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谁“靠猜想立论”?——致张庆善会长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谁“靠猜想立论”?——致张庆善会长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苦丁
冰山雌凤8

刘梦溪红学思想简述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艺术文化学暨艺术美学和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主编。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有多种著作出版,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
刘梦溪还是当代一位有独立思想的红学家。尤其是他对主流红学家口诛笔伐的蔡元培红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其红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其《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中。下面笔者依据《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对刘梦溪先生的红学思想作一简述。
一、 蔡元培“排满说”的学术价值
(一)、论索隐派的复活
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中指出:“索隐派红学在考证派和小说批评派的打击之下,自二十年代以来便进入了衰歇期。寿鹏飞的《红楼梦本事辨正》、景梅九的《红楼梦真谛》,在二三十年代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影响并不大。四十年代中期方豪发表《红楼梦新考》,表示确信顺治与董妃恋爱故事说‘有一部分真实性’(参见《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第300页),只是一笔带过,未做任何论证。五十年代以后,索隐派在大陆上基本上消失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索隐派在大陆上虽基本消失,却在海外得到复活。1959年,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了潘重规的《红楼梦新解》,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汉族志士用隐语写隐痛隐事的隐书’(潘重规:《红楼梦新解》第1页,新加坡青年书局1959年印行,下面引录该书不一一注出。)把多少年来争论不休的作品的本事问题又提了出来。潘先生表示同意蔡元培的观察,而不同意胡适的‘作者自述生平’的观点。具体论证方面,《红楼梦新解》则显得鲜于创见,许多提法,如说宝玉影射传国玉玺,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朝,林、薛争取宝玉象征明、清争夺政权,《风月宝鉴》就是明清宝鉴,以及列举的理由,包括宝钗的‘钗’字拆开为‘又金’,亦即后金,薛蟠的‘蟠’字从虫,‘犹狄从犬’,是指其为异族番人,通灵玉的形状和传国玺差不多,上面的刻字略同于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还有袭人是龙衣人,蒋玉函住在紫檀堡,暗含有装玉玺的匣子的意思,等等。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目的,潘先生认为第一是反清,第二是复明,与蔡元培的观点完全相同。他说第七回焦大的醉骂,是影射清初皇太后下嫁睿亲王多尔衮之事,用以揭露清室的秽德;第十九回宝玉的除‘明明德’外无书的议论,是暗示明朝才是正统。应该说,这都算不得什么新鲜见解,只不过在考证派红学占优势的情况下,索隐派几乎销声匿迹,又重提旧案,在不甚了解《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读者群中,仍不失某种新鲜感。就潘重规本人来说,也应看做是在学术上有勇气的表现,因为他是在向胡适挑战,至少要冒被指为‘猜笨谜’的危险。《红楼梦新解》不同于以往的索隐的地方,是没有把索隐扩大化,主要围绕作者的立意即创作思想加以探究,避免了将书中的情节与人物一一指实的做法,更没有征引大量野史轶闻进行比附,在思路的出发点上和蔡元培较为接近,因此不失为聪明的、保持学术向度的索隐。”
(二)重新评价“排满说”
刘梦溪先生在“《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的再检讨”一节中指出:
“我在本书初版的时候写过下面一段话:‘现在一切从学术出发,不废百家言,毫无拘束地重新检讨红学的历史和现状,分流梳脉,评短论长,固有豁然贯通之感。即便是索隐派的发呆犯傻,考证派的自结牢笼,小说批评派的自叹自赏,也不觉为异,反而别有会心。’当时这样说,固然是实情。但如今重新审视,发现这段话似有未安。主要是笔者对红学三派总的来说采取的是比较超越和尽量客观的立场,可是叙论之间,畸轻畸重的情形未能全免。我对红学索隐派,就批评得多了一些,给予了解之同情、发遑心曲则显得不够。 
“实际上,从胡适之先生开始,就缺乏对红学索隐一派的深谅明察。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被胡适指为‘猜笨谜’,我以前虽然也同情蔡先生,学术立场却站在他的学生一边。现在从头细想,蔡先生是何等样人物,他会莫名所以、随随便便地‘猜谜’吗?即便‘猜谜’,他会‘猜’得那样‘笨’吗?‘《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试想这是多大的判断。如果书中毫无此种旨趣,蔡元培能够无指妄说吗?至少,《红楼梦》里有反满思想,是许多研究者都承认的。我已往在文章中曾举过这方面的例子,这里不妨略作补论。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揪住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成句这根‘辫子’,大施教诲说:······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论题开始扩大化,由‘女孩儿’转移到了‘男人们’身上,内容不再局限于读书,‘作诗写字’也包括在内了。 
“问题是接下去还有让我们更不明白的话。宝钗竟然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就完全超出了宝钗教诲黛玉所应该包含的内容,甚至也超出了作品人物的语言规定情境。这不是人物在说话,而是作者在说活。‘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男人们’,作者‘如今’不止是见不到,连听都没听说过;他听到看到的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的‘男人们’。这样下断语,不能说不具有相当严重的性质,甚至也违背了以‘温柔敦厚’著称的《红楼梦》风格。因而我们禁不住要追问,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作者这样发狠地骂当时的‘读书人’?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读书人’的什么样的品质,更不容易为《红楼梦》的作者所原谅,也就是‘读了书倒更坏’?由不得让人想起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所揭示的话:‘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顾宁人有言:‘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又说:‘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侍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顾炎武:《日知录》卷之十三“廉耻”,花山文艺出版社集释本第602至603页,1990年)顾炎武所痛恨的,正是那些‘媚于世’的读书人,可以说和曹雪芹同发一慨。如是,则蔡元培的《索隐》是不是并不如他的学生所说是在‘猜笨谜,而是多少也有一点耐人寻味之处呢? 
“还不止此。《红楼梦》对科举制度持否定态度,这方面的描写、言论甚多,读者和研究者目所共见,应无异词。但我有时想,否定倒也罢了,何以态度那样严厉、决绝,连用语都超越常格。贾宝玉把热衷仕途经济、走科举考试道路的读书人叫做‘国贼禄鬼’,这骂得未免太不留余地了。而且还发明一个新词,称这种人为‘禄蠹’。这显然已经不是一般的否定,而是感情色彩极浓烈的詈骂,可以说已经骂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因此我们不禁疑惑,作者这样做难道仅仅是对持续了一千多年的传统社会的科举制度发泄不满吗?是不是还有什么弦外之音?我怀疑《红楼梦》作者泰半由抽象上升到了具体,更直接的对象是清朝的笼络知识分子的怀柔政策,正是这种政策羁縻得一些知识分子‘媚于世’而贪求荣宠,特别是那些‘仕清’的‘名士’,其表现最具典型性。否则便不容易解释为什么一定要骂到这种地步——斥为‘禄鬼’,或称作‘禄蠹’,已经很有分量了,却还要指为‘国贼’,上升到破坏传统社会道德与法的最高一个级次。而且‘国贼’之‘国’,是不是也存在一个‘明’和‘清’的分野问题?可否认为蔡先生提出的‘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从这里也透露出一定的消息?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二、 进一步阐发红楼梦的“排满”思想
从以上论述已经可以看出刘梦溪先生对蔡元培先生的“排满说”有了新的深刻的理解。这些思想在其他章节还有更深入的论述。
(一)、关于“耶律雄奴”
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一节中指出:“《红楼梦》是否有反满思想?研究者存在歧见,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索隐派是认为《红楼梦》有反满思想的,而且认为不是一般的反满,而是全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主旨就在于反清复明。考证派冲击索隐派,并没有把《红楼梦》的反满思想一起冲击掉。许多在红学考证方面做出贡献的红学家,都不否定这一点。例如周汝昌先生、吴恩裕先生的态度是肯定的,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来揭示曹雪芹与明遗民的关系,相信不满意满族统治的思想确在书中有所流露。 
还有余英时先生,也认为曹雪芹有汉族认同的意识。他为此曾经撰写专门的论文,具体阐述曹雪芹的‘汉族认同感’。他在引录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诗之后写道:‘我现在只想用这开首几句,说明一个问题,即曹雪芹已十分明确地意识到他自己本是汉人。而他又生值清代文字狱最深刻的时代,眼看到许多汉族文士惨遭压迫的情形,内心未尝不会引起一些激动。这种激动自然不会达到“反满复明”的程度,但偶尔对满清朝廷加以讥刺则完全是可能的。曹雪芹因家恨而逐渐发展出一种‘民族的认同感’,在我看来,是很顺理成章的心理过程。”(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第192至第193页)。
“特别是靖本《石头记》第十八回的一段批语,余英时先生抱有特殊的兴趣,他说此条批语可以作为肯定曹雪芹具有反满意识的一个旁证。这段批语的内容如下: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崖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不免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大族之败,必不致于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招接匪类,不知创业之艰难。当知瞬息荣华,暂时欢乐,无异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岂得久乎?戊子孟夏,读虞〔庾〕子山文集,因将数语系此,后世子孙,其毋慢忽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楼梦》大揭秘之一
红楼梦曹雪芹作者说备受争议,各大门派将华山论剑,红迷翘首期盼
《红楼血泪史》,索隐派红学的扛鼎之作
索隐与考证的科学性
苗怀明:《懋斋诗钞》·周汝昌·胡适(大嘴说红学之十三)
红学最大的两个派别:索隐派、考证派的百年恩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