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123期:我在美国学习创新的真实经历

我在美国学习创新的真实经历


本公众号隔天一期。现利用空挡时间,重贴此文,作为昨天推出的第415期《最后的话》的参考和延伸阅读,还可以参考第150期《教育问题绝不亚于经济问题》。


编者按:这是一位网友向本公众号推荐的文章。感谢这位未曾谋面的网友,推荐了这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这是一个留美学生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反映了他对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认识过程。在此文的后半部分,作者谈到“团队合作”,这恰恰是审辩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哲学学会关于审辩式思维研究的《德尔菲报告》中认为,审辩式思维包含“认知技能”和“人格气质”两个维度。“团队精神”和成功合作所需要的包容精神,正是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所具有的人格气质。

希望网友们能够持续向本号推荐教育改革方面的好文章,与本号的关注者们共同分享。


今天,中国处在一个从制造业到创新经济的重要转折期,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新意味着什么?让我给大家讲讲我在美国从不会创新到学会创新的经历。其实,很多像我这样的来自中国的博士生都有类似的经历。

美国博士研究很多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何谓世界一流?就是具有独创性,原创性。再好的山寨,也不能算一流,其价值也有限。

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一种当时刚刚问世的特效抗癌药的作用机理。

在我刚刚进入博士实验室的时候,就遇到了挑战。我是我的博导Hastie博士的第二个中国学生。平时我总微妙地感觉到博导对我们两个中国学生都有些微微的不满。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种族歧视?

一天,我怀着略微不安的心情来到我的博导办公室里。“Hastie博士”,我开门见山地说:“我想和您谈谈。您觉得我们中国学生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好吧。我觉得你们中国学生没有审辩式思维的能力。”Hastie 博士斩钉截铁地说。什么是审辩式思维?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我注意到Hastie 博士说的不是我们这方面能力弱,是没有,是空白!

于是,我请博导给我解释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她说:“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文献中的论点,不盲目接受,一定要经过查证、分析,直到得出自己的独立结论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这是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基础。”她又补充道:“你们中国学生似乎总容易盲目相信。”我恍然大悟!

尽管我毕业于中国的最高学府,我们学到很多科学知识,但是总的来说,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科研。我一贯特别努力,但是在大学里,只有几门理论和实验课引起我些许兴趣。毕业最后半年,是进实验室做论文阶段。我每天早早地就到了实验室,兢兢业业地做实验,给我的导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做论文的时间只有半年,还不足以建立起我对科学的兴趣,更不要提科研的能力。

听了博导的话,我马上就和博导说:“明白了。从现在开始,我就和您还有美国同学学习审辩式思维。我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我再有缺乏这个能力的表现,请您一定马上指出来并指导我进步。”博导欣慰地点点头,但是我没有从她的脸上立刻读到对我的信心。可以理解。

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读文献时,总是按照博导所说,先不要认为事实就是这样或是定型了,我自己要独立思考、查证、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一个独立观点。有时我的观点和文献中的一致,有时不一致。有时,我能找出文献中的漏洞,但还做不到想出更高明的观点。不管怎样,在小组会上,我和美国同学一样大胆地分享我的看法,提出我的见解。

不记得大概经过了多久的磨练,我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有了足够的提高。当我真的开始形成审辩式思维的时候,科学变得有意思多了。

如果把审辩式思维比作一栋楼,那么可以说我们多数中国学生当时有些盖楼用的砖砖瓦瓦,也就是基本的逻辑元素。但是我们不知道整栋科学思维的楼怎么盖。无怪乎我的博导看不到我们会搭楼的框架。而美国同学从小就训练了怎么搭起这个框架,所以他们开展科研上手就容易得多。美国重视审辩式思维,是因为不仅是科学技术要用到这种思维,一个社会的主要栋梁产业都要用到这个思维,包括金融,商务,教育,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

最后我顺利地把两篇论文完成,为我的博导赢得了大笔的研究经费。我也是当时我们实验室最多产的博士生。

回头看,我觉得万幸,我的思维还没有定型,还能够培养出审辩式思维。并不是所有的人到了二十多岁还能够把思维理性化。所以我要对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们负责任地说,不要让孩子们冒这个风险。我绝不会让我的孩子冒这个风险!

毕业时我获得了美国化学学会本地区颁发的杰出毕业生奖。我的论文在全校的博士论文比赛中也获得了第二名。杰出毕业生奖不仅仅是凭论文的品质,还有我们答辩时向学位委员会呈现我们自己——我们的演讲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和自信。

我的博士后研究是在美国加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完成的。作为美国科研领军机构之一,这个国家实验室曾先后产生了1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7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

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我顺利地进入硅谷的一个全球著名公司。

开发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当然需要世界一流的团队,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审辩式思维,还有团队的超级凝聚力!团队合作,这是另一个关键。这需要很好的情商。

我在公司里参与过很多项目,我们的项目无论从高科技还是商务的角度来说难度都相当高。我的同事们都有很强的背景,有的来自于长期的资深工作经历,有的来自于斯坦福、西点军校、还有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博士训练。复杂的项目再加上这些能人们的参与,大家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独立的见解和不同意见,所以会上的争论总是免不了的。但是,到了决策之时,从没有一次,我们的项目领导人拿出自己的权威说:就这样了,我说了算!从来没有这样的必要!不管经过多少轮辩论,项目组最后的结论总是大部分人认同的最聪明的选择。至于小部分持不同意见的人,那就求同存异吧。

今天回忆这段经历,我们的团队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一,大家都具有很高的审辩式思维能力。第二,大家沟通时的规则非常清晰。

二十多年前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就非常惊讶于美国人在事故发生后的反应:“What happened?发生了什么事?”然后你会看到当事人到处奔走想办法解决问题,减少事故的后果,其他人也会参与进来帮助。在美生活将近二十年,我目击过多少场大大小小的事故,从来没有听到过一次:“谁干的?!”。难道美国人不好奇?当然不是,是他们觉得问“谁干的”既无礼,又无济于补。

这两种沟通和处理问题方式有天壤之别。前者注重在客观事故本身,“谁干的”在这个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赶紧一起解决问题。而后者,不管说话人动机如何,它造成的后果是追究责任,羞辱当事人,而不是解决问题。在美国大家都要学会强调客观与理性,要的是“对事不对人”。

美国主流社会要求大家说话措辞需讲究理性、规矩和礼貌,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父母对孩子,或老板对员工,讲负面的事一定要理性地局限在客观事实,而不是讲个人主观感受和评价。除非是情绪不可控的情况下,很少人会自顾自地当面讲对别人的负面感受和评价。平时这样的做法会被社会视为无礼甚至恶劣。

美国文化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把所有的信条都变成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则和契约,就好比我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全体人员都要按照规则做,谁违反,社会就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不会见怪不怪。这和我们文化里的“荣与耻”的观念是一致的。不礼貌的人当然无法赢得大家的尊重,这也是人之常情。

美国很强调包容。一种有原则的包容。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需要包容来自全世界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包容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视某些无礼的做法为耻,但不是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不用错误的做法对待错误的做法,是包容的一个具体准则。

在硅谷,如果没有具体的、公平的、切实可行的人际沟通规则,就算我们的团队里各个成员都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最后的结果仍然可以是彼此伤害,一败涂地。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内的很多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国际化人才,很重视孩子的英语教育。这个我理解,英语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我看来,英语其实不是国际化人才的语言,理性的思维和沟通才是真正的国际化语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博论坛 - □-考博经验策略 - 也谈考博经验 KaoBo.Net 考博人的精神家园
如何联系导师
博士面试如何介绍自己?985博二学长经验分享
一个博士的血泪求职路:想入职高校?请以我为鉴避坑!
怎么能优雅地向博士导师表达「这周科研没什么进展」?
有些博导之“博”实在不敢恭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