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互联网只是工具,娱乐才是未来支柱产业

互联网只是工具,娱乐才是未来支柱产业

悲观、畏惧失败说明人老了


三十多年前,纽约大学的教授Neil Postman写了一本书,叫做《娱乐至死》,讲的是以电视媒介推动流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者很担忧人类的精神在娱乐中崩塌。”娱乐至死“变成一个流行词汇。三十多年过去了,Postman担忧的事情并没有出现,至少,社会主流并不认为过去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就比现在更美好。实际上,让人沉迷于大众媒体廉价娱乐,沉迷于大麻式享乐的,恰恰是工业时代本身对人性的压抑,电视娱乐只是一个外在泄放途径。随着后工业时代到来,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网络虚拟聚会中找到存在、释放和成就感,电视这种广播式的媒体很快衰落。


最近又有一本新书,叫《游戏改变世界》(The Reality is Broken),看完这本书,我感觉积极的人生就是不断的打怪升级,如果人一直在一条打怪升级的路径上,那么就不容易愤怒、沮丧、失落甚至抑郁、自暴自弃。只不过,我们的社会结构没有给每个人打怪升级的机会。有一部分活力十足的年轻人,在成长时代就被主流升级路径抛弃了,或者压抑了大量的挫败感,他们只好跑到游戏里面去泄放。好的世界,就像经济和晋级系统良好的在线游戏,每一类玩家都会自得其所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升级路径。并不需要让每个人最后都成为国战领袖,但每个人都可以玩得很快乐。


社会对在线游戏的偏见很像电视。我生于七十年代,来自于一个三线小城市,和那些年很多典型的内陆城市一样,我的少年在周围小伙伴的打打杀杀中度过,一个眼神不合,对面的小青年也许就会掏出三棱刀,我不认为那很好玩。社会总在担忧青少年在游戏中沉迷,认为那是青少年“自控力”不够导致的。其实是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给孩子太少的乐趣,太多的挫败感。2008年经济不好,大量青壮年农民工回乡,那时候如果没有网络游戏,犯罪率至少飙升一倍不止,如果不让那些热血小青年在游戏里面砍妖怪,他们就会跑到现实里去砍人。人生需要更多的成就感和意义感。职业人群往往不玩或者很少玩在线游戏,因为现实社会就更给他们存在、满足和成就感。他们参与的是一个“现实游戏”,为此而忙碌、拼搏,对虚拟的游戏自然失去兴趣。


如果把历史拉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线上,每到社会开始变化的时候,老一代人都会担忧新一代人,“唉,一代不如一代”,鲁迅小说里九斤老太的叹息在过去几百年,从不同人的心里冒出来,嘴里说出来。事实证明,每一代人,在自己获得社会地位感之后,都会认为自己比上一代人强。也很少有可观证据能够证实下一代比上一代差。当这一类话,讲出来的是老一代心里的不安、恐惧和落寞。变得保守,似乎并不是某代人的特征,而是变老的特征。若干年前美国选举,反堕胎、反同性恋结婚叫得最响的,恰恰是60年代搞反战、嬉皮、摇滚和性解放的那帮老家伙。




  • 人生就是打怪升级的游戏


我当年那些带过刀子打群架的同学,死掉或者被抓起来的是少数,现在大部分已经做了企业主和公务员,从现实社会标准,混得一点都不比学霸差。那是因为他们脱离学校规则,进到社会,克服一些困难以后,发现自己玩“社会游戏”的能力并不差,很快找到自己现实晋级路径。


我不认为读书无用,读书显然有用,只不过如果只会读书讲道理,人就是个半残。因为学校并不教三样东西:好奇心、勇气和目标感。


所谓“好奇心”,就是接受任何新鲜的东西,并对此充满了兴趣。我们的教育系统太功利,总是试图灌输给学生“这个有用”,“这个没用”,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所谓“没用”的东西失去兴趣。为什么最后破坏性创新往往是由“外行”做出来?因为在“内行”看,在固化的、旧有规则体系下这个东西是“没用的”、“错的”。


我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好朋友,在加盟苹果之前,曾经是摩托罗拉高管。当他得知iPhone的产品路线时,充满了狐疑,觉得这个东西“完全不靠谱”,因为“手机不该这样做”,结果iPhone席卷了智能手机市场。同样的事情甚至发生在小米头上,小米刚发布几个月,我一个做了十几年手机研发的同学断定小米手机“做不长”,“他们太小看硬件研发的难度了”。结果,小米席卷了国内低端手机市场。


好奇心针对的是三样东西:新的客观情况、更本质的内在原因、奇葩或者不合常理的状况。一次有幸和国内投资界的大佬张磊开会,他说,他所有在商业上的成功,都来源于“对商业本质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发现一个“异常”、“奇葩”状况时,不去否定它、或者把它生生套在一个旧有框架里去勉强解释,而是借此去看看,世界到底和我们过去的认知有什么不同。


勇气来自于对挫败的接纳。传统教育总倾向于让人按照被证明正确的轨道稳妥前进,这是农民和工匠的素质,不是探险和拓荒者的风格。在我们已经经历过的农业和工业时代,具备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工匠具备生存优势,成为这类人的诀窍是“学更多、少做错”。这种价值观教育出来的学生,有过强的错误厌恶情绪。实际上,现实社会中很少存在会威胁到基本生存的危险,对损失的恐惧,甚至对“犯错”本身的恐惧替代了对丧命的恐惧,使人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对于开拓性的事业,需要的是“一胜九败”的韧性和勇气。对实现目标有极大热情,对挫折情绪不敏感的人,反而有更多的优势。在一个游戏里,很少有人会因为一次被小怪物KO就沮丧不已,退出游戏;而现实中,却有学生因为老师骂了一句而上吊跳楼。为什么?是因为在游戏里,人有更多的信心能够通过总结经验、屡败屡战来通关卡。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会被家长、老师、领导甚至周围的人轻易贴上“笨”、“智商低”、“愚蠢”、“坏学生”、“没前途”、“不要脸”的标签,而且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翻身的希望。“这个游戏太不好玩”,所以他们选择退出。


很多学霸都混不好,很多学渣能混得很好;同样的,也有很多学霸混得很好,有很多学渣一生都很失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那么紧密的关联。和成功关联更大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对目标的坚持。大部分学习好的孩子,更容易屈从于权威,并且不断企图获得权威的认可,成年后经常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活在别人的认可里,逃避任何别人不会认可、或者可能不认可的事情,被一个无形的笼子束缚住。学渣分为两种,一种很有野性,对于自己的目标很清楚,要追女生就去追,要打架就去打,要玩滑板就玩到最好,没什么畏惧也不受什么束缚,这种人进入社会后,反而容易干得好。一种是在规则里被打击,失去力量和信心,不再有野心,畏畏缩缩自暴自弃的,如果没有受到什么鼓励,一辈子也就窝囊下去了。




  • 成功来源于乐观和不断尝试


我曾经有两个同事,同样是出去谈业务,一个碰到别人有一点点的抵触就沮丧了,自己退缩了,只去谈那些最好谈的客户;还有一个,即便对方拒绝,也会时不时地去跟别人聊,想尽一切办法从各个角度说服对方。后者虽然有时候有点执拗得让人受不了,业绩却远好于前者。很多人反馈被她的热情和坚持打动了。因为她对挫折不敏感,她只想把一件件的事情做成。


这里有三个误区,有些人会错误地把“做对”、“挣扎”和“证明自己”当作“目标感”。


一定要“做对”,就像苦苦追求姿势正确的游泳选手——每个游泳运动员的姿势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体型和肌肉都不一样,游泳高手是为了游得快,不断调整姿势,最后找到合适自己姿势,其它高手的姿势,对他来说只是借鉴,而不是一定要遵循的原则,一味追求“正确姿势”,肯定不能保证游得最快,反而会在一堆冲突的姿势里面纠结死。


有些人永远在危机里面挣扎,觉得自己很苦逼,他们潜意识认为生活就是由麻烦和危机组成的,所以核心能力在于解决麻烦, 把“解决麻烦”当成了目标,没有麻烦,他们也要创造麻烦去解决,这类人对现实永远是忧心忡忡,遇到问题马上冲上去扮英雄,而事业生活却总是在同一个地方原地打转。


还有一种人更悲催,他们会用很长......甚至是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比方说我们创业,创业的本质目的是“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并且实现它”,或者“创造一种被用户接受的价值”,而不是坚持认为某种商业模式一定能成功,活着某个东西一定对目标用户有价值。事实上,大部分好的模式和受欢迎有价值的东西,在一开始显现的时候,其价值就会明显地、不容置疑地显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是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需求和价值,寻求经济和发展路径上可行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拼命证明某件事情有做的价值。


在游戏里,通常被BOSS KO多少次不重要,过关才重要。快一点、慢一点,都不影响游戏的乐趣。为什么在游戏里,大部分人可以一直玩下去呢?因为有一个信仰——“一定有办法可以通关”,大不了去看攻略。而在人生里,环境并不会帮人树立必胜的信心,反而充满了各种否定、挫折和打击,人生也没有清晰的攻略可以参照。很多试图给人更多力量的东西,反而会被叫做“心灵鸡汤”,被陷在挫败泥沼中爬不出来的人攻击。心灵鸡汤并非无效,而是只对有信念要爬出泥沼的人有效,而对那些想少费力气挣脱困境的人豪无意义。人关键要找回自己内在的力量,而不是总想找到快速脱困的方法,如果没有耐力、体力和信心,在泥沼里什么技巧都不管用。必胜的信念并不保证人一定在这次能胜,但却能够创造最大的胜的可能性。


有些人一开始打怪升级很顺利,升到一定级别之后,遇到挫折,发现走不通,就停在游戏的某个关卡里,不断做轻车熟路的事。这样如果自己觉得爽,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好,也许还可以开个新窗口玩玩别的游戏。怕就怕有些人,即便不爽,也不愿意去尝试更大的挑战。从道家的角度,这种人不容易长寿,因为游戏不好玩了。


有爽感的人生就是不断的打怪升级,无论遭受多少挫折,只要人死不掉,就去面对更多的新挑战。被BOSS KO多少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冲过多少新关卡。不明白这种感觉,可以去看看方励去年8月在“一席”的演讲《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方励自己做了好多年电影,出品一系列票房惨淡的片子之后,终于靠《后会无期》一炮成名。




  • 生存之道就是不断拥抱变化


后工业时代的特征是,大量可相互替代的标准化商品相互竞争导致利润趋近于零。利润低的不仅仅是商品,而且还有人,过去的教育系统完全把人当标品来培养。导致的结果就是这类人仅仅能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通常没有保姆高,因为前者是生手,竞争激烈,可替代性强,而后者需要一定经验。我不是读书无用论者,我见过不少读书少的企业家,他们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很容易遭遇管理和发展瓶颈,原因是在这个规模下,管理所需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起作用,而受教育少的人普遍没有经过这类训练。但对于大多数老老实实读书的人,因为被标准化程序洗脑洗得太彻底,连基本的创立一家赚钱企业的能力都没有。能做大的企业家,常常是受过良好教育,又保留了冲破障碍的野性和力量的人。


就像恐龙遇到气候变化就会灭绝,活下来的是老鼠大小毛茸茸的哺乳动物。服务于工业时代教育体系和价值观培养出来的人,也像恐龙一样,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会充满困惑和不适应,这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世界不该是这个样子!”。可是世界该不该变冷,并不是恐龙能够决定的。那么未来的气候是什么样子,应该如何适应呢?


恐怕,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不知道......


过去,我们面对的大体是一个“知道”的世界,一块田怎么种,一座桥怎么建,一个汽车怎么造出来,只是在大量已知的基础上做些许的改进,面对的未知非常有限。我们只要谨遵千人的教诲,再做一些微创新,就可以把事情搞定。而现在时代变了,对于很多我们想要,或者必须做到的事情,会的人不知道怎么教,不会的人也很难学得会,这时候任何语言、理论、逻辑,都显得苍白无力。


你可以通过一本书,教会人如何造出一把椅子,或者养活一堆兔子。但你无法通过一本书,教会人如何冲浪。因为前者属于技术,后者属于技巧。技术可以通过文字的传承得来,而技巧要靠一些天分和不断的练习。即便你天天看到那些网络红人在微博上说什么,让你炒红自己,你做得到么?即便找到一个网络红人来教你如何成为网络红人,又有多大比例的人能够学得会?


这就像你进到一个游戏,每个人面对的都是不一样的地图,碰到不大一样的怪物,只有大致思路,却没有确定的经验可以参考。很多时候,单纯的模仿毫无用处,就像苏宁耗费巨资模仿京东,结果鸡飞蛋打。如果说过去的企业是一个工业品,可以“建设”出来,那么未来的创新企业就是有机体,只能由一个种子慢慢长出来,不能用其它枝条拼出类似的。




  • “学不会”是常态,所以才要拼命学

  • “做错了”事常态,所以才要各种试


工业时代的技术,就像做红烧肉,大体上一学就会。而技巧性的东西,一开始面对的却是大量的挫败。就像一开始学骑车,倒下来是必然的,不倒下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靠着一个信仰坚持下去......在倒下无数次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滑行一段距离了,然后越来越远,紧蹬几下,就开始歪歪扭扭往前走......。所以,骑车是如何学会的?我不知道,会骑的时候就是会了,理论和技巧当然有,但在你真正能够独立骑行之前,基本没有什么帮助。提高的技巧只对那些已经掌握基本技术的人有用。


锻炼“技巧”的步骤是:坚定的信心->90%的练习->初步有感觉->10%的交流和学习->90%的练习->进阶->10%的交流和学习.......


如果没有一个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呢?那90%、99%,甚至更高比例的人,会在第一个阶段败下阵来。真正打败他们的,是挫败感......或是对挫败感的逃避。


技巧性的活动不会像盖大厦,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规划、明确的计划和完善的执行步骤。它更像动物进化,不断地试错,把证明成功的变化保留下来,把不能成功的变化淘汰掉,最后成功进化出来的有机体,往往是一系列小的成功的累积。那些喜欢按部就班,按照计划行事的组织,就像冷血的恐龙一样,会感到巨大的不适应。


譬如做社会化传播,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借势”,从标志性的杜蕾斯借北京暴雨到现在,很多品牌借势甚至造势的能力越来越强,借势营销就像冲浪,只能做准备,不能做计划。因为必须借着浪头的势头和高度,作出恰当的反应,玩出自己的花样。这让很多习惯了做全年营销预算和策略规划的大公司不知如何是好。这种不适应,就像恐龙无法适应气候,往往是被淘汰的先兆。


从工业时代的观点来看后工业时代的思想,第一感觉是“太不靠谱了”,因为照着做根本没用。就像很多想学“互联网思维”的传统企业,听专家讲讲课、开开分享会、雇几个行里看起来高大上的高管,就以为事情可以办妥了。做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怪专家?怪团队?怪思路?其实古人的一个说法比较贴切,叫“橘生淮南”。不同的土壤,长不同的东西,究竟能长什么,是一点点试出来、长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懂得这套方法论的人,大都在忙着自己创业,才没心思去跟土豪企业较劲。即便有寥寥几只“落入凡间的精灵”进到传统企业,常常也因为传统管理模式没有支持试错的心态,而过早被排挤出局。


UNIQLO创始人铃木敏文写过一本书叫做《一胜九败》,这才是新时代展开新事业的常态,而职业经理人团队在大企业里面不要说“九败”,败个两败就撒油那啦了。恐怕只有百折不挠,自己创业的人,才会给自己这么大的试错空间吧。




  • 娱乐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


农业时代关键词是掠夺,你抢我的地,我抢你的地;工业时代的关键词是交换,用我做的东西,换你做的东西;后工业时代的关键词是娱乐,你让我嗨皮,我让你嗨皮。


在短短的50年的时间里,中国大踏步从农业时代冲进了后工业时代,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里,混合了农业时代的不安感、工业时代的匮乏感和后工业时代的孤独感,跟随着出生时代、生长环境的不同,这三种成分呈现出较大差异。对于50-70年代出生的人,不安和匮乏感会比较多,对于70-90年代出生的人,又逐渐让位给孤独感。最近跟90后打交道,最明显的感觉是,他们几乎没有生存危机感,也没有70、80后那么强的物质欲望,他们更注重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我甚至可以大胆的预测,在我们70后的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工业以及工业相关科技的发展速度减慢,资源消耗增长速度减缓,人们占有更多物质的欲望降低,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甚至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产品。我们现在对物质的过度消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业和工业时代留给我们的物质匮乏症,而这种症状,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已经得到有效缓解,原因是:物质已经够用了。


流行于90后群体中的二次元文化就是一个信号,除了现实的三次元空间,一部分90后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二次元的精神世界里,在那个世界,产生的资源消耗比三次元世界少得多。


对于很多90后,有趣至少和有钱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这种价值观代表一种趋势。当然,这种价值观并不能囊括所有的90后群体,我也碰到过一些在条件不太好的农村或城乡结合部长大的90后,他们的价值观更像城市的70后,憋着一股要出人头地的蛮劲。


几年前认识一个87年的小妹妹,从贵州只身来到北京打拼,一直有些迷惘。直到去年迷上做甜品,专门去上海参加了培训,之后就在望京开了自己的小甜品工作室cece cake,做出来的蛋糕非常好吃,在朋友圈里很受欢迎。这让我想到类似的故事,记得有位朋友给我讲过,他在北欧闲逛的时候,在哥本哈根碰到一个做布娃娃的老太太,娃娃做得非常漂亮,开了一个小门脸,每天卖几只,这种日子已经过几十年。我另外一个朋友,放弃了教育公司高管职位,和老公一起搬到大理备孕,她公公每天磨泉水石磨豆腐,炸腐竹和油豆泡,她老公每天烤低糖无添加的手工饼干,她自己每天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售卖,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前段时间还碰到一对有趣的夫妇,早年都做电视媒体,后来辞职,开一家叫“三是两听”的设计师服装、小器具、画廊和自制珠宝的混合店。几年做下来,生意不错,日子优美,“慢一点是最快的”,男主人对我如是说。


“未来身边的姑娘,普遍的状态,可能自己开个小美容院,或者一个养生馆,给人化妆,或者做一些别的什么”——上周和马佳佳闲聊的时候,她这么描述她对未来90后主流生活方式的猜想。对此我无比的认同。


无论是87的小妹妹还是大理卖饼干的朋友,或者一个小设计师、按摩师,或者开小画廊的夫妇。 他们售卖的一经不仅仅是商品,而是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朋友从他们那里买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物体,更多的是对朋友品味、生活方式和用心的认可。这是一种无比优雅的生活方式。


我对(泛)娱乐业的定义是——一切以释放他人压力,愉悦他人心情为主要作用的行业,都是娱乐业。过去我们曾经以为,夺取和保护很重要,现在很多东西,很难夺取,也不怎么需要刻意保护;过去我们曾经以为,物质和金钱很重要,我们很快发现,我们已经有不少物质和钱,我们希望更多的物质和钱,可是在我们得到的过程中,也不够快乐;最后我们发现,在基本的物质需要不称为问题之后,快乐本来就可以很单纯。慢慢跑开内心的恐惧,我们可以很洒脱的活着。


能够娱乐他人比成为一名工程师更难,因为一个人好不好玩,更多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难以快速学习的技巧。这年头,一个优秀的逗逼比高级程序员更稀缺。如何实现自己的娱乐价值并没有定规,能够推动我们持续前进的,只有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当物质条件不再成为突出问题以后,每个人都需要更快乐。让他人更快乐,让自己更快乐,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能够给他人更多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籍,就变得特别有价值。在一个互联网化,信息传播越来越透明的时代,激励与取悦他人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影响力。经济价值也随之而生。或许,这才是终极的、最本质的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计算物联网智能产业投资大全 受益股(4)
UC头条:寻找下一个腾讯
究竟什么样的人会被社会淘汰?
USV四部曲之二丨百亿美金社交游戏独角兽的培养基
钟声为每一个人而鸣
罗振宇:别看那些成功学的书 只告诉你过去东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