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暗示--不可小视的心身疾病

       最近来了一个77岁的老年男性患者,严重消瘦外观,神志呆滞,这次因为肺炎住院。查体发现很久没见到过的舟状腹,甚至患者进食都有困难,需要进行胃管鼻饲。在和家属聊天的过程中,我惊讶地知道患者原来是个运动健将,年轻时曾经多次在单位比赛中摘金夺银。这个形象和我面前骨瘦如柴、形销骨立的老人完全不相符,于是我好奇地想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患什么严重疾病吗?

        家属的回答让我十分吃惊,没有什么大病,一向健康,除了十年前的一次检查。那一年患者因为头晕来就诊,经过检查发现颅内有一个可疑的病灶,第一家医院考虑是血管瘤,于是告诉患者这个病很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血管破裂出血,人就瘫痪不起,甚至有生命危险。剧烈运动则是导致血管破裂的最主要的诱因,因此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患者非常听话,从此再也不进行什么体育锻炼了,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走得快就会脑血管破裂。更重要的是从此心里生了“病”,天天茶不思饭不香,成天胆惊受怕,不知哪一天自己就不行与世长辞了。看着父亲日益消瘦,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患者的女儿内心也很焦虑,于是她们私下里找过不少医生,最后找到了父亲以前的同学--某大医院放射科的专家。这位专家同学认真仔细地琢磨后认定,这不是血管瘤,可能是某种良性的变异,不会受运动影响而破裂。可是当这些话当面告诉患者之后,似乎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心病”仍困挠着他,人就这样渐渐消瘦。

        听完这个故事,我感触很深,其实临床工作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治病有时不仅是身体的,更是心理上的。曾经有一句西方医学界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现在也在国内广泛留传。我们医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对于诊断和判断预后,要拿捏分寸,既不可将重病漏诊让患者及家属没有心理准备,也不能夸大病情使患者心理负担增加。有时候这就如走钢丝,对医生的要求不仅是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及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了解病人的心理,以及如何真诚和富有技巧的沟通。

       当然作为患者这一方,要对医学的复杂性抱有客观公正的认识,毕竟诊断受到了来自客观(如检查设备的精确性)和主观(每个医生的经验和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误诊和漏诊都在所难免,包括我自己亲属在内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发生疾病后,又如何去面对,做出心理的调适,更是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的过程。其实说的严重一点,就是我们要如何面对生存和死亡这样的话题,以后我也会陆续将我对这方面的看法和大家谈谈。

          好了,今天是公众号开播的第一天,希望大家睡个好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抑郁症难以治愈的背后,隐藏着这个元凶
陈大夫讲情绪抑郁和病态抑郁症取别
频繁发生伤医事件,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如何面对临终?
医生如何告知患者不好的消息
癌症何以治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