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七岁时读到两句词,四十年后续写成篇,美翻了

苏轼出生于四川的眉山,成年前几乎没有离开家乡一步,家乡的山和水给了他最初的滋养,也给了他一颗纯净的心,所谓人杰地灵诚非虚言。

7岁那年,苏轼偶遇一位九十岁的老尼,看到苏轼天资聪颖,就跟他聊起年轻时的经历,曾经跟随师父进入后蜀主孟昶的宫中。

回忆起那段经历,最让老尼难忘的是花蕊夫人。有一天,天气大热,孟昶和花蕊夫人纳凉于摩诃池上,天清月朗,柔情缱绻,孟昶遂填了一首《洞仙歌令》。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老尼只记得开头的两句。然而,就是这两句词,却深深的烙印在苏轼的脑海里,直到四十年后依然不能忘怀。

时间来到1082年,苏轼贬居于黄州,想起这段往事,他遗憾于孟昶的词只余两句,突发奇想将这两句词续写完整,词曰: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在这首词里,苏轼纯靠想象描述了孟昶和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场景,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又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烘托花蕊夫人的冰清玉润。

其后,苏轼借月亮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旖旎的姿容,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唯美意境。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起来携素手”写花蕊夫人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

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夫人就成了赵匡胤的贵妃。

对于这样一个与两朝皇帝有瓜葛的“亡国之妃”,苏轼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还没有一个道学家敢跳出来说三道四,也没有被纳入敏感题材,实属难能可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的“亡国之妃”,被​苏轼​用一首词描绘成小仙女
苏轼小时候遇一尼姑,尼姑讲一美人情事,三十年后他作一艳词
古人留下的残句,苏轼改成了一首千古名篇,惊艳了世人千年
苏轼为大宋第一美人写的小楷,惊艳千秋!
《洞仙歌》出于何人之手?
苏轼据老尼所记残句作洞仙歌,蜀主写给花蕊夫人的原作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