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学研究中的“诈和(诈胡)”现象
楼主:张黎明观点 时间:2016-08-07 13:51:13 点击:379 回复:32
  红学研究中的“诈和(诈胡)”现象

  先抄一段百度百科对“诈和(诈胡)”的解释:
  诈和(诈胡)是麻将术语之一。在麻将游戏中,未能满足实现约定或公认的游戏规则中所认可的任一种和牌模式,却宣称自己已经和牌的行为,即为诈和。诈和被视为一种违反游戏规则的做法。造成诈和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主观上疏忽和恶意欺骗两类。
  在红学研究上,多年来,也存在着一个类似诈和(诈胡)的问题。
  比如,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不少人质疑曹雪芹、高鹗并非作者),据网名为“科学红学”的研究者曾经所做的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60多位明末清初的历史人物,被不同的研究者们推举为《红楼梦》的作者。每位研究者都对自己所推荐的作者深信不疑,言之凿凿,都从各种史料上找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都坚信自己的考证是红学界的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将会修改中国文学史,等等。并且,所有自认为发现了真作者的人,都几乎毫无例外地攻击别人推举的作者是“瞎说”,只有自己的发现才是真的,谁要是不相信就是水平低。然而,文学创作的常识告诉我们,《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即使不是曹雪芹,也不会是那么多与文学、与小说没多少关系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作者候选人都不会是真正的作者,因而这些所谓发现了真作者的事件,不过是红学研究中的“诈和(诈胡)”现象,读者们对此实在当不了真,也不必去理会。
  再比如,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撰写的问题,这些年来红学界也对此争论不休,于是有关后四十回或二十八回的发现、出土等事件便层出不穷,因而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诈和(诈胡)”的现象。有的说他从祖传文物中发现了“真本”《红楼梦》,有的说他从海外收藏家手里重金购得“古本”《红楼梦》,有的说他发现120回脂批版《红楼梦》,还有的说他从只有鬼才知道的什么地方挖掘出了曹雪芹“迷失的”的后28回手稿,等等,有好几起所谓的“发掘”事件还造成了轰动效应,事后大多都被证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而已。《红楼梦》问世已经200多年了,该发现、能挖掘的有价值的文本、资料,大概也就目前看到的这些了,要找到有关原作者、原著的直接证据资料,谈何容易。
  近年来,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大行其道,似乎有超过其他流派的趋势。我本人本着兼收并蓄的想法,也经常看一些索隐派的著作,有时候也会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然而看的多了就会发现,这些属于索隐派的研究者们,在研究中也常常出现“诈和(诈胡)”的现象,认为只有自己真正找到了解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发现了《红楼梦》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的秘密,别人都是错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总是把《红楼梦》的故事与某一段明清史、某几位历史人物生拉硬扯地对应起来,甚至连《红楼梦》首先是一部长篇小说的事实都不承认,直接将其认定为历史或传记了。于是到目前为止,由于索隐派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而每个人又都要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或唯一性,都要站在红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因而所有能挂上点钩的正史、野史都被他们联系进去了,几乎书中的每一段情节都能找到对应的历史,每一位人物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研究者对此说得斩钉截铁、头头是道、若有其事,让你不由得不信。但是你只要把任意两位研究者的著作摆到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他们相互矛盾、各说自话,谁也说服不了谁。评点派或者鉴赏派之间,对于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可能会有相同、相似的看法,考证派也会对一些问题取得一致的意见,但索隐派就不行,如果把主张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女儿的研究者,与主张秦可卿的原型是竺香玉皇后的研究者叫到一起,让他们就秦可卿这个人物进行辩论,不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总之,红学研究中的诈和(诈胡)现象,已经由来已久了,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回继续下去,只是读者尤其是红迷朋友们如同听“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慢慢也就明白,绝大多数所谓的重大发现,都不过是诈和(诈胡)而已,用不着去在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计算机与“红学”研究综论
“红学”现状与展望
红学|红楼梦研究资料库
【闲侃红楼】“文本解构”是红学研究的根本方法(闲侃红楼之五十一)
“出名”诚可怕(外一篇)
2015年《红楼梦》研究期刊类述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