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中科技大学点团队:不拼爹找份好工作到创业
入职师哥师姐给师弟师妹找项目做为师弟师妹能找到好工作,师哥师姐工作几年后创业借力母校老师的点团队圈子。

  刘玉创办“团队”,源于两次感悟。十多年前的一个暑假,刘玉在电信系“小红帽”三机修理队活动室见到了两位赤膊修理电视机、录音机的学生。直觉告诉刘玉,他们是贫困生。她心想,两个月都不回家,他们是不是没有路费,便主动提出帮助寻找勤工俭学的岗位。不料,一位大一学生感谢她之后说,暑假他将参加一个创新基地的学习,“他还对我说:要想荷包满,先要脑袋满;脑袋满了荷包就自然满了。”

  刘玉恍然大悟——80后大学生不仅需要嘘寒问暖的老师,更需要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

  2001年底,刘玉申请到一个项目,由于缺少人手,刘玉在校园BBS上以dian这个ID(寓意为“滴积累”)发布招聘信息,之后有3名本科生报名。令刘玉想不到的是,不到半年,学生们编写了30000行代码,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并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原来,本科生也可以成为科研的主力军。”刘玉感叹道。

  就这样,“团队”诞生了。刘玉直言,“团队”里学霸型队员不多,有的队员不仅有挂科记录,甚至还有个别人到毕业时都没重修完所有科目,无法按时拿到毕业证(毕业后才领到)。此外,1/3左右的队员家境都不好。

  每次到外省出差,刘玉都愿意走访当地队员的家庭,但有时竟遭婉拒。曾有一位家长得知她要家访,坚决不同意,而是前往旅馆与她见面。聊天后,刘玉才知道这位队员生长在单亲家庭,母亲是保洁工,每月工资才600元。还有一个队员也不愿意刘玉家访,她打听后得知,这名学生全家居住面积只有20平方米,他从小到大都住在阁楼上……

不愁好工作

  “不担心他们找不到好工作。”12年来,“团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等各种奖项近300次,每年毕业四五十人,都能被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顺利录取,有的企业为了能抢到一两名队员,不惜提前一年来“团队”宣讲。他们觉得,“团队”队员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做事靠谱,太好用了。”

  在“团队”的日子,队员们并不凭空乱想,而是真枪实弹地做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受企业委托,签订了项目合同。当然,每一个项目都有研发经费,少的5000元,多的甚至能到100万。



  每一个项目都成立了项目组,由组长和组员组成,“团队”的导师们并不指手划脚,只在大方向上进行指导,其他的都由项目组自主发挥。项目完成后,项目组会按比例拿到一部分的科研经费,组长按任务量的完成情况给每个队员发“奖学金”。为了体现公平,组长的工作量要由导师组审核。“团队”除了成立维持日常运转的队委会,还成立了由各种身份的队员组成的师生联席会,出现异议时可向联席会提出。

  “团队”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刘玉借鉴华为模式,给每个队员都设立了唯一的永久编号,“001”是她自己,002~006是跟着她第一次做项目的5名学生;刘玉还规定,在校队员不能给她及导师送礼,考虑到队员毕业离校应当回馈团队,她又补充了一条——欢迎毕业队员以任何方式回馈“团队”……

  制度完善才不会出乱子。12年来,“团队”先后完成近200个项目,从校外获得研发经费超过1500万元。有些队员加入“团队”后就不再向家里伸手要钱;有的提前还清了学业贷款。当然,养活自己并不是刘玉对队员们的要求,她希望队员们不但学会生存的技能,还能借助“团队”平台开拓视野和胸怀,它将“优秀是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会带来更多机会”作为团训,即先做人再做事。

  团队活动很多,外请导师指导“团队”,邀请知名校友分享成功经历,开拓人脉申请更多项目……刘玉管理“团队”时,也时常观察她的队员们,“像算命先生那样”预测他们的前途。

  210号柯尊尧是“团队”的第一任队长,刘玉最初给他“算”的命是:走仕途、是当领导秘书的好苗子。因为柯尊尧不但技术强,而且擅于管理,他不但是“团队”首任队长,还担任过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团长,前者多数是工科生,后者吸纳了众多文科生。刘玉带着柯尊尧等队员接受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采访时,连名嘴崔永元都称赞柯尊尧说话得体。在刘玉看来,柯尊尧绝对是仕途好苗子。

  但是,柯尊尧研究生还没毕业,就推翻了刘玉给他“算”的命——创业去了。

  近两年来,当一个个“团队”队员辞职,或尚未毕业就走上创业之路,刘玉才再一次恍然大悟——“团队”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创业的种子,当种子遇到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大好时机,就发芽了。

种子纷纷发芽了

  203号刘金柱,是第一个刺激刘玉的创业队员。

  刘金柱读研期间加入“团队”,当时,他的梦想是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首选百度。毕业后,他如愿入职百度。可不到两年,刘金柱困惑了,虽然拿着高薪,但是看到40多岁的leader,以及leader的leader如他一样,天天编代码,他问自己:“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下半生的生活?”百思不得其解,刘金柱辞职后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泡了半年。他白天看书,晚上在北大听各种讲座,思索自己的未来。在“团队”和百度,刘金柱从事的都是技术工作,而在北大,他大量阅读的是管理、文史哲和人物传记等书籍。他萌生了创业念头,但没资源、没人脉,他又回到“团队”等待时机,先帮助刘玉指导师弟师妹们,“面朝团队,等待花开”。

  那时,工作了5年的26号老队员颜庆华也从南京回到“团队”。他与刘金柱一拍即合,并与另一位从百度辞职的“团队”队员赵威一起,创办了武汉悦然心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是直接从“团队”中长出来的第一个创业实体。

  “团队”给他们提供了创业办公场所,他们没开张多久,正好天使投资人、腾讯创始人之一的曾李青于2012年5月28日参观“团队”。在刘玉的安排下,曾李青听取了颜庆华等人的介绍。项目介绍没到10分钟,曾李青就决定投资100万元。颜庆华回忆:“准备了9页的PPT,后面几页刚读完标题他就说‘过’,就决定投了。我们本来的预算是50万,他说50万不够,得100万才行!协议细节15分钟就谈完了。”曾李青说:“你们现在介绍的产品一定不是以后创业成功的那一个,肯定不是第一个想法就能成功。我投你们这个团队,不光关注想法和产品。”在曾李青看来,团队由什么人组成比想法,乃至产品更重要。

  这次投资引发了“团队”一批又一批新老队员创业。在刘玉看来,这可能归结于有些年轻人的追求榜样心理,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新老队员本来就是不“安分”的一群人,骨子里原本就有创业的DNA。

  柯尊尧离研究生毕业还差3个月做出的创业决定,再一次让刘玉感到意外。得知他要创业,柯尊尧的父母和妹妹从农村老家赶来,要刘玉做“法官”——柯尊尧这么做对吗?

  原来,柯尊尧准备跟着“团队”老队员张良伦创办米折网。张良伦读研期间对电子商务感兴趣,并时常在博客里写文章谈看法。那时,尚是张良伦所在组组员的柯尊尧说:“张师兄啊,你是创业的料。将来要是创业了,别忘了小弟,我跟着你干。”毕业后,张良伦加入阿里巴巴,两年后辞职。当时刘玉并没看好他,“他没有经验啊。在‘团队’,导师用几十行代码写完的东西,他却用了1 0 0 0多行实现。”刘玉笑着说。柯尊尧却认定了张良伦。当张良伦再次在博客里发布辞职创业的消息时,柯尊尧主动表示愿意跟着张良伦一起创业。

  面对柯尊尧父亲的困惑,刘玉说:“柯尊尧已动了心思,要是不让他尝试,他会一辈子怪你的。反正还有3个月才毕业,让他先去体验一下。创业公司多半难生存,也许不到3个月他就偃旗息鼓回来了。”

  然而,米折网不但没有夭折,反而做得风声水起,而且很快拿到了著名投资公司的1000万元风投。“柯尊尧太会挖人了,团队的第三任队长赵文路被他挖去了,团队移动通信组组长徐裕键也被他挖去了,这些团队队员都成了公司骨干。据说,他们最近又融了一笔更大的投资,柯尊尧又准备从团队挖人了。”据刘玉介绍,“团队”正与米折网签订合作协议,将米折网作为团队的长期实习基地,“这对双方都有益,共同打造一条互补、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前,由“团队”新老队员创业的企业已有24家,“2014年,肯定会突破30家。”

对话刘玉老师

  《大学生》:“团队”在校大学生中能诞生出像Facebook、Google等世界级的创业企业吗?

  刘玉:不可能。

  我们只是培养年轻的在校生,育的是苗,不是一毕业就能成参天大树。本科生在校4年,大一新生啥都不知道,大二进“团队”跟项目,大三才能独立做项目,大四把保研、考研、求职弄妥当之后,才可能管项目或创业。这时才开始的创业怎么可能做大呢?我们要做的是培育创业的土壤,不能太着急。总之,我虽然不看好在校生直接创业,但很支持在校生进行创业体验活动。

  以前,毕业后10年才有创业的;渐渐地,毕业3~5年也有创业的,大家觉得很正常;现在,大四或读研时创业,大家也可以接受了。我发现,大学生创业出现了年轻化趋势。两年前,团队并没有创业氛围。随着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力度越来越大,团队的创业如春笋般冒出来了。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反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声音也不那么强烈了。

  《大学生》:在校大学生创业,要面临哪些难处?

  刘玉:经验、眼界和胸怀。

  有的在校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技术不错,就觉得能创业,但说不定一跑工商税务就能让他们失去信心。其实,他们没有一创业经验。比如几名同学平时好得能共穿一条裤子,但是,他们连股份怎么分都不懂。想法可能很简单,每个人33.3%呗,但是,如果以后再加入一个兄弟,股份怎么分?如果其中一个兄弟不给力,退出了怎么办?弄不好兄弟也会打起来。此外,要是有风投给100万元,这些在大学里几乎没有接触过经费的人,怎么花这100万元?缺乏这些起码的经验,他们创业往往就会失败。

  眼界不同于经验,它要求创业者了解、认识和预测创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创业,不是今朝来钱今朝做。现在,有的大学生创业仅停留于倒买倒卖——开皮包公司,或办个打印店,或印制毕业季体恤。这种创业很难做大,只是养家糊口。

  胸怀,指的是接人待物、品行。要做大事,不能小家子气,该贷的款敢贷、该花的钱敢花、该求人的时候敢求……我有一个学生创业送外卖,有的人劝他这个行业很难创业成功,他却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认为提意见的人就是瞧不起他。不但如此,他还在网上骂人,太没有胸怀了。为什么送外卖很难创业成功?因为利润太薄啊。创业是要赚钱的,他却把人家亲历的经验教训当成耳旁风。

  团队潜移墨化地让队员们积累经验,开拓眼界和胸怀。

  为了让队员们认识创业,我们举办了“创业一日”体验活动,队员们买扫帚等用品在校园摆摊,或到宿舍里售卖。谁知刚摆摊就被取缔,刚进宿舍就被没收了商品。原来,举办这些活动必须出示保卫处的批条,我们这样做是犯规的。我赶到保卫处进行了说明,活动才得以继续,并得到了大力支持。不过,要是我们不搞这个活动,同学们会有这个经验吗?

  团队聘请了2 6个顾问,其中大多数来自企业,他们来校开设商业企业管理等课程,开阔队员们的眼界。

  我们还提倡奉献,提倡让他人幸福,提倡以改变他人的命运为使命。创业是团队行为,一把手如果不为一起创业的哥们着想,老想着自己赚多少钱,这样的创业绝对不能成功。我们还提倡吃亏、吃苦、熬夜……这是队员共有的胸怀,当大家相处长久,彼此认同对方的胸怀时,一旦需要帮忙,彼此会互助。

  《大学生》:如何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土壤?

  刘玉:我有一个梦想,用10年的时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那时,大学生能承包游泳馆、网球馆,能开设通宵咖啡厅、通宵自习室……当然,我的想法要得到学校的同意和支持——允许大学生从事有偿自我服务的事情。

  希望我的梦想不是天方夜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大学城”到“创业城”
刘玉:大学期间创业“踩坑”好过毕业后“栽跟头”
《创业教育评价问卷》(学生卷)
在校大学生论
在校大学生创业优势
上海:在校大学生创业 卖大饼月赚两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