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间业务的界定和银证关联交易

中间业务的界定和银证关联交易

添加时间:2006-9-2 | 点击次数:1929

     金博士: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的金融后来没有成?当年山西的,祁县、平遥、太谷,曾经囤积了全国白银储量的80%以上,而当时中国从经济发展总量上讲在全世界排名前三位,如果在唐朝排名是第一位,也就是说,全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曾经是中国,但是现在大家想一想,山西还留下什么,所以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又会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现代金融究竟是什么?实际上在2002年我们政府的文件才第一次明确接受了一个定义就是:金融是研究货币的专业,这就是现代金融业的一专。简单讲,我们是研究货币的专业,一个专业分成两大分支就是银行业和证券业。银行业重点经营信用,证券业重点经营风险,经营信用和经营风险就成了我们金融业的两大支柱。怎么研究我们这个行业在理论上就出现了三个层面:一是基本面,也就是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理论金融学所讲的东西;二是技术面,也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模型、图形、技术分析、市场细分、客户分类和行为模式;实际上真正指导现代金融业特别是过去30年发展的另外一个分支是行为面,也就是行为金融。大家可以看到从90年开始到现在,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10个里面有7个不是来自于金融业和经济学界,主要来自于数学界和心理学界,实际上它代表了一个趋势:当我们真正介入到人的行为的时候,行为金融学提出的一套理论模型就成为指导我们现在金融运作的主要理论方法,特别是在私人金融领域。而对行为面的分析目前我们还是零零星星的引进,我在这一天的授课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行为金融的定理时,我会为大家做一些说明,推荐一些书目。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整个行业现在分成四大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为什么信托不是金融业的主业呢?实际上信托是一个工具,是分割风险的工具,在国外去找信托业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家庭信托、房地产信托、个人财产信托等等,它是分割财产的工具。我为大家简单的把现代金融的图形做一个描述(找图),现代金融是从哪里来的?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其实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后才真正产生了现代金融业,大众消费时代淘汰了原来的金融业,产生了现代金融业。当现代金融业跟大众消费连在一起的时候,大众消费实际上少两个字,应是大众举债消费。其实大众消费时代的核心理念是大众举债消费,“举债”两个字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描述这个时代三大标志:车、房、卡。借钱买车,借钱买房,借钱消费,车、房、卡把个人信用放大到了极致,于是把整个生活方式改变了,因为你是按照未来的收入预期来安排今天的消费,当你用未来的收入预期来安排今天的消费的时候,人的行为自然而然的就按照未来的生活方式来安排今天的生活,思维方式开始从原来的往后看——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到现在的开始往前看——听别人讲我未来的生活方式,这个变化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大众消费时代用未来的预期收入来支付今天的消费,用未来的生活方式来引导今天的生活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模式呢,其实中国目前刚刚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的涨期,大家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消费的冲动。大家每次在预测经济要过剩的时候,两三个月,三五个月之后突然间又开始恢复常态,比如今年年初我们在谈钢铁全行业过剩,但第二季度钢铁业爆发了创纪录的情况,获取了创纪录的利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需要我们对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中国持续这么多年的高速成长,7%到8%以上的高速成长,能够持续这么多年来源于什么?其实它来源于大众消费。从投资转向大众消费,消费驱动经济成长已成为目前中国一个主要的经济运行模式,这个模式还会持续至少5到10年。为什么这么讲呢?其实大众消费通俗的讲就是男人挣钱给女人花。大家可以想一想,百货公司原来四层的时候男人占几层,现在二十层的时候男人占几层?如果在深圳更就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干脆在百货大楼旁边设一个老公寄存处,你去那儿玩儿牌。女人是天生的消费动物,所以我们学商的人要去看犹太人的案头书叫塔穆德,什么叫商业?商业就是赚女人的钱。实际上计划经济是男人经济,商品经济是女人经济,我们再具体的去看,美国为什么把家庭主妇叫做housewife,有房子才有老婆,房子和老婆连在一起,整个消费就起来了。在国内大家都在争论,为什么中国经济成长这么快,而且持续不倒。早期国外的学者都认为数字是假的,我们在国外跟他们讨论的时候观点非常明确:是假的——实际数字比这个要高得多,而不是少。简单算几个数,每年就按计划生育指标允许出生的小孩,你把他的每个人均消费乘以一个简单的乘数就等于GDP的4%,也就是说生孩子就能生出4%,再加上超生的呢?有一个朋友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的黄色产业,把中国的小姐对GDP的贡献算出了2%。可想而知:在中国,良家妇女生孩子生出4%的GDP,风尘妇女贡献2%,余下的这么多男人还凑不出1%、2%吗?但是这个成长表面的风光都让男人给占了,真正的驱动其实来自于女人的消费,男人挣钱给女人花,这个时代开始了,当然男人也可以选择给哪个女人花,女人花钱她就要求你去借,真正的驱动是在这里,于是借钱成了一种风尚,借钱成为一种光荣,你能够运用多少银行的钱就变成了你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房地产价格涨?一方面是由于稀缺政策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买房子可以花别人的钱,可以用别人的钱,可以超出你自己的这种现代的收入水平,提前享受未来的生活,提前享受未来的消费,所以这样一个概念引导的现代金融业开始面对一个新的族群,这个族群原来是你的存款人,仅仅是存款人,突然间变成了你的消费者,变成了金融产品的消费者,变成了你的贷款人。
存、贷原来是分离的,在财政金融时代银行管中间不管两边。什么叫管中间不管两边呢?实际上商业银行做的就是息差,我们讲息口,2.5个息口中1个点是费用, 1.5是利润,信贷总额的1.5就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管得多一点、少一点就取决于这1.5。当你不管两头的时候,你没有感觉到这个体系是怎么运营的。如果你管前端也就是资本充足率,你管后端就是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两头加起来你就会发现我们做中间一年辛辛苦苦赚1到1.5,如果后端出现一个闪失就会抹掉你10年的成绩。于是大家开始想了,我们辛辛苦苦究竟做什么,我们在明处,别人在暗处,我们赚小钱,别人赔大钱。于是银、证两边都开始意识到,证券做投资九五必输,所以证券业陷入了全行业亏损,为什么?是因为它的主营业务是靠投资,这是我们过去定位人的概念。银行靠息口做存贷差,结果你会发现存的人越来越多,贷的人越来越少。现代金融业产生了一种现象就叫做“钱多人傻”,人越傻,钱直接往你这儿存,结果你可贷的客户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精。你想一想,在存这边钱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少,在贷的这边你可贷款的企业客户必然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精;市场化程度越高整个经营体系风险度越高,经营运行的国际化程度越高,金融体系的风险就越大;结果大家突然间发现我们这行必死无疑,我们辛辛苦苦忙到最后,基本的趋势是:存的人越来越多,贷的人越来越少;存的人越来越傻,贷的人越来越精;存的人就告诉你,我把钱交给银行,你赔了你得赔我,贷的人千方百计的把银行的钱拿出来,拿出来之后就没想还;所以就会发现我们这个环境赚小钱赔大钱,于是银行和证券都开始想找一个出路,什么出路呢?这就是做中间,做理财,自己赚自己的钱,这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存款分流。如果存款进来都去做贷款你赚这1.5到2.5的息口,你必死无疑。所以能不能管存款拐个弯,变成购买金融产品?这就产生出我们现在所称的零售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实际上是我们扛不住我们主营业务的存贷差所主导的这种风险而做的存款分流,让存款人成为我们的消费者。我们最高的理念就是花旗银行的“一把伞”,什么叫“一把伞”呢?就是客户一进来,全都在这里边。为什么打一把伞呢?是因为有风有雨,离开这把伞就管不了他了,所以在这个理念下就成为现代金融超市、现代金融业务、防范市场风险的一个基本的象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现代金融的主导模式仍然是分业,分业从哪里来的?其实你现在看欧洲的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瑞信集团,瑞银集团,汇丰银行等欧洲的银行进入中国的时候,他们的模式都是混业。再看我们的乔家大院,客观地说,当年乔致庸忙的那些事跟银行有关系吗?他实际上也是混业,事实上跟钱相关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混业经营无论从中国的发源还是从欧洲的发源,它都是正个,为什么现代金融反而变成了分业为主导了呢?是因为美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美国把整个金融业给拆了,拆的时候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即1929年、33年的大箫条,1929年、33年的大箫条导致了股市的风寒,一百块钱的股票掉到了两块钱,大家突然间困惑起来当初一百块钱买的这张纸它究竟代表什么?结果发现这一百块钱当中有70块钱是银行的钱,其实这张纸本身值多少钱不知道,但是买这张纸花的真金白银却没有了,其中银行的钱没了,政府就开始管,这就引致了两个东西的出现:第一要管这张纸,就出了证券法;第二要管买纸的钱,就出现了银、证分离。银、证分离当时是因为一项官司,洛普非勒集团当时做的是产容,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摩根集团做的是银、证,所以摩根集团当时银行、证券、基金都有,所以摩根集团作为华尔街的代表,洛普非勒集团作为产业金融的代表,两个人打上了法庭。洛普非勒把摩根告了,到最后法院裁决的结果是洛普非勒集团胜诉,结果就把摩根集团给拆了,所以现在可以看到有大通银行、J.P摩根银行、摩根斯坦利——就是现在跟中金公司合资的全球前三大投行之一,在美国还有一个摩根担保基金,实际上这个就是当年拆分的摩根集团——一分为三。两大集团打官司,摩根输了,洛普非勒赢了,打出了一个《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导致了银、证分离这一结果。


     但是这个结果出来是好还是坏呢?为什么在我们开始做金融,开始做证券的时候,美国人突然间在四年前宣布这个法案结束了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发明银、证分离模式的是美国,欧洲一直没有改过,美国现在都变了,我们为什么还学它?我国在证券法起草过程当中争论了一年半:是不是在这次修法的时候就要回到混业?但是到最后还是决定了中国必须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这就是银、证经营体制的三分离。在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的第六条上面写得非常清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机构分立,三分离;但加了9个字:其他另有规定的除外。大家想一想:“其他另有规定”,谁规定没提;原本的说法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国家是谁?起草证券法的时候证监会就说你这个国家应该写证监会,后来在翻成英文的时候就把国家这两个字拿掉了,主要是为了留一个隐形权利,将来对中国,对国家谁说了算,不知道,到时候应该谁说了算就谁说了算。留下这个口子,就相当于承认了全球金融业的主流趋势是混业,但是中国现阶段仍然必须实行分业机制,为什么呢?学的美国,为什么现在还要学美国呢?不是学美国的分业,而是学美国分业经营的一些基本经验,当初美国人实行分业经营是偶然的,分业完了之后,发现证券业渐渐的不行了就开始开通银证,实际上从33年,后来一直到二战以后,美国证券业无所作为;银行后来发现不行了,也开始做中间业务,所以美国式的中间业务讲的是银、证关联交易,是银、证分离体制下中间这段没人管了,而这段又是我们两家的生命线,于是就出了中间业务这个词,这个词在这时候的定义讲的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收费的业务,是银、证关联交易业务。银行做到了证券,证券做到了银行,两边都不直接参与,但是中间创造了一种形式,这个是我今天跟大家讲的重点。


     银、证分离体制使得美国商业银行里面出现了中间业务,证券公司出现了银、证关联交易,银、证关联交易占证券业务总收入的比重是多少呢?50。所以在美国银、证分离体系下事实上造成了一个银、证关联交易平台,我后边会展开讲各项业务和其中产生出来的产品,另外一个东西是美国实行分业经营的时候,客观上形成了美国金融业的垄断和美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为什么呢?因为在国内市场实行分业的时候,欧洲的银行进不来;欧洲的银行是做混业出身的,他们想到美国去做分业却发现做不过美国人;结果美国的分业体制造成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垄断,而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分业出身的到国外去做分业很容易,做混业也很容易。所以说混业做分业是做不了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市场是分业市场,国外的金融机构要想做全面经营是肯定进不来的,这就导致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垄断。欧洲进不了美国,但是美国可以出国,美国的公司在国内不能做混业,但混业经营的趋势使他走上了国际,结果你就会发现美国是以专业化公司的形象进入国际市场的,在国际市场形成了垄断。于是美国的分业体制带来了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国际市场的相对垄断,所以分业是一个垄断性的市场的屏障,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美国的经验。为什么不少国家在金融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没法抵挡国际金融财团的竞争?就是因为没有采用分业经营这个屏障。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制,其实都是一个目的,要保护我们的国内市场。另一个结果是在美国公司以专业化的形象走出国界做混业的时候,形成了美国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垄断,结果就形成了我们所讲的现代殖民帝国也就是第三帝国。第一代殖民讲的是枪炮,我们看八国联军就知道当年的国际化是什么概念;第二代殖民讲的是工商,大家可以看到当时大不列颠帝国到哪里都是修铁路、建工厂,所以那段时间工商是主要的殖民工具;现代金融帝国的两大支柱一个是好莱坞,一个是华尔街,当我们讲美国的统治的时候其实好莱坞是意识形态,华尔街是经济运行。好莱坞传播的是一种理念,美国战无不胜,经营的是一个信用,这个国家不可摧毁,于是美国人就可以无限制的印钞票,可以无限制的发债券。中国的外汇存比当中50%以上买的是美元债券,全世界国库当中外汇存比20%左右买的是美国的债券,但现在很多人发现美国目前实际上并不生产什么东西,生产的就是信用,实际上是全世界的生产在养活美国,我们做的是武林,美国是星球大战,美国人已经跟外星人打了,你三拳两脚跟他们打得过吗,所以整个经营的是一个国家的信用,一个国家的战无不胜的意识形态。为什么“9.11”对美国人产生这么大的震撼呢?他突然间发现这个战无不胜的帝国会被几架飞机而且是自己的飞机瞬间摧毁,所以“9.11”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恐怖,为什么美国要把反恐作为他的国际战略或者国家的首要目标呢?他在经营一个国家的信用,一个国家的信用就代表着他的睿智,从87年一直到现在美国一直是全世界资本净流入国,也就是说美国的经济成长是靠全世界的钱流入美国,你寻求安全的钱到美国去买房子、买债券,你寻求成长的钱到美国去买公司债券、买股票、买基金,外国人的钱进入美国推动着美国的经济成长,中国是靠女人消费,女人生孩子支持着我们的生产和消费,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华而街是什么功能?华而街的功能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理念:任何现金流都能把它证券化,任何资产都能把它转化为在美国交易的证券。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世界都在给美国人打工,这就是现代殖民帝国。


     分业体制造成了美国国内市场的垄断和美国金融财团的国际化,在市场上,分业与混业之争上就形成了三种模式:美国模式——分业经营、欧洲模式——全功能银行、亚洲模式——金控集团,这三个模式实际上是我们现代金融运营实体的三种选择,所以当我们在学习国外经验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明确模式并不是统一不变的,也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必须做中间业务。美国的银行分成五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做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业务范围非常简单,社区银行就做存、贷,而且社区银行社区管,社区业务社区干。曾经有国内的一家公司到美国收购银行,由于不了解美国的银行体系在中国还登了大广告,收购的是一个社区银行,收购完成之后说我们是大股东,我们来当行长,人家把章程拿出来说:非美国居民、非社区居民不担任高管;同时非社区居民只能当股东,而且股份限额不得超过25%,由于不得超过25%,非社区居民不得担任董事长,所以只能投资,不能当董事长。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社区银行是靠社区信用来维持的,谁都认识谁,所以谁也别欠谁的,讲的是这个概念。所以社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不到3%,几乎是0,社区银行最先推出的是0收费帐户,很多中间业务收费项目社区银行都免费,他仅仅只做做存、贷。再往上走一级,需要特别批准的,叫做洲际银行,洲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开始占到了5%到10%。因为跨州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那么密切了,风险相对较高了,银行为了平衡风险必须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再往上升一级叫做跨州银行,主管机构一开始批准地区银行的时候先批三州,就是本身的那个州和他左右相连的州,这种跨洲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达到了15%到20%,这是第三级。第四级叫做国家银行,这一类银行它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占到了20%到30%。再往上走叫做国际银行,就是花旗这样的银行,数量很少,在全美国能数得出来不到10家,这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就达到了40%到60%,花旗最高,有一段时间达到了70%以上。所以可能形成一个序列:从社区到州到跨州到国家到国际,中间业务收入比从5%以下逐渐递延到50%以上,所以在我们讲这项业务的时候,我们银监会的领导也在讲,千万不要全国范围之内推这个业务,有些银行它的定位不能够这么做,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是一个模式。我们现在看到的外国银行是美国顶尖、上等那一部分银行,真正的大多数的社区银行、(洲际)银行、国家银行、地区银行我们见不到,它们的业务模式跟这些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看说美国的银行五级分类,其中用中间业务收入比划分从5%以上递延到50%以上,为什么越跨国整个银行体制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就越高呢?因为它控制不了整个市场的风险。小社区靠人际关系,靠人与人之间的地方信用和非商业往来确定的一个信用圈,它补充了银行系统的信用不足,同时也弥补了我们防范风险能力的缺失。但是当市场一敞开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你就控制不了你这个市场了,这个市场上就会不断的重复赚小钱赔大钱的情况,怎么办呢?只好把市场圈起来。中间业务是银行给自己创造的一个内部市场,来保证银行核心利润的稳定和核心业务的稳定性,所以市场的覆盖面越大,中间业务收入比越高,产品层次越高,零售业务、资金业务占的比重就越大。


     按照这样一个概念再来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将它分成四个领域,下四个不同的定义,我相信没有人给你们这么讲过,这四个领域:第一个领域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私人金融业务,简称财富管理业务。它的定义非常简单,面对富人服务的金融产品销售业务,为什么现在大多数把它界定为财富管理呢?很明确,是为富人服务的,这三个业务发源于瑞士。第二项业务是银、证关联交易业务,是在银、证分离体制下银行和证券公司在他们共同的客户之间形成的一项业务,这个业务占到了证券业收入的50%以上,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70%以上。我国银监会核准的中间业务产品才400多种,而在国际市场上中间业务品种有4万多种,这就是因为有银、证关联交易。这项业务我们没有实行,证券公司原来把商业银行都封死了,现在刚刚打开。第三个定义叫做专业化金融服务业,它不是直接做存、贷,但是它是为银行服务的。比如说信用卡业务,实际上在国外已经分离出来,是一个独立的信用卡公司。银行信用卡业务是一个专业化银行服务,包括基金托管业务,证券质押贷款业务等等,所有这些业务我们把它定义为专业金融服务业。第四个领域就是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我再重复一遍这四个领域:财富管理业务、银、证关联业务、专业化银行服务和不良资产处置。不良资产处置在财政金融时代,财政管两头,前面管资本充足率,后面管不良资产(储值),这就形成了我们的四大“垃圾”处理公司,是在财政部旗下,很明显,我们原来的商业银行只做中间不做两头,现在完整的商业银行体系又管前面,又管后面,所以业务范围放大。


     四个领域,四个不同的定义,第一个定义实际上讲的是中介业务intermediatery bussiness,就是银行不直接跟客户打交道,通过中介机构跟客户发生关系,然后形成银行的一种收入模式。第二个定义叫做收费 fee bussiness的业务,相对于利率驱动intrest given,收费驱动fee given与其是两个不同的定义,收费统一都列入中间业务,跟利率、存贷相关的统一都列为利率驱动,这是第二个定义。第三个定义是中间业务meddle area bussiness,什么意思呢?就是银行和证券的灰色地带,在做这一项银行业务时必须以某项证券业务为前提或者以某项证券业务为基础的这样一项业务。第四个定义讲的是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定义范围最宽,包含了银、证关联交易以及各种收费,所以有时会看到大银行的表外业务占到了他的收入的50%以上。表外业务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不在资产负债表里面的业务,也就是不用你的资产,也不用你的负债所产生的经营。但是你经营了什么呢?又不花钱,怎么能赚这么多钱呢?是你把表外的风险扛到了表内,表上看不出来,表内实际上承担着表外的风险,由于你承担的表外的风所以从表外收入当中切一块“肥肉”,这块业务是目前国际金融界最流行的一个,占到(瑞银)集团的64%,占到广义的花旗的70%。总而言之,当我们看不同的数字的时候,你真正去研究就会发现,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定义不同,四个定义,四个领域,这样的概念我给大家再明确一下:现在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财政金融时代的时候,财政管两头——资本充足率,银行做中间,中间只做存、贷,这是我们前面看到的模式。但是当财政部不管了,银行自己管自己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时候就会发现真正的风险在这儿,扛这么大的风险赚小钱不值得,怎么办呢?银行就存款拐弯,原来有人给扛风险自身只做不赔,所以银行存、贷都做;现在银行自己扛风险的时候能赚别的钱就不赚那小钱了,于是存款分流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中间业务,存款分流出现中间业务银行自己创造一个内部市场,自己打一把伞,把前面和后面都关在一起,于是我们商业银行的业务的边界放大,从存、贷差收入主导转向存、贷差和中间业务双轨。存、贷差和中间业务双轨的时候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的健康指标就是你的中间业务收入比是否达到了20%以上。8%和20%这两个数字就变成了我们商业银行的基本指标,巴塞尔协议另外又通过了一个指标叫做风险控制指标,另外额外再加8%,这个协议美国没有签字,没有接受,所以这个协议是不成文的协议。但是很多业务,当你的表外业务占到主营收入50%以上的时候监管机构就开始引入一个新的指标,就8%的风险准备金,于是管理商业银行就出现了三个数字:8%的资本充足率,8%的风险准备金,20%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在这样一个概念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放大,四大领域,中间业务的概念变了,四大定义。所以大家脑子里要想,当我们再讲中间业务的时候,我讲的中间业务和银监会定义的中间业务概念是不一样的,这个并不是说银监会不懂,知道,现在不改,将来一定会改的。这是第一部分,我们把业务边界和定义和我们现在讲的现代金融、现代金融体系、分业体制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业务。    

     金博士:集中讲一个问题——现代商业银行关联交易。一个简单的词在分业体制下,银行经营信用,证券经营风险,证券是从哪儿来的?做银行的人经常瞧不起做证券的,做证券的人也瞧不起做银行的,现在有史以来能够证明证券发源地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荷兰,荷兰郊区的一个咖啡馆;一个是英国,伦敦郊区的咖啡馆。两个都是咖啡馆,“梧桐树协议”是美国华而街后来一批经纪人做出来的,是美国的发源地。郊区的咖啡馆什么意思?就跟现在我们郊区的高尔夫俱乐部一样,是富人俱乐部,富人俱乐部实行的是会员制,会员定期的去那儿喝咖啡,为什么跑大老远喝咖啡呢?在家里喝不行吗?不是单纯的喝咖啡,比如,我今天约胡总去喝咖啡,胡总非常清楚我为什么约你,我肯定是约他见另外一个人,这个时候他会在咖啡馆见到曹总,胡总由于信任我才会来,然后曹总去讲他的公司,他有一个想法——小融资。胡总见了曹总听了他讲的故事,下一步干什么?很明显就是是否参与。相互都知道对方有钱,但是我为什么有钱还找胡总来呢?是因为曹总所说的这件事包含的风险我一个人扛不住,所以我拉胡总一块来,曹总没钱,我和胡总有钱,但是他做的这个事或者我们俩做不了或者我们俩不想做,那怎么办呢?我们愿意不愿意把我们的钱给他一部分,这就是证券市场的前身。美国证券法起草的时候,把所有跟证券相关的法都收进了第一章,结果发现最老的一个证券法怎么规定呢?就是任何一个公司在一年之内公开募集资金不得超过100次,明白这个意思吗?一年365年,法律规定你一年不能超过100次,就是说你不能天天融资。换句话说就有人天天融资——我想做件事但没钱,你们入点股,过两天又来了,我这事做到一半了,涨点价你们再入点股。所以融资行为不像现在,我们现在敲锣打鼓的,一公司上市从开始筹备到最后上市,中间三年。过去就是咖啡馆,我把曹总约过来了,曹总约过来一定是经过他的朋友推荐说这个人不错,他有个想法,于是现在公司治理两大基本制度究竟是什么?很简单,人要可靠,事要透明,这就是证券业讲公司治理的两大基本。我把胡总约来了,胡总为什么要见他?第一看这个人是不是可靠。第二经他说的这个事是不是真的。胡总的判断就决定了曹总的前途,我们证券市场其实最原初的东西就是这个。他做这个事是否成,是否败,当你决定把钱给他的时候你非常清楚,如果他败了你钱就没了,所以很明显,证券经营的是什么呢?是风险,当一座大楼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的时候但这万分之一会让你倾家荡产你都不敢做,为什么?一旦赶上这万分之一就什么都没了。但当我把一座大楼切成一万份的时候我自己承担的风险是0份,因为9999个人把那万分之一的风险分担去了,当我承担0风险的时候我就愿意盖10座大楼,100座大楼,于是整个社会经营风险的能力放大了。整个社会经营风险的能力放大了钱都出去投资了,银行的钱也会开始离开银行去做投资,所以证券很简单,他就是经营风险。分割风险和经营风险要求人要可靠,事要透明,这就是现代公司治理。于是就出现了两类人,一类人是职业经理人,做公司;一类是职业投资人,做投资,你做公司我做投资,你为什么要做公司呢?是因为你想当老板,不想打工,你认为你能当老板,但是你现在没钱当老板,所以你就是找老板、做老板。我有钱但是我不愿意干你们那活,我有时间我去喝咖啡,打球,我不愿意干你们那活,我不愿意受这苦怎么办呢?我再找公司,咱们俩一起做公司。再往下走,你不能说老给我打工,你找老板、做老板,到最后你一定是卖老板,一定是要把老板卖掉。那么我很简单,找公司、做公司我也要把公司卖掉,卖完了之后套现,我再找别的。于是现在市场就出现了两个职业,一部分职业经理人是找老板、做老板、卖老板,另外一部分职业投资人是找公司、做公司、卖公司。我们两个人都是要卖,证券就是我们把公司卖掉,卖掉了之后我们分手了,所以企业就又是一个商品。资本市场就是把企业变成商品,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企业的商品化,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的商品化才带来了现代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去再想一想证券市场究竟做了什么?


     投资银行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客户细分、市场细分,一个东西切成片,风险一分割了就变成了一个东西的风险,大家来分担的时候,于是整个社会经营风险的水平提高了。举个例子:买旧车然后卖零件会比卖旧车占便宜, 1千块钱买辆旧车,把里面的零件拆出来,放到新车市场上,它就能卖2千块钱,1千块钱买了整个的,拆一块出来就能翻一倍的价格,别的东西还能再接着卖,合理吗?合理。为什么?因为投资银行创造了一个概念就是…它的价值指向,价值指向的…就使得同样一个东西它的价值会放大,这种放大是合理合法的,它把银行的资金和证券市场联系起来,整个系统运营资金的能力就放大了,旧车的零件到了新车市场上它的兑价是新车零件的价格,新车零件价格2万块钱,卖旧车零件2千块钱就有人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两个市场的价值趋向不同。     


     金博士:证券经营风险,这个概念大家清楚,我们再来返回来看,美国的分业体制实际上是在银、证分离的基础上,通过银、证的关联交易来支持着整个金融体系,如果用刚才这个模式,这里边没有银行肯定不行,没有证券肯定不行,所以银行和证券之间的这种关联交易使得我们金融体系迅速放大。现代金融业是银证关联交易扩大起来的,没有证券银行不会贷款出来,证券一把它变成证券化资产的时候,银行按证券化资产估值,结果银行的贷款出来了,银行贷款出来之后,地又开始涨,所以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金融市场,这样一种运作模式就出现了,在这样一个模式当中我们会看到金融业的风险在放大。资产规模在放大,风险也在放大,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银、证分不开。所以美国的分业体制叫做亦分亦合,什么叫亦分亦合呢?就是明着分,银行以前不能直接来做,但是可以间接做,你不能说把银行的钱直接拿去买地,而是银行的钱买了一部分地,然后地变成了证券,证券再去经营。同样一个地在两个银行当中就出现了不同的价格,所以美国的分业体制实际上有一个中间利在,这就是银、证融资平台,银、证关联交易平台。银、证关联交易平台形成之后,银、证在分业体制下难舍难分,在商业银行这边就变成了中间业务市场,在证券这边就变成了证券关联交易,这是两个行业用的不同的词,但是做的是同一项业务,这项业务在银行也是表外,在证券也是表外,所以说银、证关联交易是在银行不能直接参与证券经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间接参与证券市场的这样一种模式。一块资产一块钱,当它变成证券公司资产,变成10块钱的时候,股票价格表显示12块的时候,你给它贷3块钱,这是保守的贷款。但是如果一块钱的资产你给他贷3块钱是绝对不可能的,你只能给他贷3毛钱,但是一块钱的资产变成证券,证券化资产放大,按证券化的资产的30%,实际上等于原来这块资产的300%,银、证在这样一个交易过程当中,银行也放大了你的信用额度,证券也放大了它的资产价值,所以银证关联交易市场的前提是银、证分离,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学欧洲体制的时候千万不要直接套用。欧洲是全功能银行,全功能银行这种关联交易是在它银行体系内部完成的,所以你会看到欧洲的银行当中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很高,而美国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就相对来说比较低,除非它是跨国银行,所以当我们在看银行的财务报表,看银行的业务模式的时候,脑子里一定要装一个概念:它是分业体制还是混业经营,是全功能银行还是专业化银行。在分业体制下,专业化进行运营的背景下,银、证关联交易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这个市场是我们银、证两边一起做的,为什么呢?因为证券靠投资必死无疑,银行靠存贷必死无疑,两个都走到中间做理财市场才是最好的出路。     


     金博士:前面结合美国金融体系运营的一些基本的框架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作了一个新的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的界定,作了银、证关联交易市场边界的业务界定,我们回过头来,我结合这张图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商业银行的三个历史时期或者三个历史阶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现在的界定,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是在这里,但当我们讲在财政金融体系的状态下,商业银行只做中间,不管两头,这时候是说的你只做这块业务,存、贷,中间平均2.5的息口、一个点的运行费,你大致可以看出来,银行的存贷业务是按这么一个基本的大数来确定的,做息口、做存贷,这就形成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营业务,叫做利率驱动业务。现在我们把两头加进来,前面有一个资本充足率,后面有一个付帐贷款,当把资本充足率给了银行,变成商业银行自己要管的事,银行就必然要看后面,因为后面决定了你的息口能不能能够填窟窿,填不了窟窿资本充足率就无法达到要求,虽然简单这么一个阶梯,但我们大家都在说这是银行的第二个时代,我们把它叫做产业银行时代。财政金融时代,财政管两头,银行做中间;产业金融时代银行做中间,银行管两头,结果会发现产业金融时代几乎必然的是大规模的商业银行破产,经历了这样一个大规模的破产,大家悟出一个道理:做产业金融,金融做不过产业,于是就走产能结合的道路,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来参与产业,来保证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第三个阶段是现代金融,现代金融业的核心在于存款分流,银行做中间业务,从银、证关联交易的角度上看就形成了一个证券类的关联业务和非证券类的关联业务,这是广义的中间业务市场。我们现在银监会核准的中间业务品种80%是非证券类的中间业务,在国内要在这一块业务上把利润贡献率提高到一个商业银行总收入的20%以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一块业务在国外的银行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免费业务,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大部分业务要收费,而美国银行不收费,甚至美国银行绝大部分银行支票帐户都是免费的,我们现在连支票帐户都没有开呢,还要收费,合理吗?问题就在于美国的中间业务主要是证券关联类的中间业务,而国内的不是。总而言之:财政金融时代银行做中间,不管两头,产业金融时代管中间又顾两头,现代金融时代是中间业务存款分流。由于有这么一个概念才出现了下面三个定义,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组建成一个现代金融控股集团,现在正在起草金控的相关法规,从目前看除了中信银行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信控股把金融拿掉,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金控,现在你就看到天津(渤海)银行,光大银行也开始在做,所以很明显是在今年低,明年初会逐渐推出这么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这么一个金控集团。银行中间业务通过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就有望达到集团总收入的20%以上,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业务操作平台,对外就变成了金融超市。所以当我们讲金融超市的时候,从证券的角度去看,银行的金融超市就是证券的银、证关联,只是两个行业用的是不同的词——在银行是不良贷款,在证券是不良资产处置;在银行这边是金融超市,在证券这边是银、证关联交易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金融创新步伐下的银,证,保一体化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探讨
2022金控集团排行
我国混业经营现状
从交通银行案例看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
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探索(经济日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