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一章 知识资本与创新

第十一章  知识资本与创新

企业知识资本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是一种神出鬼没、飘忽不定的“精灵”呢?从前面的经典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因为知识资本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资本越雄厚,则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成果越多。这些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方法,创新营销理念,创新企业文化等,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即通常所说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资本与创新的关系是“如影随形”。创新是知识资本的本质属性,创新是知识资本作用的集中体现,创新是知识资本追求的最终结果。离开了创新,就无法理解知识资本的存在。人们正是通过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去感受知识资本,去量度企业知识资本的存量和增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没有完全树立创新理念,远没有养成创新习惯,总感到创新扑朔迷离,因而才会感到知识资本这个企业“精灵”神秘莫测,游移不定。

第一节  知识怎样转化为知识资本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为了更好地运营知识资本,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率和效益,所有的企业家以及企业的拥有者,都希望对知识资本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知识得到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知识就是资本”的论点,混淆了知识和知识资本的界限,在经济学界和企业学界造成了理念上的混乱。要正确把握知识资本的本质,必须从“知识就是资本”的理论泥淖中解脱出来。

一、“知识就是资本”论批判

“知识就是资本”论者认为,“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就是财富,而且现在的财富主要是由知识创造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本”。

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货币,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万能之源。他们把知识与资本简单地划上了等号,鼓吹有了知识就是有了资本。按照这种逻辑,有知识的人就是知识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出“传统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股东,知识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的论断,进而鼓噪知识所有者讨要“剩余索取权”,主张企业实行“按知分配”,幻想实现“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将财富转移到知识资源掌握者手中。

“知识就是资本”论在实践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一些掌握了特殊知识和技能的人,自认为有了“资本”,有的动辄“跳槽”,在企业间跳来跳去,谋求在运动中的“自身升值”;有的与企业“讨价还价”,如不能满足要求,便使出“杀手锏”。如湖北航空公司,12条航线有11条航线的机长集体告假。东航云南分公司,有10几位飞行员飞到目的地不降落,又飞回起飞地点。还有海尔集团发生的5名高管集体请辞事件。这些,当事人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是采取这种瓦解和涣散企业团队的做法,根源都在于“知识就是资本”论在作祟,都是自恃“有资本”而采取的过激行为。在“知识就是资本”论的鼓噪下,有的企业在选人用人上,采用所谓的“唯学历”标准,“重学位,轻能力”,似乎学位越高越能为企业增加“资本”,于是有博士不要硕士,有硕士不要学士,就连企业后勤人员,也要有大专学历。员工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对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知识资本的存量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团队知识结构的匹配和互补。实践证明,清一色的博士、硕士组成的团队,并非是最好的团队。

我们批判“知识就是资本”论,丝毫没有要否定知识价值的意思。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资本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本,强调和重视知识的基础作用,强调和重视知识的积累,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知识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有基础知识和稀缺知识之别,笼统地讲“知识就是资本”显然是欠妥的。知识作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属于人的认识范畴,它有时依附人脑而存在,有时也可以脱离人脑依附其他载体而存在。知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物。知识具有商品性,具有一般商品必须的两个基本要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人要获得知识,就要投入货币资本,投入时间、精力和体力。知识作为人脑复杂劳动的成果,无论是物化的或非物化的知识,都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因而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价值。知识被以文字、符号、声频、视频等载体固化后形成的各种文献,可以被人们使用,体现了知识的使用价值。知识具有商品性,但知识并非就是知识资本。作为资本必须具有价值增值的特性。资本是一种表现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载体。但是知识并不具备自动成为资本的条件,知识只有被人掌握,并通过人的劳动运用于经济活动才能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故知识的价值是和人的劳动相联系的,是知识劳动创造了价值,是知识劳动创造了财富。束之高阁的知识,不参与变革现实劳动的知识,只能是知识,而不是资本,更不是财富。

“知识就是资本”论者提出的“传统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股东,知识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的论断是错误的,是“知识就是资本”论的随意推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成为企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必须受到格外的重视,这是不容置疑的。知识虽然是知识资本的基础,知识有可能转化为知识资本,但是知识不等于知识资本,知识载体也不等于就是知识资本载体,轻率地将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设定为“企业员工”,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我们把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比喻为“两条腿”,是要说明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人要两条腿走路,“单腿蹦”是不行的。但是,人的两条腿,必须受一个大脑的指挥,这样才能协调前进。试想,企业的“两条腿”分属于两个所有者,好比由两个“大脑”指挥,企业还怎么前进,非摔得头破血流不可。既然认为知识资本归企业员工所有,他们进而提出“剩余索取权”。于是,“知识就是资本”论者提出企业要在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同时,实行“按知分配”,即按知识的多寡进行分配,并试图推动所谓的“世界财富的大转移”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改变”。这实际上是小知识分子一种近似梦呓的幻想。社会分配只能是按创造价值,即价值增值进行分配,要么是按劳动创造的价值进行分配,要么是按资本带来的价值增值进行分配,第三条路是不存在的。掌握的知识多,知识劳动创造的价值高,分配向其倾斜,其实质仍然是“按劳分配”。鼓吹“按知分配”只能给企业带来思想混乱和效益滑坡。企业员工都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整天考虑着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这样的企业只能关门倒闭。知识资本的出现,知识资本创造的超过一般价值的“增盈价值”,必将会对改变社会生产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生产关系也会发生一些改变,但这绝不是所谓“按知分配”的结果。

二、 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

 知识是知识资本形成的根本基础,离开了知识也就没有了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形成的,有了知识才有转化为知识资本的可能。但是,知识的外延是相当宽泛的,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为知识资本,一般的、基础性知识不具备这种可能,只有专业的、稀缺性知识才有转化为知识资本的可能。说可能,是因为专业的、稀缺性知识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知识资本,只有满足了一定条件的要求才可能实现转化。

   任何资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存在时才能实现其资源的价值。 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是,知识必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通过知识性劳动创造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存在,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时,知识才转化为知识资本。

让我们通过经典案例的剖析,来看看知识是怎样转化为知资本的。

1、英特尔公司的案例

英特尔公司的三个创始人都是学富五车、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顶尖级人物:鲍勃·诺伊克是专攻晶体管技术的物理学博士,是集成电路技术发明者;戈登·摩尔是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是著名的摩尔定律”的创立者安德鲁·葛洛夫是擅长谋略和鞭策下属的管理专家。在创建英特尔公司之前,他们尽管薪酬不菲,也只能给别人“打工”,如果说他们是知识载体的话,他们的知识尚未转化为知识资本。只有当他们获得硅谷著名风险资本家阿瑟·罗克的250万美元的投资,并组建英特尔公司后,才具备了转化的条件。他们把自己积累的知识,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即通过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知识劳动,持续不断地推出对社会极为有用的创新产品。例如,1969年春首创全球第一颗双极性集成电路存储芯片;1971年推出世界第一台第一代微处理器;1985年处理信息能力达32位的英特尔386微处理器问世,到1989年内含120万颗晶体管的486微处理器展示在世人面前;1991年推出的“奔腾”微处理器,开创了整个世界的“奔腾”时代,于1997推出奔腾II处理器,1999年推出“奔腾Ⅲ”微处理器,2001年推出“奔腾Ⅳ”……可以说,英特尔几乎每年都有创新成果问世,在其30多年的成长历史中,重要的创新项目达18项之多,有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造。正是这些技术创新使他们的知识有效转化为雄厚的知识资本,给企业创造了超乎寻常的巨大利润。公司的启动资本仅有250万美元,到2006年其营业收入达到388.26亿美元。

英特尔的知识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知识资本的。

2、戴尔公司的案例

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实在是极其一般。他考的是医科大学,而且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他不具备高端技术创新的能力,但是,他对市场知识的积累、思索、联想和感悟,使他与他的员工一起创新了一套全新的市场理念,即戴尔公司的“黄金三原则”“坚持直销”、“摒弃库存”、“与客户结盟”。当时计算机的价格让一般人望而却步。戴尔潜心研究顾客渴盼低价购买计算机的心理,创新了取消中间环节,直接对客户进行销售的“直销模式”:绕开经销商,消费者通过电话直接向公司购买计算机,并且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配置。这让顾客省了很多钱,并且完全按顾客的“订单”生产,让顾客感到心满意足,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黄金三原则”所蕴含的知识,并非是特别稀缺的知识,但却是相当专业的知识。戴尔利用这些相对容易获得的知识,在公司的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的实践中,通过知识性劳动,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使企业有了聚敛财富的“聚宝盆”。1968年迈克尔·戴尔用1000美元创办了公司,到1999年以165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全球第7大富翁。

戴尔公司没有像英特尔公司那样靠技术创新实现知识向知识资本的转化,而是靠“直销模式”和与“客户结盟”的营销创新,以及靠“零库存运行模式”的管理创新,促使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

3、沃尔玛的案例

美国沃尔玛作为零售企业,将全体员工都看作知识载体,靠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企业团队创新和管理创新,促使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推动企业发展,一举夺得全球500强之冠,并将这一殊荣连续保持了4年。

沃尔玛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公司创始人·沃尔顿为公司制定的三项基本信条:“顾客是上帝”、“尊重员工”、“追求卓越”。沃尔玛在“顾客至上”原则指导下创新服务模式,不仅赢得了顾客的热情称赞和滚滚财源,而且为企业赢得了价值无限的“口碑”,成为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最雄厚的“资本”。沃尔玛创新员工关系理念,将“员工是合伙人”概念具体化为实施了一系列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的措施,着意营造一种友好、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这些都旨在提升员工的精神境界,实现“每天追求卓越”的理念,从而创造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

沃尔玛是用核心价值观,用企业文化将员工的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一种蕴含在企业团队中的知识资本。

通过以上案例的剖析,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世界顶级企业是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团队建设创新,实现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只有参与创新的社会实践,在创新的知识性劳动中实现知识价值和价值的增值,这时的知识便实现了向知识资本的转化。创新实践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创新,包括团队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离开了创新,知识还是知识;参与了创新,知识便可转化为知识资本。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知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或者说,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根本条件。

创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说创新的机会无处不在,创新的领域是无限宽广的。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有创新的氛围,只要有创新的冲动,只要持续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企业积累的知识就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资本。企业要提升知识资本的存量,就要大力开展创新活动,不论是团队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任何类型的创新,任何人的创新,都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当然,由于创新的类型的差异,其转化成的知识资本的价值大小会有差别。但不论价值大小,只要为企业贡献知识资本,企业的知识资本存量在不断增加,那么,企业的兴旺发达和飞速发展就是指日可待的。

三、知识资本实质的再认识

由于知识资本是一种全新的资本形态,尽管中外学者屡屡给知识资本多次下过定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会感到知识资本确实像个“精灵”一样,来无影去无踪,让人琢磨不透。

例如,“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是一种动态资本”的说法,强调了知识资本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但未能揭示出知识资本的本质。对于企业来说,制造产品没有技术知识行吗?企业进行生产没有管理知识行吗?“知识性活动”在企业是“古已有之”。众多的知识隐含在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企业的应有之义。为什么突然间“知识”身价抬升,成了“知识资本”呢?

再如,“知识资本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的观点,强调了知识资本的量的规定性,但却忽视了知识资本的质的规定性,企业的账面价值是可以计量的,而企业的市场价值又如何准确计量?因此这个“差额”根本无法算出,估算出来的也不一定就是知识资本的价值。

再如,“知识资本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的定义,只是说明了知识资本的结构特征,而未揭示出知识资本的本质属性。“无形资产”的外延远不只专利和品牌的范畴,用“无形”去解释“知识资本”,恐怕是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知识资本只有放在创新的范畴才有可能说清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它要素的配置都以知识要素为核心,形成主导型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结构特点。但知识本身仅仅是生产力的潜在要素,并不能独立地作为现实生产力使用。创新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过程。因此,知识资本实质就是创新资本。知识资本包括用于创新的资本,实现创新的资本,创新成果蕴含的资本。

第一, 知识资本是用于创新的资本

创新是一种知识性劳动,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包括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思索、知识的联想、知识的感悟。知识的积累越多,创新的成功概率越高,创新要求企业不断提升知识的储备总量。企业要增加物质资源的储备要多盖仓库,知识只能储备在知识载体中。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就是员工的头脑。要增加知识载体的知识储备量,就必须让员工持续地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最大限度地吸纳专业知识和各种各样的稀缺知识。

作为每一个知识载体来说,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由于个人的素质和天赋的差异,能够承载的知识种类和知识难度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企业的“知识载体”大家存储的都是一样的知识种类和一样的知识难度,那么,这个企业的知识储备总量就是相当有限的,不是所有知识载体的总和,而是只相当一个“知识载体”的存储量。要提升企业的知识总量,就有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互补的问题,而且还有吸纳知识种类和知识难度不依个人兴趣和个人爱好,是根据企业创新、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取舍的问题。这就牵扯到企业团队建设的问题。作为每一个知识载体来说,既有愿不愿意增加知识的储备量,还有能不能将储备的知识主动积极地用于创新。这些问题需要靠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来破解,来推动。这就牵扯到团队素质提高的问题。

总之,凡是为了增加企业知识总量而涉及的员工学习和培训,凡是为了增加企业知识总量而涉及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团队建设所投入的资本,即所有用于创新的资本,都属于企业知识资本的范畴。

第二, 知识资本是实现创新的资本

创新是一个艰苦的、复杂的、充满风险的知识性劳动。创新的过程是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就要求对创新客体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纵向的研究,同时,要对创新客体在各国、各地,以及最顶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横向的研究。纵向研究越深入,横向研究越宽泛,对创新客体的认识就越清晰,创新的方向就越明确,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研究很可能是旷日持久的,并且可能存在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情况,坚持不到最后,往往会功亏一篑。漫长的时日,众多的人员,薪酬的开销是巨额的,而且只见不断的投入,很难有明显的产出。研究过程中还要不断购置研究资料、相关图书、搜集情报,同时还要购置试验设备、仪器仪表,以及试验材料。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持,研究是难以为继的。

研究一旦有了成果,要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要投入足够的开发资本。所谓研究成果,多是属于认识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或者是理论上的创新,要把这些认识、理念、理论转化为创新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的组织、创新的团队、创新的生产、创新的管理、创新的营销,都需要“开发”,都需要经过“中试”阶段,即先搞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开来。任何创新的东西都有一个逐渐修正、逐渐补充、逐渐完善的过程。以创新产品为例,构思设计的过程、试制生产的过程可谓步步充满艰辛,创新产品进入市场也是处处都有风险。客户不买账,经销商不认可,受到冷落甚至排斥都是可能发生的。这就需要耐心的宣传,详尽的讲解,独特的广告,以及免费的试用,让市场逐步接受。没有资本的投入和支持,开发难以进行,难以化解风险。

研究和开发是创新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而且研究与开发所需投入的资本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在国际上将研究与开发R&D”表示,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术语。R&D所投入的资本是实现创新资本的主体,往往用占企业年度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表示。

实现创新的资本还应该包括申请专利、商标的费用,以及维持专利、商标的费用。

凡是用于创新的资本、实现创新的资本都是一种投入,投入的是传统资本。这就是说,知识资本离不开传统资本,没有传统资本就没有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由传统资本投入形成的。这再一次证明了“知识就是资本”论的荒谬。

第三,知识资本是创新成果蕴含的特殊资本

这是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创新成果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资本。其之所以称为资本,是因为一些创新成果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外,还能创造出一种特殊的价值,我们姑且称之为增盈价值。能创造价值的价值,就具备资本的属性。例如,商标,特别是优秀的商标,属于创新的成果。商标演化为著名品牌。对于贴牌生产的企业来说,他们生产了产品的一般价值,售价平平。然而一旦贴上名牌,便身价倍增。贴了名牌的售价要远远高于出厂的售价,两者相差一般为几倍,多的达到几十倍。这个差额就是增盈价值。再如,专利,专利是最典型的创新成果。专利有其自身的价值,并在生产专利产品的过程中得体体现,这是专利的一般价值。一旦专利进入“度让”过程,专利的增盈价值便开始显现。度让一次,受让方要付出巨额的费用,再度让一次,另外的受让方也要付出同样的费用。对于专利持有者来说,度让的次数越多,则专利创造的增盈价值就越高。专利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再例如,著作权,任何名副其实的著作都是创新的成果。按版税付酬的著作,初次印刷要付酬,再次印刷还要付酬,印刷多少次就要服多少次酬。第一次付酬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后的付酬就是增盈价值。总之,凡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创新成果,都能创造增盈价值,都蕴含着特殊资本,这些特殊资本就是知识资本。

综上所述,知识资本的实质是:知识资本是由传统资本投入形成的、有别于维持一般简单再生产投入的、旨在用于和实现创新的资本;知识资本是蕴含在创新成果中的特殊资本;知识资本是能够创造超乎常规价值和利润的资本。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时代必然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理论。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无法或难于合理解释和正确反映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特别是原来的社会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已经无法或难于合理解释和正确反映知识经济的实践。

农业经济时代,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谁就越有财富,财富的聚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时代,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资本投资形式多种多样,驱动经济发展的资本投资,包括设备投资、项目投资等。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工厂越大,机器越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

但是,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美国微软公司1975年创建时注册资本只有区区900美元,但经过短短的二三十年的发展,竟然创造了令世人瞠目的财富神话:2005年度,微软公司总收入为397.9亿美元,盈利额为122.5亿美元,资产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目前,微软公司市场价值现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2006年度《福布斯》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以500亿美元蝉联全球首富,连续12次排名第一。微软公司既没有高大的厂房、也没有先进的机器和自动化流水线,为什么财富增长得如此神速?微软公司的财富增长的模式向经济学的理论发起了冲击。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开始进行修正,使之逐步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正在孕育、成长。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其经济理论必然也是与知识紧密相关的。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经济理论粉墨登场,纷至沓来。诸如,“知识就是资本”是最早出现的粗浅论点,此后,以斯威比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理论”,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论”,以及从不同角度阐释的“知识资本论”,相继问世。这些论著,都试图揭示知识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机理。

铺设新路是艰难的,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路标向前开拓,而且要不断清除各种路障,包括前人为探索道路而投设的巨石。经过激烈的去伪存真的争辩和艰苦的口诛笔伐的批判,伪劣的、肤浅的、错误的理论才逐步被淘汰、被摒弃,一种比较符合实际、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确立,经过实践检验后逐步得到认同,最后成为这个时代的经济理论。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带有探索性质的理论,包括“知识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本论”以及以“知识资本论”题的著述,都认为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都没有解释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就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

为了弄清楚知识是怎样驱动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机理,要从分析两种劳动以及两种劳动创造的不同价值入手进行探析。

一、两种劳动与两种价值

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的实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使得劳动对象产生位移、变形、变性和变化,进而满足人类需要。“劳动创造财富”,这是我们的理论元点: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文明,劳动创造世界。任何经济理论都必须从劳动这个理论元点出发,才能厘清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通过自身的体力使劳动对象产生位移、变形、变性和变化,这种劳动称为体力劳动;一种是人通过人头脑的智力使劳动对象产生位移、变形、变性和变化,这种劳动称为智力劳动。人的体力是有限的,随着劳动资料的不断改善、改进和发展,出现了代替人力的特殊力量,先是畜力、风力、水力等,后来是蒸汽机产生的机械力,以及电动机发明后的电力。凡是以人的体力以及代替人体力的畜力、风力、水力、机械力和电力从事的劳动,称之为“泛体力劳动”。人的智力的替代力量也正在出现,例如电脑等计算机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智力,那么,人的智力以及代替人智力的力量所从事的劳动,称之为“泛智力劳动”。

“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随着代替人体力的力量不同而产生差异。当社会只有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劳动能创造的价值较小,社会财富增长缓慢,这个时代,就是农业经济时代。当社会出现代替人力的机械力和电力,劳动能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社会财富增长加快,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个时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

随着人类知识积累的数量越来越多,知识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产生“知识爆炸”的时候,人的智力的替代力量出现了,从而出现了“泛智力劳动”,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泛体力劳动”中那些代替人体力的各种力量的发现、发明和发展,都是人的智力劳动的结果,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同样“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要比“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大,而且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我们称为一般价值。“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我们称为增盈价值。

二、增盈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泛体力劳动”创造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是一般价值。“泛智力劳动”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增盈价值。增盈价值具有两个极为明显的特点:

第一,增盈价值的绝对价值量大。畜力的发现、役用,蒸汽机的发明、推广,电的发现和电动机的发明等,都是“泛智力劳动”的成果,其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再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例,微软的一个windows软件,设计十分复杂,而且需要投入大约2.5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但是,这个windows软件能创造出数十倍、数百倍于投入成本的巨额价值。在以“泛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在以“泛智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的竞争。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决定,尖端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时间上的竞争是有限度的,其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知识量的竞争几乎是无限制的,其创造的价值也几乎是无限制的。

第二,增盈价值具有可多次重复性。“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一般劳动价值的运行规律是,投入一次劳动,获得一次价值;不投入劳动就不能创造价值。“泛智力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投入一次劳动,却能在获得一次价值之后,连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价值。例如,著作权人在作品发表时即可获得第一次版税,是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作品再版时,只要不超过法定年限,著作权人仍然可以获得再版版税。在法定年限内,如果作品再版10次,那么,著作权人就可以拿到10次再版版税。这就是说,“泛智力劳动”在一次劳动投入后,可以多次重复创造价值。专利是“泛智力劳动”的成果,专利的拥有者在自己使用专利时即创造了价值。当专利拥有者转让专利使用权后,并没有新的劳动投入,却能创造出新的价值,企业将获得丰厚的转让费。商标也属于“泛智力劳动”成果,在实施“贴牌”的交易中,商标拥有者在一次性劳动投入后,有多少次“贴牌”交易,就会创造多少次新的价值。

增盈价值的定义:增盈价值是“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相对较大、且投入一次劳动可获得一次以上价值的价值。

增盈价值在扣除自用价值后,也是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是剖析价值的归属,即剩余价值应该归谁所有;而“增盈价值论”只是强调如何增加社会创造的价值总量,即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而不涉及财富的归属。

三、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的一些认识和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果,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真实。人们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对事物进行改善、改造、改革,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理念,实现企业的不断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泛智力劳动”的过程,其创造的是价值量相对较高的增盈价值,因此,创新的过程就是价值量大幅提升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知识离开了创新,知识不用于创新,知识还是知识,知识既不可能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也不会创造财富,知识更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是: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并通过对知识的反复思索,通过对知识的多种联想,通过对知识的深刻感悟,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的这种“泛智力劳动”,不断创造出超过一般劳动价值的增盈价值,大量增加社会财富,加速财富积累,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知识和基于知识的创新,是推动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将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社会实现从传统资本为主导向以知识资本为主导的转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基于知识的创新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主体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强大能力,谁拥有知识和创新,谁就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经济的繁荣发展不再直接受制于自然资源、传统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运用以及基于知识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泛智力劳动”将成为主导劳动,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处于中心地位,信息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互联网是知识爆炸性积累的结果,是“泛智力劳动”的结晶;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必将加速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必将催生出凝聚更大知识量、超乎想象的“泛智力劳动”新的形式,不仅会加速财富的增长和积累,而且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般专业知识和创新专业知识。两类知识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专业知识的作用是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增加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创新专业知识的作用是催生企业的创新成果,增加知识要素的递增收益。只有一般专业知识,企业可以惨淡经营,但只能维持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获得一般价值,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效率和效益,不可能获得超乎常规的增盈价值。企业只有同时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创新专业知识,企业才能通过不断创造增盈价值,快速增加财富积累,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同样,只有“泛体力劳动”,企业依然可以生存,也可能盈利,但企业难有大的发展。企业同时拥有“泛体力劳动”和“泛智力劳动”,即同时拥有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企业的赢利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企业将不仅创造一般价值,而且创造增盈价值,企业的财富将明显增长,企业将驶入超常发展的轨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联网思维、企业家精神与经济转型
财富不是被创造的,而是积累与掠夺
启动知识管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创业 | 新经济的企业价值规律与科创板新一轮财富创造与分配
知识型员工管理对策探讨
你赚钱的方式决定你的收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