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或许只是“青春”改变了

解决几个回复中的问题

    我并没有任何价值判断的东西,只是陈述了大学校园生活在这三十多年里发生过的巨大变化,至于应该不应该这样,到底怎么更合理,我只字没提。不过在个人情感上我的确更向往那个人们比较单纯善良,艺术和理想兴盛,学校和社会有精神界线却没什么交往界线的年代。

    至于一些政策到底合不合适,我觉得一开始恢复高考的时候,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小国企都是人才匮乏,急需补充大学生;生产迟滞,分配结构单一,个人、家庭都一贫如洗;民营经济刚刚起步,没有什么规模。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大力补贴高等教育并且分配工作是必须的。 之后不再进行这样程度的补贴也是必须的,而且后来那爆炸的人数国家也贴不起了;市场发展了,非体制的工作岗位也多了,大家自主择业也是理所应当

    这样的环境是不是只培养了文艺工作者,而不利于培养祖国的建设者……你看看中国合伙人、中国领导人、中国科学院的人都是哪来的嘛,所以仰望星空、风花雪月,一点也不耽误大家创业经商、建功立业、科学研究

    还有我们的学费到底贵不贵……跟之前比肯定是变贵了很多,横向跟别的国家比,也看怎么个比法。你要跟哈佛什么的比,那我们还是挺便宜,不过作为私立学校人家就算收一千万只要他觉得办得下去就行啊;作为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公立学校应该怎么收,这个就看政府乐意在财政上向高等教育倾斜多少了(民主一点的话应该说是纳税人愿意在上面花多少),美国公立大学也就对留学生收的贵,对本地人还是收费很低廉,最近他们财政不太行,也在涨价。

    要说我对国内大学唯一有点意见的地方,就是不够自由,学生自治的程度太低了。然后现在社会对学校的精神殖民很厉害,学校里学术气氛挺低,思想活跃度也不高,创业卖东西的倒是遍地都是;但是社会学校之间的交往距离又有很多限制,很多学校不对社会开放。我个人感觉反过来的情况会比较理想,就是大学就在社会中,但是里面的人精神上住在象牙塔

       从《颐和园》《致青春》再到《匆匆那年》以及等等吧,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吐槽,尤其后两个观众较多的商业片。最多的议论是,谁的青春是这样的?85以及90后的我们感到,这些电影对青春时代的表述和我们的体验是如此有距离,以至于不靠点联想和共情,我们都没法联系到自己的青春去获得预期的感动。

       除去导演编剧做作的成分,我们的大学生涯和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们的生活的确是天差地别,就像两个时代,于是他们拍的青春,和我们经历的,自然很难对的上号

 

       在高考恢复,高等教育渐渐走上正轨之后,高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成为一个个自由的小王国。社会上产生的诗人、思想者、音乐家都聚集在校园里,享受低廉的生存成本和同学们的慷慨解囊。

       那时候在食堂里吃着吃着饭,会突然有人跳上桌子就开始演讲,向大家表达自己对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和忧虑,宣泄对现实的忧愤和对未来的迷茫。崔健一声呐喊之后,所有的学校里都是弹着吉他的摇滚青年,在嘶吼和音符中间释放着荷尔蒙和理想主义。

       相对匮乏的物质下,人们保留着对艺术的美好向往,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信任。几个女孩子省出自己的饭票供养一个诗人的情况非常普遍,女朋友回到寝室一通煽情会让室友们捐出积蓄给她的男友买个音箱,流浪艺人漂泊到宿舍门口,会被好奇地围住问个不停,然后受到箪食壶浆的欢迎。因此暑假身无分文流落厦门大学的高晓松曾经感叹,万没想到,“厦大女生竟然有与法国伯爵夫人们共同的爱好----供养青年艺术家并与之恋爱”。

       男生女生相互串寝非常自由,像余红和周伟一样在寝室里谈情做爱,或者像郑薇一样在男生寝室打一夜牌,都没有什么障碍。

       这样的气氛中,诞生了一代导演、诗人、音乐人。随便举几个名字,你都能发现他们那时候窝藏在学校里,不论是身为在校生的老狼、宋柯、叶蓓,还是教授的孩子高晓松、朴树,或者社会流动人口臧天朔、张楚……等等等等

       为什么会是这样,有很多因素,除了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物质并不丰富,人们还保有很多单纯之外。还有很多客观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后来的大学生没有的。

       起初的大学生,要么不用交学费,要么学费非常低廉,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每个月还有国家补助,如果省着点的话,很多人还能结余一些。《罗辑思维》里罗胖感叹过,那时候一上大学就感觉自己自由了,再也不用受父母约束了,那一个月一百块饭票虽然不多,但是意味着独立。

       起初的大学生毕业由国家分配工作,不需要自己思考未来的职业,只要在四年之后被单位当做革命一块砖抱走就行了。

       这些意味着大学生不用为今天的衣食住用向别人伸手,也不用为明天的前途职业而忧心忡忡。没有担忧和恐惧,没有现实的压力,剩下的只有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有风花雪月,以及仰望星空,为祖国夙兴夜寐了。当然,学霸们顺便还拿个高分


       仰望星空的事情,拍电影不太敢……只好拍风花雪月了,那个状态下的人谈起恋爱,自然不是我们这一代的感觉;那个时候出国真的感觉是要永别了,不像现在,大家也没觉得美国就是另一个世界


       这一切到什么时候结束了呢

       89年夏天那个众所周知的事情之后,学校不再是自由王国,社团、集会、男女生串寝这些事情陆陆续续被控制起来。

       1995年开始,高等教育的费用大涨,学生们开始啃老上学,学费住宿费生活费都要向家长伸手。也是1995年,分配政策开始改变,只有10%的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其余自主择业,一年以后,10%也没有了。大学生渐渐学会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打算。

       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从99-05年,每年招生人数增加25%以上,大学告别精英时代,成为大众化的选择。

       我们的青春是刷题为高考而战,刷题为保研而战,刷题为考研而战,刷题为出国而战;为了丰富简历参加社团,为了丰富简历参加学生会,为了丰富简历参加社会实践,为了丰富简历参加实习……顺便听几首流行歌曲,看点电影,谈下恋爱

       于是,我们看不进去叔叔阿姨拍的青春电影,这或许应该叫代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大学新生是如何安排时间的
“对不起,本科生的简历我们只能扔到垃圾桶”
后“985”“211”时代 如何打破高校身份壁垒(2)
为什么一些大企业只招985、211的学生?
贷款大学毕业生为何“人间蒸发”?
长沙晚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