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展讯:书境——著名书法家张良勋作品展暨荆溪十咏书法作品捐赠仪式
一个院子里住着,他是某种传奇,应该是我膜拜的人物吧,我总是遥遥地观望着他,在有些场合,他会出现。一堆人簇拥着,所有的镜头都面对着他。他在某个坛,曾经是个号令三军的坛主。如今,坛主身份已然卸下,他也早已回归书斋,“得安闲心自足”,素朴得连个手机都不必拥有,可江湖上,他的传奇仍在。
  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从没想到会在蛇年的旧历年底,和他有一个下午的深度交流,而且聊得那么投入,他的观点我频频点赞,而我的认知也印证着他的全部观点。他先观我带去的3米小手卷,看我青涩天真的字和画,长卷的引子我写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他低头细细看过,赞扬说,这字有弘一的味道呢,画也不错,有高古气息。我一颗心自此大定。
  23岁时,他的两幅版画入选全国美展。这个声誉简直大得吓人。现在的艺术家,有着这样历史的人不多见吧?至少我没听说过。
  在版画界取得不俗成绩后,他在三十岁出头时,又做了一次出乎意料的选择——写起了毛笔字。本意写字是为画画服务的,他原本学的便是中国画,他的老师有著名的花鸟画家孔小瑜、书画家童雪鸿。这都是当年皖地画坛上名声响亮的人物呢。一支笔不说横扫千钧,却也是百变神技。像孔小瑜,那是什么样的人物啊,死后虽以花鸟名,可在学生眼中,他何止只擅花鸟呢。二十岁出头时他就和张大千在一起画过画了。他口里的大千是个天纵英才,五百年来一大千,没什么画能难住他的。而我此前刚刚读过台版新书《张大千的后半生》,我们这一个下午,光谈大千便很有些慨叹了。此时手中的烟火明灭着,宽大的书屋里颇有些寂静在,下午的阳光透着窗帘晃了进来,照着他挂着的各类字上。桌上跳跃着他的爱猫,时不时地过来捣蛋一下。他打它一下,它便窜开。他说孔老师口里的大千,我说台版书里的大千。各种大千,在余晖中彼此交错着。时光,静静地流淌过去。可惜,童老师这么一个大才子,他的书法课老师,书画印都好,好得不得了,文革中却跳楼自杀了。一声喟叹。
  当年两幅版画入选全国美展,各大小报纸都报道,新民晚报还发了评介他作品的文字。在上海展出时,他记得当时华东局有个领导,名叫魏文伯,还叫他站起来,让大家看一下。当时入展作者,最年老的88岁,最年轻的有两个,一个是山东姑娘,24.5岁;另一个便是他了,时年23.5岁。那时真风光啊。说得上一鸣惊人。后来人民日报也发了他的作品。此后,这两幅版画,一张名《丰收时节》,一张叫《公社姐妹》,还一次次出国巡展。每出国一次,便通知他寄作品,每寄一幅作品,给5元钱。他就用这些稿费给自己添置了红灯牌收音机,的确良衣服,丝绸被面。那时算得上奢侈品啊,他靠着这两幅版画,让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好不自在。
  我问他那两张版画可还在?他说早毁了。一张是枣木刻的。一张是梨木刻的。用了几年后就开裂了,那就扔了呗。没带到合肥来。
  他后来供职的单位是安徽日报。我现在所在的东家。文革后他被调过来当美编。老单位不肯放,那也没办法。做美编他要设计报头和栏目,有时还要动手写字。幸亏小时候练过字,父亲是中国字的爱好者,写得一手好字。领导见他写的字不错,便表扬他,于是他就埋头写起字来了。反正报社有的是废报纸。当时他所在的美摄部里有两位同事,郑若泉和龚艺岚,他们都是画中国画的,日后都很有名气,他便想他干脆写字算了,反正练好字也是为画画服务嘛。书画同源。没想到这一选择,让他最终成为一位著名书家。而画坛上从此息了影。
  一个23岁便有两幅作品同时入选全国美展的人,从此后真的息影画坛,我现在写起来,也不能不为之抱憾——这么好的绘画功底就此放弃,一个大画家就此消失。然而人生没有回头路。他引用古人的一句话来自我解嘲,“一技之成,知行两尽”。他初始动机是想提高写字的功力,最后效力于绘画,没想到,他爬上了一座山峰,前头又有一座山峰矗立在那里,那就继续爬吧——就这样,他不停地爬啊爬,很多朋友劝他不必再写字了,说你字够可以了,得回来画画了,他说我只是在爬山呢。他现在还在爬山。此时合肥的久留米美术馆还在展览着他的字稿。
  什么叫字稿呢?有编辑见消息后便问我,说什么意思啊,编辑们都不懂。我当时的解答也是错误的,后来看他自己的解释,原来是指他平时书法创作时的底稿。他在书法创作时有个习惯,喜欢先起个小稿,有了得意的底稿后,再写起字来才底气十足。原来如此。一般人是不会把字稿拿出来展览的吧,这种展览,他自己有个形象的比喻,“驼背圈腿不怕丑,扒光衣服给人看”——可一个书家,敢把底稿拿出来给人观瞻,那又是何等的自信啊。我去参观他的字稿时,简直有惊呆的感觉。他的字拙朴中有灵动之秀,恰恰是学人字和书人字中难得一见的字体。写字者的趣味和审美昭然若揭。我喜欢这样一种字体,能真正传达中国文化中的典雅、高古、中正乃至平和的那种气息。现在书人字满天飞,很多字模样差不多,独独缺的便是这一脉典雅、高古和中正。朴拙与天真乃中国书法之至美之味也,能写出朴拙天真意趣的,已少之又少。这里最需要的恰恰是书者的文化审美,而不仅仅是笔下功夫。
  读者看到这里,应该知道我写的是何许人了吧。他就是张良勋。安徽书坛的前坛主。第三届省书协主席。现在的名誉主席。
  一个画家半路跻身到书家队伍来,要有出息怕也是不容易的吧?还是1974年,他转身练字后不久,便感觉到自己的字“5年内可以打到日本去”。果不其然。很快上海书画出版社搞了个中国职工书法大赛,他的作品就获了个三等奖。1979年,中国对外文委,为了庆祝中日缔结友好条约十周年举办中国书法赴日巡展,安徽有三个人的作品被选上,其中一个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刘子善,一个便是张良勋,再一个是后来调往南京的闵祥德。那次赴日巡展,总共有作品100件,其中明代20件,清代20件,当代60件。安徽便有3件作品入展,也算是大大的喜事了。事后日本有个书论家在《朝日新闻》上发表评述文章,文中还提到了张良勋这件作品,他的文字大意是,“张良勋的书法条幅具有文征明风格的典雅气息”。张良勋是事后看美协简报才知道的。
  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展在沈阳举行。就是那次会上成立中国书协的。那次来了几位国内一流的老书法家,现场点评作品。张良勋出席。他说起那个展览,用了不少的语言。他说那个时候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得挂出来,几位老先生逐张看过,当场提出看法,行还是不行。沈鹏是事后去看了这次展览的。过了4年,他到安徽来出差,住在江淮饭店,张良勋去看望他。见面后沈鹏问,“你那幅字是怎么写的?内容好,趣味也好,我印象深。”张良勋说,我是将纸团起来揉皱再展平后写出来的,写废了25张纸才写出那幅字。沈鹏听了哈哈大笑,说他还有写40张纸才出一幅字的时候呢。
  这次沈张合肥见面后不久,沈鹏便在《中国书画》封三上推出一幅张良勋作品。三十多年后张良勋印象还非常深刻,说他的字是和马叙伦、商承祚这几位大名人一起发出来的。真是一种殊荣,让他特别高兴。
  1992年张良勋有一个机会,率安徽书法团到日本交流展出,他在交流时说了这么一个观点,他说写字最后玩的不是笔底下的字,而是头脑。话刚落下,一位日本同道站了起来,对他的观点表示了强烈的赞赏之意。这话我在那个下午听起来,也端的是五味杂陈,共鸣强烈。此前我刚看完旅美学者白谦慎的《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看了他写的《傅山的世界》,明末清初的文化大家书法巨匠傅山评点中国书法,笔墨中必须有高古情怀,有奇奥之风,有天真气息,说的不就是笔墨的意趣吗?而意趣之所在,无非也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审美的最终呈现吧。我们现在说鲁迅是杂文大家,而迅翁恰恰是笔墨意趣玩得最出神入化之高手啊。
  这一个下午我们说鲁迅,居然惊喜地发现,彼此都是迅翁的资深粉丝。说到出世与入世,我们都一样地行走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说到我日日早起的临帖,那是多么的享受,先生说那也是他最惬意的时候,临帖时宛如和古人促膝谈心,那是怎样一个美妙啊。
  他说他喜欢与古为徒,和古人接轨。有书家一辈子只写兰亭序,而他呢,愿意一辈子在书山里爬行。

  (马丽春: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冰:制作《天书》的过程
艺术家专访
正书法度谨严,行书洒脱清逸,“张记草书”耐看耐读耐人寻味
著名军旅画家仓小宝国画作品欣赏
临帖杂感--张良
黄土地滋养的艺术底蕴-----李聪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