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章品相和文字工作者的品位(文/王路)

这篇文章,是我给图书出版方的信。

 

最近,书稿打算出版,我不想自己的文章被编辑改动。如有改动,希望尽可能少。所以就有必要给编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这么用。

 

以下十几条,是我个人改稿的标准,不是语法和文法的标准。这些条目,多多少少反应了我作为文字工作者,对文章品相的看法。我认为,每个文字工作者,对文章品相都该有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很多人没有。

 

以下,是我邮件里,建议编辑不要改动的地方及理由。

 

1、时间状语。文中“昨天、上周”这些,请不要改,如一律改成“某天”、“有次”,就太单调了。直接删去又让行文显得突兀。如果保留,有兴趣的读者上网搜索写作日期,就能大体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

 

2、主语省略。主语省略是一种使行文简洁明快的技巧。阿城《遍地风流》里就经常使用。比如,“下午三点,我去吃饭。”改为“下午,去吃饭。”尤其是,“我”作为主语太频繁出现会给读者造成作者过分注重自己的印象。因此,在省略主语不造成太大歧义和理解困难的情形下,会经常用。但又不能太刻意,否则文章显得做作。因此,请不要轻易添主语,也不要轻易删主语。

 

3、标点符号。引号。引号不要轻易加或去。作为专有名词,加上引号既是标点规范,又起到强调的效果。比如提到孟子所说的“性”,就有必要加引号,以和今天的“性”区别。但引号太多太密非常影响阅读体验。如一段话里十次提到“性”,都加引号十分影响观瞻。多余的字节影响大脑处理的效率。我行文的处理办法一般是,第一次用引号,此后接连出现时,因读者已明确其义,就略去引号。若再与新的名词并提,比如“命”,那就再加上引号,以对称。这些地方可能有疏漏,但大都是我处理过的,并不是草率地有的加了有的忘了。在对话和引用中,有些用了引号,有些没用。用引号是强调,但显得繁复;不用引号干净,但无法突出。虽然没有一律的标准,但写作中有我的判断和取舍,希望编辑不要轻易修改,除非是引号掉了一半的地方。

 

4、标点符号。句号。我喜欢用短句。短句简洁易懂,便于阅读。这与写特稿和小说的人提倡的长句相悖。这是审美取向的问题。学西方文学的人,提倡长句;学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提倡短句。我是后者,文中句号比较多。许多既可以用逗号又可以用句号的地方,我尽量用句号。有时候为表达并列或递进关系,用分号。有些句号的运用甚至似乎不太符合语法规范(比如省略主语),请编辑明白这一点。

 

5、标点符号。问号和叹号。因为行文语气和风格的原因,大多数语气词如“呢”、“吧”后面,我选择用句号而不是问号和叹号。叹号偶尔使用会使辞气激烈,过多使用会给人咋呼的感觉。除了为营造特殊情绪,以及作为直接引语之外,我很少使用叹号。请编辑也不要轻易改动。

 

6、引用、出处、解释说明。我的引用有时候注出处和作者,有时候只注作者,有时候只称“前人”、“古人”、“宋儒”,甚至“有人”。详细注明的地方,不是因为要遵照学术规范(有学术味道的文章除外),而是为了表达我的敬意,或者为了介绍给读者。再或者,为了夸耀见闻。但是,繁多的注释十分损害阅读体验。所以,在没有任何学术味道的文章中,我会使引注尽可能地少。比如,提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我可能并不提《中庸》。但是,提到“好胜之心纯粹是恶的”,我会注明章太炎《俱分进化论》持此观点,虽然并非章太炎一人如此认为,也并非章太炎最早如此认为,但是章太炎提过,我恰好读过,这种尊重是必要的。若涉及学术成果的独创性,必然注明。若只是介绍观点,则依义取舍。朱熹《四书集注》中,有“或曰”,有“某氏曰”,有“某子曰”。体例的不同,代表不同的评判。我的文章大体以此为例。不同的是,提到今人和近人重要观点时,一般注明,不敢掠美。但如果是极平庸或荒谬的观点,为批判而提及,一般隐去人名。此外,请编辑不要轻易添加注释,比如把UFO加上脚注或括号解释为“不明飞行物”。这除了使文章繁冗,没有太大意义。

 

7、错别字和硬伤。错别字请编辑直接帮我改正。硬伤是由于学识的不足、记忆的舛误,或者笔误造成。比如,把《后赤壁赋》写成《前赤壁赋》、苗人凤写成胡一刀。能发现的地方我都已经改过,想来或有未发现的地方,编辑若发现,请改正时拉一张单子,回头我一并核实。错别字如果方便,也请拉出单子。

 

8、不误的错别字。有些字并不是错别字,很多读者以为是错别字。比如“朕兆”、“逆料”、“卤莽”等,虽然也可以改为“征兆”、“意料”和“鲁莽”,但感情色彩失掉了。如果我的文章在讨论和历史掌故相关的话题时,会倾向使用前者;为营造特殊的表达色彩和气氛(包括装逼),也会使用前者。一旦改作,效果就失掉了,请编辑留意。

 

9、称呼。文章中提到前人,为了表示尊敬,通常会加上“先生”,比如“钱穆先生”。但如每次出现“钱穆”都带上“先生”,则十分啰嗦。我通常的处理是在第一次出现时称“先生”,后略去。除此之外,有时称“先生”,有时不称,有几种缘故:一是年代较近的称先生,较远的不称。较近的人理当视为长辈,而古人因为年代太远,就不必视为长辈了。就好比《围城》里董斜川提到晚近的人称“世伯”,提到王阳明就不称“世伯”。二是包含作者的评价,比如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王船山小传里,不说“船山”如何,而说“先生”如何;毛西河小传里,不说“先生”如何,而说“西河”如何。三是和前人身份有关。比如沈从文虽然我也十分激赏,也学习过他的写法,但不称沈从文先生,却称钱穆先生,是因为价值观方面,受了钱穆的影响,未受沈从文影响。四是和对前人的评价有关。比如不同地方提到鲁迅,有的不称“先生”,代表我不赞同鲁迅此处的观点和态度;有的称“先生”,代表我欣赏他的文学天才。五是要看是辨章学术还是拾取逸事。如辨章学术,既然提到古人一律不称先生,则提到近人没有必要加上先生,否则有失于厚今薄古,但偶尔拾取近人逸事,则可以加上先生。

 

10、称呼。称名还是字、号的问题。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敬,理应称字不称名。因为名是长辈叫的,以及自称。但今天的读者可能对名熟悉,对字不熟悉,比如“顾炎武”,读者知道;“顾亭林”,很多读者不知道。我的文章面对大众,以称“顾炎武”为宜。但是,既然顾亭林称为顾炎武,王夫之就不便称为王船山(虽然读者可能对王夫之和王船山的感觉是一样的),否则,王船山称字,顾亭林称名,就显得抑亭林而扬船山。我一般的处理是,顾炎武不出现时,王船山称字,顾炎武出现时,王船山称名。但问题又在于,还有个王阳明。当顾炎武、王夫之都称名的时候,依照体例,王阳明当称王守仁,但读者对王守仁的熟悉程度又不及王阳明。所以,无论以何为标准,都有问题。但我努力使体例尽可能一致,偶有例外,亦不能免。这些,也请编辑留意。

 

11、段落的划分与合并。段落的划分有两个原则。第一,文气的连贯。第二,段落的长度。一般来讲,文气的连贯是首要的。但我的文章面向手机端读者,段落长度影响阅读体验,不能不考虑。所以有时候,文气虽然连贯,我也会把较长的段落尽量断开,照顾这个时代的阅读体验。

 

12、感情色彩。像“我小学的时候”和“我小学时”、“这么干是不错的”和“这么干不错”,意思一致。我在行文中有时候选择前者,有时候选择后者,因为感情色彩不同。不同的选择取决于要谈的话题以及与读者的距离。如果要谈的话题偏于枯燥,离日常比较远,倾向选择后者。这就像在礼堂上演讲,和读者有五米以上的距离。如果谈日常琐事,像二三人在咖啡馆促膝对坐,倾向选择前者。并不一律依文辞的简洁而定。

 

13、标题。标题请不要改动。虽然很多标题取的不好,但文章多半已在网上发布,甚至有些还被私自转载的人改动过。读者如发现一篇新标题,翻开却是老文章,会感到上当。我也不希望同一篇文章出现不同的标题。所以,尽管很多标题不完美,也希望不要改动。而且,我一向拒绝标题党。标题党虽有助于传播,却伤品位。我早期的文章受流行的影响,偶尔有此倾向,收录文稿中改过一例。如编辑认为哪篇标题有改动的必要,请汇总一并告诉我,我自己修改。

 

以上,是一时想到的。未尽的,以后再补充。

 

总之,希望编辑的改动尽可能地少。如有改动,希望文档中都以修订方式体现,最好另外能有一个文档集中记录,以便我复核。

 

 

微信公众号:i_wanglu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wanghuan1@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

 

 

另,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沙龙开办了,7月18日(周六)是第一期,我是嘉宾,聊“古人眼中的学问”。


时间:2015年7月18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杂志客厅(北京市大望路SOHO现代城西侧)


报名方式:我们建了两个微信群,打算参加活动的朋友可以加入。因为群容量有限,希望不能来的朋友不要加,也请打算来的朋友不要同时加两个群,以便统计人数、安排布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才能避免犯下低级错误?|072
写在5连爆以后
高考作文非智力因素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
无标题
想说几件事情,请大家理解呀
最全集合~日语写作技巧28点,必!须!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