子,有人会说,此时打麻将对他来说更有“利”。
  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要说明,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受利益主导的。
  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哦,我好像找不到反驳的话。
  但是,还有一些事情怎么解释呢?比如说,有些事很想去做,因为信心不足的关系,他一直在矛盾交织中犹豫,这个过程当中,他并没有感觉到利,更多的是痛苦,结果错过了机会,更加痛苦。难道他的行为,也是趋利的体现吗?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
  其实也是有解释的,那就是他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趋利”行为。
  人真的每时每刻都是利益驱动的?

  那还有一种情况怎么解释呢?比如,舍己为人(包括自己人,他人),那也是趋利吗?似乎这种情况也是有解释,那就是他选择了心目中的更有“利”。
  那么,又如何来解释下面情况呢?同样的受气,有人选择了忍耐,有人选择了杀人,那么,前者是趋利的话,后者是什么呢?看来,唉,这种情况还是有解释的,那就是两人心中的“利”的标准有出入。
  照这么说,似乎只有一种情况不是趋利的了,那就是在自主意识丧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么,人的自主行为都是自身的趋利行为的吗?即使那种看起来并没有利的选择,在选择者的感受中却是为了某一种利。
  我想,这种利,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了:感受性利益。由自己的感受来衡量的利。
  前面,也有一个网友说过,赵襄子让位的行为,也是一种“趋利”,或许是某种心理的利。我写赵襄子让位的时候也想过这个,但这涉及到“利”的定义问题。那么,“感受性利益”是不是一个好的解释呢?
  我都快被自己搞得脑子浆糊了,今天的文章,就当是临时性想法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日期:2011-10-16 21:06:32

  ●●158.会做事不如会做人----周亚夫之死
  原文译:
  (平乱时)太尉周亚夫领兵向东北到达昌邑。吴军猛烈进攻梁国,梁王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王又派使臣向景帝告状,说周亚夫不肯救援。景帝派使臣命令周亚夫援救梁国,周亚夫不执行皇帝诏令,仍坚守营垒,不派军队出战;但他却命令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兵,奔袭淮泗口,断绝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吴、楚的粮道。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张羽作战勇猛,韩安国指挥持重,才得以挫败吴军。吴军想向西进兵,但因梁军据城死守,便不敢越过梁向西进兵;因此,吴军就前来进攻条侯周亚夫的军队,两军在下邑相遇,吴军急于求战。条侯坚守壁垒不肯交战;吴军粮道断绝,士卒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应战。周亚夫的军营中,夜间突然惊乱,内部互相攻击,甚至闹到了周亚夫的大帐附近,周亚夫坚持睡着不起,过了一会儿,就恢复平静了。吴军向汉军营垒的东南角调集军队,周亚夫却命令营中加强对西北方向的防御,不久,吴、楚的精兵果然突袭汉营西北,因汉军早有防备,不能攻入。吴、楚军队中,有许多士卒饿死或者背叛离散,吴王就领兵撤退了。二月,周亚夫派出精锐军队追击,大败吴、楚军队。吴王刘濞丢下他的军队,与几千名精壮士兵连夜逃跑;楚王刘戊自杀。

第65节
作者: 萧度

  (平乱后任丞相时)当初,景帝废掉栗太子,周亚夫坚决反对,没有产生作用;景帝因此疏远了周亚夫。而梁孝王每次来朝见,经常对太后说周亚夫的短处。窦太后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景帝表示谦让说:“当初,您的侄子南皮侯和您的弟弟章武侯,先帝都不封他们为侯;等到我即位后才封他们为侯;现在王信也不得封侯。”窦太后说:“人生在世,只各自根据当时的情况办事罢了。当年我弟弟窦长君在世时,竟然不得封侯,死后,他的儿子窦彭祖反而得以封为南皮侯,我十分遗憾!皇帝赶快封王信为侯吧。”景帝说:“请允许我和丞相商议此事。”景帝和丞相商议,周亚夫说:“高皇帝约定:‘不是刘氏宗亲不得封王,没有立功的人不得封侯。’现在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如果封他为侯,就违背了前约。”景帝默然,只好把这件事放下了。后崐来,匈奴王徐卢等六人归降朝廷,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人继续归降。丞相周亚夫说:“他们背叛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封他们为侯,那么还怎样责问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议论不可采用。”于是把徐卢等人全封为列侯。周亚夫因此就自称有病,请求免职。九月,戊戌(三十日),景帝罢免了周亚夫,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食物,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开,又不准备筷子。周亚夫心中不高兴,回过头来吩咐主管宴席的官员取筷子来。景帝看着周亚夫,笑着问:“这莫非不满足您的意思吗?”周亚夫摘下帽子向景帝谢罪,景帝说:“起来!”周亚夫就快步退了出去,景帝目送着他走出去。说道:“这位愤愤不平的人,不能做幼年君主的臣子。”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从工官那里买了专给皇室制造的可用于殉葬的五百件铠甲盾牌,虐待搬运这些东西的雇工,却不给他们工钱。雇工知道这是盗买皇室专用器物,怀着怨恨上书朝廷,检举周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周亚夫。景帝见到了检举信,就下令将此案交给司法官员审理。官员用簿书逐条审问周亚夫,周亚夫拒不回答。景帝得知,骂他说:“朕不必要你的供词,也可以杀你!”下诏让周亚夫去廷尉处接受审判。廷尉审问说:“您为什么要造反?”周亚夫说:“我购买的东西,都是殉葬用的,怎能说是要造反呢?”审案的官员说:“您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在地下造反!”官吏的审讯逼供越来越残酷。当初,官吏逮捕周亚夫的时候,周亚夫就想要自杀,他夫人劝阻了他,因此没有死,被关进了廷尉的牢狱。于是,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
  周亚夫是个英雄。
  在细柳治军时,军纪严明,连文帝想要进入军营,都必须拿出通行证,幸好文帝是个宽宏大度的明君,不但不予怪罪,还非常欣赏。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景帝命他救援梁国,他成竹在胸,坚守原则,不为所动。
  在讨论给景帝大舅子封侯的问题上,周亚夫又是坚持原则,得罪了景帝,当然更得罪了景帝的那班亲戚。

  可以推测,周亚夫是个不畏权贵,相当能干,相当无私,相当坚守原则,求真务实的人,非常适合做事,但在怀有私心的人看来,他的优点背面,是固执,是不近人情,是无法驾御,甚至危险,所以文帝眼里的周亚夫,和景帝眼里的周亚夫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理想和胸襟有差异,在文帝眼里,忠于本职工作就是忠于他自己,在景帝眼里,再忠于本职工作但不按他的旨意做事就是不忠于他。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周亚夫当初的情况相当于威望崇高深得军心的国防部长出任总理,这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功高震主,说句放马后炮的话,周亚夫当初的最佳选择应该是急流勇退。
  不过,从周亚夫的个性来看,不是个苟且营生的人,应该是个奋不顾身的人,估计他不会考虑那么多。
  周亚夫的命运,是那些注重做事而不注重做人的人,到达某种高度时的典型例子。
  总的来说,注重做事不如注重做人,注重做事的人,利用价值下降时,就面临着被抛弃甚至灭亡的命运;注重做人的人,即使再不会做事,也不会被抛弃到哪里去,如果还能做一点事,那就更有前途了,尤其在腐败社会,那更不需要注重做事了,会拍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日期:2011-10-16 21:23:13

  ●●159.越是危险的时候越需要自控镇定理性----李广的大智大勇

  原文译:
  六月,匈奴攻入雁门郡,直到武泉县,并攻入上郡,抢去了官府牧马场的马匹;汉军将士二千人战死。陇西人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曾率领一百名骑士出行,遇到几千匈奴骑兵。匈奴人看见李广的小队伍,以为是汉军大部队派出的诱兵,都吃了一惊,占据高山摆开阵势。李广所率领的一百名骑兵都很害怕,想驰马逃跑回去,李广制止说:“我们离开大军数十里远,现在,如果就靠这一百骑兵的队伍逃跑,匈奴人追杀射击,我们马上就完了。现在我们留在这里,匈奴人必定把我们看成大军的诱敌队伍,一定不敢进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们说:“前进!”来到距离匈奴阵地约有二里的地方,停止下来,李广命令说:“都下马解下马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敌人估计我们会逃跑;我命令都解下马鞍,向他们表示不逃跑,用这个办法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敌部队的想法。”于是匈奴骑兵便真的不敢进攻。有一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军队,李广上马,和十多个骑兵奔向前去,射死了匈奴的白马将军,又返回来,到达他的百骑阵营中,解下马鞍,命令战士们放开战马,卧地休息。这时,正好是黄昏,匈奴骑兵一直对李广部队的行为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时分,匈奴军队仍然认为附近有埋伏的汉朝大军,想夜间袭击他们,便都领兵撤走了。到黎明时,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垒。

  ================================================================
  不得不叹服李广的自控、理性和胆略,这是常人做不到的。
  如果这时候他们选择逃跑,等于告诉敌人快来干掉自己,无疑自寻死路,但是要做到这样的镇定和理性,没有一颗大智大勇的心是做不到的。
  在危险面前,是最不能出错的,因为代价会特别惨重,不然怎么会叫危险呢?李广这件事提醒我们,越是危险的时候,越要自我控制,动用我们的意志和智慧,镇住内心的冲动,理性按正确的方式做事。
  这很重要很重要!


第66节
作者: 萧度

日期:2011-10-19 19:51:04

  ●●160.古今中外人性的规律都是一样的---景帝减刑
  原文译:
  景帝减少了对罪犯的笞打次数之后,受笞刑的人还难保全生命;就再崐次减少笞刑,该笞打三百下的,减为笞打二百,该笞打二百下的,减为笞打一百。又制定了实施笞刑的法令:用于打人的笞杖,长为五尺,用竹子做成,根部手握之处,竹管的直径为一寸;末梢为半寸薄的竹片,竹节全要磨平。被判处笞刑的人,笞打他的臀部;一个罪人打完之后,才更换行刑的人。从此以后,受笞刑的人就得以保全了。但这样一来,死刑很重而不到死刑的其他惩罚又很轻,百姓就把违法犯罪看得很轻淡了。

  =====================================================================
  因为惩罚很轻,所以百姓把违法犯罪看得很淡了。
  这就是人性的规律:趋利避害。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类似的制度下,就会不断重复类似的故事。
  为什么腐败屡禁不绝?为什么像宁波的电脑市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坑蒙拐骗?中介所也是如此。。。。。。甚至整个中国到处都是坑蒙拐骗。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政府不作为导致腐败或者坑蒙拐骗的代价太低,很多甚至根本只有好处没有代价,所以这种行为就遍地开花,居民额外的生活成本随之增加。
  有的人说是中国人素质低的缘故,其实这不是主因,主因就是利益驱动。而素质低下,其实恰恰是这种混蛋得利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日期:2011-10-23 12:07:32

  ●●161.小产权房的未来在哪里
  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中国房价的未来,我的总观点是房价和现政权同在,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出于人性自私的理论,你想想,房价下跌并不利于当权者,就算中央政府出于长远考虑,打压房价,但其实绝大多数当权者是不希望房价下跌的,尤其是地方政府,所以,目前的房价下跌是和这个权力制度本身相矛盾的,所以,房价目前的被压制是暂时的,不是这个制度本身的结果,除非现政权已经失去对权力的掌控力。

  那么,小产权房的未来在哪里呢?现政权肯定是不会放松对小产权房的打压的,因为这里没有他们的“游艇”,所以,小产权房的命运在现行权力制度下是不可能翻身的。
日期:2011-10-29 12:11:04

  ●●162.共赢是和谐的前提,公正是共赢的前提,民主是公正的保障----从推恩令谈起
  原文译:
  主父偃劝说武帝道:“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超过方圆百里,朝廷强地方弱的这种格局,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座,封地方圆千里,朝廷控制较宽时,他们就骄横奢侈,容易做出淫乱的事情,朝廷控制一紧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而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如果用法令来分割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以前晁错推行削藩政策而导致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春季,正月,武帝下诏说:“诸侯王中有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子弟的,命令各自一一奏报,朕准备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从此之后,诸侯王国开始被分割,而诸侯王的子弟们都成了侯了。

  ====================================================================
  主父偃的方法,历史上称之为推恩令,这较之晁错的削藩策,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后者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不断被蚕食,看不到宁日,其造反也情有可原;前者是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依然落在自家腰包,要说损失,也就是实力分散,但好处是不构成对朝廷的威胁,相对可以长治久安,还有,各子弟都有分封,更合众人的利益。而对朝廷来讲,瓦解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朝廷的权威。
  各得其所,化敌于无形,可谓双赢。
  我有点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文景时候没有实行推恩令,是当时的条件不具备还是统治者的其他考虑?我想多半是条件不具备吧,经历过“七国之乱”的打击,武帝实施起来肯定轻易得多,就算武帝逼进一步再削藩,诸侯估计也抵挡不了,但这样一来,就会埋下动乱的地雷,不利于帝国的稳定,和未来去做其他大事。
  所以,共赢是最稳定的选择,有共赢才有和谐,没有共赢,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局面。
  由这件事情,让我想到,共赢是和谐的前提,没有共赢谈和谐,不过是空中楼阁。
  前几年,胡温上台之初,提出“和谐”的口号,一时间,上吹下迎,铺天盖地,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不绝看花眼。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权力的威力,上面一句话,下面满地爬;另一方面,事实如何呢?我看不见得和谐吧。坑蒙拐骗无处不在,连做好事都成为被诬陷的对象,要钱不要脸,利己不惜害人,社会风气沦丧至此,人和人之间无情如此,还谈什么和谐呢,象佛山女童遭碾压事件,七分钟十八个路人经过,无人敢援手,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脸皮谈和谐呢?更不用说开车司机毫无责任心的驾驶,撞人之后逃之夭夭的残忍自私。

  为什么社会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腐败破坏了正当的利益分配,利益分配扭曲了人们的行为,普遍的行为确立了人们相应的生存观,从而摧毁了社会正气。
  说白了,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共赢的社会。
  失去正当的利益,一定会有怨气,有怨气就不可能和,发泄到言行上,生出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共赢使各得其利,则心定,更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人际关系自然而然会和谐。
  所以说,共赢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共赢的结果。
  而要实现广泛的共赢,最大的前提就是公正。
  而要实现真正的公正,最大的保障就是民主。

而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因为顺应了人性的规律,所以我在序言中讲到“若能蹈人性之幽径,则无往而不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汉景帝刘启简介 汉景帝和汉武帝什么关系 汉景帝刘启人物传记
中国古代史(秦汉)(十五:吴王反叛、功臣的陨落、袁盎遇刺)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十九)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李广丧失了唾手可得的封侯机会,他卷入了什么?
七国之乱:家人,家事,家天下
白话文历史课——快来学学怎么造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