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瑞幸退市了,咖啡行业的我们该怎么办?

今天晚上晚一点的时间,美国股市开市以后,瑞幸咖啡就将停牌。

这一场上市大梦,就这么醒了!

理论上,停牌退市后公司是可以继续存续的,但也即将面临巨额的处罚和赔偿,投资价值大打折扣。 

退市后企业有如下这么几条路可走,迅速走入正常盈利模式,或者顺利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留给瑞幸的机会和时间都是寥寥了。

从2018年1月1日起,到2020年6月29日,历经两年零七个月的公司,像做过山车似的经历了创始、急速扩张、海外上市、停牌退市,瑞幸从媒体的天堂独宠到跌落凡间,大起大落的过程,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写,给国内的投资者,也给咖啡从业者上了一堂大课。

目前听到的声音更多是从资本市场上来讲的,那确实是投资人关心的,但作为咖啡从业者,我们更多的关心是,资本的大手笔投入咖啡连锁品牌,这么快就折翼,那么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投资人对咖啡这个题材感兴趣?如果有,那么瑞幸的案例就有我们要借鉴的地方。

瑞幸的今天从创始之初便是有迹可寻的,这话说起来有点马后炮,但迟到总比不到好!

//

跨行创业,决策层一定要有行业有经验人士参与

//

我们都知道瑞幸的高层特别是决策层是神州系的,即使经营到停牌的前一刻,所有的决策几乎没有咖啡餐饮行业人士参与,而且是长期参与。

从幕后投资者/实际控制人,到CEO,CFO,COO一系列,没有一位是有咖啡餐饮行业实体连锁店经营或管理经验的,特别是决策层“神州系”特点明显,这就势必导致公司的重大决策的主要目的和咖啡餐饮的妥善经营关系不大,完全是外行人管理。

这似乎是企业的大忌,但这种模式在国内还是很常见的。

咖啡餐饮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应对这样的环境,投资人应当聘请专业或职业经理人,同时也要对企业的运营目标持合理的预期。

//
对行业本身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

瑞幸咖啡确实曾经给咖啡餐饮投资人、从业者和消费者带来一些希望,特别是满足了一些消费者的意愿,咖啡价格的实质性降低,外卖咖啡更加便捷。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是提现了决策者对行业缺乏必要的认知。

首先,咖啡外卖市场,本身是一个现磨咖啡市场的分支,或者是堂食的有益补充,作为单独的一个分支是有一些弊端的,比如咖啡的饮用特别是热咖啡的饮用是有时效性的,即使是能做到15分钟内送到,产品品质本身也已经大打折扣。

另外,本身现磨咖啡市场在整个咖啡市场的占比就比较有限,才20%左右,这个市场先有市场先行者星巴克,而且有大量的个性的创业者。

在一个有限的市场上,想要创立一个以标准化产品的连锁咖啡品牌,是需要有一定消费者基础和口碑的,而且产品本身也是要有独家的特色和吸引力,否则怎样能迅速占领市场呢?

如果公司是从一个行业边缘或相关行业转化而来,会相对容易的多。从无到有,靠挤压同行业其他运营者的运营空间和盈利空间,这本身也是对行业的损害和滥用,缺乏持续性。

//

一定要用事实讲故事

//

另外,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瑞幸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是先定格局,后补充内容。

什么是这个的格局呢?那就是用互联网模式作为基础,用广告+补贴+快速开店的打法,快速海外上市,短期内资本套现的模式;

什么是内容呢?那就是格局定了以后,看看市场上有哪些冷门渐热的题材,比较容易套入到这个模式中。

券商们喜欢用的一个词是“讲故事”,谋求上市的企业是要有一个“好故事”的,不然没法吸引到特别是企业投资人的入局,也可以理解为“话题性”。

咖啡实在不幸,这些年一直都是“话题性”强,实质上经营一直在徘徊,但确实比较冷门,所以被瑞幸挑中也不奇怪。

用事实讲故事,不存在水分,故事也真实可信;想让故事变成事实,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说的多了,就变成事实”。

为了讲故事,瑞幸可谓花费力气,先是急速扩张,占据各大城市上号店铺位置;接着大力度折扣吸引会员;从业务上,不断推出新产品,之前的轻餐,之后的小鹿茶,所有这些,更多的是为了流量和收入的增长率,这都是典型的上市公司“讲故事”的操作。

当这些操作没有为企业带来真实的流量和盈利的话,讲故事就变成了撒谎,撒一个谎还算比较容易掩盖的话,撒谎太多了就欲盖弥彰了。

//

培养稳定的工作人员和吸引人的企业文化

//

咖啡师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这个大家都知道,但他始终吸引年轻人的魅力,在于他允许个性化的伸张和对咖啡知识的无私给予。

而瑞幸咖啡的员工怎么说呢:

“咖啡的产品就是各种原料搭配,没有太多发挥空间。”

“所谓的咖啡师,其实只需要把操作手册背熟,知道不同配方按多少次按钮就行。比如香草拿铁半糖按两下按钮,全糖按四下,然后把杯子放到机器下面就行。”

稳定的员工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才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迅速扩张的压力下,企业在人力方面的压力是如何迅速寻找到足够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的服务人员,因此不得不采用大量的临时员工,并且给予一定的培训以适应工作,当然,这样的话,上面那些关于标准化的培训就是顺理成章。

但这样一来,员工更像是流水线作业上的一环,缺少了人性化和企业归属感的培养,人员的流动性也会比一般企业要高。

稳定的员工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才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

拥有特色产品并保障品质

//

产品是一个企业的根本,餐饮行业更是如此,饮食习惯虽然靠时间养成,但没有特色和深得人心的产品,即便是依靠营销手段短期内留住顾客,也是难以长期为继的。

产品的品质更是一个企业需要长期坚持的根本。

//

合理嫁接互联网模式

//

回到本文开始的担忧,互联网模式在众多行业都有复制,但为何才在咖啡行业一试,确不得成功,那么咖啡行业还能再受到资本的青睐吗?

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需要理清楚两个概念就好。

第一个是互联网模式的便利之处,便是增强业务的流程和执行的标准化,并清晰和有效率的记录业务和交易,但业务本身可以和互联网概念是不冲突的,也就是说咖啡餐饮文化,那当然是以文化为主,互联网模式只是辅助,如果舍本逐末,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个便是咖啡餐饮行业本身,虽处于上升期间,行业本身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于其心慌慌不知何时资本才能青睐,不如先做好自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互联网+餐饮:成都创业者几种典型模式分享
餐饮行业营销新风尚
星巴克“被逼”做简餐,是受互联网餐饮的冲击?
吴国平:以互联网思维重构餐饮模式,才是互联网 餐饮
餐饮数字化经营模式
互联网餐饮受困扰 中央厨房式O2O受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