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为何无法占领中南半岛?1967年,中国启动一秘密科研项目

秦始皇一统中国以来,大一统的中国拥有超强的实力支撑向外开拓,由于西有崇山峻岭,北有游牧民族,东北严寒难耐,东有大海阻隔,因此最佳的开拓方向是南方的中南半岛。而相比中国,中南半岛上诸国实力不强,按理应该可以轻松被收入囊中。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自秦始皇到清朝,古代中国在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开拓一直不成功,甚至有过几次罕见的溃败,广为人知的是攻略交趾总体失败,最终大致形成了如今的疆界。

古代中国向南开拓,引起当地民众的反击,遭遇一时之败,这也无可厚非,但在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时代,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过向包括交趾在内的中南半岛拓展的军事行动,尽管不断吸取前人教训,也尽量做到了知己知彼,然而最终还是无一例外的失败。1967年,中国一项秘密科研项目立项,在其后13年内终于解决了其中关键问题。

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如火如荼,北越与美国都死伤惨重,但鲜为人知的是,双方还有一个严重的非正常损员情况——恐怖疟疾引发的损员。美国公开信息显示,从1967至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越南情况没有公开。可以说,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

为此,美国不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而当时越南还未统一,兼之一清二白、百废待兴,没有能力也根本腾不出手来研制抗疟特效药,于是就向中国求助。

1967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很多科研工作遭到冲击,但为了援越备战,国家特别、紧急启动了一个秘密军事项目,目的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当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 “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开启研制抗疟特效药,于是“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史称“523项目”。

二十世纪,中国有不少伟大的成就,最为我们熟知的是“两弹一星”,但实际上“523项目”的研制之艰辛堪比“两弹一星”。

李国桥(上图)是著名的疟疾治疗专家,早在“523项目”之前就开始研究针灸治疗疟疾的课题。为了研究恶性疟疾的发热规律,李国桥不顾同事与家人反对,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血液注入自己体内,故意感染疟疾,“以身试法”体验病情变化。后来,还有九位同事也以身试法。如今,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与英国牛津大学的医学教科书中,都记录着李国桥们以身试法的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

1969年,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屠呦呦(下图)加入“523项目”,之后屠呦呦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发现青蒿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疟效果,对鼠疟原虫曾有过60%~80%的抑制率。但毕竟抑制率还不够高,之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给了屠呦呦重要启发。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对青蒿有效成分可能造成了破坏,从而影响了疗效,于是降低提取温度,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经过13年的大会战,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艰难程度堪比两弹一星。1975年新药研制成功,1979年通过全国鉴定,从过去几十年到如今,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挽救了全球无数人的生命。

问题在于:疟疾到底是什么,与中国古代无法占领中南半岛到底有何关系呢?

其实,疟疾就是我们熟知的“打摆子”,得病的人会全身发冷和发热,在发病的时候会有全身发抖,在发抖的时候,肢体有摆动,全身颤抖,所以叫做打摆子,而打摆子往往与史书上记载的“瘴气”有关。瘴气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可能引起疟疾、痢疾、脚气(维生素B1缺乏症)、沙虱病、中毒、喉科病、出血热、黄疸等,因此疟疾是瘴气的一种,尤其是恶性疟,几乎就是瘴气的“总代表”。当然,更准确地一点说,疟原虫的终宿主是蚊子,中间宿主是人,在瘴气中被蚊子叮咬后,感染了疟原虫,由此引发疟疾。

根据史书记载,几乎每一次攻略中南半岛时,都有因瘴气而损兵折将的记载。瘴气与南方明确相联系始于东汉马援(下图,雕像)南征,当然马援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立铜柱而还,但军队却损失惨重,《后汉书·马援传》:“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马援自己也说:“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就有“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和“瘴气密布,触之即死”,使军事行动受阻的描述。唐朝攻打南诏国时的惨败,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瘴气,七万大军“十之七八死于瘴气和饥饿”,白居易诗云“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明朝初期朱棣打下交趾,但没过多久交趾再度独立,固然有贪污腐败官员无能的原因,但也与瘴气有关,当地难以驻扎大量兵马维持长期统治,因为损员太大。李定国后来抗清失败,一个关键原因也是疟疾,有时还没有打仗,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唐朝《十道志》记载:“鬼门关在北流县南三十里,两石相对,状若关形,阔三十余步,昔马援讨林邑,经此立碑,石碣尚存,昔时趋交趾皆由此关。已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故谚曰:'鬼门关,十人去九人还’。”以鬼门关来形容,可见古人对中南半岛的畏惧。

古代每次南征,犹如走一次鬼门关,原因就在于瘴气、疟疾的巨大杀伤力。古人无法解决疟疾问题,导致每一次都存在大量减员,没有一个王朝能承受得了这样的损失。长期以往,渐渐地就大致形成了如今的疆界。

可以说,不是中原王朝不给力,不是中原王朝不想扩张,而是由于瘴气这一客观原因存在。比如交趾,短时间内打下不难,但想维持长期统治,就必然要驻扎大军,这时往往就会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因此对中原王朝来说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资料:《“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萼红·疟疾与青蒿素
青蒿素523秘闻
代号“523”的秘密科研项目悄然展开,青蒿素这样诞生......
请问青蒿素抗疟疾作用的原理是?
青蒿琥酯片的功效
精读黄帝内经虐论篇第三十五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