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书想写出真性情,悟透这个帖你就能成功一大半!

当诗仙李白遇见书法家大文豪苏轼

会产生怎么样的火花?

下面这件作品足以说明一切:


苏轼《李白仙诗帖》
此帖为北宋元祐年间
苏轼58岁时书。
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
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
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

所以说《李白仙诗帖》是李白与苏轼跨越时空的合作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对苏轼而言,整个元祐年间是动荡不安的,在与王安石变法的党派之争中,苏轼没有逃过被贬的命运,且险些丧命。曾经的风光无限与贬谪期间的劳苦乏味既给了苏轼莫大的打击,也给了他许多人生感悟。

苏轼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他也是一位文人。说到文人,我想到的第一个标签就是“气节”,这是衡量一个文人成败的标尺,而对“气节”尽乎固执的坚守对中国文人而言已超越生死。屈原的一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想必为中国世代文人所理解。

于是,尽管苏轼一再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但当他看到重新掌权的旧党人士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员并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内心对自己所坚信的正义的执着以及他对自己是非判断的自信,驱使他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元祐八年失去了宣仁太皇太后的庇护,又不得哲宗信任的苏轼,又一次感到濒临危机。此时的他,虽然依旧坚信自己于国于民问心无愧,可面对不可揣测的皇帝以及朝中各色小人,苏轼内心开始惶惶不安。恰逢此时,丹元道士的拜访以及那首他所带来的太白遗诗对苏轼而言,就如清冽甘泉,洗去了他的焦躁不安。此刻他那内心深处的庄老思想被唤醒,他不再彷徨,功名利禄,宦海浮沉,对他而言都是身外之物,一切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他需要做的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


纵观苏轼所处的北宋,人们为打破“趋时贵书”的风气,开始提倡创造精神,着重阐发“己意”。对“意”的理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可见“意”最初是指人的心志。

从上我们可知,《李太白仙诗卷》这幅作品是苏轼在听丹元道士口述太白遗诗时的记录之作,而非存着追求完美之心的艺术创作。也正因为那毫无刻意安排的随心之笔,才把苏轼的内心世界最真实直接的展露在我们面前。我想这也是《李太白仙诗卷》流传至今,光彩依旧,并对无数后人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

然而说《李太白仙诗卷》是苏轼的随心之笔,实际上正反应了东坡那“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的高超书法境界。一位艺术家其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主要由其艺术理论所指导,苏轼的书法受其独特审美思想影响,主要表现为“淡”和“静”。

对于“淡”的理解,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说是:“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静”,即是“欲令使妙语,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清。”然而,看似平淡,绚烂之极也!似是静谧,流动之极也!


仔细观赏《李太白仙诗卷》,在第一首诗 “朝披梦泽云⋯⋯闻遗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通篇的空灵疏朗之气。十行文字,少有连带,基本上算是字字独立,可在字的大小、浓淡、疏密等的调和下,读者却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这些文字跃动的节拍,就如人们把书法形容为“无声之乐,静态之舞”那般,灵动的字符交织成一段优美的旋律。

文中如“鲤”“可”“光”等字有明显的沾墨痕迹,可这些字并不在一句话的开头位置,或者一个词组的开端,仿佛不符合一般的书法创作规律,容易中断行气,可见苏轼在写这幅作品时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顾虑,一切皆遵循最自然适意的状态,毫无刻意而为。并且文中字的大小也遵循了一般的结字规律,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这也正体现出了他那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的艺术理念。


观之第二首诗,起初一行半文字,有着苏轼书法所带有的典型的书卷气,温润内敛的气息就如苏轼此刻平静的内心。随着书写,诗的意境开始感染了他的情感,从“只知雨露贪”起,字势开始横向展开,字形变大,用笔逐渐厚重,笔画之间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明显增多。特别是到了“今此一脱洒,长啸祭昆仑”时,平日的优雅淡然被取代,字体由行书变为行草,流露出豪迈沉雄的气势。就如赵孟頫所说:“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

此刻的东坡在追寻太白的内心旅程中浑然忘我,笔墨留下的痕迹就像一曲气动山河的交响乐。在这通篇酣畅痛快之气下,仔细观察东坡的每一笔书,如“长”、“斗”那沉着痛快、老健苍劲的用笔,“零落尽”、“既死”那样丰腴浑厚、似欹实正的笔势,就如苏轼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也许就如前人所言,苏东坡是说不尽的,他的人生不论在诗词书画各个领域都处于令人瞻仰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真性情的人,文字是他宣泄情感的重要途径,然而自被诬陷遭贬险些丧命后,文字对苏轼而言是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于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他的作品所呈现的艺术风貌也更丰富多彩。

在苏轼诸多传世书法作品中,《李太白仙诗卷》作为苏轼情感转折处的代表作品以灵动洒脱之姿吸引着无数的书法人。

在苏轼诸多传世书法作品中,《李太白仙诗卷》作为苏轼情感转折处的代表作品以灵动洒脱之姿吸引着无数的书法人。(作者:黄晓青;原题:解析苏轼《李太白仙诗卷》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轼行书书法欣赏《李太白仙诗卷》
苏轼行书《李太白仙诗卷》书法欣赏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6-10讲
诗仙与书法大师的碰撞,苏轼书《李太白仙诗卷》堪称完美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